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61306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建筑抗震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高层框架建筑抗震和防震的建筑抗震框架。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的高层建筑的建造,其框架都是采用一体式的建筑构造,在遇到地震时,整栋楼都跟着地面摇动,而且,楼层越高,摆动得越大。传统的的高层建筑的防震措施就是采用加强整体框架结构的牢固性,这种方式的防震看似可行,但实际上存在诸多隐患,比如框架的立柱部分经受不起地震的快速摆动时容易断裂而造成防震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涉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用于高层框架建筑遇到地震时不随地面的摆动而摆动的、抗震能力极强的建筑抗震框架。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建筑抗震框架主要包括基础单元、抗震单元、立柱、横框架、吸震膜、上弧形面、下弧形面;
[0005]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体之间通过上弧形面和下弧形面配合而连接,两个抗震单元体之间通过上弧形面与下弧形面配合而连接。
[0006]所述的基础单元是地圈梁和地圈梁以下的基础部分,在基础单元的上面的一面与抗震单元体的框架体的立柱的下弧形面接触的位置处有上弧形面,在基础单元的上端面与上弧形面之间铺垫有抗震板。
[0007]所述的抗震单元是一个浇筑整体,是基础单元上面的单层或多层的框架体,框架体的立柱与横框架浇筑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的抗震单元的最下面的框架体的立柱的下端面有下弧形面,抗震单元的上端面与上面一个抗震单元的框架体的立柱的下端面连接的位置处有上弧形面,在下弧形面与抗震单元的下端面的浇筑体之间铺垫有抗震板,在上弧形面与抗震单元的上端面的浇筑体之间铺垫有抗震板;每个抗震单元的上弧形面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下弧形面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基础单元的上弧形面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两个抗震单元之间通过上弧形面与下弧形面配合而形成断续式的连接,最上面的一个抗震单元的上面没有抗震板和上弧形面。
[0008]所述的抗震板是具有弹性和韧性的、与上弧形面和下弧形面的背面一致的板,在地震时能够部分吸收地震时产生的振动并减小振动的向上传递。
[0009]所述的横框架包括横架和横梁两部分,横架与框架体的立柱连接,横梁与框架体的横架连接。
[0010]所述的上弧形面和下弧形面向上或向下,向下时,上弧形面是凹面,下弧形面是凸面;向上时,上弧形面是凸面,下弧形面是凹面。
[0011]所述的上弧形面固定在抗震单元和基础单元的浇筑体的上端面,下弧形面固定在抗震单元的浇筑体的下端面。
[0012]本实用新型建筑抗震框架的结构简单,施工和使用十分方便,在遇到地震时,抗震单元不会随地震的剧烈振动而剧烈摆动,起到了抗震、防震和减灾的作用,在地震中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今后的高层建筑防震的抗震和防震结构的必然归宿。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抗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抗震单元的俯视图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所示:立柱1、下弧形面2、上弧形面3、横框架4、抗震板5 ;下弧形面2和上弧形面3向下。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实用新型建筑抗震框架主要包括基础单元、抗震单元、立柱1、横框架4、抗震板5、上弧形面3、下弧形面2 ;
[0017]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体之间通过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配合而连接,两个抗震单元体之间通过上弧形面3与下弧形面2配合而连接。
[0018]所述的基础单元是地圈梁和地圈梁以下的基础部分,在基础单元的上面的一面与抗震单元体的框架体的立柱I的下弧形面2接触的位置处有上弧形面3,在基础单元的上端面与上弧形面3之间铺垫有抗震板5。
[0019]所述的抗震单元是一个浇筑整体,是基础单元上面的单层或多层的框架体,框架体的立柱I与横框架4浇筑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的抗震单元的最下面的框架体的立柱I的下端面有下弧形面2,抗震单元的上端面与上面一个抗震单元的框架体的立柱I的下端面连接的位置处有上弧形面3,在下弧形面2与抗震单元的下端面的浇筑体之间铺垫有抗震板5,在上弧形面3与抗震单元的上端面的浇筑体之间铺垫有抗震板5 ;每个抗震单元的上弧形面3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下弧形面2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基础单元的上弧形面3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两个抗震单元之间通过上弧形面3与下弧形面2配合而形成断续式的连接,最上面的一个抗震单元的上面没有抗震板5和上弧形面3。
[0020]所述的抗震板5是具有弹性和韧性的、与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的背面一致的板,在地震时能够部分吸收地震时产生的振动并减小振动的向上传递。
[0021]所述的横框架4包括横架和横梁两部分,横架与框架体的立柱I连接,横梁与框架体的横架连接。
[0022]所述的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向上或向下,向下时,上弧形面3是凹面,下弧形面2是凸面;向上时,上弧形面3是凸面,下弧形面2是凹面。
[0023]所述的上弧形面3固定在抗震单元和基础单元的浇筑体的上端面,下弧形面2固定在抗震单元的浇筑体的下端面。
[0024]所述的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在地震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和抗震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发生位移后,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能够自动找到原来的贴合位置而回到原位。
[0025]所述的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和抗震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的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之间,通过地震时的振动和摇摆使上弧形面3与下弧形面2之间出现细小的间隙,通过地震时的摇摆使上弧形面3与下弧形面2之间产生滑动和轻微移动,并且通过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和抗震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的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之间的滑动和轻微移动来减小地震带来的摇摆;所述的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和抗震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通过下弧形面2和上弧形面3把框架体的立柱I分开成为断续式的连接方式。
[0026]地震时,地震的振动和摇摆首先波及到高层建筑的基础单元,基础单元上端面的抗震板5和抗震单元的下端的抗震板5减小了地震的振动的传递,基础单元上端面的上弧形面3与抗震单元的下弧形面2之间在地震的振动和摇摆的作用下产生滑动和轻微移动,地震的振动和摇摆的余波再通过下弧形面2和抗震板5传递给抗震单元,抗震单元与基础单元的摇摆方向相反,使基础单元上面的一个抗震单元受到的振动和摇摆减小了。之后地震的振动和摇摆的余波继续上传至上一个抗震单元,在抗震板5与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的作用下,下面的一个抗震单元的上弧形面3与本抗震单元的下弧形面2之间产生滑动和轻微移动,下面的抗震单元与本抗震单元的摇摆方向相反,使本单元的抗震单元受到的振动和摇摆又减小了。如此循环地减小地震的振动和摇摆的余波,到了更高层次单元的抗震单元受到的地震的振动和摇摆的余波量减小了,而且是单元层次越高减小的量越大。地震后,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和抗震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在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的球面形弧形面或椭球面形弧形面或圆锥面的作用下,下弧形面2的最低点或最高点在上面的重力作用下滑动而自动寻找上弧形面3的最低点或最高点,继而寻求相互密切贴合而,使高层建筑的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和抗震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的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发生位移后能够自动找到原来的贴合位置而回到原位。
【主权项】
1.一种建筑抗震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建筑抗震框架主要包括基础单元、抗震单元、立柱(1)、横框架(4)、抗震板(5)、上弧形面(3)、下弧形面(2); 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体之间通过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配合而连接,两个抗震单元体之间通过上弧形面(3)与下弧形面(2)配合而连接; 所述的基础单元是地圈梁和地圈梁以下的基础部分,在基础单元的上面的一面与抗震单元体的框架体的立柱(I)的下弧形面(2)接触的位置处有上弧形面(3),在基础单元的上端面与上弧形面(3)之间铺垫有抗震板(5); 所述的抗震单元是一个浇筑整体,是基础单元上面的单层或多层的框架体,框架体的立柱(I)与横框架(4)浇筑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的抗震单元的最下面的框架体的立柱(I)的下端面有下弧形面(2),抗震单元的上端面与上面一个抗震单元的框架体的立柱(I)的下端面连接的位置处有上弧形面(3),在下弧形面(2)与抗震单元的下端面的浇筑体之间铺垫有抗震板(5),在上弧形面(3)与抗震单元的上端面的浇筑体之间铺垫有抗震板(5);每个抗震单元的上弧形面(3)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下弧形面(2)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基础单元的上弧形面(3)的高度一致或基本一致,两个抗震单元之间通过上弧形面(3)与下弧形面(2)配合而形成断续式的连接,最上面的一个抗震单元的上面没有抗震板(5)和上弧形面(3); 所述的抗震板(5)是具有弹性和韧性的、与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的背面一致的板,在地震时能够部分吸收地震时产生的振动并减小振动的向上传递; 所述的横框架(4)包括横架和横梁两部分,横架与框架体的立柱(I)连接,横梁与框架体的横架连接; 所述的上弧形面(3)和下弧形面(2)向上或向下,向下时,上弧形面(3)是凹面,下弧形面(2)是凸面;向上时,上弧形面(3)是凸面,下弧形面(2)是凹面; 所述的上弧形面(3)固定在抗震单元和基础单元的浇筑体的上端面,下弧形面(2)固定在抗震单元的浇筑体的下端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抗震框架,把地圈梁和地圈梁以下的基础部分浇筑成为基础单元;把基础单元上面的单层或多层的框架体的立柱与横框架浇筑成为抗震单元;抗震单元的最下面的框架体的立柱的下端面有抗震板和下弧形面,抗震单元的最上端面有抗震板和上弧形面。地震时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和抗震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的上弧形面和下弧形面之间能够滑动和轻微移动来减小地震带来的振动和摇摆;地震后基础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和抗震单元与抗震单元之间下弧形面的最低点或最高点在上面的重力作用下滑动而自动寻找上弧形面的最低点或最高点寻求相互密切贴合而回到原位。建筑抗震框架的结构简单,是今后的高层建筑的抗震和防震结构的必然归宿。
【IPC分类】E04B1-58, E04B1-19, E04B1-98
【公开号】CN204570919
【申请号】CN201520014982
【发明人】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重庆示展科技发展中心
【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