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903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将床的床体部的一部分分离而用作轮椅的床。
背景技术
在医院或看护设施,对于患者或被看护者等(以下称为“被看护者等”。)来说,一 天中需要有几次从横卧在病房等床上的状态向其他场所移动。此时通常需要护士或看护者 等人手来使患者或被看护者等从床转移到例如轮椅上,使得护士或看护者等增加了很大的 肉体负担。为了减轻这样的肉体负担,减少转移的作业,提出了将床的床体部的一部分分离 而也可以用作轮椅的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7是表示专利文献1涉及的床装置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专利文献1的床装 置,其是沿着床主体1的宽度方向将作为床的床体部的床板分割成3份,使床板的中央的中 央部床板2连同台车3 —起从床主体1分离,而可以用作移动用的轮椅。当使该中央部床 板2连同台车3 —起从床主体1分离并将其取出时,夹着中央部床板2的一对侧部床板4 当中的单侧的侧部床板4,通过在床主体1设置的旋转机构5,向床主体1的上方移动,通过 该移动,使得侧部床板4可以避开。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仅仅是在使单侧的侧部床板4上升的状态下使台车3出入 床主体1,就可以使中央部床板2从床主体1分离或恢复原状。因此,构成为可以容易且迅 速地进行下述作业,即在使被看护者等乘坐于其上的状态下从床主体1分离成为轮椅的部 分或使它们一体化。专利文献1实开平5-51330号公报但是,在上述说明的以往的技术中,当将中央部床板2和台车3作为轮椅分离(或 与床主体一体化)时,侧部床板4向床主体1的上方移动而避开。为此存在以下的课题,即 在避开之际或避开后,已避开的侧部床板4会给横卧在床或轮椅的人以压迫感;在未充分 避开的情况下有人会撞到侧部床板4的危险性。进而,作为看护用或设施用的床,大多希望能够形成抬高后背或抬高腿的姿势状 态,但上述说明的以往技术的床没有考虑能形成抬高后背或抬高腿的姿势状态,所以会有 给被看护者等带来很大负担的情况,也有所谓看护用或设施用的床的功能不够充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提供一种除了能够使被看护者等舒适 地卧在床上之外、还能够作为轮椅安全且顺畅地移动的床。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构成为如下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可动床,其具备固定部和以可以分离的方式与 上述固定部合体的移动部,上述固定部和上述移动部构成用于人卧床的床体部,
上述移动部构成为具有基座部、和在上述基座部的一个侧部配置的能在起立姿势 状态和横卧姿势状态之间转动的扶手部的轮椅,在上述移动部与上述固定部合体的状态下,上述移动部的上述扶手部向上述横卧 姿势状态转动,上述基座部的上面及上述扶手部的上面构成上述床体部的床面,另一方面,在上述移动部从上述固定部分离的状态下,上述移动部的上述扶手部 向上述起立姿势状态转动,上述扶手部构成上述轮椅的扶手。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上述移动部的上述 基座部至少包括背靠部、臀坐部和腿靠部的多个分割部以自由屈曲的方式连结而构成,通 过上述多个分割部相互屈曲或解除屈曲,形成卧床姿势状态、坐位姿势状态和腿抬高姿势 状态的至少1个姿势状态,且在上述臀坐部的一个侧部以可以转动的方式配置有上述扶手 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上述固定部, 在其中央凹部以可以分离的方式与上述移动部合体,在上述固定部的上述凹部的至少一个 侧部具备多个可动床体部,上述多个可动床体部当中的至少1个可动床体部,在上述移动 部的上述基座部成为卧床姿势状态时位于床构成位置,构成上述床体部的床面,另一方面, 在上述移动部与上述固定部分离或合体时,位于避开位置。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三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在上述固定部的上 述凹部的上述至少一个侧部配置的上述多个可动床体部,由在上述移动部上的人的头侧配 置的头侧床面部、和在上述移动部上的人的足侧配置的足侧床面部构成,在上述头侧床面部及上述足侧床面部当中的任意一方移动到避开位置的状态下, 上述移动部在上述头侧床面部及上述足侧床面部之间沿着上述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移动,与 上述固定部分离或合体。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三或第四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上述移动部 的上述基座部的上面位于上述床体部的床面的中央。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第三 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 上述移动部的上述基座部进而包括扶腿部及搁脚部,在上述移动部与上述固定部分离或合 体时,至少上述背靠部、上述腿靠部和上述搁脚部的至少1个的上面被配置在上述臀坐部 的上面的竖直方向上侧。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第三 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 还具备以如下方式驱动上述可动床体部的驱动部,即在上述移动部从上述固定部分离时, 上述可动床体部的床面相对于上述移动部向远位侧以与所述移动部的分离动作连动的方 式移动,另一方面,在上述移动部与上述固定部合体时,上述可动床体部的床面向近位侧以 与上述移动部的合体动作连动的方式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七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上述可动床体部至 少包括头侧床面部和足侧床面部,上述驱动部对上述可动床体部进行驱动,以使其上述头 侧床面部向中央的位置和头侧移动,使上述足侧床面部从中央向侧部的足侧移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第六 第八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 还具备使上述移动部的上述背靠部及上述腿靠部的至少1个的床面随着上述移动部的姿 势状态的变形而滑动的滑动驱动机构。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第六 第九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在上 述固定部及上述移动部的任意一方设置的多个分割部驱动部及升降驱动部的至少任一驱 动部,与另一方连动而被驱动,由此进行上述可动床的上述床体部的床面整体的后背抬高、 腿抬高和升降的至少任一动作。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在第六 第九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 上,分别在上述固定部及上述移动部上设置的背部驱动部、腿部驱动部和升降驱动部的至 少任一驱动部被同步驱动,由此进行上述可动床的上述床体部的床面整体的后背抬高、腿 抬高和升降的至少任一动作。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在第十一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上,还具备使上述固定 部的可动床体部和上述移动部的上述背靠部及上述腿靠部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床面随着上 述固定部和上述移动部的姿势状态的变形而滑动的滑动机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在第二 第十二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可动床的基础 上,上述移动部的上述基座部在其两侧具备侧部基座部,在通过上述基座部的上述多个分 割部相互屈曲,形成卧床姿势状态、坐位姿势状态和腿抬高姿势状态的至少1个姿势状态 时,按照包围上述背靠部或上述腿靠部的至少1个的方式变形。发明效果本发明的床,在卧床的被看护者等取抬高后背或抬高腿的舒服的姿势的同时,没 有向床的上方避开而对被看护者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构件,在此状态下,能够安全且迅速地 从床的固定部进行脱离或回归。另外,除了被看护者等可以舒适地卧在床上之外,可以在不 移动被看护者等情况下将其从床移到轮椅上,安全且舒适地用轮椅使其移动。因此,可以实 现看护者的负担少、对被看护者好、还可以支持被看护者的独立的床。


关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和特征,根据与附图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有关的以 下记述得到明确。该附图如下所示。图I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图,是经合体而 一体化的可动床的立体图;图I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移动部从固定部 分离时的上述固定部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图IC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上述移动部从上 述固定部分离时的上述移动部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图ID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上述固定部的驱动 部的构成的立体图;图IE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上述固定部的上述 驱动部的构成的部分透视俯视图;图IF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上述移动部的驱动 部分的构成的立体图;图IG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控制装置和驱动源 等构成的框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固定部和移动部 合体而成为可动床的床体部的床面,被看护者等人以卧床姿势就寝的情形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在通过移动部从 卧床姿势状态变形为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而使人从卧床姿势成为后背抬高/腿抬高 姿势的状态下,将移动部要从固定部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在移动部为后背 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时,使处于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的人乘于其上后移动部从固定部 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移动部结束从固 定部的分离而变形为轮椅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移动部开始从卧 床姿势状态变形为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时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移动部变形为后 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变形之后,移动部从固定部向面前侧分离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移动部变形为轮椅 状态之前的一系列动作的简要流程图;图9是在本发明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中变形为轮椅状态的移 动部与固定部合体而成为可动床时的动作的简要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立体 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立体 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立体 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立体 图,在固定部的可动床体部相邻配置有侧部来包围人的侧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B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立体 图,是从图15A的箭头的方向看的人的周围的正视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述可动床的简要构成的立体 图;图17是表示专利文献1涉及的床装置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相同的构成要件附加相 同的符号,也有省略说明的情况。另外,就附图而言,为了容易理解,基本上是示出各构成要 件的模式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IA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床10的简要构成,且示出固定部11 和移动部12经合体而一体化的可动床10的立体图。图IB示出可动床10已分离时的固定 部11的立体图,图IC示出可动床10已分离时的移动部12的立体图。如图1A、图IB及图IC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用于人躺卧(就寝)的 床的床体部51由固定部11的一部分和移动部12的一部分构成。该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由床基台部53 (头侧基台部53a,足侧基台部53b,连接 部53c)、床面部(可动床体部)52(头侧床面部52a、52c、足侧床面部52b、52d)构成。在这 里,固定部11是指将作为轮椅发挥功能的移动部12从可动床10分离之后的构件。该固定 部11并非是指完全没有轮子等的构件,可以在底部具有在使可动床10移动而将其配置在 房间等时所使用的轮子等。另外,在这里,头侧表示乘于移动部12之上的(移动部12上 的)人的头侧,足侧是指乘于移动部12之上的(移动部12上的)人的足侧。另外,该可动床10的移动部12,可以从固定部11分离或与固定部11合体,且构 成为能够在卧床姿势状态和坐位姿势状态之间变形的轮椅。进而,移动部12具备基座部 13 (至少背靠部13b,臀坐部13c,腿靠部13f,搁脚部13d)、扶手部14 (至少右手侧的扶手部 14a,操作面板14b,左手侧的扶手部14c)、具备驱使轮子82正反旋转的电机等轮子驱动源 81的台车部54。通过轮子驱动源81的驱动,例如,分别驱使4个轮子82正反旋转,移动部 12可以进行前后左右或正反旋转移动。在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合体而构成为可动床10 时,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的上面及扶手部14的内面大致形成1个平面,成为可动床10的 床体部51的床面。在这里,床体部51在通常的床来看相当于床垫,床体部51的床面相当于人躺卧 (就寝)的床垫的表面。此外,床体部51的表面由基座部13及扶手部14、与它们相邻的头 侧床面部52a、52c及足侧床面部52b、52d构成。S卩,床体部51的床面的中央部在可动床10 的长度方向(床长度方向)上配置基座部13,且在图IA中的基座部13的左侧,配置有头侧 床面部52a、右手侧的扶手部14a和足侧床面部52b,在图IB中的基座部13的右侧,配置有 头侧床面部52c、左手侧的扶手部14c和足侧床面部52d。另外,在扶手部14当中的右手侧的扶手部14a的侧方,配置有能够控制可动床10 的动作的操作面板(遥控)14b。该操作面板14b在固定部11和移动部12合体的状态(图 IA的状态)下,配置在扶手部14当中的右手侧的扶手部14a的侧方,在移动部12作为轮椅 发挥功能的状态(图IC的状态)下,配置在右手侧的扶手部14a的竖直方向的上侧。通过 如此配置,看护者或被看护者等可以更容易地操作可动床10。在这里,操作面板14b是作为遥控发挥功能的部件,可以从右手侧的扶手部14a拆 卸下来。在将该操作面板(遥控)14b从右手侧的扶手部14a拆卸下的状态下,通过与移动 部12内的接收装置(未图示)进行通信,也可以从外部操作可动床10及移动部12。需要 说明的是,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操作面板(遥控)14b设置在右手侧的扶手部14a的 构成进行了说明,但该操作面板14b设置在右手侧的扶手部14a和左手侧的扶手部14c当 中的至少一方即可。关于其配置,从与设置有可动床10的房间的墙壁等的关系出发,优选 设置在可动床10的一对扶手部当中没有墙壁的一方的扶手部等合适且相称的位置。详细内容如后所述,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卧床的被看护者等采取抬高后背或抬高 腿的舒服姿势,同时可以放心且迅速地进行移动部12从床10的固定部11的脱离或向固定部11的回归。因此,能够实现除了被看护者等可以舒适地卧在床10上之外、还可以通过图 IC所示的形状的轮椅(移动部12)安全且舒适地移动的、看护者的负担少的可动床10。进 而,在可动床10的状态下,与轮椅(移动部12)成为一体,关于使用床(可动床10)时的轮 椅(移动部12)的保管场所,不需要可动床10内以外的场所。接着,具体说明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分离成固定部11和移动部12时的动作。图2是表示在固定部11和移动部12合体而成为可动床10的图IA的状态下,被 看护者等人15在床体部51的床面躺卧(就寝)的情形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是至少包括背靠部13b和臀坐部13c和搁脚 部13d的多个分割部13b、13c、13d连结成相互屈曲自由。通过该多个分割部13b、13c、13d 相互屈曲,形成图2所示的卧床姿势状态或后述的坐位姿势状态(参照图5)及后背抬高/ 腿抬高姿势状态(参照图3)当中的至少任一姿势状态。即,关于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在 图2所示的卧床姿势状态下,背靠部13b和臀坐部13c和搁脚部13d通过连结部分未相互 屈曲,构成1个平面。在图5所示的坐位姿势状态下,关于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至少背靠 部13b和臀坐部13c和搁脚部13d通过连结部分相互屈曲。在图3所示的后背抬高/腿抬 高姿势状态下,关于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至少背靠部13b和臀坐部13c和搁脚部13d通 过连结部分相互屈曲,但屈曲角度及屈曲场所与坐位姿势状态不同。分别在背靠部13b和臀坐部13c的屈曲部分、臀坐部13c和腿靠部13f的屈曲部 分(扶腿部13e的臀坐部13c侧和腿靠部13f侧两处)、腿靠部13f和搁脚部13d的屈曲部 分,如图IF所示,旋转轴50b、50c、50d、50f配置成可以沿着屈曲动作的旋转中心轴芯正反 旋转。各旋转轴50b、50c、50d、50f与1个或多个电机等旋转驱动源51M连结,同时例如在 各旋转轴50b、50c、50d、50f配置有与控制装置100连接的编码器80b、80c、80d、80f (参照 图1G)。由此,由编码器80b、80c、80d、80f检测出的各旋转轴50b、50c、50d、50f的旋转角度 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根据来自被输入旋转角度的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动作,旋转驱动源 5IM对各旋转轴50b、50c、50d、50f进行正反旋转驱动。另外,如图IF所示,在扶手部14a、14c的每个和臀坐部13c的交界部分,也配置有 旋转轴49a、49c,它们可以沿着屈曲动作的旋转中心轴芯进行正反旋转。各旋转轴49a、49c 与1个或多个电机等旋转驱动源51M连结,而且,例如,各旋转轴49a、49c上配置有与控制 装置100连接的编码器79a、79c(参照图1G)。由此,由编码器79a、79c检测出的各旋转轴 49a、49c的旋转角度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00,根据来自被输入旋转角度的控制装置100的控 制动作,旋转驱动源51M对每个旋转轴49a、49c进行正反旋转驱动。通过旋转轴49a、49c的 正反旋转驱动,扶手部14a、14c分别相对于臀坐部13c向人15侧旋转上升,或向反方向下 降(从横卧姿势状态向起立姿势状态转动,反过来从起立姿势状态向横卧姿势状态转动)。如图IG所示,控制装置100分别独立地控制对基座部13的各屈曲动作进行驱动 的旋转驱动源51M、台车部54所具备的轮子驱动源81、锁定销驱动装置18A、锁定构件驱动 装置18B的动作。向控制装置100输入来自操作面板(遥控)14b及编码器80b、80c、80d、 80f等的信息,根据已输入的信息,对旋转驱动源51M、轮子驱动源81、锁定销驱动装置18A 和锁定构件驱动装置18B进行控制,进行可动床10的所希望的动作。另外,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的上面如图2所示位于床体部51的床面的中央。
通过这样的构成,被看护者等人15无需暂时从可动床10上下来而特意移动到作 为轮椅移动的部分(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部12),例如仅仅躺在可动床10作为床使用时 的相同位置(换言之,人15不需要在卧床姿势的状态下自己改变姿势),就可以利用可动床 10和轮椅(移动部12)双方的功能。进而,通过使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例如对 于腿脚不方便的人或腿脚受伤不能充分活动的人等来说,可以自己从床移动到轮椅上,使 用轮椅没有负担且简单地移动到想去的场所,可以独立地移动。进而,躺着的被看护者等的 离床辅助等可以简单进行。图3是表示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IM进行驱动,可动床10的移 动部12的至少背靠部13b和臀坐部13c和搁脚部13d进行屈曲动作,移动部12从卧床姿 势状态向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变形,由此人15从卧床姿势变成后背抬高/腿抬高姿 势,将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 对轮子驱动源81进行驱动,在移动部12为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时,后背抬高/腿抬 高姿势的人15乘于其上的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控 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M进行驱动,移动部12结束从固定部11的分离,移动 部12从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向轮椅的状态(在这里,坐位姿势状态的轮椅的状态) 变形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5中,人15以坐位姿势坐在成为轮椅状态(在这里,坐位姿势 状态的轮椅的状态)的移动部12上。如图3 图5所示,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除了具有背靠部13b、臀坐部13c和搁 脚部13d之外,还具有扶腿部13e及腿靠部13f。S卩,在臀坐部13c和搁脚部13d之间配置 扶腿部13e及腿靠部13f,扶腿部13e为屈曲部分。作为一个例子,在从图2的卧床姿势向 图3的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变形时,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M进行驱 动,在背靠部13b和臀坐部13c的连结部分按照向下突出的方式使其屈曲,在臀坐部13c和 腿靠部13f的连结部分(扶腿部13e)按照向上突出的方式使其屈曲,在腿靠部13f和搁脚 部13d的连结部分不使其屈曲而是相互保持平面。在图3和图4中,移动部12的后背抬高 /腿抬高姿势为相同的状态。在从图4的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向坐位姿势状态变形 时,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M进行驱动,背靠部13b和臀坐部13c的连结 部分的屈曲大致保持原样,在臀坐部13c和腿靠部13f的连结部分(扶腿部13e)按照向上 突出的方式使其更大地屈曲,在腿靠部13f和搁脚部13d的连结部分按照向下突出的方式 使其较大屈曲。另一方面,在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分离或与其合体时,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 对旋转驱动源51M及轮子驱动源8进行驱动,以背靠部13b的上面和腿靠部13f及搁脚部 13d的上面分别配置于臀坐部13c的上面的竖直上侧的状态(换言之,为后背抬高/腿抬高 姿势状态)进行移动。此外,在移动部12取这样的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下,如图4 所示,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从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的稍上方移过去,移动部12从固定 部11分离而离开。然后,如图5所示,通过移动部12从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变形为 坐位姿势状态,人15的姿势从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变形为坐位姿势,移动部12作为图5 所示的坐位姿势状态的轮椅而完成变形。通过成为这样的构成,没有向床的上方避开而对被看护者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构 件,在此状态下,移动部12与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不发生干扰,可以进行移动部12和固定部11之间的脱离或回归,卧床的被看护者等人15可以放心且安全地利用。另外,移动部 12可以顺畅且迅速地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分离或与其合体,可以变形为人15采取包括后 倚、倾斜、及坐位等的所希望的姿势的轮椅状态。如图2 图5所示,在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分离或合体时,边使用如图IF所示 在移动部12设置的位置传感器83测定固定部11和移动部12的位置,边在控制装置100 的控制下对轮子驱动源81进行驱动,如图2所示,根据由位置传感器83测定的位置关系, 通过在沿着人15的身长的(沿着床长度方向的)可动床10的2个侧方17a、17c的任意方 向上靠近或远离的移动,进行分离或合体。在2个侧方17a、17c的任意方向上靠近或远离 的移动,根据在台车部54上配置的位置传感器83的检测信息,驱动台车部54而进行。通过这样的构成,即便移动部12作为轮椅从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分离而脱离或 回归到固定部11 (合体),可动床10的设置场所只要在2个侧方17a、17c的任意一侧确保 少许多余的空间即可,可以实现能以较少的空间来配置的可动床10。作为一例,在图2 图 5中,在可动床10的侧方17a的中央部分,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分离或合体。另外,关于移动部12分离或合体的动作,横过可动床10的2个侧方17a、17c之内 的任意一方进行。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在可动床10的任意一个侧方脱离,与多种多样的 床配置相对应。由此,可以实现室内的设置场所的自由度高的可动床10。需要说明的是, 在2个侧方17a、17c之内的移动部12未横过的场所,安装有用于连结头侧基台部53a和足 侧基台部53b的连接部53c。该连接部53c能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左右2个侧方17a、 17c的任意一方,通过移动部12与连接部53c接触,使得移动部12不会向错误的方向分离, 并且也具有用于限制移动部12的位置的制动器的作用。在图2 图5所示的可动床10的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分离的一系列动作中,固 定部11具有在2个侧方17a、17c分别分割配置的可动床体部52(头侧床面部52a、52c、足 侧床面部52b、52d)。在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具备驱动部90,使可动床体部52与移动部 12的移动连动而移动。驱动部90在如图3所示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分离的情况下,使 该可动床体部52与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的分离一起,与移动部12的移动连动,使固定部 11相对于移动部12向远位侧移动。另外,驱动部90在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合体的情况 下,使该可动床体部52与移动部12跟固定部11的合体一起,与移动部12的移动连动,而 相对于移动部12向近位侧移动。作为该驱动部90的一例,如图ID及图IE所示,具有如下所述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使构造简化,作为与移动部12的移动动作(分离动作及合体 动作)连动而头侧床面部52a或52c和足侧床面部52b或52d和分别进行移动动作的机构, 具备驱动部90。需要说明的是,头侧床面部52a、52c和足侧床面部52b、52d分别具备各自 的驱动机构,可以分开进行动作。关于驱动部90,作为一例,由可动杆(bar)91、作为加力构 件的一例的弹簧94、变位变换机构95、头侧棒(rod)96、作为头侧引导构件的一例的头侧导 轨97、足侧棒98、和作为足侧引导构件的一例的足侧导轨99等构成。S卩,在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合体时,移动部12进入固定部11的头侧基台部53a 和足侧基台部53b之间的中央部的凹部89内。在该凹部89的床体部附近,在两端分别插 入头侧基台部53a的缺口部92和足侧基台部53b的缺口部93之内的状态下,配置有能与 固定部11的宽度方向平行地进行进退移动的可动杆91。在移动部12进入至固定部11的凹部89内的中央部附近的位置到完成与固定部11的合体的位置的范围,可动杆91通过作 为加力构件的一例的弹簧94的作用力,始终与移动部12的台车部54的外面接触。在如此 配置可动杆91的同时,借助将在固定部11的宽度方向上作用于可动杆91的力变换为与宽 度方向正交的床长度方向(沿着人的身长的方向)的公知的变位变换机构95,与头侧棒96 和足侧棒98连结。首先,头侧棒96与头侧床面部52a或52c连结。作为变位变换机构95,例如有在 临时将直线运动变换成旋转运动之后、可以变换成与上述直线运动的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 或与上述直线运动的运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直线运动的机构等。更具体而言,如果简化说 明,在从可动杆91向宽度方向突出的驱动杆91a上设置齿条95a,在该齿条95a上配置啮合 的小齿轮95b,使头侧棒96的齿条95c啮合在该小齿轮95b即可。由此,通过小齿轮95b的 旋转运动将可动杆91的宽度方向的直线运动变换成头侧棒96的长度方向的直线运动。作 为变位变换机构95,并不限于这样的机构,可以采用公知的各种装置。另一方面,在固定部 11的头侧基台部53a的两侧部,固定着在沿着人15的身长的方向(床长度方向)上延伸的 作为头侧引导构件的一例的一对或1根头侧导轨97,在头侧床面部52a或52c接近扶手部 14a或14c的接近位置(床构成位置)和头侧床面部52a或52c远离扶手部14a或14c的 远位侧的分隔位置(避开位置)之间,头侧床面部52a或52c可以沿着头侧导轨97移动。由此,已进入固定部11的凹部89内并与固定部11合体的移动部12,摆脱凹部89 以与固定部11分离时,可动杆91与移动部12 —起从固定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向中 央部(从图IE的右端侧向左方)移动。随着可动杆91的移动,通过变位变换机构95及头 侧棒96,头侧床面部52a或52c沿着头侧导轨97从接近扶手部14a或14c的接近位置(图 IE的实线的床构成位置)移动至远离扶手部14a或14c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图IE的点 划线的避开位置)移动。相反,由于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合体,所以在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的凹部89 的外侧进入凹部89时,可动杆91与移动部12 —起在凹部89内从固定部11的宽度方向的 中央部朝向一端侧(从图IE的左侧向右端侧)移动。随着可动杆91的移动,通过变位变 换机构95及头侧棒96,头侧床面部52a或52c沿着头侧导轨97从远离扶手部14a或14c 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图IE的点划线的避开位置)移动至接近扶手部14a或14c的接近 位置(图IE的实线的床构成位置)。同样地,相对于可动杆91的变位变换机构95,通过足侧棒98连结有足侧床面部 52b或52d。在固定部11的足侧基台部53b的两侧部,固定着在远离扶手部14a或14c的方 向(即相对于沿着人15的身长的方向(床长度方向)向外倾斜)上延伸的作为足侧引导 构件的一例的一对或1根足侧导轨99,在足侧床面部52b或52d接近扶手部14a或14c的 接近位置(图IE的实线的床构成位置)、和足侧床面部52b或52d以向外倾斜的方式远离 扶手部14a或14c且在足侧导轨99的外侧端部通过作为旋转连结构件的一例的旋转合页 88按照沿着竖直方向屈曲的方式旋转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图IE的点划线的避开位置) 之间,足侧床面部52b或52d可以沿着足侧导轨99移动。由此,已进入固定部11的凹部89内且与固定部11合体的移动部12,在移动部12 摆脱凹部89以从固定部11分离时,可动杆91与移动部12—起从固定部11的宽度方向的 一端侧向中央部(从图IE的右端侧向左方)移动。随着可动杆91的移动,通过变位变换机构95及足侧棒98,足侧床面部52b或52d沿着足侧导轨99从接近扶手部14a或14c的 接近位置(图IE的实线的床构成位置),按照推出的方式移动至以向外倾斜的方式远离扶 手部14a或14c且在足侧导轨99的外侧端部通过作为旋转连结构件的一例的旋转合页88 按照沿着竖直方向屈曲的方式旋转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图IE的点划线的避开位置)。相反,由于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合体,所以在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的凹部89 的外侧进入凹部89时,可动杆91与移动部12—起从固定部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 一端侧(从图IE的左侧向右端侧)在凹部89内移动。随着可动杆91的移动,通过变位变 换机构95及足侧棒98,足侧床面部52b或52d沿着足侧导轨99从远离扶手部14a或14c 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图IE的点划线的避开位置),移动至接近扶手部14a或14c的接近 位置(图IE的实线的床构成位置)。此时,如前所述头侧床面部52a或52c也移动至接近 位置(图IE的实线的床构成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固定部11的头侧端部被头侧基台部53a固定的头侧基座板 53g,形成有头侧床面部52a、52c可以在床长度方向通过的缺口部53h(参照图1D),头侧床 面部52a、52c通过缺口部53h而顺利地从床构成位置向避开位置移动或从避开位置向床构 成位置移动。另外,在足侧床面部52b或52d,也可以代替上述的构成,设置有挂钩77,在该挂钩 77挂在(移动部12 (轮椅)的扶腿部13e的背侧的)台车部54的状态下被推拉,由此可 以在移动部12和固定部11的合体时及分离时,足侧床面部52b或52d沿着足侧导轨99被 台车部54牵拉而移动。S卩,可以在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的凹部89出到外侧时,挂钩77 挂在台车部54上,随着台车部54向外移动,足侧床面部52b或52d沿着足侧导轨99床构 成位置避开位置移动。另一方面,可以在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的凹部89的外侧进入凹部 89内时,挂钩77挂在台车部54上,随着台车部54向凹部89内的移动,足侧床面部52b或 52d沿着足侧导轨99从避开位置向床构成位置移动。通过这样的构成,在移动部12从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脱离时及与固定部11合 体时,由于与移动部12的移动连动而移动部12的可动床体部52远离移动部12,所以对于 移动部12而言没有来自固定部11的物理干扰,移动部12可以顺畅且迅速地进行从可动床 10的固定部11的脱离及对固定部11的回归(合体)。另外,可动床体部52至少包括头侧床面部52a和足侧床面部52b,头侧床面部52a 从中央向头侧(即从接近位置向分离位置侧)移动,足侧床面部52b从中央向侧部的足侧 (即从接近位置向分离位置侧)移动。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除去在移动部12中固定部11的头侧床面部52a对背靠部 13b的后背抬高的部分的物理干扰、和固定部11的足侧床面部52b对腿靠部13f的腿抬高 的部分的物理干扰。即,在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分离时,固定部11的足侧床面部52b或 52d位于以向外倾斜的方式远离移动部12的扶手部14a或14c且在足侧导轨99的外侧端 部通过旋转合页88按照沿着竖直方向屈曲的方式旋转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图IE的点划 线的避开位置)。通过该配置,即便使移动部12的腿靠部13f直接在平行于固定部11的宽 度方向上移动,也不会与固定部11的足侧床面部52b或52d抵接。由此,可以使移动部12 的腿靠部13f中用于除去物理干扰的腿抬高量为最小限度,所以移动部12可以以合适的坐 位姿势状态相对于固定部11进行分离或合体。换言之,由于可以使移动部12的腿靠部13f中用于除去物理干扰的腿抬高量为最小限度,坐在移动部12上的人15,从卧床姿势的腿抬 高量不是那么大,没有必要采取所谓大幅度抬高腿的不稳定的姿势,所以可以放心地以稳 定的姿势利用移动部12来移动。在这里,关于固定部11的头侧床面部52a的具体的移动,有图IB所示的斜向滑动 并折叠(向下弯折)那样的移动、和图3所示的向上侧滑动的(平面移动的)那样的移动2 种移动。上述具体说明中的图IE及图ID示出图3所示的向上侧滑动的移动构造。另外, 关于足侧床面部52b或52d的具体的移动,有图IB及图3以及上述具体说明中的图IE及 图ID所示的斜向滑动并折叠(向下弯折)那样的移动。即,所述移动是足侧床面部52b或 52d沿着在远离扶手部14a或14c的方向上(即相对于沿着人15的身长的方向(床长度 方向)向外倾斜)延伸的作为第二足侧引导构件的一例的一对或1根第二足侧导轨99A移 动,且位于按照在第二足侧导轨99A的外侧端部通过作为旋转连结构件的一例的旋转合页 88B(相当于图ID的旋转合页88)使构成上述床面的表面位于竖直方向的方式屈曲而旋转 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仅仅是头侧床面部52a有2种移动方法,这是因为,其以卧床姿势状态和后背抬高 /腿抬高姿势状态2个姿势进行移动。关于上述的头侧床面部52a的具体移动当中的、图 IB所示的斜向滑动并折叠那样的移动,是指与足侧床面部52b或52d以向外倾斜的方式远 离扶手部14a或14c且位于按照在足侧导轨99的外侧端部通过旋转合页88沿着竖直方向 屈曲的方式旋转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相同的移动。图6及图7是从侧方17a观察在控制装 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使移动部12从卧床姿势状态变形为后背抬高/ 腿抬高姿势状态时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 驱动而使移动部12从卧床姿势状态开始变形为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的时候的侧视 图。图7是表示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及轮子驱动源81进行驱动而使 移动部12变形为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且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向面前侧分离的状 态的侧视图。图6示出乘于移动部12之上的人15通过背靠部13b的旋转上升(图6中的顺时 针的旋转动作)及扶腿部13e的旋转上升(图6中的逆时针的旋转动作)从卧床姿势移行 至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时的情况。另外,也示出通过构成床体部51的一部分的扶手部14a、14c向人15的一侧旋转 上升(从横卧姿势状态向起立姿势状态转动)而变形为轮椅的扶手部时的情况。此时,移 动部12的背靠部13b及腿靠部13f当中的至少任一的床面,随着移动部12的姿势状态变 形,向人15的躯干方向15a滑动。作为背靠部13b向人15的躯干方向15a滑动的滑动机 构的一例,在背靠部13b内设置公知的直动滑块61,随着固定部11以及移动部12的姿势状 态的变形,通过直动滑块61使背靠部13b的表面的床垫直线移动,由此可以使其滑动。腿 靠部13f也是同样,作为腿靠部13f向人15的躯干方向15a滑动的滑动机构的一例,在腿 靠部13f内设置公知的直动滑块62,随着固定部11以及移动部12的姿势状态的变形,通过 直动滑块62使腿靠部13f的表面的床垫直线移动,由此可以使其滑动。通过这样的构成, 可以减轻与移动部12的背靠部13b及腿靠部13f的上下相伴随的床面和人15的身体的错 位,该上下的动作几乎不对可动床10的任意部分施加应力,所以可以实现高可靠性的可动 床10。
图7示出在人15为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的状态下人15乘于移动部12之上并 通过固定部11的床基台部53的稍上方从固定部11沿着固定部11的宽度方向(图7的纸 面貫通方向的面前侧)分离的状态。因此,以移动部12的腿靠部13f及搁脚部13d的下面 13h不接触固定部11的足侧基台部53b的程度,从足侧基台部53b向上方远离即可。只要 是这样的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即便是乘于移动部12之上的人,也可以减少由腿抬 高所致的姿势的负担。另外,在移动部12以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从固定部11分离 时,按照其移动的动作,固定部11的可动床体部52先行于移动部12,在头侧基台部53a的 导轨97上滑动,从接近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然后如图7所示配置在固定部11的侧部的分 离位置。另外,此时固定部11的可动床体部52以及移动部12的背靠部13b及腿靠部13f 之内的至少任一床面,随着固定部11以及移动部12的姿势状态变形,沿着人15的躯干方 向15a滑动。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减轻与移动部12的背靠部13b及腿靠部13f的上下相伴随 的床面和人15的身体的错位,而且即便是床也没有发生错位的部分,所以可以实现高可靠 性的可动床10。另外,头侧床面部52a从中央向头侧(即从接近位置向分离位置)移动,所 以即便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下的背靠部13b配置于通常的斜向位置,也可以将背靠 部13b的床体部13g碰撞头侧床面部52a而无法向面前侧分离等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6所示移动部12被固定于固定部11时,例如过图6所示的 连结部18a、18b等相互连结而固定。连结部18a、18b具备分别与在移动部12的台车部54 内配置的螺线管(solenoid)或驱动缸等锁定销驱动装置18A连结的锁定销18a-l、18b_l、 和分别具有锁定孔或凹部的锁定构件18a-2,18b-2,所述锁定孔或凹部分别与在固定部11 的头侧基台部53a及足侧基台部53b内分别配置的螺线管或驱动缸等锁定构件驱动装置 18B连结且卡合锁定销18a-l、18b-l。为了在移动部12和固定部11合体之后保持合体状 态,在连结部18a、18b进行连结动作时,锁定销驱动装置18A被驱动而锁定销18a-l、18b_l 从移动部12的台车部54内突出,同时锁定构件驱动装置18B也被驱动而锁定构件18a-2, 18b-2从固定部11的头侧基台部53a及足侧基台部53b内突出,锁定销18a-l、18b_l与 锁定构件18a-2,18b-2的锁定孔或凹部卡合,由此进行锁定动作。另一方面,在移动部12 从固定部11分离时,如图7所示该连结部18a、18b的连结动作被解除,分别收纳于固定部 11及移动部12中。即,锁定销驱动装置18A和锁定构件驱动装置18B分别被驱动,锁定销 18a-l、18b-l从锁定构件18a-2,18b_2的锁定孔或凹部解除卡合,由此进行锁定解除动作, 然后,锁定销18a-l、ISb-I被收纳于移动部12的台车部54内,同时锁定构件18a_2,18b_2 被收纳于固定部11的头侧基台部53a及足侧基台部53b内。图8是表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的移动部12从可动床10分离变形至轮 椅状态的、上述一系列动作的简要流程图。另外,相反图9是表示已变形至轮椅状态变形的 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合体而成为可动床10时的动作的简要流程图。S卩,如图8所示,可动床10的移动部12经过步骤Sl至步骤S5的5个步骤而变形 为轮椅状态。关于步骤Si,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如图3或图 6所示,移动部12从卧床姿势状态向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变形的步骤。
关于步骤S2,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如图3、图4 及图7所示,移动部12以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从固定部11分离的步骤。此时如图 7所示,例如通过利用连结部18a、18b的连结解除动作,可以解除移动部12和固定部11的固定。关于步骤S3,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轮子驱动源81进行驱动,如图4所示, 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完全脱离的步骤。关于步骤S4,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如图5所示,移 动部12从图4的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向坐位姿势状态变形的步骤。此外,关于步骤S5,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轮子驱动源81进行驱动,经过步 骤Sl S4变形为轮椅状态的移动部12使人15乘于其上并移动的步骤。另一方面,作为轮椅移动的移动部12,如图9所示,在使人15乘于其上的状态下, 经过步骤Sll至步骤S15这5个步骤,与固定部11合体而成为可动床10。该动作是以与图 8的流程图所示的过程相反的过程进行。关于步骤S11,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轮子驱动源81进行驱动,移动部 12 (轮椅)如图5所示移动至固定部11的附近的步骤。关于步骤S12,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移动部12 进入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的凹部89,所以从图5的坐位姿势状态向图4所示的后背抬高 /腿抬高姿势状态变形的步骤。关于步骤S13,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轮子驱动源81进行驱动,如图3所示 移动部12以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进入固定部11而与其合体的步骤。此时如图6所 示,通过例如连结部18a、18b的连结动作,可以使移动部12牢固地固定在固定部11。关于步骤S14,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如图2或图 6所示使移动部12从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变形为卧床姿势状态的步骤。此外,关于步骤S15,是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移动 部12和固定部11如图IA 图2所示形成可动床10的步骤。通过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依次进行这样的流程图的动作,可以用作床,还可 以用作轮椅。此外,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卧床的被看护者等人15在采取抬高后背或抬高腿 的舒服姿势的同时,可以放心且迅速地进行从可动床10的固定部11的脱离或向其的回归 (合体)。因此,可以实现如下所述的看护者的负担少的可动床10,所述可动床10除了被看 护者等人15可以舒适地在可动床10上卧床之外,还可以安全且舒适地利用移动部12 (轮 椅)移动。进而,由于床和轮椅成为一体,所以也有在使用可动床10时不需要移动部12 (轮 椅)的保管场所的优点。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在人15的头所在的场所设置了枕头48的图进行 了说明,但也可以使该枕头(头托)48与移动部12的背靠部13b —体化而形成。此时,由 于在床的状态和轮椅的状态下分别改变功能,所以认为在床的状态下,头托48在与背靠部 13b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活动,相反在轮椅的状态下,头托48在与背靠部13b的表面具有角 度的情况下活动。由此,认为在床的状态下,容易作为与背靠部13b的表面平行的枕头48 使用,在轮椅的状态下,容易作为与背靠部13b的表面具有角度的头托48使用。(第二实施方式)
图10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床20的简要构成的立体 图。如图10及图13所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床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 一样,是用于人15躺卧(就寝)的床体部51由固定部11和移动部12构成的可动床20。 该可动床20的移动部12可以从固定部11分离或与固定部11合体,且可以不经过后背抬 高/腿抬高姿势状态而从卧床姿势状态变形为坐位姿势状态以成为轮椅。由于为这样的构 成,所以当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在移动部12和固定部11之间进行分离或合体时,按照 不经过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而在卧床姿势状态和坐位姿势状态之间变形的方式进 行控制即可。移动部12在与固定部11合体而成为可动床20时,移动部12的搭载人15的 基座部13的上面及扶手部14a、14c的内面,成为可动床20的床体部51的床面。在这里, 床体部51在通常的床中相当于床垫,其床面相当于人15躺卧的床垫的表面。另外,在扶手 部14a的侧方配置有可以对包括移动部12的动作的可动床2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操作面板 (遥控)14b。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卧床的被看护者15等采取就寝情况下的舒服姿势,同时可以 放心地迅速进行移动部12从床的固定部11脱离或向固定部11回归(合体)的动作。因 此,可以实现如下所示的看护者的负担少的可动床20,所述可动床20除了使被看护者15等 舒适地在可动床20上躺卧之外,还可以通过图13所示的形状的轮椅(移动部12)安全且 舒适地移动。进而,床和轮椅成为一体,所以在使用床时不需要轮椅的保管场所。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床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不同点在于,在控制装 置100的控制下,可以如图11及图12所示,不经过后背抬高/腿抬高姿势状态,而在卧床 姿势状态的情况下使移动部12从固定部11分离。在这里,头侧床面部52a或52c是如第 一实施方式的图IB所示的斜向滑动并折叠那样的移动。即,头侧床面部52a或52c进行如 下所示的移动,即头侧床面部52a或52c沿着在远离扶手部14a或14c的方向(即相对于 沿着人15的身长的方向(床长度方向)向外倾斜)上延伸的作为第二头侧引导构件的一 例的一对或1根第二头侧导轨97A移动,且位于按照在第二头侧导轨97A的外侧端部通过 作为旋转连结构件的一例的旋转合页88A(相当于图ID的旋转合页88)使构成上述床面的 表面沿着竖直方向的方式进行屈曲而旋转的远位侧的分隔位置。另外,关于足侧床面部52b 或52d的具体的移动,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IB及图3以及上述具体说明中的图IE及图ID 所示的斜向滑动并折叠那样的移动。即,足侧床面部52b或52d进行如下所示的移动,即头 侧床面部52a或52c沿着在远离扶手部14a或14c的方向(即相对于沿着人15的身长的方 向(床长度方向)向外倾斜)上延伸的作为第二足侧引导构件的一例的一对或1根第二足 侧导轨99A移动,且第二足侧导轨99A的外侧端部旋转连结构件的一例的旋转合页88B (相 当于图ID的旋转合页88)使构成上述床面的表面沿着竖直方向的方式进行屈曲而旋转的 远位侧的分隔位置。另外,一对扶手部14a、14c从横卧姿势状态向起立姿势状态转动,在可 以支承人15的两侧并确保安全的状态下,基座部13保持卧床姿势状态,进行固定部11和 移动部12的分离或合体动作。在其他方面,省略了有关可动床20与可动床10大致同样的 动作的具体说明。由此,可以在不对人15带来进一步负担的情况下,移动部12可以在卧床 姿势状态的情况下作为轮椅移动。另外,就可动床20而言,移动部12在卧床姿势状态的情况下从固定部11分离,所以如图11所示的可动床体部52a、52b沿着箭头的方向移动,如图12及图13所示沿着可动 床20的侧部移动而配置。如此,在移动部12在卧床姿势状态的情况下从可动床20分离之 后,变形为坐位姿势状态,成为坐位姿势状态的轮椅进行移动。(第三实施方式)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床30的简要构成的立体图。与第 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20 —样,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床30的移动部12可以从 固定部11分离或与固定部11合体,且能够从卧床姿势状态向坐位姿势状态变形而成为轮 椅。但是,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20不同,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床30 在固定部11和移动部12 —体化时,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在固定部11及移动部12内 的任意一方设置的包括背部驱动部31a和腿部驱动部31b的多个分割部驱动部31及升降 驱动部32之内的至少任一驱动部31、32,与另一方连动而被驱动。如此在控制装置100的 控制下,任一驱动部31、32与另一方连动而被驱动,由此可动床30可以进行床30的床体部 51的床面整体的后背抬高、腿抬高、及升降等至少任一动作。上述至少任一驱动部31、32与 另一方连动而被驱动的目的在于,由移动部12和固定部11形成的床面成为一体而动作,使 其作为与普通的看护床相同的床面发挥功能。另外,上述升降是指床面上下移动。该升降 的目的在于,支持护理(看护)或移乘等。关于为此的升降驱动部32的构成,有使用在台 车部54内设置的公知的联杆机构等并通过作为驱动源的一例的电机借助联杆机构使床面 升降的构成等。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分割部驱动部31 (背部驱动部31a和腿部驱动部31b) 及升降驱动部32的驱动源的一例,与旋转驱动源51 —样,由1个或多个电机等构成。另外,在固定部11和移动部12 —体化时,通过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在固定部11 及移动部12的每个上设置的多个分割部驱动部31及升降驱动部32内的至少任一驱动部 31、32被同步驱动,由此可以进行床的床体部51的床面整体的后背抬高、腿抬高、及升降等 至少任一动作。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动床30的床面整体活动,所以与普通的床一样,可以悠闲地 进行作为床的姿势状态变形的动作。另外,如图14所示,固定部11的可动床体部52以及移动部12的背靠部13b及腿 靠部13f的内的至少任意床面,固定部11以及移动部12的姿势状态的变形,在箭头所示人 的躯干方向15a上滑动。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减轻与移动部12的背靠部13b及腿靠部13f的上下相伴随 的可动床30的床面和人15的身体的错位,且即便是作为床也没有错位的部分,所以可以实 现高可靠性的可动床3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4中,示出了头侧床面部52a、52c不是作为 固定部侧而是作为与移动部12的背靠部13b —体固定的头侧床面部55a、55c示出的例子。 在该例中,头侧床面部55a、55c,与背靠部13b —起通过移动部12进行移动。图15A、图15B及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床35、40的简要 构成的立体图。图15A是表示在固定部11的可动床体部52上相邻配置有移动部12的侧 部而包围人15的侧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B是表示从图15A的箭头37的方向看到的人 15的周围的正视图。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床35、40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床10、 20不同,其不同点在于,用于防止滚落的侧部配置成包围人15。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可动床35的床体部51,在其两侧具备侧部床体部38a、38c 作为用于防止滚落的侧部的一例,侧部床体部38a、38c,在沿着人15的身长的方向(床长度 方向)上被分割成多个。在侧部床体部38a、38c的每个和背靠部13b的交界部分,如图15 所示,旋转轴47a、47c配置成可以沿着屈曲动作的旋转中心轴芯进行正反旋转。各旋转轴 47a、47c与1个或多个电机等旋转驱动源51连结,而且例如在各旋转轴47a、47c上配置有 与控制装置100连接的编码器78a、78c (参照图1G)由此,通过编码器78a、78c检测出各旋 转轴47a、47c的旋转角度并将其输入给控制装置10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00的控制动作, 旋转驱动源51对每个旋转轴47a、47c进行正反旋转驱动,侧部床体部38a、38c分别相对于 背靠部13b向人15的一侧旋转,或反方向旋转(从横卧姿势状态向起立姿势状态转动,相 反从起立姿势状态向横卧姿势状态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图15A及图15B的侧部床体部38a、38c,在沿着人15的后背的方向 上分割成2个而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扶腿部13e、腿靠部13f、搁脚部13d的两侧。此外,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多个分割部13b、13c、 13d、13e、13f相互屈曲,由此形成卧床姿势状态、坐位姿势状态、及腿抬高姿势状态内的至 少任一姿势状态时,使侧部床体部38a、38c向起立姿势状态转动,以包围人15的侧部方式 变形。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动床35的床体部51在使人15乘于其上进行动作时,按照用 侧部床体部38a、38c包围人15的侧部的方式进行变形,所以人15的姿势容易保持,也可以 防止人15的滚落等,进而可以安全移动。图16示出在已变形为轮椅状态的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的侧部整体相邻配置有 侧部基座部 41a-l、41a-2、41a-3、41c-l、41c-2、41c-3,由侧部基座部 41a-l、41a_2、41a_3、 41c-l、41c-2、41c-3包围人15的侧部的状态。S卩,如图16所示移动部12的基座部13 (背靠部13b、扶腿部13e、腿靠部13f和搁 脚部13d)在其两侧还具备侧部基座部41a-l、41a-2、41a-3、41C-l、41C-2、41C-3,侧部基座 部41a-l、41a-2、41a-3、41C-l、41C-2、41C-3在沿着人15的身长的方向(床长度方向)上被 分割成多个。此外,在控制装置100的控制下对旋转驱动源51进行驱动,多个分割部13b、 13c、13d、13e、13f相互屈曲,由此形成卧床姿势状态、坐位姿势状态和腿抬高姿势状态当中 的至少任一状态时,侧部基座部41a-l、41a-2、41a-3、41c-l、41c-2、41c-3向起立姿势状态 转动而变形为将人15包围。通过这样的构成,移动部12在使人15乘于其上而进行动作时,变形为由侧部基座 部41a-l、41a-2、41a-3、41c-l、41c-2、41c-3包围人15的侧部,所以人15的姿势容易保持, 也可以防止人15的滚落等,进而可以安全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当中的任意实施方式或 变形例,可以发挥各自具有的效果。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关于本发明的床,可以在卧床的被看护者等采取抬高后背或抬高腿的舒服姿势的 同时,放心且迅速地从床的固定部脱离或向其回归。除此之外,在使用床时不需要轮椅的保 管场所,使得室内的床的配置自由度高,所以即便是医院或家庭等都可以轻松使用,是有用 的。
本发明在参考附图的同时对与优选的实施方式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充分记载,对于 熟悉该技术的人们来说,自然可以明白各种变形或修正。只要那样的变形或修正在基于技 术方案的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就应该理解为涵盖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一种可动床,其具备固定部和以可以分离的方式与所述固定部合体的移动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移动部构成用于供人卧床的床体部,所述移动部构成为具有基座部、和在所述基座部的一个侧部配置的能在起立姿势状态和横卧姿势状态之间转动的扶手部的轮椅,在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合体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部的所述扶手部向所述横卧姿势状态转动,所述基座部的上面及所述扶手部的上面构成所述床体部的床面,另一方面,在所述移动部从所述固定部分离的状态下,所述移动部的所述扶手部向所述起立姿势状态转动,所述扶手部构成所述轮椅的扶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床,其中,所述移动部的所述基座部,是至少包括背靠部、臀坐部和腿靠部的多个分割部以自由 屈曲的方式连结而构成的,通过所述多个分割部相互屈曲或解除屈曲,形成卧床姿势状态、 坐位姿势状态和腿抬高姿势状态中的至少1个姿势状态,且在所述臀坐部的一个侧部以可 以转动的方式配置所述扶手部。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可动床,其中,所述移动部以可以分离的方式合体在所述固定部的凹部,在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凹部的 至少一个侧部具备多个可动床体部,所述多个可动床体部当中的至少1个可动床体部,在 所述移动部的所述基座部成为卧床姿势状态时位于床构成位置,构成所述床体部的床面, 另一方面,在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分离或合体时,位于避开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动床,其中,在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凹部的所述至少一个侧部配置的所述多个可动床体部,由在所述 移动部上的人的头侧配置的头侧床面部、和在所述移动部上的人的足侧配置的足侧床面部 构成,在所述头侧床面部及所述足侧床面部当中的任意一方移动到避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 移动部在所述头侧床面部及所述足侧床面部之间沿着所述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移动,与所述 固定部分离或合体。
5.如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可动床,其中,所述移动部的所述基座部的上面位于所述床体部的床面的中央。
6.如权利要求3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动床,其中,所述移动部的所述基座部还包括扶腿部及搁脚部,在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分离或 合体时,至少所述背靠部、所述腿靠部和所述搁脚部中的至少1个的上面被配置在所述臀 坐部的上面的竖直方向的上侧。
7.如权利要求3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动床,其中,还具备以如下方式驱动所述可动床体部的驱动部,即,一方面,在所述移动部从所述固 定部分离时,所述可动床体部的床面相对于所述移动部向远位侧以与所述移动部的分离动 作连动的方式移动,另一方面,在所述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合体时,所述可动床体部的床面 向近位侧以与上述移动部的合体动作连动的方式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动床,其中,所述可动床体部至少包括头侧床面部和足侧床面部,所述驱动部对所述可动床体部进行驱动,以使所述头侧床面部向中央的位置和头侧移动,使所述足侧床面部从中央向侧部 的足侧移动。
9.如权利要求6 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动床,其中,还具备使所述移动部的所述背靠部及所述腿靠部的至少1个的床面随着所述移动部 的姿势状态的变形而滑动的滑动驱动机构。
10.如权利要求6 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动床,其中,在所述固定部及所述移动部的任意一方设置的多个分割部驱动部及升降驱动部的至 少任一驱动部,与另一方连动而被驱动,由此进行所述可动床的所述床体部的床面整体的 后背抬高、腿抬高和升降中至少任一动作。
11.如权利要求6 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动床,其中,分别在所述固定部及所述移动部上设置的背部驱动部、腿部驱动部和升降驱动部中至 少任一驱动部被同步驱动,由此进行所述可动床的所述床体部的床面整体的后背抬高、腿 抬高和升降中至少任一动作。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动床,其中,还具备使所述固定部的可动床体部和所述移动部的所述背靠部及所述腿靠部的至少 任意一方的床面随着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移动部的姿势状态的变形而滑动的滑动机构。
13.如权利要求2 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动床,其中,所述移动部的所述基座部在其两侧具备侧部基座部,在通过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多个分 割部相互屈曲,形成卧床姿势状态、坐位姿势状态和腿抬高姿势状态的至少1个姿势状态 时,按照包围所述背靠部或所述腿靠部的至少1个的方式变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可动床(10),用于卧床的床的床体部(51)由固定部(11)和移动部(12)构成,移动部(12)可以从固定部(11)分离或与其合体,且可以从卧床姿势状态向坐位姿势状态变形而成为轮椅,在移动部(12)与固定部(11)合体而成为可动床(10)时,搭载移动部(12)的人的基座部(13)的上面及扶手部(14)的内面成为可动床(10)的床体部(51)的床面。
文档编号A47C17/86GK101980680SQ20108000127
公开日2011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1日
发明者上田敏秀, 中村彻, 久米洋平, 榊原瑞穗, 河上日出生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