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4710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以往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该锁定装置设置在工业车辆等中的舱室主体与窗之间。舱室主体具有形成在前表面的开口 ;从开口朝向顶部延伸的左右一对导轨;设置在开口侧的左右一对闭侧扣(7卜,彳力);设置在顶部侧的左右一对开侧扣。窗设置成能够沿着各导轨移动,在关闭位置密闭开口,在打开位置位于顶部而将开口打开。锁定装置具备在窗的上端缘中的右端和左端固定的左右一对基体构件;由各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左右一对叉(7力一々);由各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被搭乘者操作的左右一对操作杆。在窗向关闭位置移动时,左右的叉分别与左右的闭侧扣卡合而禁止各闭侧扣的位移。另一方面,在窗向打开位置移动时,左右的叉分别与左右的开侧扣卡合而禁止各开侧扣的位移。在该锁定装置中,在窗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左右的叉分别与左右的闭侧扣卡合而禁止各闭侧扣的位移。由此,左右的叉成为闭侧全锁状态,因此该锁定装置能够将窗可靠地锁定在关闭位置。另一方面,当窗移动到打开位置时,左右的叉分别与左右的开侧扣卡合而禁止各开侧扣的位移。由此,左右的叉成为开侧全锁状态,因此该锁定装置能够可靠地将窗锁定在打开位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89180号公报然而,在上述以往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中,为了对窗进行开闭而限制或解除左右的叉的摆动时,搭乘者必须向窗的上端缘中的左端伸出左手而操作左操作杆,并向窗的上端缘中的右端伸出右手而操作右操作杆,因此难以提高操作性。另外,在该锁定装置中,左右的叉这双方都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对窗进行锁定。 因此,左右的叉分别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容易从左右的闭侧扣或开侧扣受到大负载或冲击。其结果是,左右的叉容易发生松动,因此难以提高耐久性。此外,在该锁定装置中,通过左右的叉及左右的开侧扣等,构成配设在窗的左右两端的两组锁定机构。因此,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窗在导轨内发生松动时,各叉与开侧扣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较大变动,容易发生一方的叉无法禁止一方的开侧扣的位移的状况(未全锁的状况)。其结果是,有可能会发生处于打开位置的窗突然朝向关闭位置滑动这样的安全性能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问题而作出,其应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处于打开位置的窗突然朝向关闭位置滑动的不良情况而实现安全性,且能够提高操作性及耐久性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本发明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设置在舱室主体与窗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室主体具有形成在侧面的开口 ;从所述开口朝向顶部延伸的导轨;设置在所述开口侧的闭侧扣;设置在所述顶部侧的开侧扣,所述窗设置成能够沿着所述导轨移动,在关闭位置将所述开口封闭,在打开位置位于所述顶部而将所述开口打开,所述锁定装置具备基体构件,其形成有供所述闭侧扣进入的闭侧进入口和供所述开侧扣进入的第一开侧进入口及第二开侧进入口,且固定在所述窗的上端缘的中央部;第一叉,其由所述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摆动;第二叉,其由所述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与所述第一叉独立地摆动;柱(f 一> ),其由所述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被搭乘者操作,且能够限制或解除所述第一叉及所述第二叉的摆动,所述第一叉在所述窗移动到所述关闭位置时,与所述闭侧扣卡合而与所述闭侧进入口一起禁止所述闭侧扣的位移,在所述窗移动到所述打开位置时,与所述开侧扣卡合而与所述第一开侧进入口一起将所述开侧扣的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叉在所述窗移动到所述打开位置时,与所述开侧扣卡合而与所述第二开侧进入口一起禁止所述开侧扣的位移(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本发明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中,在窗移动到关闭位置时,第一叉与闭侧扣卡合而与闭侧进入口一起禁止闭侧扣的位移。由此,第一叉成为闭侧全锁状态,因此该锁定装置能够可靠地将窗锁定在关闭位置。另一方面,在窗移动到打开位置时,第一叉与开侧扣卡合而与第一开侧进入口一起将开侧扣的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由此,第一叉成为开侧半锁状态。并且,第二叉与开侧扣卡合而与第二开侧进入口一起禁止开侧扣的位移。由此,第二叉成为开侧全锁状态。 其结果是,该锁定装置能够可靠地将窗锁定在打开位置。并且,即使在因窗或开口的歪斜等而万一第二叉无法形成开侧全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叉成为开侧半锁状态,也能防止窗从打开位置脱落的不良情况。而且,此时, 窗发生松动,因此搭乘者容易识别在打开位置未将窗完全锁定的情况。在此,在本发明的锁定装置中,在窗的上端缘的中央部固定有基体构件,在该基体构件上支承有第一叉、第二叉及柱。因此,搭乘者向窗的上端缘的中央部伸出单手,通过操作柱,就能够限制或解除第一叉及第二叉的摆动。其结果是,在该锁定装置中,能够容易进行闭侧全锁状态、开侧半锁状态或开侧全锁状态的切换或解除。因此,与搭乘者必须向右端侧的操作杆伸出右手且向左端侧的操作杆伸出左手进行操作的上述现有技术相比,能提高操作性。另外,在该锁定装置中,第一叉对移动到关闭位置的窗进行锁定,但对移动到打开位置的窗仅防止从打开位置脱落的情况。另一方面,第二叉仅对移动到打开位置的窗进行锁定。因此,第一叉虽然在关闭位置上容易从闭侧扣受到大负载或冲击,但在打开位置上难以从开侧扣受到大负载或冲击。而且,第二叉虽然在打开位置上容易从开侧扣受到大负载或冲击,但在关闭位置上不会从闭侧扣受到负载或冲击。如此,在该锁定装置中,第一叉及第二叉分担承受来自闭侧扣及开侧扣的大负载或冲击,因此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各自受到的负载或冲击,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一叉及第二叉发生松动,提高耐久性。而且,在该锁定装置中,通过第一叉、第二叉及开侧扣等构成在窗的上端缘的中央部配设的两组锁定机构。因此,即使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窗在导轨内发生松动的情况下,第一叉及第二叉与开侧扣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几乎未变动,因此第一叉能够可靠地将开侧扣的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且第二叉能够可靠地禁止开侧扣的位移。因此,第二叉难以发生未全锁的状况,其结果是,难以发生处于打开位置的窗突然朝向关闭位置滑动这样的安全性能上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能够防止处于打开位置的窗突然朝向关闭位置滑动的不良情况而实现安全性,且能够提高操作性及耐久性。开口只要在舱室主体的侧面即可,也可以形成在工业车辆等的前表面、背面、右侧面或左侧面等中的任何位置。柱也可以由第一叉用柱和第二叉用柱构成。第一叉及第二叉也可以与一个开侧扣卡合。而且,也可以使第一叉与第一叉用的开侧扣卡合,并使第二叉与第二叉用的开侧扣卡
I=I O基体构件优选形成为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沟槽(千X >本化) 形状或帽子(〃 7卜)形状。并且,优选,第一叉具有与闭侧扣卡合的第一闭侧凹部和与开侧扣卡合的第一开侧凹部,且由第一壁部支承为能够摆动。而且,优选,第二叉具有与开侧扣卡合的第二开侧凹部,且由第二壁部支承为能够摆动。此外,优选,柱由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支承为能够摆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金属板的折弯加工或铝的挤压成形等能够容易地制造基体构件。此时,对第一、二叉及柱进行支承的第一、二壁部也能够同时形成。而且,通过对第一、 二壁部的一部分进行切除,而能够容易形成闭侧进入口及第一、二开侧进入口。因此,能够实现锁定装置的简化和部件个数的削减。另外,假设在第一叉上仅形成一个凹部,且在该凹部卡合有闭侧扣及开侧扣时,用于实现闭侧全锁状态和开侧半锁状态的结构容易变得复杂化。作为具体的例子,可以举出在闭侧全锁状态和开侧半锁状态下,第一叉的摆动方向成为完全相反的复杂的结构。关于该点,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一闭侧凹部和第一开侧凹部的作用分担,能够容易简化用于实现闭侧全锁状态和开侧半锁状态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在闭侧全锁状态和开侧半锁状态下,将第一叉的摆动方向统一成一个方向的结构。优选,第一叉被支承为能够绕第一摆动轴心摆动,第二叉被支承为能够绕与第一摆动轴心同心的第二摆动轴心摆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叉的摆动轴心和第二叉的摆动轴心交叉或错开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锁定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优选,柱被支承为能够绕与第一摆动轴心及第二摆动轴心平行的柱用轴心摆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这种情况下,与柱被支承为能够绕与第一摆动轴心及第二摆动轴心交叉的轴心摆动的情况相比,容易实现小型化。优选,柱包括能够限制或解除第一叉的摆动的第一摆动部;能够限制或解除第二叉的摆动的第二摆动部;将第一摆动部和第二摆动部连结成一体,且接受搭乘者的操作的杆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这种情况下,与柱由第一叉用柱及第二叉用柱构成的情况相比,通过搭乘者对杆部的一次操作,就能进行闭侧全锁状态、开侧半锁状态或开侧全锁状态的切换或解除。其结果是,该锁定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而且,由于第一摆动部、第二摆动部及杆部被一体化,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而且,通过金属板的折弯加工等,能够容易地制造柱。另外,本发明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中,优选,在第一叉与第一开侧进入口一起将开侧扣的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的状态下,第二叉与第二开侧进入口一起禁止开侧扣的位移时和未禁止开侧扣的位移时的杆部的位置或姿态不同,搭乘者能够辨认出该位置或姿态的不同(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这种情况下,搭乘者通过观察杆部,而能够容易辨别开侧全锁状态和开侧半锁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图1是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所适用于的舱室主体及窗的立体图。图2关于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所适用于的舱室主体及窗,是处于关闭位置的窗等的剖视图。图3关于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所适用于的舱室主体及窗,是处于打开位置的窗等的剖视图。图4是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的仰视图。图6关于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图(a)及图(b)是表示窗在关闭位置被解除锁定时的闭侧扣、闭侧进入口、第一、二开侧进入口、第一、二叉及柱的相对关系的说明图。图7关于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图(a)及图(b)是表示窗在关闭位置被锁定时的闭侧扣、闭侧进入口、第一、二开侧进入口、第一、二叉及柱的相对关系的说明图。图8关于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图(a)及图(b)是表示窗在打开位置被解除锁定时的开侧扣、闭侧进入口、第一、二开侧进入口、第一、二叉及柱的相对关系的说明图。图9关于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图(a)及图(b)是表示窗在打开位置被锁定的中途的开侧扣、闭侧进入口、第一、二开侧进入口、第一、二叉及柱的相对关系的说明图。图10关于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图(a)及图(b)是表示窗在打开位置被锁定时的开侧扣、闭侧进入口、第一、二开侧进入口、第一、二叉及柱的相对关系的说明
图。
符号说明
90..舱室主体
99. 窗
1..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
91..舱室主体的侧面(前表面)
92..开口
93..顶部
94L、94R. . ·导轨
95A..闭侧扣
95B. 开侧扣
5 ΙΑ..闭侧进入口
51Β. 第--开侧进入口
52Β..第二二开侧进入口
50..基体构件
10..第一叉
20..第二叉
30..柱
51..第一壁部
52..第二壁部
10A. 第--闭侧凹部
10B. 第--开侧凹部
20B.笛—>R —二开侧凹部
XL .第一摆动轴心
Χ2·.第二摆动轴心
Χ3·.柱用轴心
31..第一摆动部
32..第二摆动部
33..杆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将舱室主体90的前表面91侧规定为前侧,并将舱室主体90内的搭乘者面向前方的状态下左侧规定为左侧,而表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并且,图2以后的各图所示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全部对应于图1的各方向。(实施例)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1(以下,简称为“锁定装置1”) 在建设机械等的工业车辆中设置在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舱室主体90与窗99之间,该窗99能够对形成在舱室主体90的前表面91上的开口 92进行封闭或打开。虽然未图示,但在舱室主体90内设有搭乘者就座的座席、操作杆、仪表类等。为了使舱室主体90内的就座在座席上的搭乘者能远望前方,而开口 92从搭乘者的腰部的高度附近直至顶部附近开口成大致矩形形状。如图1及图2所示,在舱室主体90内的比开口 92的左右端缘靠左右方向的外侧设有一对导轨94L、94R。导轨94L、94R沿着开口 92的左右端缘大致垂直地上升后,从顶部 93的前端侧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如图1 3所示,在窗99的上端缘的左右两端设有一对第一从动凸轮98L、98R。而且,在窗99的下端缘的左右两端也设有一对第二从动凸轮97L、97R。第一、二从动凸轮 98L、98R、97L、97R由导轨94L、94R引导。由此,窗99能够沿着导轨94L、94R移动。在舱室主体90内配设有沿着开口 92的上端缘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梁构件96A。在梁构件96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设置有闭侧扣95A。另外,在舱室主体90内配设有沿着顶部93的后端缘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梁构件 96B。在梁构件96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前方突出设置有开侧扣95B。在窗99的上端缘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在后面详细叙述的锁定装置1。如图2 所示,搭乘者使窗99沿着导轨94L、94R移动到最前端时,窗99成为以大致垂直的姿态从舱室主体90内面对开口 92的状态。然后,搭乘者通过将设置在窗99的上端缘的把手99A向前方按压,而窗99将开口 92封闭。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位置和图2所示的位置是窗99的关闭位置。在该关闭位置上,闭侧扣95A与后述的第一叉10卡合,从而锁定装置1将窗99 锁定。另一方面,当搭乘者操作锁定装置1,解除处于关闭位置的窗99的锁定,如图3所示,使窗99沿着导轨94L、94R移动到最后端时,窗99成为以大致水平的姿态沿着顶部93 的状态,而将开口 92打开。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和图3所示的位置是窗99的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上,开侧扣95B与后述的第一叉10及第二叉20卡合,从而锁定装置 1将窗99锁定。接着,参照图4 10,详细说明锁定装置1。需要说明的是,图6(a)、图7(a)、图 8(a)、图9(a)及图10(a)选出后述的闭侧进入口 51A、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第一叉10及第一摆动部31进行表示。相对于第一叉10,闭侧进入口 51A及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位于纸面里侧。而且,图6(b)、图7(b)、图8(b)、图9(b)及图10(b)选出后述的闭侧进入口 52A、第二开侧进入口 52B、第二叉20、第二摆动部32及杆部33进行表示。相对于第二叉20,闭侧进入口 52A及第二开侧进入口 52B位于纸面近前侧。如图4所示,锁定装置1具备基体构件50、第一叉10、第二叉20、柱30。需要说明的是,图4表示窗99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参照图2)的锁定装置1的姿态。如图3所示,窗 99移动到打开位置时,锁定装置1成为从图2所示的姿态向后方旋转了大致90°的姿态。如图4及图5所示,基体构件50形成为帽子形状,具有大致平板状的上壁部53 ; 从上壁部53的左右两端缘分别向下方延伸,且相互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第一壁部51及第二壁部52 ;从第一壁部51及第二壁部52的下端缘分别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脚部ML、MR。如图2所示,在窗99的上端缘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有底座99B。在使脚部ML、 54R从上方与底座99B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对底座99B和脚部ML、MR进行螺纹紧固,而将基体构件50固定在窗99的上端缘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如图4所示,第一壁部51及第二壁部52相对于上壁部53的前端缘向前方突出较大。在第一壁部51形成有闭侧进入口 51A和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在第二壁部52形成有闭侧进入口 52A和第二开侧进入口 52B。闭侧进入口 51A及闭侧进入口 52A分别从第一壁部51及第二壁部52的突出部位的前端缘下方朝向后方切口成槽状,而向前方打开。闭侧进入口 51A和闭侧进入口 52A形成为同一形状,在从侧面观察锁定装置1时,双方重合。
并且,在将窗99锁定在关闭位置时,如图6及图7所示且在后面叙述,闭侧进入口 51A、52A供闭侧扣95A进入。如图4所示,闭侧扣95A的轴体折弯成大致“U”形状而成。 闭侧扣95A的沿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部位的长度比第一壁部51与第二壁部52的间隔长。虽然未图示,但开侧扣95B也形成为与图4所示的闭侧扣95A为同一形状。由此,能够将闭侧扣95A和开侧扣95B形成为通用部件,从而能够削减部件个数。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二壁部52不设置闭侧进入口 52A,而将闭侧扣95A作为比开侧扣95B小型的另一部件,使闭侧扣95A仅进入第一壁部51的闭侧进入口 51A。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及第二开侧进入口 52B分别从第一壁部51及第二壁部52的突出部位的上端缘朝向下方切口成槽状,而向上方打开。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和第二开侧进入口 52B形成为同一形状,在从侧面观察锁定装置1时,双方重合。并且,在将窗99锁定在打开位置时,如图8 10所示且在后面叙述,第一、二开侧进入口 51B、52B以向后方旋转了大致90°的姿态供开侧扣95B进入。如图4及图5所示,在第一壁部51中的与第二壁部52对置的面上突出设置有以与左右方向平行的第一摆动轴心Xl为轴心的第一支承轴19。另一方面,在第二壁部52中的与第一壁部51对置的面上突出设置有以与第一摆动轴心Xl同心的第二摆动轴心X2为轴心的第二支承轴四。第一支承轴19及第二支承轴四相对于闭侧进入口 51A、52A的底部位于后方,且相对于第一、二开侧进入口 51B、52B的底部位于上方。另外,在第一壁部51及第二壁部52中的相互对置的面上突出设置有以与第一、二摆动轴心XI、X2平行的柱用轴心X3为轴心的一对柱用支承轴39L、39R。柱用支承轴39L、 39R相对于第一、二支承轴19J9位于后方。第一叉10由第一支承轴19支承,而能够绕第一摆动轴心Xl摆动。在第一支承轴 19上与第一叉10相邻地安装有受扭螺旋弹簧18。受扭螺旋弹簧18的一端18a卡止于上壁部53,另一端18b卡止于第一叉10,从而对第一叉10向旋转方向Rl施力。旋转方向Rl 在图4中是顺时针。如图4及图6(a)所示,第一叉10具有第一闭侧凹部IOA及第一开侧凹部10B。第一闭侧凹部IOA及第一开侧凹部IOB分别从第一叉10的外周缘的分离的部位朝向第一摆动轴心Xl切口成槽状。第一闭侧凹部IOA及第一开侧凹部IOB的切口方向错开大致90°。 第一闭侧凹部IOA用于与闭侧扣95A卡合,第一开侧凹部IOB用于与开侧扣95B卡合。另外,如图6(a)所示,第一叉10在隔着第一摆动轴心Xl与第一闭侧凹部IOA及第一开侧凹部IOB相反的一侧具有限动部IOS和圆弧部10C。限动部IOS形成为向第一摆动轴心Xl的径外方向延伸的形状。圆弧部IOC形成为从限动部IOS的外端朝向第一开侧凹部IOB延伸的圆弧形状。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叉20由第二支承轴四支承,能够绕第二摆动轴心X2摆动。在第二支承轴四上与第二叉20相邻地安装有受扭螺旋弹簧观。受扭螺旋弹簧观的一端28a卡止于上壁部53,且另一端28b卡止于第二叉20,从而对第二叉20向旋转方向Rl 施力。如图4及图6(b)所示,第二叉20具有第二开侧凹部20B。第二开侧凹部20B从第二叉20的外周缘朝向第二摆动轴心X2切口成槽状。第二开侧凹部20B用于与开侧扣95B卡合。
另外,如图6 (b)所示,第二叉20在隔着第二摆动轴心X2与第二开侧凹部20B相反的一侧具有限动部20S和圆弧部20C。限动部20S形成为向第二摆动轴心X2的径外方向延伸的形状。圆弧部20C形成为从限动部20S的外端朝向第二开侧凹部20B延伸的圆弧形状。如图4及图5所示,柱30由第一摆动部31、第二摆动部32、杆部33构成。第一摆动部31在第一叉10的后方由柱用支承轴39R支承。第二摆动部32在第二叉20的后方由柱用支承轴39L支承。杆部33将第一摆动部31和第二摆动部32连结成一体,并形成向下方延伸而向后方弯曲的形状。由此,柱30能够绕柱用轴心X3摆动。在柱用支承轴39L上与第二摆动部32相邻地安装有受扭螺旋弹簧38。受扭螺旋弹簧38的一端卡止于第二摆动部32,另一端卡止于杆部33,从而对第一、二摆动部31、32 向旋转方向R2施力。旋转方向R2在图4中是逆时针。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通过搭乘者将杆部33向前方按压的操作,而使第一、二摆动部31、32克服受扭螺旋弹簧38的作用力,一体地向旋转方向R2的相反方向摆动。如图6(a)所示,柱30的第一摆动部31具有位于柱用轴心X3的上方而朝向第一叉10突出的突起部31A。如图6(b)所示,第二摆动部32也具有位于柱用轴心X3的上方而朝向第二叉20突出的突起部32A。在从侧面观察锁定装置1时,突起部31A与突起部32A 重合。而且,第二摆动部32具有与突起部32A相邻而向上方突出的限动部32S。如图7(a)及图9(a)所示,当突起部31A与第一叉10的限动部IOS卡合时,第一摆动部31限制第一叉10的摆动,而禁止第一叉10向旋转方向Rl的摆动。另一方面,当突起部31A从限动部IOS离开时,第一摆动部31解除对第一叉10的摆动的限制。如图10(b)所示,当突起部32A与第二叉20的限动部20S卡合时,第二摆动部32 限制第二叉20的摆动,而禁止第二叉20向旋转方向Rl的摆动。另一方面,当突起部32A 从限动部20S离开时,第二摆动部32解除对第二叉20的摆动的限制。接着,详细说明锁定装置1的动作。在窗99向关闭位置移动时,如图2所示,锁定装置1从后方大致水平地接近位于前方的闭侧扣95A。如此,从图6 (a)所示的状态开始,闭侧扣95A按压第一闭侧凹部IOA并进入闭侧进入口 51A。如此,如图7(a)所示,第一叉10 向旋转方向Rl的相反方向摆动,突起部31A在沿着圆弧部IOC滑动后,与限动部IOS卡合。 其结果是,第一摆动部31禁止第一叉10向旋转方向Rl的摆动。在该状态下,第一叉10的第一闭侧凹部IOA在闭侧进入口 51A的底部与闭侧扣95A卡合,从而禁止闭侧扣95A的位移。由此,第一叉10成为闭侧全锁状态,因此该锁定装置1能够可靠地将窗99锁定在关闭位置。同时,从图6(b)所示的状态开始,闭侧扣95A也进入闭侧进入口 52A,但如图7(b) 所示,未与被向旋转方向Rl施力的状态的第二叉20卡合。此时,第二摆动部32的突起部 32A与圆弧部20C抵接,从而固定第一叉10成为闭侧全锁状态时的杆部33的姿态Pl。然后,从图7(b)所示的状态开始,搭乘者向前方按压杆部33时,如图6(a)及(b) 所示,第一、二摆动部31、32—体地向旋转方向R2的相反方向摆动,而突起部31A从限动部 IOS离开。如此,第一叉10被受扭螺旋弹簧18施力而向旋转方向Rl摆动,向前方按压闭侧扣95A,使其从闭侧进入口 51A脱离。由此,窗99在关闭位置被解除锁定。其结果是,搭乘者能够使窗99从关闭位置朝向打开位置滑动。此时,突起部31A与圆弧部IOC抵接,从而如图6 (b)所示,固定窗99在关闭位置被解除锁定时的杆部33的姿态P2。另外,在窗99向打开位置移动时,如图3所示,锁定装置1成为向后方旋转了大致90°的姿态,而从前方大致水平地接近位于后方的开侧扣95B。如此,从图8(a)所示的状态开始,开侧扣95B按压第一开侧凹部IOB并进入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如此,如图9(a) 所示,第一叉10向旋转方向Rl的相反方向摆动,突起部31A沿着圆弧部IOC滑动后,与限动部IOS卡合。其结果是,第一摆动部31禁止第一叉10向旋转方向Rl的摆动。在该状态下,第一开侧凹部IOB在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的中间部与开侧扣95B卡合,从而开侧扣95B 被保持在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内。然而,在该状态下,第一摆动部31未禁止第一叉10向旋转方向Rl的相反方向的摆动。因此,开侧扣95B能够位移至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的底部。 由此,第一叉10成为开侧半锁状态。同时,从图8(b)所示的状态开始,开侧扣95B按压第二开侧凹部20B并进入第二开侧进入口 52B。如此,如图9(b)所示,第二叉20向旋转方向Rl的相反方向摆动。此时, 突起部31A与限动部IOS卡合,且突起部32A与圆弧部20C抵接,从而固定第一叉10成为开侧半锁状态时的杆部33的姿态P3。然后,从图9(b)所示的状态开始,开侧扣95B进一步按压第二开侧凹部20B并进入至第二开侧进入口 52B的底部。如此,如图10(b)所示,第二叉20向旋转方向Rl的相反方向进一步摆动,突起部32A沿着圆弧部20C滑动后,与限动部20S卡合。其结果是,第二摆动部32禁止第二叉20向旋转方向Rl的摆动。在该状态下,第二开侧凹部20B在第二开侧进入口 52B的底部与开侧扣95B卡合,从而禁止开侧扣95B的位移。由此,第二叉20成为开侧全锁状态,因此该锁定装置1能够可靠地将窗99锁定在打开位置。同时,从图9(a)所示的状态开始,开侧扣95B进一步按压第一开侧凹部IOB并进入至第一开侧进入口 51B的底部。如此,如图10(a)所示,第一叉10向旋转方向Rl的相反方向进一步摆动,而容许开侧扣95B的位移。此时,如图10(b)所示,突起部32A与限动部20S卡合,限动部32S与圆弧部20C 抵接,从而固定第二叉20成为开侧全锁状态时的杆部33的姿态P4。然后,从图10(b)所示的状态开始,杆部33被搭乘者向比图9(b)所示的姿态P3 进一步前方按压时,第一、二摆动部31、32—体地向旋转方向R2的相反方向摆动,如图9(b) 所示,突起部32A从限动部20S离开,进而如图8(a)所示,突起部31A从限动部IOS离开。 如此,第一、二叉10、20被受扭螺旋弹簧18J8施力而向旋转方向Rl摆动,将开侧扣95B向后方按压,而使其从第一、二开侧进入口 51B、52B脱离。由此,窗99在打开位置被解除锁定。 其结果是,搭乘者能够使窗99从打开位置朝向关闭位置滑动。此时,突起部31A与圆弧部 IOC抵接,从而如图8 (b)所示,固定窗99在打开位置被解除锁定时的杆部33的姿态P5。如图6 10所示,杆部33的姿态Pl P5区别较大。这可以通过将第一、二摆动轴心X1、X2与圆弧部IOC的距离和第一、二摆动轴心X1、X2与圆弧部20C的距离设定得不同,并将柱用轴心X3与杆部33的下端的距离设定得比柱用轴心X3与突起部31A、32A的距离长来实现。因此,搭乘者能够容易地辨认出杆部33的姿态是姿态Pl P5中的哪一个。在该锁定装置1中,即使在因窗99或开口 92的歪斜等而万一第二叉20无法形成开侧全锁状态的情况下,如图9(a)所示,通过使第一叉10成为开侧半锁状态,也能防止窗 99从打开位置脱落的不良情况。而且,此时,窗99发生松动,因此搭乘者容易识别在打开位置未将窗99完全锁定的情况。如上所述,在实施例的锁定装置1中,在窗99的上端缘的中央部固定有基体构件 50,在该基体构件50上支承有第一叉10、第二叉20及柱30。因此,搭乘者向窗99的上端缘的中央部伸出单手,通过操作柱30,就能够限制或解除第一叉10及第二叉20的摆动。其结果是,在该锁定装置1中,能够容易进行闭侧全锁状态、开侧半锁状态或开侧全锁状态的切换或解除。因此,与搭乘者必须向右端侧的操作杆伸出右手且向左端侧的操作杆伸出左手进行操作的上述现有技术相比,能提高操作性。另外,在该锁定装置1中,第一叉10对移动到关闭位置的窗99进行锁定,但对移动到打开位置的窗99仅防止从打开位置脱落的情况。另一方面,第二叉20仅对移动到打开位置的窗99进行锁定。因此,第一叉10虽然在关闭位置上容易从闭侧扣95A受到大负载或冲击,但在打开位置上难以从开侧扣95B受到大负载或冲击。而且,第二叉20虽然在打开位置上容易从开侧扣95B受到大负载或冲击,但在关闭位置上不会从闭侧扣95A受到负载或冲击。如此,在该锁定装置1中,第一叉10及第二叉20分担承受来自闭侧扣95A及开侧扣95B的大负载或冲击,因此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各自受到的负载或冲击,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一叉10及第二叉20发生松动,提高耐久性。而且,在该锁定装置1中,通过第一、二叉10、20及开侧扣95B等构成在窗99的上端缘的中央部配设的两组锁定机构。因此,即使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窗99在导轨94L、94R内发生松动的情况下,第一、二叉10、20与开侧扣95B的相对位置关系也几乎未变动,因此第一叉10能够可靠地将开侧扣95B的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并且第二叉20能够可靠地禁止开侧扣95B的位移。因此,第二叉20难以发生未全锁的状况,其结果是,难以发生处于打开位置的窗99突然朝向关闭位置滑动这样的安全性能上的问题。因此,实施例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1能够防止处于打开位置的窗99突然朝向关闭位置滑动的不良情况而实现安全性,且能够提高操作性及耐久性。另外,在该锁定装置1中,基体构件50形成为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部51及第二壁部52的帽子形状。并且,第一叉10具有与闭侧扣95A卡合的第一闭侧凹部IOA及与开侧扣95B卡合的第一开侧凹部10B,且由第一壁部51支承为能够摆动。而且,第二叉20具有与开侧扣95B卡合的第二开侧凹部20B,且由第二壁部52支承为能够摆动。而且,柱30 由第一、二壁部51、52支承为能够摆动。通过此种结构,在该锁定装置1中,通过金属板的折弯加工或铝的挤压成形等能够容易地制造基体构件50。此时,对第一、二叉10、20及柱 30进行支承的第一、二壁部51、52也能够同时形成。而且,通过对第一、二壁部51、52的一部分进行切除,而能够容易形成闭侧进入口 51A、52A及第一、二开侧进入口 51B、52B。因此, 能够实现锁定装置1的简化和部件个数的削减。另外,假设在第一叉10上取代第一、二闭侧凹部10AU0B而仅形成一个凹部,且在该凹部卡合有闭侧扣95A及开侧扣95B时,例如,在闭侧全锁状态和开侧半锁状态下,成为第一叉10的摆动方向完全相反的复杂的结构。关于该点,在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闭侧凹部 IOA和第一开侧凹部IOB的作用分担,在闭侧全锁状态和开侧半锁状态下,第一叉10的摆动方向统一为方向R1,从而能够简化结构。而且,在该锁定装置1中,第一叉10被支承为能够绕第一摆动轴心Xl摆动。而且, 第二叉20被支承为能够绕与第一摆动轴心Xl同心的第二摆动轴心X2摆动。通过该结构,与第一摆动轴心Xl和第二摆动轴心X2交叉或错开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锁定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另外,在该锁定装置1中,柱30被支承为能够绕与第一、二摆动轴心X1、X2平行的柱用轴心X3摆动。因此,与柱30被支承为能够绕与第一、二摆动轴心X1、X2交叉的轴心摆动的情况相比,容易实现小型化。另外,在该锁定装置1中,柱30对第一叉10及第二叉20的摆动进行限制或解除, 因此与采用相互独立动作的第一叉用柱及第二叉用柱的情况相比,通过搭乘者对杆部33 的一次操作,就能进行闭侧全锁状态、开侧半锁状态或开侧全锁状态的切换或解除。其结果是,该锁定装置1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而且,由于第一摆动部31、第二摆动部32及杆部 33被一体化,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而且,通过金属板的折弯加工等,能够容易地制造柱 30。另外,在该锁定装置1中,搭乘者能够容易辨别与开侧全锁状态对应的杆部33的姿态P4和与开侧半锁状态对应的杆部33的姿态P3,因此能够可靠地识别出窗99是否被可靠地锁定在打开位置。其结果是,该锁定装置1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以上,根据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而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适当变更来适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车辆等。
权利要求
1.一种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设置在舱室主体与窗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室主体具有形成在侧面的开口 ;从所述开口朝向顶部延伸的导轨;设置在所述开口侧的闭侧扣;设置在所述顶部侧的开侧扣,所述窗设置成能够沿着所述导轨移动,在关闭位置将所述开口封闭,在打开位置位于所述顶部而将所述开口打开, 所述锁定装置具备基体构件,其形成有供所述闭侧扣进入的闭侧进入口和供所述开侧扣进入的第一开侧进入口及第二开侧进入口,且固定在所述窗的上端缘的中央部; 第一叉,其由所述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摆动; 第二叉,其由所述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与所述第一叉独立地摆动; 柱,其由所述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被搭乘者操作,且能够限制或解除所述第一叉及所述第二叉的摆动,在所述窗移动到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一叉与所述闭侧扣卡合而与所述闭侧进入口一起禁止所述闭侧扣的位移,在所述窗移动到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叉与所述开侧扣卡合而与所述第一开侧进入口一起将所述开侧扣的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所述窗移动到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叉与所述开侧扣卡合而与所述第二开侧进入口一起禁止所述开侧扣的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基体构件形成为具有相互对置的第一壁部及第二壁部的沟槽形状或帽子形状, 所述第一叉具有与所述闭侧扣卡合的第一闭侧凹部和与所述开侧扣卡合的第一开侧凹部,且由所述第一壁部支承为能够摆动,所述第二叉具有与所述开侧扣卡合的第二开侧凹部,且由所述第二壁部支承为能够摆动,所述柱由所述第一壁部及所述第二壁部支承为能够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叉被支承为能够绕第一摆动轴心摆动,所述第二叉被支承为能够绕与所述第一摆动轴心同心的第二摆动轴心摆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柱被支承为能够绕与所述第一摆动轴心及所述第二摆动轴心平行的柱用轴心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柱包括能够限制或解除所述第一叉的摆动的第一摆动部;能够限制或解除所述第二叉的摆动的第二摆动部;将所述第一摆动部和所述第二摆动部连结成一体,且接受搭乘者的操作的杆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叉与所述第一开侧进入口一起将所述开侧扣的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叉与所述第二开侧进入口一起禁止所述开侧扣的位移时和未禁止所述开侧扣的位移时的所述杆部的位置或姿态不同, 搭乘者能够辨认出所述位置或所述姿态的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其中, 所述闭侧扣和所述开侧扣为同一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处于打开位置的窗突然朝向关闭位置滑动的不良情况而实现安全性,且能够提高操作性及耐久性的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在上拉打开式窗的锁定装置中,第一、二叉分别由基体构件支承为能够独立摆动。第一叉在窗移动到关闭位置时,与闭侧扣卡合而与闭侧进入口一起禁止闭侧扣的位移。而且,第一叉在窗移动到打开位置时,与开侧扣卡合而与第一开侧进入口一起将开侧扣的位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另一方面,第二叉在窗移动到打开位置时,与开侧扣卡合而与第二开侧进入口一起禁止开侧扣的位移。
文档编号E05D15/20GK102486067SQ20111025249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6日
发明者上原宏基, 森淳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安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