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可调节锁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180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盗门可调节锁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盗门锁扣,特别是一种可调节的锁扣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非法侵入,确保单位和家庭财产及人身安全,家家户户都安装了防盗性 能良好的防盗门。但目前的防盗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防盗门的锁扣方式大多 为锁具锁舌伸入安装在防盗门门框上的锁扣板的锁孔中,由于零配件本身的误差和钣金加 工误差累积在一起,使装配公差大,导致防盗门锁扣过紧影响开启,或锁闭过松门扇晃动容 易产生噪音,从而降低防盗门的防盗性、密封性和保温性能,且大大缩短了防盗门的使用周 期。而一味提高制造精度则会成倍的增加制造成本,并且降低了生产效率。为此,许多生 产厂家及有识之士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开发,但至今尚未有理想的产品在市场上面 世。因此,开发一种可调节的锁扣装置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防盗门锁扣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 单合理、锁扣松紧调整方便、使用可靠的防盗门可调节锁扣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它包括锁扣板、锁扣支架,锁扣支 架通过两臂与锁扣板固定连接,所述锁扣支架的两臂上设有定位台阶,锁扣支架的底部设 有至少二个纵向均勻分布的凸点,在锁扣支架的定位台阶上设有可移动的锁扣盒,锁扣盒 的底部设有预留孔,在锁扣盒与锁扣支架之间设有可转动的蜗旋调节件,蜗旋调节件的下 部设有蜗旋调节导轨,蜗旋调节导轨卡在相邻凸点之间形成的凹槽中,蜗旋调节件的上部 设有调节帽头,该调节帽头从锁扣盒的底部穿过锁扣盒的预留孔。为了便于锁扣板安装固定在门框上,所述的锁扣板上设有与门框连接的固定孔。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和效果一是通过调节蜗旋调节件调整 锁扣盒在锁扣支架中的位置,弥补了装配公差,彻底解决了防盗门锁定后出现过松或过紧 现象;二是便于装配时进行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有利于防盗门现场安装的调节和维 修,确保了防盗门的防盗性、密封性和保温性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防盗门可调节锁扣装置的具体实施方案,它包括锁 扣板1、锁扣支架4,锁扣支架4通过两臂与锁扣板1焊接固定,锁扣板1上设有与门框连接的固定孔10,所述锁扣支架4的两臂上设有定位台阶5,锁扣支架4的底部设有三个凸点6, 在锁扣支架4的定位台阶5上设有可移动的锁扣盒2,锁扣盒2的底部设有预留孔9,在锁 扣盒2与锁扣支架4之间设有可转动的蜗旋调节件3,蜗旋调节件3的下部设有蜗旋调节导 轨7,蜗旋调节导轨7卡在相邻凸点6之间形成的凹槽中,蜗旋调节导轨7的导程与相邻两 凹槽之间的距离相等,蜗旋调节件3的上部设有调节帽头8,该调节帽头8从锁扣盒2的底 部穿过锁扣盒2的预留孔9。 当防盗门锁定后出现过紧或过松现象时需要调节锁扣盒2在锁扣支架4中的位 置,其调节过程如下用起子转动蜗旋调节件3上部的调节帽头8,蜗旋调节件3下部的蜗 旋调节导轨7相对锁扣支架4底部的凸点6移动,锁扣盒2在调节帽头8的带动下随蜗旋 调节件3移动,从而完成锁扣盒2的调节工作。
权利要求一种防盗门可调节锁扣装置,包括锁扣板(1)、锁扣支架(4),锁扣支架(4)通过两臂与锁扣板(1)固定连接,其特征是所述锁扣支架(4)的两臂上设有定位台阶(5),锁扣支架(4)的底部设有至少二个纵向均匀分布的凸点(6),在锁扣支架(4)的定位台阶(5)上设有可移动的锁扣盒(2),锁扣盒(2)的底部设有预留孔(9),在锁扣盒(2)与锁扣支架(4)之间设有可转动的蜗旋调节件(3),蜗旋调节件(3)的下部设有蜗旋调节导轨(7),蜗旋调节导轨(7)卡在相邻凸点(6)之间形成的凹槽中,蜗旋调节件(3)的上部设有调节帽头(8),该调节帽头(8)从锁扣盒(2)的底部穿过锁扣盒(2)的预留孔(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门可调节锁扣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锁扣板(1)上设 有与门框连接的固定孔(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盗门可调节锁扣装置,包括锁扣板(1)、锁扣支架(4),所述锁扣支架(4)的两臂上设有定位台阶(5),锁扣支架(4)的底部设有纵向均匀分布的凸点(6),在锁扣支架(4)的定位台阶(5)上设有锁扣盒(2),锁扣盒(2)的底部设有预留孔(9),在锁扣盒(2)与锁扣支架(4)之间设有蜗旋调节件(3),蜗旋调节件(3)的下部设有蜗旋调节导轨(7),蜗旋调节导轨(7)卡在相邻凸点(6)之间形成的凹槽中,蜗旋调节件(3)的上部设有调节帽头(8),该调节帽头(8)从锁扣盒(2)的底部穿过锁扣盒(2)的预留孔(9)。采用本结构后解决了锁扣无法调节的不足,具有结构简单、锁扣松紧调整方便、使用可靠等优点。
文档编号E05B65/00GK201649886SQ201020148619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9日
发明者柴文胜, 陈曙光 申请人:柴文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