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

文档序号:37135519发布日期:2024-02-26 16:43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


背景技术:

1、榫卯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却在如今不断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鲜有所为。但是钢筋混凝土所带给人们的居住体验,是远远不敌木结构给人以安稳、温和的舒适感,同时各种浇筑、螺栓、铰接的连接方式也无法让人觉察到设计的精妙之美,更容易在震动中轰然倒塌。而榫卯,一方面传承于古人的智慧,可以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共鸣,一方面经改良优化,更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但是,传统榫卯结构连接的横梁、木柱受到较大外力作用时,横截面积较小上午榫头容易发生断裂、导致横梁脱落造成危险,而榫头断裂的横梁无法继续使用,只能采取更换横梁,更换新的木材,重新制作榫头,费时费力、造价大的同时,对建筑本身的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难以保持原有的整体面貌,特别在于景点,古建筑保护区内,更换横梁,对建筑造成损伤较大,制作成本高,难以快速实施。

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普通榫卯结构断裂后,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修复、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的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

2、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和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安装在竖柱卯眼上端的固定座、设置在固定座外壁的连接槽、设置在连接槽内部的缓冲机构、设置在连接槽侧壁的活动槽、设置在竖柱卯眼下端连接竖柱与榫头损坏横梁的支撑块、设置在支撑块连接端的位移槽;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在榫头损坏横梁上侧外壁的连接块、设置在连接块连接端的滑动槽、固定连接连接块上端与连接槽滑槽连接的卡块。

3、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包括对称安装在竖柱卯眼上端两侧的连接板、等距设置在连接板两侧且末端配合连接和长度可调的若干根连接绳;连接板通过第一螺栓与竖柱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槽内部底端的弹簧、设置在弹簧内部立柱、滑套连接立柱外壁的卡板。

5、进一步的,所述卡板大小与连接槽内部相适配。

6、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块主体呈“l”型,所述支撑块中部设置有加强筋,支撑块通过第二螺栓与立柱连接;所述第二螺栓位于位移槽内部。

7、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槽与位移槽大小相同。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块通过第三螺栓与榫头损坏横梁和支撑块连接;所述第三螺栓位于位移槽和滑动槽内部。

9、进一步的,所述卡块上设置有与活动槽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卡块与连接块之间设置有加强块。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装置和连接装置,可以对榫头损坏的榫卯结构进行平替更换,实现在不拆除建筑,不对原有建筑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快速、有效的修复破坏部位,并在修复后使修复部位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接绳,可以实现在安装装置时对固定座进行预固定,保证对竖柱进行打孔施工时,固定座在竖柱上稳定,避免人工手扶进行定位,提高施工安全性,减少施工人员劳力;同时在装置安装后提高装置稳定性,减小固定座掉落可能;

13、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冲机构、位移槽、滑动槽;实现在受到地震或其他情况受到较大外力影响时,能够通过缓冲机构抵消一部分地震带来的能量,同时能够使固定连接各结构的螺栓能够跟随滑动槽与位移槽进行位移,避免传统点位固定无法位移,减震性能差的问题,增大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结构稳定性,使结构不易发生大形变,不易被破坏。



技术特征:

1.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包括固定装置(1)和连接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1)包括安装在竖柱(2)卯眼上端的固定座(11)、设置在固定座(11)外壁的连接槽(12)、设置在连接槽(12)内部的缓冲机构(13)、设置在连接槽(12)侧壁的活动槽(16)、设置在竖柱(2)卯眼下端连接竖柱(2)与榫头损坏横梁(3)的支撑块(14)、设置在支撑块(14)连接端的位移槽(15);所述连接装置(4)包括安装在榫头损坏横梁(3)上侧外壁的连接块(41)、设置在连接块(41)连接端的滑动槽(42)、固定连接连接块(41)上端与连接槽(12)滑槽连接的卡块(4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包括对称安装在竖柱(2)卯眼上端两侧的连接板(111)、等距设置在连接板(111)两侧且末端配合连接和长度可调的若干根连接绳(112);连接板(111)通过第一螺栓(113)与竖柱(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机构(13)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槽(12)内部底端的弹簧(131)、设置在弹簧(131)内部立柱(132)、滑套连接立柱(132)外壁的卡板(13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133)大小与连接槽(12)内部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14)主体呈“l”型,所述支撑块(14)中部设置有加强筋(141),支撑块(14)通过第二螺栓(142)与立柱(132)连接;所述第二螺栓(142)位于位移槽(15)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槽(42)与位移槽(15)大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41)通过第三螺栓(411)与榫头损坏横梁(3)和支撑块(14)连接;所述第三螺栓(411)位于位移槽(15)和滑动槽(42)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43)上设置有与活动槽(16)相适配的凹槽(431);所述卡块(43)与连接块(41)之间设置有加强块(432)。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榫头破坏后的平替装置,包括固定装置和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安装在竖柱卯眼上端的固定座、设置在固定座外壁的连接槽、设置在连接槽内部的缓冲机构、设置在连接槽侧壁的活动槽、设置在竖柱卯眼下端连接竖柱与榫头损坏横梁的支撑块、设置在支撑块连接端的位移槽;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在榫头损坏横梁上侧外壁的连接块、设置在连接块连接端的滑动槽、固定连接连接块上端与连接槽滑槽连接的卡块。本技术可以对榫头损坏的榫卯结构进行平替更换,实现在不拆除建筑,不对原有建筑进行破坏的情况下,快速、有效的修复破坏部位,并在修复后使修复部位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高永林,张东东,董豪康,吴宇勤,宋春歌,宁鹏,杨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明理工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731
技术公布日:2024/2/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