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式门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9164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离合式门锁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防盗门锁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内手柄转动时不会带动外手柄
一起旋转,在外手柄转动时又不会带动内手柄一起转动的离合式门锁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各种机械锁及电子锁,在手柄结构上基本上存在两种结构,其一为如CN03269359. 1提供的"执手门锁",方管穿过锁舌总成,其两端分别与内、外手柄相连,外门锁通过转动钥匙,内外手柄联动,手按压门锁的前手柄,则后手柄也跟着联动.按压后手柄的时候,前手柄也跟着联动。 其典型的结构如图1 :门锁由前手柄1'、锁体2'、后手柄3'、方棒4'、方棒压簧5'、手柄盘形压簧6'组成,前手柄l'和后手柄3'通过手柄盘形压簧6'的作用,在没有收到外力的情况下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位置,前后手柄上有孔槽,略大与方棒4',前后手柄'l和3',通过方棒4'来进行联动,方棒4'穿过锁体2'。从外部开门时,手按压前手柄1,前手柄1带动方棒4转动,方棒4转动锁体2,门打开。同时方棒4也带动了后手柄的转动,内外手柄联动的机构,在开门的时候,无论按压那个手柄,另外一个手柄都会跟着联动,加大了开门所需要的力度,给使用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其次前后手柄的联动易造成门锁的磨损,縮短门锁的使用寿命。 第二种结构为前后手柄独立的结构,开门时手按压门锁的前手柄,后手柄不产生联动;反之,按压后手柄的时候,前手柄也不产生联动。如中国发明专利CN1908352 "—种通用型数码遥控门锁",通过将插接方杆(方棒)拨盘孔呈梅花状的通孔,另一连接后手柄的方杆在其内转动45度而不带动前手柄转动,其典型的结构参见如图2、图3a和图3b所示,门锁由前手柄1〃 、开门转体2〃 、开门转体横销3〃 、开门转体套4〃 、锁体5〃 、方棒6〃 、方棒压簧7〃 、单向转体8〃 、后手柄9〃和手柄盘形压簧10"组成,其中前手柄l和后手柄9通过手柄盘形压簧10〃的作用在没有收到外力的情况下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位置,方棒6〃由于设计需要为两端大小不一的结构,前手柄1与开门转体2相连,通过开门转体横销3〃的作用可与开门转体套4连接,方棒6大的一端与开门转体套4〃连接,另一端穿过锁体2〃和单向转体8〃的梅花形孔并插入到后手柄9〃的孔槽中,由于设计需要,方棒6〃小的一端最长尺寸比手柄9〃中的孔槽的最小尺寸要小,所以可在后手柄9〃的孔槽中自由转动.单向转体8〃与后手柄9〃相连接。 前手柄开门时,通过钥匙装置开门转体横销3〃发生作用,使得开门转体2〃和开门转体套4〃相连接.按压前手柄1,带动开门转体2〃和开门转体套4〃转动,开门转体套4〃的转动也就带动了方棒6〃的转动,从而转动锁体2〃 ,门锁打开。方棒6〃的转动并没有带动单向转体8的转动,所以后手柄不动。 后手柄开门时开门转体横销3〃未发生作用,开门转体2〃和开门转体套4〃未连接.按压后手柄9〃时,转动单向转体8〃 ,单向转体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方棒6〃的转动,方棒6〃的转动也就转动了锁体5,门锁打开此时由于开门转体横销3〃未发生作用,方棒6〃的转动带动了开门转体套4的转动,但不能够带动开门转体,从而前手柄不动,如图3a为方棒未转动时的示意,图3b为方棒转动45度时的示意。 此技术方案中方棒最大的转动角度为45度,超过该角度,或不能继续转动方棒造成手柄无法转动,门锁无法被打开,或带动了后手柄的转动,用力较重。其次,该技术方案需要将连接前后手柄的方棒加工成两端粗细大小不同,增加了加工难度的同时,也存在方棒的小头一端受力过大后容易扭曲或是断裂,从而增加门锁无法打开的风险。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离合式门锁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种离合式门锁机构,包括前手柄、后手柄、锁体和方杆,前手柄后端连接开门转
体,开门转体与开门转体套通过销轴连接,开门转体套后端插接方杆,方杆穿过锁体,前手
柄、后手柄与安装面板之间设有复位盘簧,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前面板方向拨盘和后手柄拨
盘,方杆的另一端插接转体前面板方向拨盘,前面板方向拨盘对称设有至少两个拨动凸块,
前面板方向拨盘抵压与后手柄拨盘的端面,后手柄拨盘的端面上设有与拨动凸块对应的拨
片,拨片的侧边顶触于前手柄开门时带动拨动凸块旋转方向的拨动凸块两侧中相反侧,后
手柄拨盘上设有后手柄方杆,后手柄方杆的一段插接在后手柄的孔槽内。 进一步所述拨片为扇形。 所述转体前面板方向拨盘和后手柄拨盘的两端设有水平方向的顶紧弹簧。 前面板方向拨盘对称设有两个拨动凸块(ll),对应的两个扇形拨片,扇形所对的
圆心角为10° 45° 。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 1 、有效的解决开门时前后手柄不独立所带来开门时手感过重的缺陷。[0016] 2、克服了现有市场上的产品对方杆两端尺寸不一致的要求,工艺更加简单。[0017] 3、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不联动的门锁结构中,方杆两端尺寸不一致可能导致的小尺寸的方杆一端容易扭曲或是断裂导致无法打开门锁的情况。 4、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不联动的门锁结构中,方杆最多只能转动45度的缺陷,通过拨片的扇面弧度大小,可解决转动角度过小的问题。

图1为现有技术第一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a和图3b为第二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a和图5b为前面板方向拨盘和后手柄拨盘在转动时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杆、前面板方向拨盘和后手柄拨盘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方杆、前面板方向拨盘和后手柄拨盘的装配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4、图5a、图5b、图6和图7所示,门锁包括前手柄1、锁体2、后手柄3、方杆4、方杆小压簧5、前面板方向拨盘6、后手柄拨盘7、方杆大压簧8、手柄盘形压簧9、开门转体13、开门转体横销14和开门转体套15。前面板方向拨盘6—端有孔槽10,另一端有两个凸块ll,后手柄拨盘7 —端为方形结构,另一端为两个对称的扇形结构12,其中,前手柄1和后手柄2通过手柄盘形压簧9的作用在没有收到外力的情况下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位置。[0027] 前后手柄上有孔槽,前手柄与开门转体相连接,方杆4两端大小一致,其中一端插入到开门转体套15中,另一端插入到前面板方向拨盘6的孔槽10中。[0028] 前面板方向拨盘6上的两个凸块11在正常状态下分别与后手柄拨盘7的两个扇形结构12的一边接触。后手柄拨盘7的方形杆部插入到后手柄3的孔槽中,开门转体13与前手柄1相连接,通过开门转体横销14的工作可与开门转体套15相连接。[0029] 工作过程 1、前手柄开门时;通过钥匙或是其他开门方式,开门转体横销14进入到开门转体13和开门转体套15中,此时,按压前手柄l,前手柄通过与其相连的开门转体13带动开门转体套15,开门转体套带动方杆4,从而带动锁体2,打开门锁。同时由于方杆4的另一端插入到前面板方向拨盘6的孔槽10中,带动了前面板方向拨盘6的转动,如图5a的位置,此时门锁打开,但并没有带动后手柄方杆7,从而也没有带动后手柄。 2、用后手柄开门时,由于开门插销14处于非工作状态.按压后手柄3,后手柄转动一端插入到其孔槽内的后手柄方杆7,后手柄方杆7另一端的扇形结构也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转动,如图5b,同时也带动了方杆4的转动,此时锁体2被转动打开,但由于开门插销14处于非工作状态,无法带动开门转体的转动,所以前手柄不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离合式门锁机构,包括前手柄、后手柄、锁体和方杆,前手柄后端连接开门转体,开门转体与开门转体套通过销轴连接,开门转体套后端插接方杆,方杆穿过锁体,前手柄、后手柄与安装面板之间设有复位盘簧,其特征在于还设有前面板方向拨盘(6)和后手柄拨盘(7),方杆的另一端插接转体前面板方向拨盘(6),前面板方向拨盘对称设有至少两个拨动凸块(11),前面板方向拨盘抵压与后手柄拨盘的端面,后手柄拨盘的端面上设有与拨动凸块(11)对应的拨片(12),拨片的侧边顶触于前手柄开门时带动拨动凸块旋转方向的拨动凸块两侧中相反侧,后手柄拨盘上设有后手柄方杆,后手柄方杆的一段插接在后手柄的孔槽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离合式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拨片为扇形。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离合式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体前面板方向拨盘(6)和后 手柄拨盘(7)的两端设有水平方向的顶紧弹簧。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离合式门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前面板方向拨盘对称设有两个拨动 凸块(ll),对应的两个扇形拨片,扇形所对的圆心角为10° 45° 。
专利摘要一种离合式门锁机构,包括前手柄、后手柄、锁体和方杆,前手柄后端连接开门转体,开门转体与开门转体套通过销轴连接,开门转体套后端插接方杆,方杆穿过锁体,前手柄、后手柄与安装面板之间设有复位盘簧,门锁机构还设有前面板方向拨盘和后手柄拨盘,方杆的另一端插接转体前面板方向拨盘,前面板方向拨盘对称设至少两个拨动凸块,前面板方向拨盘抵压与后手柄拨盘端面,后手柄拨盘的端面上设有拨片,拨片侧边顶触于前手柄开门时带动拨动凸块旋转方向的拨动凸块两侧中相反侧,后手柄拨盘上设有后手柄方杆,后手柄方杆的一段插接在后手柄孔槽内。本实用新型前后手柄独立开合,手感轻便,工艺简单、且拨片扇面弧度大小可调,转动角度大。
文档编号E05B3/00GK201526208SQ20092019833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5日
发明者艾永明 申请人:浙江德施曼机电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