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10530315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包括一端钢柱、另一端钢柱、原有屋架、原有面檩条支撑系统、原有一端托架和原有另一端托架,所述原有托架和原有另一端托架分别安装在一端钢柱和另一端钢柱上,所述原有屋架安装在原有一端托架和原有另一端托架上,施工方法:在一端钢柱和另一端钢柱上、原有一端托架和原有另一端托架的一侧分别设置永久措施性构件新增一端托架和新增另一端托架;在新增一端托架和新增另一端托架上安装新增屋架;在新增屋架上安装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将原有屋面檩条支撑系统与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连接成一体。本发明切实可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工期较短,可以缩短工期。
【专利说明】
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重型钢结构工业厂房主体结构改造项目越来越多。新的施工工艺和方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涌现,出于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的需求,急需对屋面结构跨内纵向衔接改造技术进行研究。
[0003]目前该类型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紧贴钢柱增加基础及钢柱再相应增加屋架,二是拆除屋架和屋面檩条支撑系统,增加屋架承载能力后,再重新安装屋架和屋面檩条支撑系统。而这两种方法,工期较长,临时辅助设施较多,不方便施工。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解决现有技术搭设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的施工工期较长,临时辅助设施较多,不方便施工的问题。
[000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包括一端钢柱、另一端钢柱、原有屋架、原有面檩条支撑系统、原有一端托架和原有另一端托架,所述原有托架和原有另一端托架分别安装在一端钢柱和另一端钢柱上,所述原有屋架安装在原有一端托架和原有另一端托架上,所述原有面檩条支撑系统安装在原有屋架上,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0006](a)在一端钢柱和另一端钢柱上、原有一端托架和原有另一端托架的一侧分别设置永久措施性构件新增一端托架和新增另一端托架;
[0007](b)在新增一端托架和新增另一端托架上安装新增屋架;
[0008](C)在新增屋架上安装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
[0009](d)将原有屋面檩条支撑系统与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连接成一体。
[0010]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a)和(b)中,增设新增一端托架、新增另一端托架和新增屋架保证在不改动和不拆换原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房屋面结构衔接。
[0011]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a)中,一端钢柱和另一端钢柱上预先设置好与新增一端托架和新增另一端托架对应的连接节点。
[0012]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a)中,新增一端托架和新增另一端托架为由横向支撑杆和竖向支撑杆组成的支撑托架,用于支撑新增屋架和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
[0013]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b)中,新增屋架安装位置与原有屋架位置相对应。
[0014]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新增屋架安装在新增一侧托架和新增另一侧托架靠近原有屋架的端部。
[0015]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新增屋架与原有屋架通过焊接连接。
[0016]本发明的再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C)中,所述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跨内纵向安装。
[0017]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d)中,原有屋面檩条支撑系统与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通过对接焊接连接。
[0018]有益效果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包括:
[0020]1、本发明切实可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0021]2、本发明工期较短,可以缩短工期;
[0022]3、本发明临时辅助设施少,不改动、不拆换原结构,不增加其他大型构件(例如钢柱),可减少资源消耗,节省投资。
[0023]4、本方法不仅适用于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还适用于其他各类平面承重钢结构的衔接施工。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0026]实施例1
[0027]如图1所示,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包括一端钢柱1、另一端钢柱2、原有屋架3、原有面檩条支撑系统4、原有一端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所述原有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分别安装在一端钢柱I和另一端钢柱2上,所述原有屋架3安装在原有一端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上,所述原有面檩条支撑系统4安装在原有屋架3上,其中包括以下步骤:
[0028](a)在一端钢柱I和另一端钢柱2上、原有一端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的一侧分别设置永久措施性构件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
[0029](b)在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上安装新增屋架8;
[0030](c)在新增屋架8上安装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
[0031](d)将原有屋面檩条支撑系统4与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连接成一体。
[0032]所述步骤(a)和(b)中,增设新增一端托架6、新增另一端托架7和新增屋架8保证在不改动和不拆换原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房屋面结构衔接。
[0033]所述步骤(a)中,一端钢柱I和另一端钢柱2上预先设置好与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对应的连接节点;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为由横向支撑杆和竖向支撑杆组成的支撑托架,用于支撑新增屋架8和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
[0034]所述步骤(b)中,新增屋架8安装位置与原有屋架3位置相对应;所述新增屋架8安装在新增一侧托架6和新增另一侧托架7靠近原有屋架3的端部;所述新增屋架8与原有屋架3通过焊接连接。
[0035]所述步骤(C)中,所述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跨内纵向安装。
[0036]所述步骤(d)中,原有屋面檩条支撑系统4与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通过对接焊接连接。
[0037]实施例2
[0038]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按照如下方式实施:
[0039]1、在一端钢柱I和另一端钢柱2上设置与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对应的连接节点;
[0040]2、在一端钢柱I和另一端钢柱2上、原有一端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的一侧安装永久措施性构件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
[0041]3、在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上安装新增屋架8:新增屋架8安装在新增一侧托架6和新增另一侧托架7靠近原有屋架3的端部;
[0042]4、在新增屋架8上安装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
[0043]6、原有屋面檩条支撑系统4与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通过对接焊接连接,完成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
【主权项】
1.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包括一端钢柱(I)、另一端钢柱(2)、原有屋架(3)、原有面檩条支撑系统(4)、原有一端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所述原有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分别安装在一端钢柱(I)和另一端钢柱(2)上,所述原有屋架(3)安装在原有一端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上,所述原有面檩条支撑系统(4)安装在原有屋架(3)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一端钢柱(I)和另一端钢柱(2)上、原有一端托架(9)和原有另一端托架(10)的一侧分别设置永久措施性构件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 (b)在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上安装新增屋架(8); (c)在新增屋架(8)上安装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 (d)将原有屋面檩条支撑系统(4)与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连接成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和(b)中,增设新增一端托架(6)、新增另一端托架(7)和新增屋架(8)保证在不改动和不拆换原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房屋面结构衔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一端钢柱(I)和另一端钢柱(2)上预先设置好与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对应的连接节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新增一端托架(6)和新增另一端托架(7)为由横向支撑杆和竖向支撑杆组成的支撑托架,用于支撑新增屋架(8)和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新增屋架(8)安装位置与原有屋架(3)位置相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屋架(8)安装在新增一侧托架(6)和新增另一侧托架(7)靠近原有屋架(3)的端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屋架(8)与原有屋架(3)通过焊接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所述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跨内纵向安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旧厂房屋面结构衔接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原有屋面檩条支撑系统(4)与新增屋面檩条支撑系统(5)通过对接焊接连接。
【文档编号】E04G23/03GK105888291SQ201610210811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6日
【发明人】王之光, 宋文智, 孙科, 吴延富, 于鼎奇, 金辉
【申请人】上海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