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组合框架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309717发布日期:2023-12-07 11:39阅读:42来源:国知局
半刚性组合框架梁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装配式梁柱结构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半刚性组合框架梁。


背景技术:

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铰接组合梁跨中承受很大的正弯矩,而梁端不承受负弯矩,使得梁端截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浪费材料。而刚接组合梁端承受较大的负弯矩,传统做法是在负弯矩区混凝土受拉开裂退出工作后,梁端负弯矩主要由钢梁来承担,因此刚接组合框架梁的负弯矩承载力将小于正弯矩承载力。以上分析可知,刚接组合梁以及铰接组合梁,均不能充分发挥截面优势。因此,本实用新型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思路

1、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2、本实用新型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充分发挥截面优势的组合框架梁,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包括h型钢梁与结构柱;所述h型钢梁的端部通过腹板铰接于所述结构柱,所述h型钢梁的上翼缘与结构柱之间不接触传递弯矩,所述h型钢梁的下翼缘与所述结构柱之间通过固定座连接传递弯矩。

3、较佳的,所述腹板的两侧通过角钢与所述结构柱连接。

4、较佳的,所述角钢的两个板体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腹板和所述结构柱装配式固定连接。

5、较佳的,所述固定座呈t型,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通过螺栓装配式固定安装于所述结构柱上,所述第二固定板支撑于所述下翼缘的底部并与所述下翼缘通过螺栓装配式固定安装。

6、较佳的,所述结构柱为h型钢柱,所述结构柱内位置对应所述h型钢梁的下翼缘处设有加劲肋。

7、较佳的,所述加劲肋的数量为二,二所述加劲肋分别设于h型钢柱的腹板两侧。

8、较佳的,所述上翼缘上还设有栓钉。

9、较佳的,所述钢梁上铺设形成有混凝土板,所述栓钉栓接于所述混凝土板。

10、较佳的,所述混凝土板至少连结所述h型钢梁的上翼缘与所述结构柱形成整体结构。

11、以上技术方案单独表现或者结合表现出以下有益效果:

12、为了克服饺接与刚接框架的缺点,将框架梁与钢柱设置成半刚性连接,通过弯矩调幅,使得梁端正弯矩和跨中负弯矩接近,使得梁端与梁跨中的截面均能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从而节省钢材。

13、合理地选择半刚性连接转动刚度和抗弯承载力可以优化结构弯矩分布,使组合框架梁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节省材料。

14、现场为全装配连接,安装方便,施工速度快。

15、半刚性连接做法,使得梁端可以拥有更大的转动变形能力,具备更好的耗能效果。



技术特征:

1.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包括h型钢梁与结构柱;所述h型钢梁的端部通过腹板铰接于所述结构柱,所述h型钢梁的上翼缘与结构柱之间不接触传递弯矩,所述h型钢梁的下翼缘与所述结构柱之间通过固定座连接传递弯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的两侧通过角钢与所述结构柱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钢的两个板体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腹板和所述结构柱装配式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呈t型,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通过螺栓装配式固定安装于所述结构柱上,所述第二固定板支撑于所述下翼缘的底部并与所述下翼缘通过螺栓装配式固定安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柱为h型钢柱,所述结构柱内位置对应所述h型钢梁的下翼缘处设有加劲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肋的数量为二,二所述加劲肋分别设于h型钢柱的腹板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缘上还设有栓钉。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h型钢梁上铺设形成有混凝土板,所述栓钉栓接于所述混凝土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板至少连结所述h型钢梁的上翼缘与所述结构柱形成整体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半刚性组合框架梁,属于装配式梁柱结构领域,包括H型钢梁与结构柱;所述H型钢梁的端部通过腹板铰接于所述结构柱,所述H型钢梁的上翼缘与结构柱之间不接触传递弯矩,所述H型钢梁的下翼缘与所述结构柱之间通过固定座连接传递弯矩。本实施例为了克服饺接与刚接框架的缺点,将框架梁与钢柱设置成半刚性连接,通过弯矩调幅,使得梁端正弯矩和跨中负弯矩接近,使得梁端与梁跨中的截面均能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从而节省钢材。

技术研发人员:夏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仝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1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