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组合坐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463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组合坐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组合坐凳。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坐凳一般都通过相互叠加的方式进行存放、运输等,比较的占用空间。中国专利授权公开号CN 201108194Y,授权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公开了一种 坐凳,包括坐凳木体和坐面,坐凳本体可由分离的中心体和外套组成,所述中心体上表面为一凹面,所述的坐面为多个软性球体排列在凹面内形成,所述中心体为中空体,且可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中心体上表面还可设置有与球体相配合的凹槽。本实用新型的不足之处在于该坐凳在存放、运输时只能上下叠加,比较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坐凳存放、运输时占用空间大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相互重叠的可组合坐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型新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组合坐凳,包括若干倒U形杆和一根水平的固定杆,所述倒U形杆的一端与固定杆连接,所述的各倒U形杆沿固定杆等间距排列,相邻倒U形杆之间的间距大于倒U形杆的厚度。所述倒U形杆的一端与固定杆连接,所述的各倒U形杆沿固定杆等间距排列,相邻倒U形杆之间的间距大于倒U形杆的厚度,这样设计可以将两个一样的坐凳通过倒U形杆之间的间距相互嵌套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坐凳。新的坐凳占用的空间和未嵌套时的两个坐凳中的其中一个占用空间一样大,且结构简单。作为优选,所述倒U形杆和固定杆采用不锈钢制成,由于不锈钢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该坐凳更加的牢固耐用。作为优选,所述倒U形杆和固定杆为方管,边长为l(Tl5mm,壁厚为2 3mm,这样设计可以减少了坐凳的制作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携带更轻便。作为优选,所述倒U形杆的每个悬空端面上设有凹孔,且固定杆上设有与之相对应的凸起,这样设计可以使两个坐凳在嵌套时更容易固定,这样形成的新坐凳就不会易于分成两个坐凳。作为优选,所述的倒U形杆两端的距离从开口到底部逐渐减小,这样设计亦可以将坐凳上下叠加,便于存放和运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两个坐凳可嵌套成一个新的坐凳,结构简单,牢固耐用,携带轻便,且存放、运输方便。

[0013]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I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中1.倒U形杆,2.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I :如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可组合坐凳,包括六根倒U形杆I和一根水平的固定杆2,所述倒U形杆I的一端与固定杆2连接,所述的各倒U形杆沿固定杆2等间距排列,相邻倒U形杆I之间的间距大于倒U形杆I的厚度。所述倒U形杆I和固定杆
2为方管,边长为12mm,壁厚为2mm。所述倒U形杆I的厚度即为倒U形杆I的边长。相邻倒U形杆I之间的间距为13mm。所述倒U形杆I的每个悬空端面上设有凹孔,且固定杆2上设有与之相对应的凸起。所述的倒U形杆I两端的距离从开口到底部逐渐减小。所述倒U形杆I两边与凳面的夹角为110度。所述倒U形杆I和固定杆2采用不锈钢制成。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两个如实施例I中所述的坐凳,由于相邻倒U形杆I之间的间距为13_,大于倒U形杆I的厚度12_,故分别将一个坐凳悬空端的凹槽和另一个坐凳固定杆2端的凸起相嵌套固定,折叠成一个新的坐凳。由于倒U形杆I两端的距离从开口到底部逐渐减小,亦可以将新的坐凳上下叠合在一起,便于运输和存放。
权利要求1.一种可组合坐凳,其特征是,包括若干倒U形杆(I)和一根水平的固定杆(2),所述倒U形杆(I)的一端与固定杆(2)连接,所述的各倒U形杆沿固定杆(2)等间距排列,相邻倒U形杆(I)之间的间距大于倒U形杆(I)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组合坐凳,其特征是,所述倒U形杆(I)和固定杆(2)采用不锈钢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可组合坐凳,其特征是,所述倒U形杆(I)和固定杆(2)为方管,边长为l(Tl5mm,壁厚为2 3mm。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组合坐凳,其特征是,所述倒U形杆(I)的每个悬空端面上设有凹孔,且固定杆(2)上设有与之相对应的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组合坐凳,其特征是,所述的倒U形杆(I)两端的距离从开口到底部逐渐减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组合坐凳,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相互重叠的可组合坐凳。它包括若干倒U形杆和一根水平的固定杆,所述倒U形杆的一端与固定杆连接,所述的各倒U形杆沿固定杆等间距排列,相邻倒U形杆之间的间距大于倒U形杆的厚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两个坐凳可嵌套成一个新的坐凳,结构简单,牢固耐用,携带轻便,且存放、运输方便。
文档编号A47C7/00GK202375571SQ20112043164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4日
发明者张宁, 王冠云, 蔡建幸, 陈超, 陶冶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