一种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22351发布日期:2023-11-22 17:31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是指在现场依照设计位置,进行支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经养护、拆模板而制作的楼板,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建造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成本低等优点。

2、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保护层,一般是指包裹在结构构件受力主筋外面具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层,保护层的厚度则是从受力主筋的外边缘到构件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也就是受力主筋皮到构件表面的尺寸,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及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而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在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施工中,为了使楼板负筋位于设计位置,通常采用加工或支垫钢筋马凳的方法,但根据预算及图纸要求,板面马凳钢筋安装间距为500mm,马凳筋制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难做到500mm设置一个马凳筋,使马凳筋制作所需的钢筋用量较大;不仅如此,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不可避免的要在板面钢筋上行走,马凳筋的数量不足使得施工人员直接踩在板面钢筋上,会造成板面钢筋因踩踏造成变形和移位,在浇筑混凝土后很难保证负弯矩筋的设计位置,容易造成楼板负筋保护层厚度失控引起楼板结构开裂、渗漏、承载力下降等工程质量问题,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中对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的规定,使得钢筋保护层厚度难以通过结构实体检验中的验收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使得浇筑混凝土后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控制在设定的标准范围内,同时利用间隔500mm设置的竖向支撑梯子筋作为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双脚移动时的支撑结构,可避免施工人员在板面钢筋上行走造成的踩踏变形和移位,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一种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包括模板件和设于其顶部的钢筋结构件,其中:钢筋结构件包括支撑钢筋组件和铺层钢筋组件,支撑钢筋组件沿待浇筑楼层板长边方向设于模板件上,铺层钢筋组件铺设在支撑钢筋组件的下端和上端;

4、支撑钢筋组件为若干个平行分布的竖向支撑梯子筋;

5、竖向支撑梯子筋包括上水平筋、下水平筋和多个竖向支撑钢筋,竖向支撑钢筋间隔均匀的设在上水平筋和下水平筋上,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上水平筋和下水平筋的外部,用于控制楼层的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铺层钢筋组件包括多个短向底钢筋、多个短向面钢筋和多个长向面钢筋,多个短向底钢筋和多个短向面钢筋均与竖向支撑梯子筋平行设置,多个长向面钢筋与竖向支撑梯子筋垂直设置。

7、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多个短向底钢筋和多个短向面钢筋分别对应与下水平筋和上水平筋平行且同平面设置,多个长向面钢筋相互平行且与上水平筋垂直且同平面设置。

8、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9、1、本实用新型以竖向支撑梯子筋为基准,竖向钢筋支撑网片包括上水平筋、下水平筋和竖向支撑钢筋,通过搭设与下水平筋平行且同平面的短向底钢筋、搭设与上水平筋垂直且同平面的长向面钢筋、在长向面钢筋底部穿设短向面钢筋使短向面钢筋与上水平筋平行且同平面,钢筋摆好位置后在两两交叉点采用八字扣满扎满绑,从而形成对楼层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整体钢筋框架,整体结构稳固、制作方便且节省钢筋材料。

10、2、通过将竖向支撑钢筋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上水平筋和下水平筋上,且其两端头均延伸超出上水平筋和下水平筋所在的平面,其中竖向支撑钢筋分别超出下水平筋、上水平筋的长度即为浇筑混凝土后下水平筋的保护层厚度、上水平筋的保护层厚度,由此,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得到精确控制,确保了混凝土浇筑凝固后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11、3、本实用新型间隔500mm均匀分布的竖向支撑梯子筋,符合施工人员在浇筑时的移动步距,经施工现场应用实施,效果良好,从保护层厚度控制、支撑性等均可替代钢筋马镫及水泥垫块,可后续施工大面积进行替代。



技术特征:

1.一种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件(1)和设于其顶部的钢筋结构件(2),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铺层钢筋组件(22)包括多个短向底钢筋(221)、多个短向面钢筋(222)和多个长向面钢筋(223),多个短向底钢筋(221)和多个短向面钢筋(222)均与竖向支撑梯子筋(211)平行设置,多个长向面钢筋(223)与竖向支撑梯子筋(211)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短向底钢筋(221)和多个短向面钢筋(222)分别对应与下水平筋(2112)和上水平筋(2111)平行且同平面设置,多个长向面钢筋(223)相互平行且与上水平筋(2111)垂直且同平面设置。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出一种控制楼层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结构,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支垫钢筋马凳钢筋用量大及因踩踏变形和移位难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的问题,本技术通过设置支撑钢筋组件和铺层钢筋组件连接而成稳固的待浇筑钢筋框架,支撑钢筋组件包括竖向支撑钢筋、上水平筋和下水平筋,竖向支撑钢筋间隔均匀焊接在上水平筋和下水平筋上,且两端均延伸至上水平筋和下水平筋之外,以超出的长度来精确控制待浇筑楼层板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同时,支撑钢筋组件间隔500mm沿待浇筑楼层板的长边方向设置,作为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双脚移动时的支撑结构,可避免施工人员在板面钢筋上行走造成的踩踏变形和移位。

技术研发人员:王隆隆,白剑飞,曹汉龙,薛新涛,王鹏飞,赵志荣,高少斌,郭壮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建工第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