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层高的置物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6637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调层高的置物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仓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堆放物品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
背景技术
置物架是一种可用于堆放物品的日常生活用具,特别是在仓储技术领域,使用较为广泛,如我们常见的超市内放置商品的货架,企业仓库内堆放材料、零部件、工具等用品的货架等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物流业的繁荣,使得对置物架的需求是越来越多。传统的置物架一般为一固定架,它包括有若干根的立柱,在立柱之间搭接上横梁和纵梁而构成一个架体,在架体的横梁和纵梁上装接上置物板后,即可在置物板上摆放物品,而置物架的分层实际上就是将横梁和纵梁沿立柱由下至上搭接成若干层,但是,由于该种结构的置物架其横梁、纵梁与立柱的联接位置为固定的,置物架的层高不可调节,而人们堆放的物品并不固定,物品的尺寸大小往往也是变化的,当需要堆放更高尺寸的物品时,原有的层高就不能使用,这就为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为此一种可调节层高的的置物架应运而生,这类置物架的调节层高主要利用的是横梁、纵梁与立柱之间联接件的上下移动并定位来实现的,但现有的该类联接件,使横梁、纵梁与立柱之间的联接或是搭接不牢靠,或是承载重力不足,或是搭接过程复杂等等;而使得置物架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架体拆装方便,层高调节随意、搭接牢靠、稳固,造价成本低廉的一种可调层高的置物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它包括四根或四根以上的立柱,沿横向排列的每两根立柱的上部之间固接有上横梁,下部之间固接有下横梁,沿纵向排列的每两根立柱的上部之间固接有上纵梁,下部之间固接有下纵梁;每一立柱的外壁上设有若干条环型定位凹道;每一立柱上套有若干个可用于调节层高的套筒,套筒的下部成一喇叭状口,套筒内壁摩擦滑套于立柱的外壁,套筒下部与立柱的外壁之间垫设有“O”型圈,“O”型圈卡置于立柱的环型定位凹道上,套筒的外壁上一体开挖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凸耳;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沿横向或纵向挂接于相对应立柱的相对应套筒的凸耳之间,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套筒凸耳相适配的套口,两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之间固定联接有若干根相应承载纵梁或相应承载横梁,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或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的上部置放有层板。
所述的立柱的外壁上等间距设有若干条环型定位凹道。
所述的立柱的外壁上间距不等地设有若干条环型定位凹道。
所述的“O”型圈由弹性材料构成,圈体上设有一开口。
所述的承载横梁挂接于沿横向排列的相邻立柱的相对应套筒的凸耳之间,承载横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套筒凸耳相适配的套口,承载横梁之间固定联接有若干根相应承载纵梁,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的上部置放有层板。
所述的承载纵梁挂接于沿纵向排列的相邻立柱的相对应套筒的凸耳之间,承载纵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套筒凸耳相适配的套口,承载纵梁之间固定联接有若干根相应承载横梁,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的上部置放有层板。
所述的立柱的上、下部设有槽孔,上、下横梁、上、下纵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槽孔相挂接的扣接头。
所述的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的固定相联接为承载横梁上设有若干挂接孔,相应承载纵梁上设有与挂接孔相适配的挂接头,挂接头套入挂接孔相固定;或相应承载纵梁的端头与承载横梁焊接相固定。
所述的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的固定相联接为承载纵梁上设有若干挂接孔,相应承载横梁上设有与挂接孔相适配的挂接头,挂接头套入挂接孔相固定;或相应承载横梁的端头与承载纵梁焊接相固定。
所述的层板边缘完全包覆于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相接所构成的架体或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相接所构成的架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带下喇叭口的套筒来作为调节置物架层高的联接件,而套筒与立柱的相固定是利用套筒的下喇叭口压套在“O”型圈上,“O”型圈卡套在立柱的环型定位凹道上来实现的;当套筒的凸耳上挂载有重量时,由于套筒内壁是摩擦滑套于立柱上,套筒受到向下的压力时有向下滑动的要求,但由于套筒的下喇叭口套有“O”型圈,且“O”型圈是卡在立柱的环型定位凹道上,由于喇叭口是呈一斜面挤压于“O”型圈,向下的力在此处可以被分解为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垂直于斜面的力将对“O”型圈产生挤压,使“O”型圈卡紧于环型定位凹道上,并阻碍套筒的向下滑动,且加载的重量越重,套筒对“O”型圈产生的挤压力越大,“O”型圈越不容易滑动,则套筒的固定也越牢靠,当要调节层高时,只需将卸载的套筒向上移动,使套筒对“O”型圈产生的挤压力消除,取下“O”型圈,然后将“O”型圈卡到新的环型定位凹道上,再将套筒压下即可,这样就使得置物架层高的调节可随意,且搭接十分牢靠、稳固;由于套筒上与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相挂接的凸耳为直接在套筒壁体上开挖构成,避免了采用焊接方式,其焊接处不美观或不牢靠的弊端,还可使置物架的造价成本降低;而由于采用了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与相对应立柱的相对应套筒相挂接,在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之间再固接上相应承载纵梁或相应承载横梁,即构成每层的架体,使得每层中与立柱相联接的只有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一方面可大大加快置物架调节层高的拆装速度,另一方面可使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或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的连接强度大大增强;而由于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与套筒凸耳的相联接处采用套口相接,避免了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单挂于凸耳上时,因对凸耳产生一外扭力而容易造成在该处的断裂,大大增强了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与套筒凸耳的连接强度;由于层板边缘完全包覆于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相接所构成的架体或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相接所构成的架体,既可增加置物架的美观度,又可避免了原层板设于横梁或纵梁之内所造成的层板受压容易变形的弊端。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不局限于实施例。


图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放大图一;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套筒构造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放大图二;图5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放大图三;图6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
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包括有四根立柱1,每一根立柱1的外壁上等间距设有若干条环型定位凹道11,立柱1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槽孔12,两根上横梁21分别接于沿横向排列的两根立柱1的上部之间,上横梁21两端头上所设的扣接头211分别与相应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即前上横梁21左端头上的扣接头211与前左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前上横梁21右端头上的扣接头211与前右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后上横梁21左端头上的扣接头211与后左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后上横梁21右端头上的扣接头211与后右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与前述相同,两根下横梁22分别接于沿横向排列的两根立柱1的下部之间,下横梁22两端头上所设的扣接头211分别与相应立柱1下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两根上纵梁31分别接于沿纵向排列的两根立柱1的上部之间,上纵梁31两端头上所设的扣接头211分别与相应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即左上纵梁31前端头上的扣接头211与前左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左上纵梁31后端头上的扣接头211与后左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右上纵梁31前端头上的扣接头211与前右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右上纵梁31后端头上的扣接头211与后右立柱1上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与前述相同,两根下纵梁32分别接于沿纵向排列的两根立柱1的下部之间,下纵梁32两端头上所设的扣接头211分别与相应立柱1下部的槽孔12相套扣而固定。
在每一立柱1上根椐分层的需要套有若干个套筒5,如分为五层则需使用三个套筒5,其中处于最上的层板是放在上横梁21、上纵梁31上,最下的层板是放在下横梁22、下纵梁32;套筒5的下部成一喇叭状口51,套筒5内壁摩擦滑套于立柱1的外壁,套筒5下部与立柱1的外壁之间垫设有“O”型圈6,“O”型圈6由弹性材料构成,圈体上设有一开口61,“O”型圈6根椐层高的位置需要卡置在立柱1相应位置的环型定位凹道11上,套筒5的外壁上一体开挖设有一个凸耳52。
两根承载纵梁41沿纵向挂接在相对应立柱1的相对应套筒5的凸耳52之间,即左承载纵梁41挂接在前左立柱1与后左立柱1的相对应高度的套筒5的凸耳52之间,右承载纵梁41挂接在前右立柱1与后右立柱1的相对应高度的套筒5的凸耳52之间,左、右承载纵梁41的端头上均设有可与套筒5凸耳52相适配的套口411,承载纵梁41与套筒5的固定是通过套口411与凸耳52相套接而形成;在左、右承载纵梁41之间固定联接有若干根相应承载横梁42,相应承载横梁42其中也包括有设在边缘处的边梁422,承载纵梁41上设有若干个挂接孔412,相应承载横梁42两端头上所设的挂接头421套入挂接孔412中相固定,由承载纵梁41与相应承载横梁42所构成的架体之上固定联接一层板7,可以采用焊接的形式实现固定相联,层板7边缘完全包覆于承载纵梁41与相应承载横梁42相接所构成的架体。前述的承载纵梁41与相应承载横梁42相接所构成的架体,也可是由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构成,即两根承载横梁沿横向挂接在相对应立柱1的相对应套筒5的凸耳52之间,在前、后承载横梁之间固定联接上若干根相应承载纵梁。
在实际使用中,当需要调节置物架的层高时,只需先将承载纵梁41与相应承载横梁42相接所构成的架体并连同层板7从套筒5上取下,即承载纵梁41的套口411与套筒5的凸耳52相脱开,使套筒5卸去载荷,将卸载的套筒5向上移动,套筒对“O”型圈产生的挤压力消除,取下“O”型圈6,由于“O”型圈6为弹性材料构成,且圈体上有一开口61,可以将“0”型圈6张开,并沿开口61取下,此时套筒5可以上下移动,然后根据层高的选择需要,确定出套筒5移动的新位置,再将“O”型圈6套置于该位置的环型定位凹道11上,套入时同样先将“O”型圈6张开,并沿开口61套入,使“O”型圈6卡在环型定位凹道11上,接着将套筒5向下移动,利用套筒5的喇叭口51压在“O”型圈6上,使套筒5固定,将相对应的其它三个套筒5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调节至同一高度后,即可将承载纵梁41与相应承载横梁42相接所构成的架体并连同层板一同挂套入套筒5的凸耳52上,则完成了层高的调节。
实施例二,参见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整个置物架包括有六根立柱1,每一层分设有左、右层板7,和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相接所构成的左、右架体,在中部的两根立柱1上所套接的套筒5含有两个凸耳52,其中左边的前、后凸耳52与左边立柱1所套接的套筒5的凸耳52相配合用于挂接左边架体及层板,右边的前、后凸耳52与右边立柱1所套接的套筒5的凸耳52相配合用于挂接右边架体及层板。
在实际使用中,当需要调节置物架的层高时,分别对相对应的六个套筒5进行调节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它包括四根或四根以上的立柱,沿横向排列的每两根立柱的上部之间固接有上横梁,下部之间固接有下横梁,沿纵向排列的每两根立柱的上部之间固接有上纵梁,下部之间固接有下纵梁;其特征在于每一立柱的外壁上设有若干条环型定位凹道;每一立柱上套有若干个套筒,套筒的下部成一喇叭状口,套筒内壁摩擦滑套于立柱的外壁,套筒下部与立柱的外壁之间垫设有“O”型圈,“O”型圈卡置于立柱的环型定位凹道上,套筒的外壁上一体开挖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凸耳;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沿横向或纵向挂接于相对应立柱的相对应套筒的凸耳之间,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套筒凸耳相适配的套口,两承载横梁或承载纵梁之间固定联接有若干根相应承载纵梁或相应承载横梁,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或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的上部置放有层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的外壁上等间距设有若干条环型定位凹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的外壁上间距不等地设有若干条环型定位凹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O”型圈由弹性材料构成,圈体上设有一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横梁挂接于沿横向排列的相邻立柱的相对应套筒的凸耳之间,承载横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套筒凸耳相适配的套口,承载横梁之间固定联接有若干根相应承载纵梁,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的上部置放有层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纵梁挂接于沿纵向排列的相邻立柱的相对应套筒的凸耳之间,承载纵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套筒凸耳相适配的套口,承载纵梁之间固定联接有若干根相应承载横梁,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的上部置放有层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的上、下部设有槽孔,上、下横梁、上、下纵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槽孔相挂接的扣接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的固定相联接为承载横梁上设有若干挂接孔,相应承载纵梁上设有与挂接孔相适配的挂接头,挂接头套入挂接孔相固定;或相应承载纵梁的端头与承载横梁焊接相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的固定相联接为承载纵梁上设有若干挂接孔,相应承载横梁上设有与挂接孔相适配的挂接头,挂接头套入挂接孔相固定;或相应承载横梁的端头与承载纵梁焊接相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层板边缘完全包覆于承载横梁与相应承载纵梁相接所构成的架体或承载纵梁与相应承载横梁相接所构成的架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层高的置物架,包括四根或四根以上的立柱,立柱的上、下部之间分别固接有上、下横梁及上、下纵梁,立柱上设有许多条环型定位凹道并套有若干个套筒,套筒的下部成一喇叭状口,套筒内壁摩擦滑套于立柱的外壁,套筒下部与立柱的外壁之间垫设有“O”型圈,“O”型圈卡置于立柱的某一环型定位凹道上,套筒的外壁上一体开挖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用于挂接承载横梁或纵梁的凸耳,承载横梁或纵梁的端头上设有可与套筒凸耳相适配的套口,两承载横梁或纵梁之间固接有若干相应承载纵梁或横梁,层板置设在承载横梁或纵梁上部。采用该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架体拆装方便,层高调节随意、搭接牢靠、稳固,造价成本低廉的特点。
文档编号A47F5/10GK2619529SQ0321694
公开日2004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30日
发明者邱炳顺 申请人:邱炳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