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9773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隔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筑知识密集型组织等时特别有用的隔板。
所说的办公室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主要以家具的[模件统一化]和[可选化]作为基础,全面地构筑办公室空间,对于中央办公室,可以想定多样的工作模式,自由地选择各种机能,根据用途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地进行组合变换。
即这一系统是着眼于针对工作类型的变化,通过移动家具位置、装卸可选件,可以恰当地构成独立的工作小组专用工作空间、个人专用工作空间等的系统机能性。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今后的工作模式中,个人和小组的不定形的作业将增加,工作场所也由以往的中央办公室朝着远程办公室、移动办公室、家庭办公室等灵活多样的方向变化,对于中央办公室,其中的交流区域、服务区域将得到增加。另外,专业人员和脑力工作的小组在一个开发过程中,以该小组为中央的工作人员的人数、行动将频繁地改变,组合的形态伴随作业的进行而连续变化。
作为适应这样的工作模式的工作环境,就不能只是仅仅要求根据工作空间的用途和需求作到简单易行,而是不仅能根据从个人到工作小组的多样的业务内容、人数随时选择适当的空间,同时还要确保这些工作和场所在选择变化时的联系和移动的连续性。为此,希望创造一种针对用途、机能等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模糊联系、工作小组整体工作的流程、人员、文件的位置每个人都不自主地可以掌握的环境。
本发明着眼于这一课题,其目的在于将根据多样用途而提供空间机能、半透明的遮蔽空间、以及无接缝的空间排列作为系统构筑的基础,通过实现上述功能的系统构成而大幅度提高知识密集型集体工作的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构成这样的室内空间时极为有用的隔板。解决本发明课题的手段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了下述的手段。
即本发明的隔板的特征在于是用于房间的间壁,以隔板本体为主构成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隔板本体以可以在均质的位置上接合室内设备形式构成。
这样,写字板和屏幕等室内设备可以与任意的位置接合而得到利用,并确实地对应不均质、不整齐环境的调整。
作为具体的实施例子,可以例举隔板本身至少有一面由格子状结构而构成,格子的棂可以与室内设备接合。
在这里,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效果,一对格子状构造体按照规定的间隔被隔开面对面设置,里外面都有格子棂以便与室内设备相接合。
为了扩张室内设备的安装场所,使其具有随意性,作为隔断隔板本身设定为可自行站立将更为有效。
这样,就可以在办公室的任何地方开辟出安装室内设备的场所。
隔板对室内空间形成包围圈设置时,其中的一部分与建筑构造墙壁面重合,就可以在建筑物墙壁侧简单地准备出室内设备的安装场所。
室内设备如果是具有白板等的壁面状的作业面、或具有屏幕等的壁面状演示屏面时,作为境界面的隔板,可有效地附加服务墙的功能。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下面参照附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该实施方案的室内空间构成设备为支援特殊技术人员、脑力劳动者的工作小组,例如,支援提案型研究开发小组、设计小组而构成的。
为了提高脑力工作小组的业绩,有必要对独立性的脑力工作者进行激发个性化创造的支援,在不定型的交流过程中对工作小组的创造过程进行支援。
在此,基于这种工作模式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灵活性组织,加上要重视集体作用等因素,考虑个人空间与共用空间的组合所产生的影响,如下方式进行空间构成。
首先,要考虑作为应形成的区域有工作区域和共用区域。如附

图1的构想图所示,将各个工作区域a1~a6一分为二使其与共用区域b1~b3相邻接,这样,共用区域b1~b3可以作为工作区域a1~a3与工作区域a4~a6之间进行往来时的通道使用。例如,区域a2、a5是以小组为单位处理业务的小组工作区域GW,而共用区域a1、a3、a4、a6是以个人为单位处理业务的个人工作区域PW。另外共用区域b1、b3是交流区域INT,共用区域b2是服务区域SV。这样,这些区域a1~a6、区域b1~b3中的邻接的共用区域之间,邻接的工作区域之间,以及邻接的共用区域和工作区域之间,均可分别直接交往。
附图2表示了与此对照的以往的系统。工作执行区域c1与共用区域c2、c3(c2为服务区域,c3为交流区域)之间有专用通道c4。
图1是概念图,从使各区域间模糊地相互连接的意义上表示成圆圈部分重叠在一起。与此相对图3为使图1的构想进一步具体化,明确表示出区域间的区域界线PL的存在形式。图3与图1相对应,共用区域b1、b3是交流区域INT,共用区域b2是服务区域SV。另外,工作区域a2、区域a5是小组工作区域GW,工作区域a1、a3、a4、a6是个人工作区域PW。即,这个设计中有6个工作区域a1~a6和3个共用区域b1~b3,共用区域b1~b3顺次排列,其两侧工作区域a1~a3与工作区域a4~a6顺次排列。这样,邻接的共用区域之间、邻接的工作区域之间、以及邻接的共用区域与工作区域之间各自可以互相往来,并且为了实现区域间模糊连续,区域集合部处的区域界线PL开放,在这个部位形成共用的出入口3。
图4、图5展示了具体的设计。各区域a1-a6,b1-b3通过连接立体的分割隔板1,1x(可移动式隔板)而形成,规定a1~a6、b1~b3这些区域的外延的分割隔板1x的内侧不存在专用通道,规定a1~a6、b1~b3这些区域的外延的分割隔板1x的外侧皆为专用通道2。
这样一来,共用区域b1~b3作为通道得到活用的目的在于确保在工作区域a1~a3与工作区域a4~a6之间移动时,或者与外部之间进行出入时的移动线在共用区域b1~b3的中央,使室内空间成为增加会面和发现机会的回游型,允许滞留的构造,以诱发相互间的顺利的交流。
此外,规定区域的外延的分割隔板1x的内侧不设专用通路的目的在于使共用区域b1~b3作为通路的功能更有实效的同时,使区域全体成为无浪费高效率的系统连续空间。周围全部作为专用通路2的目的在于将专用通路2内侧作为一个小组的活动领域明确区分,以利于区别于其他小组,更有效地进行交流。
各区域a1~a6、b1~b3借助于呈T字型或十字型交叉的分割隔板1,与其他区域a1~a6、b1~b3或通路2间设置了界线,但区域角部的分割隔板1并未封闭。就是说,这个开放的部分形成了出入口3,通过出入口3,一个区域可以与相邻接的或处在对角位置的其他区域进行直接往来。这种实施方案的情况下,最多可以与3个其他区域进行直接往来。这样的出入口3可以适用于被切成的矩形区域所属的最多4个角。当然,在不需要的角处不用设置出入口是显而易见的。
如上所述在各个区域拐角处设置出入口3,通过这个出入口3可以与其他的区域进行直接的往来,正是为了有效地安排适当行走距离内可选择的区域,以使区域间得以顺利迅速地进行往来。而且,工作人员的集散也因此变得容易,适应根据作业内容而移动的[适业适所]型的配置、以及通过区域间的无缝隙的环境的行动连锁性和移动连续性得以实现。就是说,例如,工作人员在个人工作区域PW全神贯注工作之后,因会议、说明会等原因而向小组工作区域GW移动,根据需要在进出交流区域INT后,又向个人工作区域PW移动回到个人的全神贯注作业中。这样的小组作业中的行动连锁性和移动连续性得到确保,移动期间,在共用区域还会偶然遇到他人从而相互的交流也得以实现。借助出入口3连接的其他区域越多这种对工作者的支援效果越好。
这样,这个实施方案,借助分割隔板1将各个区域纵横分割成矩阵状,形成了一种各个区域在纵横方向使一定功能集合的功能线而构成的配置。
根据图5,在纵横矩阵状配置的区域中,右侧的纵向线LVR和左侧的纵向线LVL构成了集合专用区域的专用线PL,正中的纵向线LVM构成了集合共用区域的公用线GL。同时,上方的横线LHO和下方的横线LHU构成了工作线WL,正中的横线LHM构成了非作业线NWL(左右的区域为公用设施区,正中的区域为服务区)。也就是说,由此在办公室空间中,形成了个人工作区(PW)a1、a3、a4、a6、小组工作区(GW)a2、a5、公用设施区域INTb1、b3、服务区(SV)b2。而且,在本实施方案中,交流区域(INT)b1、b3与其说是专用区不如说属于公用区,如果其他的区域根据上述的纵横线构成,那么也并不排除混有这样的特殊区域的配置。
这样的办公室空间系统的功能配置,在集合了最低单位数4个区域时也能有效地发挥功能,而单位数在6个或以上时,其效果将会更为显著。
采用这样的矩阵式配置,是为了更容易地把握个各区域的功能,配备电、气、水等基础设施时针对每个功能可以配置高效率的要素。另外,这也是为了在适当的步行区域内设置多个的可以选择的区域,有效地实现[适业适所]型的配置以支援针对作业选择的移动。
这里,举一个各个区域构成的例子。在专用工作区域(PW)(图4、图5中的区域a1、a3、a4、a6、图6中的d1),设定一个座位平均占地面积6~4平方米,1个区域平均容纳5~8人,提供一个脑力工作的场所。或者,只能在该区域内进行工作时,还要确保客人用的场所。当然,这个小组专用区域会发挥小组工作区域的功能。该区域中在桌子等作业面以外,还设有个人用的写字板等物品。这些物品优选相互依存度低的自立型单元。为了对应多个的并行的作业,作业用桌准备出不同的高度,尽量有效地利用空间,造成一个各个作业可以同时进行的环境。
另一方面,公用工作区域GW(图4、图5中的a2、a5)最多容纳5~8人,以此为标准构成,提供进行讨论、会议的场所。这个区域中小组工作的桌子等以外还设有小组用尺寸的写字板等。作业桌面像上述一样准备出不同高度。
交流区域(图4、图5中的b1、b3)邻接工作区域,提供了一个聊天、放松的休息、咖啡厅等的场所。在交流区域b1、b3、g1,也可以根据需要配置桌子等、提供作业面。
服务区域(图4、图5中的b2)在咖啡台、邮件台、图书角等以外配置有检索设备、各项服务所需的机器、用具等。
在面积分配方面,在以往的系统中以个人工作区为主,小组工作区为辅。在本实施方案中,增大小组工作区的比重,小组工作区GW和交流区域INT之和大致与个人工作区域PW相同,这是一个优选的比例划分。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案,在被立体分割隔板1围起来的室内空间出入口3的上方,设有至少一部分由隔板顶水平方向突出,兼备连结出入口两侧的隔板1的作用的引导部件4。
设置引导部件4的理由如下如图7和图8所示,对于在区域内人员和专用通道的工作人员来说,此部件是室内空间出入口3的位置标志,通过行动的连锁性和移动的连续性可以确保小组工作等的顺利和高效率。特别是,如图8所示,高大而连续的隔板缺乏变化,有压迫感,引导部件4通过外观设计上的变化,消除压迫感的功能。另外,引导部件4并不单单作为指示而存在,它也兼有连接隔板1的连接作用。在有效避免隔板1单片支撑的同时,该引导部件4也起到了固定隔板的作用。另外也可以作为板壁间的配线线槽得以活用。
作为具体方案,如图4和图5所示,针对互相直角相交而配置的一对板壁1之间形成的出入口3,使用1/4圆弧状或者园状的引导部件4;针对成同一平而配置的一对板壁1之间形成的出入口3,使用1/2圆弧状或者园状的引导部件4;针对呈T状结构而集合的3块隔板之间的出入口3,使用1/2圆弧状或者园状的引导部件4;针对呈十字状结构而集合的4块隔板之间的出入口3,使用圈状的引导部件4。
使用这样的园状或部分园状构成的引导部件4,形式新颖,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指示功能和调节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案中,在不通过形成的园状或部分园状结构的引导部件4圆弧中央的垂直面内设置的隔板1也具有可以安装在其上的功能。图4、图5中的隔板1y、引导部件4y的关系即是这样。当引导部件4要被强力地压迫出隔板时,借助于柱子可以支撑引导部件4。
附加这样的功能,是为了隔板之间配置得即使有些错开,也可以被连接到圆周的适当部位,这样提高隔板配置的自由度,形成一个不必按照所定的模数去配置的系统。
但是,本实施方案中,区分区域所用的分隔板1采用图6所示的格子状的物体。
具体说明如下隔板1由成对的格子状构造体11相互构成同一距幅、同一位相,它们之间夹有框体12相隔给定间隙S对面方向配置,在此状态下,通过框体12相互连接而成,其中构造体11的格子之间具有相同间距,同一方位设置。即,对于框体,以夹住框体的形式嵌入格子体中。另外,本实施方案中的构造体11上下共分为3段,通过将它们安装在框体12而连接成一构造体。构成材料例如采用碳纤维增强型塑料等。
这种隔板1,例如按照建筑物的柱间距为3600mm的建筑模件而构成,全体的尺寸为宽W900mm、高H(图6中省略了一部分高度)2100mm。格子上下左右对称。此外,由格棂围成的格子眼节距可以是例如幅宽方向节距p1为100mm、高度方向节距p2为25mm。格子棂本身由厚度T为4mm、宽度D为20mm的平板构成。当然,根据目的、用途可以变更以上数值。
隔板1采用这样的构造,从组装和拆卸的观点看,该隔板1在不损害其隔断功能的前提下力图轻量化,另外在组装和拆卸作业中手可以借助于格子,从而有效地提高作业的效率,也消灭了组装作业中的错误。上下分为3段,是为了装拆方便,另外也可以在安装过程中去掉它以改变其用途。
采用以这样的格子状构造11为主体构成的隔板1的结果,借助隔板1被隔开的一对空间相互之间,随着面对竖立面的视角的变化透视度也随之变化。就是说,根据视角的变化,一方的格子间隙被另一方的格条所挡住,或者被其自身的格条所挡住,这样,透视度在与立面的法线方向上最大,在主面的反方向上最小,其间透视度随着视角(与法线的倾斜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另外,因为有了这样的构成,借助隔板而被隔开的室内空间之间通过格子间隙及内部空间而连通,声音和空气可以通过。
因此,与某一室内空间相邻接的室内空间中的人,或者室内空间的一侧通路上的步行者都可以如图7和图8所示,可以隐约看到区域内的人影,断断续续地听到谈话的内容,并且可以实时大致把握其小组成员在何处,各个空间在进行何种业务。可以看到身影,是由于隔板1的格子间距p1,p2如上所述较小而造成的。当然,有意识地注意周围,人员的所在场所及作业内容就可以明确地把握。
特别是,本实施方案中,各个区域四周被隔板1所包围,这样形成的室内空间的内部情况通过邻接的室内空间和通路被四周所了解,室内空间内的情况以最高效率被扩散到四周。而且,邻接的室内空间的深处还邻接其他空间,人影随之变淡,但仍可以大致地把握其状态,因此各个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地确保个人隐私的同时,可以广泛地掌握办公室全体的状况,共有工作的来龙去脉。
另一方面,隔板1在其本体的内部有一个空间S,如图9所示,这个空间可以当作配线Ca的收纳空间加以利用。在本实施方案中,构成隔板1的构造体11呈格子状,因此通过格子间隙从隔板本体的均质位置沿法线方向可以引出配线。隔板本体是指,至少是由构造体11和框体12构成的部分。因此,即使因使用情况不同而引出位置发生变化时,也可以简单、准确地对应工作人员的要求发挥服务墙的作用。特别是,这里的隔板1由一对构造体11对面拼成,所以里外两侧均可出配线,隔板两侧都存在室内空间时就显得特别有效。
而且,隔板1的格子的节距如上所述较小,格子棂的遮挡作用得以发挥,内部的配线得以遮蔽而只留下阴影,缓和了裸露的视觉效果。
为使上述的配线的实效得以实现,邻接的隔板1和1之间配线的收纳空间得以连续,在框体部分适当地设置配线通过口将很有效。
另外,由这样的构造构成的本实施方案的隔板1,格子棂的后面存在空间,利用格子棂,在构造体11的均质的位置上利用适当的金属件就可以与室内设备B相接合。这样的构造特别提高了选择接合位置的自由度,确实地对应工作人员的不均质的要求,有效地发挥服务墙的功能。隔板由一对构造体11对面拼成,所以里外均可将格子条1a的棂与对应室内设备B相接合,里外所使用的金属零件互不干扰。作为接合的形态,利用钩状安装件挂住构造以外,利用夹子状及加板状的安装部件嵌入格子的构造等适当的方法都可以采用。室内设备B如图9所示可以是这些物品,像写字板这样的有作业面的物品以外,黑板、揭示板、展示壁、签字板之类的有展示功能的物品,柜橱、架子、收纳架子等有收纳功能的家具,或者是插座箱、开关等。或者,当在隔板1上呈T字状垂直加设一枚辅助隔板时,这样的隔板1也将成为室内设备的对象。
这样的物品可以与隔板的适当位置接合,这样,一般常规的揭示和展示不必说,还增加了在非常规的阶段将想法和思考过程展示出来的机会,有助于激发创作性,提高活力。特别是,设备需要电力时,配线可以通过格子缝隙引出,格子构造的效果得以大大提高。
此外,顶在上述的隔板1的板面而配置的家具,例如在图10所示的隔板架子和柜橱的收纳家具10上,以放置家具而被遮住的格子1a的同样位向、节距,设置格子10a则更为有效。因为隔板1的格子1a即使被遮住,家具上的格子10a也可补上吊挂的功能。当然,这样的补充功能不只局限于吊挂功能,隔板1的功能部与家具的功能部只要是可以对应的,什么样的功能都可以。这样的构造特别是在功能面分散在壁面全体时更为有效。
本实施方案的设备,不受建筑模件的限制,允许使用各种日常用具。建筑模件中,以柱子间隔为基准,3600mm和3200mm规格最为普遍。通常使用的分割隔板1依照前者的标准的话大约宽900mm,后者则是800mm。另外,根据成为作业面的桌子和长桌的桌面以及橱柜、人体、纸制品的模件标准,其尺寸为400mm、800mm、900mm、1000mm、1200mm、1400mm、1600mm、1800mm等。这样,今天的办公室里混杂着模件标准不同的各种家具,比如,在宽900mm的隔板1壁面上设置宽800mm和1600mm的家具,不可否认会出现一些微妙的不整齐,发生不自然的缝隙。
针对这一情况,本实施方案,允许根据900mm的倍数的建筑模件构成的隔板1和根据人体、纸制品模数构成的家具组合起来使用。
隔板1是半透明的物体,其存在感较弱,即使像以往的完全遮光的隔板那样在隔板端与家具之间或者隔板的接缝与家具间出现缝隙,其缝隙的视觉效果低下,缝隙不会很明显地显现出来。所以,本实施方案允许与建筑模件之间的模糊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家具的共用化和互换性。图9中的室内设备B和隔板1就是这样的关系。另外,图4中的文件柜R和隔板1r也是这样的关系。这样,缝隙出现时,这些缝隙可以作为开关、灭火器等的放置场所而积极地利用。
另外,本实施方案中的隔板的格子目如上所述设定为宽100mm。以往的家具的模件多为100mm的倍数构成,这个尺寸即是与此相对应的。这样,复数的隔板相连接、复数的家具相连接时,即使隔板和家具的宽度相差100mm的倍数,也可以使家具的边缘与格子的棂相吻合,也可以有效地解消因模数的差而出现的不谐和感。
以上,针对本实施方案进行了说明,但是,各个部分的构造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案。
比如,作为区域的配置,可以使各个工作区域对共用区域形成包围圈进行配置,各个工作区域都可以与共用区域进行自由的往来。
另外,通过适当的配置,在园状或部分园状的引导部件4的有效安装范围内,也可以具备安装穿过圆弧中央的任何径向垂直方向的隔板1的功能。这样,隔板1的安装就可以自由设定了。
另外,作为防止依据模数而产生的隔板与家具之间出现缝隙的手段,使隔板和家具的任何一方带有可以填补缝隙的尺寸调整功能也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使透视度可变也是有效的。为此,将格子的棂条设定为百叶窗一样的可调整式,通过变化室内空间内外的照明度来进行调整的构成也是有效的家具也使用半透明的家具,可以提高区域文件的公开性,有效地加强办公室全体的联系性。
另外,引导部件的上侧或下侧备有照明设备将更为有效。天井或者地面根据引导部件的形状而被照明,指示作用的效果更好。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各种各样的调整。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如上述所述的方案得以实施,达到以下的效果。
即,本发明的隔板用于隔断房间,由隔板本体构成,其隔板本体可在均质的位置上与室内设备相接合。
这样,写字板和屏幕等室内设备可以放在任意的位置来使用,并确实地对应不均质、不统一环境的调整。
隔板本体至少有一面由格子状结构而构成,格子的棂可以对应室内设备。通过简洁的构造实现具有上述功能的隔板。
在这种情况下,隔板设置为一对格子状结构构件按照规定的间隔被隔开面对面设置,里外面都有格子棂用于与室内设备接合。里外的不同的室内设备互不干扰、相互接合。接合的地方越多,本发明的效果则成倍增加。
作为房间隔断、隔板本身可以自行站立,可以将办公室的室内设备的安装扩张到各处。
将隔板对室内空间形成包围圈设置时,其的一部分与建筑构造墙壁面重合,就可以在建筑物墙壁侧简单地准备出室内设备的安装场所。
室内设备如果是有作业面的墙壁状写字板、或有显示面的墙壁状屏幕,作为境界面的隔板,又可有效地附加服务墙的功能。
表示对应图1概念的以往的构成。
图1具体化后的平面图。
作为更加具体的设计,所展开的图4的立体图。
对应图4的平面图。
该实施方案中所使用的隔板的立体图。
表示该实施方案中的室内空间实际效果的立体图。
表示该实施方案的室内空间实际效果的立体图。
表示该实施方案中的隔板的功能的立体图。
该实施方案中与隔板相接的室内设备的立体图。符号的说明1...隔断隔板1a...格子11...构造体B...室内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隔板,该隔板是用于分割室内空间,以隔板本体为主体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隔板本体以在其均质位置上可与室内设备接合的方式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其特点在于隔板的至少一面由格子状构造体构成,可使室内设备与其格子棂相接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说的隔板本体由一对格子状构造体按照规定的间隔被隔开面对面设置而成,里外面上均可使室内设备与格子棂相接合。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说的隔板作为房间隔断、可以自行站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板,其特点在于所说的隔板是以包围室内空间而设置的,它的一部分与建筑物的墙壁相重合。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中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述的室内设备是具有写字板等的壁面状作业面的用具。
7.如权利要求1、2、3、4或5中所述的隔板,其中所说的室内设备是具有屏幕等的壁面状的显示面的用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效确保办公室等处的室内设备的安装设置场所。为了用于房间隔断,在以隔板本体为主体构成隔板1时,采用带有格子1a的隔板,利用格子1a可在均法的位置上与室内设备B相接合。
文档编号A47B96/00GK1378808SQ0210856
公开日2002年1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1年3月30日
发明者岸本章弘, 野村文彦 申请人:国誉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