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40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家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坐式/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
背景技术
坐式/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用于坐卧式家具,例如活动躺椅、电视机前的沙发椅等,椅子可以从坐位调整至卧位或者从卧位调整至坐位。在这样的坐式/卧式家具底架上能以不同的设计方式安装相应的坐式/卧式家具,因为底架具有一种支承架,在上面可以安装家具的撑脚、搁脚架、座位架、靠背和扶手等部件。在使用坐式家具时,首先借助一个调节传动装置对这些家具部件,例如搁脚架进行调整,如向外摆动,这和由坐式家具中内装的电动驱动装置进行坐式家具的调整移动有关,或者借助于移动坐在坐式家具上的人的体重来完成。这样的搁脚架完全偏转至所谓的内缩位置或在坐式/卧式家具下呈一定角度的位置。在已向外摆动的位置中,搁脚架位于坐式/卧式家具底架之前,基本上与支承面的延伸成直线或成曲形。此外,搁脚架还可配有一种所谓的搁脚架加长件,在内缩位置可以被拉进搁脚架内,也可在抽出位置将其从搁脚架内抽出用于延长作用。针对坐式/卧式这样家具的家具底架,从德国的实用新型^600282UI中已知。对于该专利中描述的坐式家具,座位架是平行转向系统的一部分,以此能够使得坐式家具的支架从坐位移至卧位。此时,平行转向系统的上纵向转向杆构成或承载座位架,其下纵向转向杆在下部结构侧已固定。搁脚架包括两个导轨,借助这两条导轨,搁脚架以可翻转的方式连接在座位架上。在这种坐式/卧式家具上,由搁脚架的导轨构成座位架前面的横向转向杆,从而导轨也和下面的固定于支架侧的纵向转向杆同样铰接。座位架从坐位至卧位的移动,会导致座位架下面处于静止位置的向内摆动的搁脚架向外摆动。搁脚架在其一侧,支撑一个沿导轨纵轴方向移动的搁脚架元件,从而构成搁脚架的闭合。鉴于导轨,可移动和可伸缩的布置,与搁脚架元件拉伸距离有关的搁脚架具有不同的长度。在搁脚架向内摆动的位置拉进搁脚架元件,使其能在座位架下方向内摆动。若坐式家具处于搁脚架已向外摆动的卧位,则拉出搁脚架元件以增加搁脚架的长度。这种类型的另外一种坐式/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从专利EP2356922A1得知,其中搁脚架的回转运动通过一个缓冲单元与座位架的运动联在一起,且在内缩位置的搁脚架通过一根支承止动弹簧保持状态。鉴于纵向转向杆和立式杠杆的设计以及纵向转向杆、立式杠杆和座位架之间的配合无足够稳定的终端位置,从形成针对坐位或卧位的运动学配置这方面来说,该附加的缓冲单元和支承止动弹簧针对构造坐式/卧式家具底架的平行转向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坐在或躺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来改变座位架和搁脚架的静重可能产生这样的后果在搁脚架范围内的加载会引起座位架无意的移动或反之。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继续设计一种坐式/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目的在于 针对由坐在或躺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而导致座位架和搁脚架的静重发生变化,本发明能够对坐式/卧式家具底架的运动特性达到防范作用。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该家具底架包括支承架和带靠背的座椅框架,座椅框架通过一个准平行转向系统可移动地安装在支承架上;所述准平行转向系统由支承架、座椅框架、 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构成,使得座椅框架在处于坐位和卧位这两个状态的终端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摇杆与支承架铰接形成后侧支点,第二摇杆与支承架铰接形成前侧支点;所述后侧支点和前侧支点的位置使得座椅框架当处于卧位状态时,人的自身重力沿靠背方向施加于后侧支点和前侧支点的后方而作用在座椅框架上,当处于坐位状态时,人的自身重力施加在后侧支点的前方而作用在座椅框架上。家具底架在坐位和卧位之间移动时,在支承架上设计和布置有针对座椅框架的准平行转向系统的近靠背的后侧支点和近椅端的前侧支点,使得卧位中躺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的合成重力施加在座位架上位于支点之后的靠背上,反之在坐位中,坐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的合成重力施加在座椅框架上后侧支点的前面。卧位时,准平行转向系统的摇杆一直沿靠背侧向后翻转,使得这些摇杆上座椅框架的铰接位于座椅框架的后侧支点之后,并因此而占据一个稳定的终端位置,该限位可由一个相应的固定在支撑架上的挡块构成。调整至坐位时,必须将座椅框架调整至越过准平行转向系统的上死点的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坐在坐式/卧式家具上人的合成的重力作用位于座位架上后侧支点的前面,从而落在座椅框架的后侧支点和前侧支点之间。因此,这里再次需要通过例如一个相应的挡块来实现针对坐位的定义和力学稳定的最终位置。由此确保,在两个最终位置不需要附加的固定或力的作用如弹簧预紧或类似设置,以在这两个位置可靠地保持座椅框架的姿势固定。这样,躺在或坐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的轻微,更确切地说无意的重量转移就不会导致座位架调至与躺着/坐着的人意愿不符的位置。特别是即使在人的脚部有附加的支撑时,因搁脚架可折叠,该搁脚架以自身熟知的方式与座位架的调整移动联在一起,仅有轻微的加载通过搁脚架作用在座位架上,这有可能导致不希望的座位架的移动。通过本发明的设计能确保阻止这种情况发生,而不妨碍使用者希望的座位架的调整。本发明的特殊的优点在于,在坐位和卧位之间调整时,坐式/卧式家具底架的座位架保持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则此时一个躺在或坐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合成的重力作用恰好经过座位架的后侧支点,该点是有关座位架后侧支点的准平行转向系统的上死点,从而使座位架通常不会停留在该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且要么是针对卧位要么是针对坐位的移动终点进行调节,然后达到力学稳定。另一个优点是,若坐位和卧位在其之间分别构成座位架调节移动的稳定的终端位置,其中针对座位架准平行转向系统的位置分别由与支承架固定连接的挡块限制,在相应固定于支承架上的构件上,例如在纵向转向杆或类似构件上设置紧固这些挡块,例如借助摇杆相互作用,使之只能实现规定的摇杆的某些最大摆动角。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将座椅框架的前横支撑管和后横支撑管分别通过摇杆铰接固定于构成准平行转向系统的纵向转向杆的支撑上。在此,座椅框架作为准平行转向系统的一部分在座椅框架的整个长度上支撑,由此在其终端位置可获得座椅框架特别有利的力导入/支撑作用。安装在支承架上的构件和形成的后侧支点位于座椅框架靠背侧的横支撑管的下方区域内。借此,由于纵向转向杆具有较大的长度和作用于座位架和靠背上的重力的对应重量分布,该重力来自坐式/卧式家具的自重,以及由于坐式/卧式家具使用者的重量,达到最有利的杠杆传动比。通过这种方式改善座椅框架前侧支点和后侧支点之间的杠杆传动比,使其不必采用其它辅助装置,例如弹簧或类似部件,以保持座位架在坐位和卧位相应的两个终端位置中的力学安全和稳定。本发明的坐式/卧式家具底架可仅仅通过由坐在或躺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的重量转移从坐位切换至卧位或反之,或者通过附加的驱动机构,最好是电动或液压的驱动机构,将座位架从坐位切换至卧位或反之。此外,还可以使用电动调节或借助充气弹簧的弹性支撑的手动调整。就坐着/卧着的人的舒适性而言,将座椅框架的前侧支点垂直高于座椅框架的后侧支点布置。在坐位时,将用于入座的座位架某表面沿靠背方向稍微向后倾斜调节,同时, 视摇杆的长度和准平行转向系统的几何形状,还可增加卧位的反向斜度,因而使卧位更加舒适。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是,通过已知的方式在座椅框架上配置一个带有搁脚框架的搁脚板,该框架可围绕着与座椅框架的前横支撑管基本平行的转向轴回转,并且借助顶杆可以和座椅框架保持相对的距离调整,顶杆和准平行转向系统带着搁脚板进入到关闭位置,座椅框架就变成坐姿状态,进入到打开的位置,座椅框架就变成平躺状态,搁脚框架通过顶杆与准平行转向系统连接在一起,用于将搁脚板从座位架位于坐位时的内缩位置偏转至座位架位于卧位时的向外摆动的位置。搁脚框架中设置一个可伸缩的加长件,搁脚板在打开状态下加长件平行顺着框架延伸。只有当搁脚框架在从内向外摆动的过程中,其框架末端离地面的距离超过最小值时,顶杆才会带动加长件做延伸动作。如果搁脚框架的下端还未到达最低点,加长件的延伸会阻碍搁脚框架的向外摆动,也会由此降低支承架的结构高度。为此,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搁脚框架加长件的外伸传动装置为一个曲杆传动装置, 当搁脚板在做向外打开做很小的摇摆角度时,曲杆传动装置相应延长加长件做很小的线性延长动作,当搁脚框架向外做比较大的摆动时,曲杆传动装置就带动整个搁脚板对加长件做相应比较大的延长动作。当搁脚架框架的低点一步步超过回转运动的最低点时,通过曲杆传动装置的相应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始移动搁脚架加长件。随后,可通过这样的曲杆传动装置在相应设计杠杆长度和回转点时,保证搁脚架加长件足够的调整长度,由此搁脚架远远伸出座位架的前侧,几乎在其整个长度上能为使用者的腿/脚提供舒适的支撑。另外,还可通过线性导轨,特别是滚柱导轨可以引导搁脚架加长件的外伸移动。通过协调地传递作用于坐式/卧式家具底架上的力,可在这里避免使用常见的和昂贵的滚珠延伸导轨,用低成本的滚柱导轨代替即可。本发明的家具底架在无缓冲单元或支承止动弹簧的情况下能够移动搁脚架。


图1是本发明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的构件放大图示,其中底架处于卧位,显示了靠背剧烈倾斜的座椅框架和完全翻转和外伸的搁脚板。图2至图6是以阶段平面图的形式示出从根据图1的卧位调整至坐位期间,本发明坐卧式家具底架的图示以及不同方向的视图。
图7是在图5中某个时刻搁脚框架的摆动位置的放大图示,此时搁脚框架摆动经过最低点。图中,1-坐式/卧式家具底架;2-支承架;3-座椅框架;4-搁脚板;5-搁脚框架; 6-搁脚框架加长件;7-固定在支承架上的纵向转向杆;8-斜撑;9-座椅框架靠背侧的后侧支点;10-法兰;11-安装板;12-立管;13-支承架托叉;14-摇杆;15-摇杆;16-挡块; 17-坐垫支承弹簧;18-用于电机调整的法兰;19-座椅框架铰链接合法兰;20-搁脚框架铰链接合的转向轴;21-搁脚板调整杠杆;22-搁脚框架加长件调整杠杆;23-搁脚框架加长件支承;24-滚轮;25-导向型材;26-座椅框架前横支撑管;27-座椅框架后横支撑管; 28-曲杆传动装置杠杆;29-曲杆传动装置杠杆;30-曲杆传动装置杠杆;31-挡块;32-中间连接杆;33-座椅框架搁脚板侧的前侧支点;34-弹簧;35-转向轴;36-搁脚板纯回转运动轨道;37-搁脚板重叠的轨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附图中呈现的本发明坐式/卧式家具底架是在没有衬软垫和外罩的情况下的结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其构件和功能,基本设计和功能方面可以从当前技术水平中已知,因此在这里不仅是有关使用的构件还是其几何和功能的配合,仅说明针对特殊的性能和为此必要的结构以及针对其功能必要的描述。其它方面参见从当前技术水平已知的坐式/卧式家具底架1。本发明坐式/卧式家具底架1是这样一种类型的底架,其与支承架2 一起适配不同的撑脚,例如由安装板11和立管12构成,同时还有一个座椅框架3,它可夹持和/或操纵未继续示出的、可附装于法兰10上的靠背和搁脚板4。带有相同和类似功能的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已配有相同基准符号。概念“前面”指的是在搁脚板4的范围内坐式 /卧式家具底架1的正面,此时概念“后面”指的是在未示出的靠背区域中坐式/卧式家具底架1的背面,该靠背在相应的法兰10上针对座椅框架3可设置为移动或固定的。坐式/卧式家具底架1通过底座上的安装板11和立管12支撑于撑脚上,且在上部具有一个叉状的支承架托叉13,其上,支承架托叉13的两个叉子上的两个管状纵向转向杆7沿搁脚板4的方向向前延伸。在两个侧面布置且固定于支承架2上的纵向转向杆7的上方,可从一个完整的管架结构看出座椅框架3基本上为矩形,此时座椅框架3的两个纵向支撑管与纵向转向杆7大致呈平行,且在其两个终端分别与横支撑管沈、27互相连接在一起。座椅框架3用坐垫支承弹簧17构成了支座,该支座用于与坐式/卧式家具底架1 一起构成坐式/卧式家具的未示出的座垫。在座椅框架3这一层的下面,从后横支撑管27的中间区域至前横支撑管沈的中心区域能够识别到一个管状的且多次折弯的斜撑8,该斜撑促使座椅框架3加固,且在加固的作用上能布置两个法兰18,它们可用于未示出的例如座椅框架3的电动调整。座椅框架3和两个纵向转向杆7连同摇杆14,15和中间连接杆32 —起构成一个准平行转向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将座椅框架3从图1中放大示出的卧位调整为图6中示出的坐位。此时,可通过倾斜向前和向上伸展的布置纵向转向杆7以及根据摇杆14,15的长度,按照人机工程学轻易将处于坐位的座椅框架3与未示出的靠背向后倾斜布置,同时将图1中看到的卧位的座椅框架3的斜度相对于坐位放大。
准平行转向系统的概念表明,它是一个与纯平行转向系统相比已作修改的转向系统,在该系统中不仅摇杆14,15的长度可以变化,而且它们的几何形状和弯曲也能够进行改动,但准平行转向系统基本的几何形状原则上仍保持不变。这里,相对两个纵向转向杆7,座椅框架3通过靠背侧的铰接后侧支点9和搁脚板侧的铰接前侧支点33呈可调整布置,在铰接9,33中可旋转安置摇杆14,15,且在其另一端直接或通过中间连接杆32与座椅框架3铰接连接在一起。座椅框架3可执行围绕两个铰接支点9,33延伸的回转运动,且运动时由于摇杆14,15的杠杆长度和杠杆传动比,座椅框架3的倾斜从坐位变成卧位,如上所述有所增大。座椅框架3至卧位的调整移动通过一个前面的挡块16受限,对此,在图1所示的摇杆15向右移动时进行阻挡。相反,座椅框架3 至坐位的调整移动将通过靠背侧的挡块31进行限位,对此,在图1示出的摇杆14向左移动时进行阻挡。因此,这两个挡块16,31界定了座位架3在坐位和卧位之间移动时允许的回转范围。关于根据本发明的坐式/卧式家具底架1的特别有利的设计仅做这些描述,由于准平行转向系统构件的几何结构,和无其它辅助手段控制支点9,33的位置,座椅框架3保持卧位或坐位不变,调整为稳定的卧位或坐位。因此,在卧位时,躺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的合成的重力作用沿靠背方向施加于座椅框架3上的支点9和33之后,反之,坐位时,坐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的合成的重力作用施加于座椅框架3上靠背侧的支点9的前面。 如图所示,卧位时,准平行转向系统的摇杆14,15在靠背侧一直向后翻转,使得座椅框架3 在摇杆14,15上的铰接位于座椅框架3靠背侧的支点9之后,从而占据一个稳定的终端位置,其限位可由一个相应的挡块16构成。调整至坐位时,必须调整座椅框架3至越过准平行系统上死点的一处位置,在这个位置,坐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的合成的重力作用落于座椅框架3上靠背侧支点9的前面,从而在座椅框架3的靠背侧支点9和前侧支点33之间起作用。由此,再次达到通过一个相应的挡块31针对坐位的定义和力学稳定的终端位置。因此,需确保,在这两个终端位置不需要附加的固定或力的作用来保持座椅框架3在这两个位置时的姿势不变,例如弹簧预紧或类似的力。这样,躺在或坐在坐式/卧式家具上的人的轻微,更确切地说无意的重量转移不会导致,座椅框架3无意移动至与躺着/坐着的人的意图不符的位置,特别是即使在人的脚部有附加的支撑时,在一个可折叠的搁脚板4上, 该搁脚板以熟知的方式与座椅框架3的调整移动联在一起,仅有轻微的加载通过搁脚板4 作用在座椅框架3上,这有可能导致不期望的座椅框架3的移动。通过本发明的设计能确保阻止这种情况发生,而不妨碍使用者希望的座椅框架3的调整。座椅框架3从图1中示出的,符合图2中间的插图的卧位移动至在图6中看到的坐位,这一过程从图2至图6可清楚地识别和理解,因此这里不再继续详细研究各个单图。在该坐式/卧式家具底架1上,带有杠杆21,22的调整配置,用于将座椅框架3的移动强制变换到搁脚板4上。杠杆21,22各自具有水平的或近似水平的转向轴20,35,且各有一端与准平行转向系统的移动相连接,要么直接要么间接地通过一个或多个执行机构进行连接。此时,杠杆21负责搁脚框架5围绕转向轴20的偏转,而转向轴20则通过法兰19 固定在座椅框架3上。如在图2至图5中看到的,搁脚框架5从坐位(图6)转动至卧位(图 2),在座椅框架3下面出来至它伸展的位置,该位置与底座大致水平。在坐位中,与之相反, 在座椅框架3下面搁脚框架5完全向内翻转布置。
与搁脚框架5的回转运动重叠,可相对于搁脚框架5线性拉出一个布置于搁脚架框架5中的加长件6,借此和向内翻转的长度相比延长搁脚板4。为此,在搁脚框架5的外侧布置若干滚轮对,在滚轮上可以引导调整C型的导向型材25。通过一个曲杆式的驱动引起搁脚框架加长件6的线性调整移动,该驱动由若干单个杠杆洲,29,30构成。在利用杠杆 22移动座椅框架3时以基本熟知的方式被驱动。对此,通过铰接转向轴35将杠杆22和曲杆驱动的杠杆四用一种未继续示出的方式连接和配合在一起。若如上所述,将座椅框架3 从坐位(图6)调整至卧位(图2),则仅仅通过调整座椅框架3,既可向外摆动搁脚框架5,也可从搁脚框架5中线性移出搁脚框架的加长件6。在图7中还又一次放大展示了一个特点,即由于使用了曲杆驱动以及它的几何尺寸和该曲杆驱动回转点的位置,仅当搁脚框架5在从坐位偏转至卧位达到或经过涉及底架的轨道最深点时,基本上才能从搁脚框架5出来,开始调整搁脚框架加长件6的线性移动。 若搁脚框架加长件6的线性调整移动已事先开始,则必须尽可能地增加坐式/卧式家具底架1的离地间隙,从而使搁脚框架加长件6的向外摆动和外伸时其末端不会和底座相撞。由此也许会造成座位状态不舒适或搁脚框架加长件6必须受限,对此,与能达到的长度相比, 需总体缩短搁脚板4,因而也需缩短针对腿的支承面。曲杆驱动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对搁脚框架加长件6的运动性能进行一种简单的调整,因为可相应设计曲杆驱动的运动特性,当超过曲杆驱动少量线性移动的范围时,同时允许针对搁脚框架加长件6线性调整移动足够的行程长度。
权利要求
1.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该家具底架(1)包括支承架(2)和带靠背的座椅框架(3 ),其特征在于,座椅框架(3 )通过一个准平行转向系统可移动地安装在支承架(2 )上; 所述准平行转向系统由支承架(2)、座椅框架(3)、第一摇杆(14)和第二摇杆(15)构成,使得座椅框架(3)在处于坐位和卧位这两个状态的终端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摇杆(14) 与支承架(2)铰接形成后侧支点(9),第二摇杆(15)与支承架(2)铰接形成前侧支点(33); 所述后侧支点(9)和前侧支点(33)的位置使得座椅框架(3):当处于卧位状态时,人的自身重力沿靠背方向施加于后侧支点(9)和前侧支点(33)的后方而作用在座椅框架(3)上,当处于坐位状态时,人的自身重力施加在后侧支点(9)的前方而作用在座椅框架(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架(2)上固定有两个挡块(16,31),用于限制所述准平行转向系统在两个终端位置之间的移动幅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架(2)包括两根固定在支承架(2)上的纵向转向杆(7),所述挡块(16,31)固定在纵向转向杆(7)上;所述纵向转向杆(7)的一端与第二摇杆(15)铰接形成前侧支点(33),第二摇杆(15)再与座椅框架(3)的前横支撑管(26)铰接,所述纵向转向杆(7)的另一端与第一摇杆(14)铰接形成后侧支点(9),第一摇杆(14)直接或通过中间连接杆(32)再与座椅框架(3)的后横支撑管 (27)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3)在坐位和卧位两个状态之间的转换是通过人自身的重量转移、或者通过电动或液压传动的驱动机构、或者通过手动调节实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3)的前侧支点(33)比后侧支点(9)离地面的垂直位置高。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 (3)上配置一个带有搁脚框架(5)的搁脚板(4),搁脚框架(5)通过转向轴(20)可围绕座椅框架(3 )进行摆动,所述转向轴(20 )通过法兰(19 )平行固定在座椅框架(3 )的前横支撑管 (26)上;所述搁脚框架(5)通过顶杆(21)与准平行转向系统连接在一起,用于将搁脚板(4) 从座椅框架(3)处于坐位状态时的向内摆动位置偏转至座椅框架(3)处于卧位状态时的向外摆动位置;所述搁脚框架(5)中设置一个可伸缩的加长件(6),只有当搁脚框架(5)在从内向外摆动的过程中,其框架末端离地面的距离超过最小值时,所述顶杆(21)才会带动加长件(6)做延伸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设有两根,其直接或通过执行机构与准平行转向系统铰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长件(6)的伸缩通过由三个联动杆(28,四,30)组成的曲杆驱动,并利用滚柱导轨引导所述加长件(6)的外伸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坐卧式家具的家具底架,该家具底架具有一个支承架和一个带靠背的座椅框架,座椅框架通过一个准平行转向系统可移动地布置于支承架上,准平行转向系统由支承架、座椅框架和两个摇杆构成,使得座椅框架在处于坐位和卧位这两个状态的终端位置之间移动。针对这样的坐卧式家具底架,座椅框架在坐位和卧位之间移动时,在支承架上构成和布置有准平行转向系统的后侧支点和前侧支点,使得在卧位中躺在坐卧式家具上的人的合成的重力作用沿靠背方向施加于座椅框架上两个支点的后方,反之,在坐位中坐在坐卧式家具上的人的合成的重力作用施加于座椅框架上后侧支点的前方。本发明的结构能够对坐卧式家具底架的运动特性达到防范作用。
文档编号A47C31/00GK102525186SQ20121001064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5日
发明者麦克尔·马卡特 申请人:常熟英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