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秋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575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秋千的制作方法
婴儿秋千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7月20日、申请号为201010234153. 4、发明名称为“婴儿秋千”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摆动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婴幼儿用的婴儿秋千。背景技术
为人父母者皆知晓规律的摆动能对婴幼儿产生相当大的抚慰作用,在婴幼儿睡眠前、哭闹时,多以此法稳定婴幼儿情绪。因此,市面上出现婴儿秋千、婴儿摇椅、摇篮等商品皆可提供类似的功能,以供父母选择使用。就婴儿秋千来说,目前大多是使用电源驱动的电动式婴儿秋千,在其内部设置有一驱动电路来启动座椅两侧上方的传动机构。当传动机构被启动时,就可以带动座椅往复摆动。透过在旁照看的父母操作婴儿秋千上的控制按钮,就可以控制驱动电路的运作速度, 而可控制座椅摆动的程度到一适宜的程度。然而,现有的婴儿秋千都只是在支撑架体的两侧设置上述控制按钮,需要父母趋前走到婴儿秋千旁边才可操作这些控制按钮。若父母离较远一段距离时,无法迅速地对婴儿秋千的摆幅作适当的调整,故而这种设置位置是十分地不方便。此外,传统的婴儿秋千虽可调整座椅的背靠倾斜角度,但均需要从座椅的两侧按压调整按钮,然后再驱动座椅从而进行角度调整。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来看这样施力方式的设计,亦是十分地不方便。另外,传统的婴儿秋千有的不具顶篷,有的顶篷系固定于架体上方,当座椅前后移动时,不易达到遮蔽阳光功效,且不能随使用者所需任一家装或拆离。有鉴于此,目前的需求为一种能改善上述缺失,提供使用上更具便利性的婴儿秋千。

发明内容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秋千,其在座椅组上设有独特的固定组件,使得作动固定组件时,可改变座椅的背靠倾斜角度,藉此提供使用上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婴儿秋千。本发明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式的婴儿秋千,其中设有一遥控器以供使用者无须趋前走到婴儿秋千旁边,即可控制座椅摆动的幅度范围,以增进婴儿秋千的使用便利性。本发明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秋千,其包含一设置于摆臂上的顶篷,该顶篷可随座椅上的婴儿同步移动,提供完整的遮蔽,且也易于方便组装拆离,增加使用性。为改善习知缺失并达到以上或其它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秋千的设计。依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该婴儿秋千之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支撑架体;至少一摆臂,枢接于该支撑架体上,以相对于该支撑架体摆动;一座椅组连接至该摆臂;一顶篷,该顶篷一侧设置于该摆臂上,并可跟着该摆臂一起相对于该支撑架体摆动。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顶篷的该一侧系可移离地设置于该摆臂上。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摆臂设有一顶篷固定座,该顶篷固定座上形成有一插孔,该顶篷的该一侧设有一顶篷卡合件以插置于该插孔中。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该顶篷的该一侧设有呈C字型的顶篷卡合件与该摆臂卡合。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婴儿秋千更包括一传动机构,其连接于该摆臂及该支撑架体之间,当该传动机构被启动时,该传动机构带动该摆臂往复摆动。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婴儿秋千更包括一遥控器、一驱动电路及一无线接收电路,该无线接收电路接收来自该遥控器之一电子讯号并依据该电子讯号传送一控制讯号给该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并依据该控制讯号控制该传动机构的启动。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上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件,该遥控器上形成配合于该第一卡合件的一第二卡合件,该遥控器藉由该第一卡合件与第二卡合件的配合,可移离地装设于该传动机构上。藉由座椅组上的固定组件,在使用此婴儿秋千时,可施力作动此固定组件中的卡合件而可调整背靠支撑组件的倾斜角度。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秋千的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婴儿秋千的示意图,其中省略婴儿秋千的支撑架体。图3绘示一视角下第1图的婴儿秋千的固定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4绘示另一视角下第1图的婴儿秋千的固定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5绘示婴儿秋千中摆臂侧固定件、固定组件与调整按钮的组装示意图。图6绘示婴儿秋千中背靠侧固定件、固定组件与弹簧件的组装示意图。图7绘示固定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8绘示固定组件中卡合件与背靠侧固定件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9绘示经过角度调整后固定组件中卡合件与背靠侧固定件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图10显示图1的婴儿秋的摆臂及顶篷细部结构的示意图。图11显示图1的婴儿秋千的传动机构及遥控器位置相对关系的示意图。图12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婴儿秋千的固定组件的分解图。图13为绘示图12实施例的背靠侧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绘示图12实施例的摆臂侧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显示图12实施例的固定组件在定位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6为显示图12实施例的固定组件在调整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7为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摆臂与顶篷相组接的示意图。1 婴儿秋千11支撑架体12座椅组13、23摆臂
14传动机构15遥控器16顶篷111、112支撑件113凸板121背靠支撑组件122、222 固定组件123座板组件124旋钮1231座板支撑管125震动盒131顶篷固定座141 卡合凸肋151 卡合槽161、162 顶篷卡合件1211、2211背靠支撑管1221,2221 背靠侧固定件1222、2222调整按钮1223,2223 旋转件1224,2224 卡合件1225、2225 弹簧件12沈、2226 摆臂侧固定件1221A、1226A、2221A、2226A轴1221D、1226D、2221D、2226D 局心件限槽1221B、1221C、1226B、1226C、2221B、2221C、2226B、2226C 齿合件1222A、2222A 按压部1222B、2222B 弹性部1222C、2222C 接合端1223A、1224F、2223A、2224F斜面1223B、2223B 凸部1223C 轴心孔1224A、1224B、2224A、2224B凸齿 1224C、2224C 限定肋件1224D.2224D 孔12ME、22ME 突起1311 插孔1312 开孔1611 卡合凸部1232 座板143 壳体A、B枢转点222IE 第一限位部222IF第二限位部222IG 斜面2222C 抵触端2224E 固定肋凸肋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秋千,其在座椅组上设有独特的固定组件,使得作动固定组件时,可改变座椅的背靠倾斜角度,藉此提供使用上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婴儿秋千。其次,本发明亦可提供一种电动式的婴儿秋千,其中设有一遥控器以供使用者无须趋前走到婴儿秋千旁边,即可控制座椅摆动的程度,以增进婴儿秋千的使用便利性。此外,婴儿秋千亦可包含一设置于摆臂上的顶篷,该顶篷可随座椅上的婴儿同步移动,提供完整的遮蔽,且也易于方便组装拆离,增加使用性。参考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婴儿秋千1的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婴儿秋千1的部分元件。婴儿秋千1包括一支撑架体11、一座椅组12、设置于座椅组12两侧的两摆臂13、连接于摆臂13及支撑架体11之间的两传动机构14、一遥控器15及一顶篷16。藉由摆臂13,可将座椅组12从支撑架体11悬吊于一定的高度上, 且启动传动机构14时,可以带动座椅组12前后往复摆动。如图1所示,支撑架体11包括两支撑件111、112,这些支撑件111、112在此实施例中皆呈大约颠倒U字型,在其一端透过传动机构14而使得彼此互相连接,而在支撑件111、 112下方圆角部各设有一凸板113接触地面,以使得支撑件111、112稳立于地面上。本实施例之支撑架体11、两支撑件111、112及凸板113皆可由金属、塑胶或其类似坚固材料组成。座椅组12包括一背靠支撑组件121、二固定组件122、一座板组件123、一旋钮124 及一震动盒125。其中,参照图2,背靠支撑组件121可包括大约呈U形的背靠支撑管1211, 座板组件123则亦包括大约呈U形的座板支撑管1231及固定于座板支撑管1231上的座板 1232。设于左、右两侧的各固定组件122分别与背靠支撑管1211、座板支撑管1231及摆臂 13连接,以使背靠支撑组件121及座板组件123连接至摆臂13。此外,当固定组件122被作动时会解除背靠支撑组件121在一第一倾斜位置上的固定关系,此时背靠支撑组件121 即可依据一施力方向转动至一第二倾斜位置并固定于此,其后段落将会详述此功能的操作机制。旋钮1 及震动盒125系设置于座板组件123的座板1232上,旋钮IM控制震动盒 125的开关,当开启震动盒125时,其会产生震动,连带使得整个座椅组12亦产生震动。除图1及图2之外,另请一并参考图3至图8,其中图3及图4分别显示不同视角下图1的固定组件122的爆炸示意图,图5及图6分别显示部分组装的固定组件122,图7 显示固定组件122的剖面示意图,图8则显示固定组件122的外观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固定组件122包括一背靠侧固定件1221、一调整按钮1222、一旋转件1223、一卡合件1224、一弹簧件1225及一摆臂侧固定件12沈。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摆臂侧固定件12 为中空壳体,其相互组装时所界定的内部空间中可设置旋转件1223、卡合件1224、及弹簧件1225。在本实施例中,旋转件1223是设置于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卡合件12M之间。此外,藉由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摆臂侧固定件12 的轴心件1221A、1226A组接,可将背靠侧固定件1221 枢接于摆臂侧固定件12沈。调整按钮1222与旋转件1223构成固定组件122的致动机构, 可带动卡合件12M由锁定位置位移至释锁位置。背靠支撑管1211的左、右两侧端分别连接于固定组件122的背靠侧固定件1221 的上端,座板支撑管1231的左、右两侧端分别连接于固定组件122的背靠侧固定件1221 的下端,而两摆臂13之一端皆是分别连接于固定组件122之摆臂侧固定件12沈。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内侧设有一底面与一围绕于底面周围的圆状表面,该底面形成有一轴心件 1221A,该圆状表面上形成有两齿合件1221B、1221C,两齿合件1221B、1221C之间形成一局限槽1221D。齿合件1221B、1221C分别由数个齿构成,其中局限槽1221D的宽度大于齿合件1221B、1221C上的齿之间的间隙。此外,摆臂侧固定件12 的内侧亦设有一底面与一围绕于底面周围的圆状表面,该底面形成有一轴心件12^A,该圆状表面上亦设有两齿合件 12^B、12^C,两齿合件12^B、12^C之间形成一局限槽12^D,齿合件12^B、12^1C分别由数个齿构成。卡合件12M可呈大约圆形,其中设有的孔1224D可接受轴心件1221A、12^A穿过,使得卡合件12M可沿轴心件1221A、1226A移动(参见图7的箭头),且背靠侧固定件 1221可绕轴心件1226A相对于卡合件12M及摆臂侧固定件12 转动,藉以调整背靠支撑组件121相对于摆臂13的倾斜角度。卡合件12M的外围上形成有两组凸齿件1224A、 12MB,凸齿件1224A、1224B分别由数个齿构成,两组凸齿件1224A、1224B之间设有限定肋 12MC,且限定肋1224C的宽度大于各别凸齿件1224A、1224B件齿之间的宽度。卡合件12M 的限定肋1224C由摆臂侧固定件12 的局限槽1226D定位,且可插入至背靠侧固定件1221 的对应局限槽1221D。局限槽1221D的宽度大于限定肋12MC,且随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不同倾斜度可接受限定肋1224C加上一或更多凸齿件1224A、1224B的齿插入。因此,藉由设定局限槽1221D的宽度,可界定背靠侧固定件1221可调整的倾斜范围。卡合件12M的凸齿件1224A、1224B的齿则可分别与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齿合件1221B、1221C及摆臂侧固定件12 的齿合件12^B、12^C的齿齿合,以将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摆臂侧固定件12 互相锁定。卡合件12M与摆臂侧固定件12 之间设置有弹簧件1225,卡合件12M在弹簧件1225的相对侧则凸设有突起12ME,其具有斜面12MF。如图4、图6及图7所示,旋转件1223位于突起1224E的侧边,并透过轴心件1221A 枢接于背靠侧固定件1221,使旋转件1223与背靠侧固定件1221可绕同一枢转X轴相对于摆臂13、摆臂侧固定件12 转动。旋转件1223呈一柱形,该柱形面向卡合件12M的一侧端及底端分别具有一斜面1223A及一凸部1223B,且开设有一轴心孔1223C以套设于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轴心件1221A。旋转件1223的斜面1223A与卡合件12 的斜面1224F抵触,旋转件1223的凸部122 则可与调整按钮1222接合。调整按钮1222枢接于背靠侧固定件1221并可相对背靠侧固定件1221转动,且包括一按压部1222A、及位于按压部1222A相对侧的弹性部1222B及接合端1222C。调整按钮 1222,包括按压部1222A、弹性部1222B及接合端1222C在此实施例中一体成形。藉由一铆接件,可将调整按钮1222与背靠侧固定件1221相铆接而可绕枢转点A旋转。接合端1222C 则设有内凹面,其接合旋转件1223的凸部1223B。当调整按钮1222安装时(如图8所示), 按压部1222A位于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下方,使背靠支撑组件121的角度调整更容易实现。请参照图4、图7、图8及图9,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操作方法,其中图8为绘示背靠侧固定件1221位于一第一倾斜度的示意图,图9则绘示背靠侧固定件1221逆时钟旋转后位于一第二倾斜度的示意图。当调整按钮1222未受到按压的施力时,弹簧件1225的弹力作用将推动卡合件12 向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第一位置,使得卡合件12M的凸齿件1224A、1224B的齿同时齿合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齿合件1221B、1221C的齿与摆臂侧固定件12 的齿合件12^B、12^C的齿,藉以相互固定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摆臂侧固定件 1226,使背靠支撑组件121相对于摆臂13维持第一倾斜位置。至于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局限槽1221D,其可接纳卡合件12M的限定肋1224C加上一个或更多凸齿件1224A、1224B 的齿(图8绘示的局限槽1221D为接纳限定肋1224C加上位于限定肋1224C左、右两侧各有一凸齿件1224A、1224B的齿)。当使用者欲进行座椅组12倾斜角度的调整时,可将手指按压按钮1222的按压部 1222A,按钮1222受到按压的施力而绕枢转点A旋转时,调整按钮1222设有凹面的接合端 1222C会带动旋转件1223旋转,当旋转件1223转动时,会同时沿着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摆臂侧固定件12 的枢转轴心轴向移动。此时因斜面1223A、1224F之间的推顶作用,使得卡合件12M会沿着一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摆臂侧固定件12 的枢转轴心而往摆臂侧固
7定件12 方向位移至一第二位置而仅卡合于摆臂侧固定件1226,因而解除背靠侧固定件 1221的卡合。此时使用者可藉由拇指在背靠支撑组件121施加一力使其转动,其会依据施力方向(例如图8所示的逆时钟方向)转动至一第二倾斜位置,并因设置于卡合件12M及摆臂侧固定件12 之间的弹簧件1225的推顶作用而使卡合件12M恢复到原先的卡合位置,因而将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背靠支撑组件121固定于第二倾斜位置,如图9所示。由于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转动,故其局限槽1221D内所接纳的凸齿件1224A、1224B的齿数亦被改变(图9绘示的局限槽1221D为接纳限定肋1224C及位于限定肋1224C左侧的两个凸齿件1224A的齿)。因此,藉由设定局限槽1221D的宽度,可界定背靠侧固定件1221与背靠支撑组件121的调整范围。在此实施例中,局限槽1221D可接纳限定肋1224C加上二个凸齿件1224A的齿,而有三段式的调整范围(即三个不同倾斜度),其他实施例中,局限槽1221D 可接纳限定肋1224C加上四个凸齿件12M的齿即为五段式的调整范围(即五个不同倾斜
度)等等。 在此实施例中,座板支撑管1231系固定于背靠侧固定件1221的下端,是故在使用婴儿秋千1时,使用者在压按按钮1222的同时,可施力作动此固定组件122转动而可带动座椅组12相对摆臂13转动而调整至不同的倾斜角度,藉此提供使用上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婴儿秋千1。此外,由于调整按钮1222设置于座椅组12的两侧下方,就人体工学角度而言, 当以手指按压调整按钮1222的同时可用大拇指及手掌握住背靠侧固定件1221以与摆臂侧固定件12 相互转动,较易实现座椅角度调整。在其他实施例中,座板支撑管1231也可以固定于摆臂侧固定件12 的下端,而只有背靠支撑组件121相对摆臂13进行倾斜位置的调整。请一并参考图1、图2及图10,其中图10显示图1的婴儿秋千1的摆臂13及顶篷 16细部结构的示意图。为组装顶篷16用,摆臂13在座椅组12的背靠支撑组件121的上方设有一顶篷固定座131,顶篷固定座131上形成有一插孔1311,插孔1311内部侧壁上形成有一开孔1312。顶篷16的一侧设有至少一顶篷卡合件161,顶篷插入件161的数目是对应于顶篷固定座131的数目。顶篷卡合件161呈一杆状并形成有一卡合凸部1611,顶篷卡合件161是对应于插孔1311,而卡合凸部1611则是对应于开孔1312。因此,当需要使用顶篷16时,可将顶篷卡合件161插入插孔1311中,使得卡合凸部1611卡合于开孔1312而使顶篷16稳固地连接在摆臂13上并随着摆臂13摆动,故而不论婴儿秋千1摆动幅度为何, 顶篷16皆可稳定地遮盖在座椅组12上方,这样可给予婴幼儿较佳的遮蔽效果以及安全感。 而压按卡合凸部1611使其脱离开口 1312,使顶篷可移离摆臂13,提供使用者较多的选择。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摆臂13也可以不设置顶篷固定座,顶篷16的二侧具有呈C 形的顶篷卡合件162,因顶篷卡合件162可直接紧夹于摆臂13的管体,使顶篷16可容易组装、拆卸。请再参考图11,其显示图1的婴儿秋千1的传动机构14及遥控器15位置相对关系的示意图。本例的传动机构14是分别连接于一摆臂13及支撑架体11之间以使摆臂13 可相对支撑架体11往复摆动。传动机构14更包括一驱动电路及一无线接收电路,其接收来自遥控器之一电子讯号并依据此电子讯号传送一控制讯号给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即可依据此控制讯号控制传动机构的启动与关闭。此处所指的无线接收电路可为红外线接收电路、射频(RF)接收电路或其他类型之无线接收电路,而电子讯号则可对应无线接收电路类型不同而可为红外线讯号、射频讯号或其他种类的电子讯号。如图中所示,传动机构14上包含一壳体143,壳体143上形成有二个卡合凸肋141,遥控器15上形成配合于卡合凸肋 141之二卡合槽151,当不使用遥控功能时,遥控器15可放置在传动机构14上。因此,使用者无须趋前走到婴儿秋千1旁边,即可藉由控制器15控制座椅组12摆动的幅度范围,以增进婴儿秋千1的使用便利性。虽然前述婴儿秋千为较佳实施例,然本发明不限于此,亦可对于固定组件采用不同的设计。另请参考图12至图14,其中图12为显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婴儿秋千的一固定组件222的分解图,图13为显示本实施例的背靠侧固定件2221的结构示意图,图14 为显示本实施例的摆臂侧固定件22 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固定组件222包括与一背靠支撑管2211连接的一背靠侧固定件2221、一调整按钮2222、一旋转件2223、一卡合件22M、一弹簧件2225及一摆臂侧固定件22 连接一摆臂23。为了清楚描述本实施例独特的固定组件222,在此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固定组件122不同之处。另请一并参考图13,背靠侧固定件2221—内侧底面形成有一轴心件2221A可供旋转件2223套入其中,背靠侧固定件2221的内圆状表面则形成有两齿合件2221B、2221C、及位于不同径向的第一及第二限位部2221E、2221F。此外,轴心件2221A的周围形成有一环部,环部的顶端形成有一斜面2221G。两齿合件2221B、2221C之间形成一局限槽2221D,齿合件2221B、2221C分别由数个凸齿构成,其中局限槽2221D的宽度大于齿合件2221B、2221C 上的齿之间的间隙。第一及第二限位部2221E、2221F在此实施例中为一凸肋,然而并不限制于此。旋转件2223具有一柱形,该柱形面向背靠侧固定件2221的一侧端及底端分别设有一斜面2223A及一凸部2223B、且开设有一轴心孔2223C。旋转件2223透过其轴心孔 2223C套设于背靠侧固定件2221的轴心件2221A后,斜面2223A是与背靠侧固定件2221的斜面222IG抵触,旋转件2223的凸部222 则可与调整按钮2222抵触。因此,旋转件2223 与背靠侧固定件2221可绕同一枢转轴相对于摆臂23、摆臂侧固定件22 转动。调整按钮2222穿设于背靠侧固定件2221,且包括一按压部2222A、及位于按压部 2222k相对侧的弹性部2222B及与旋转件2223的凸部222 抵触的一抵触端2222C。依据此实施例,调整按钮2222,包括按压部2222A、弹性部2222B及抵触端2222C由塑胶一体成型。藉由一铆接件,可将调整按钮2222与背靠侧固定件2221相铆接而可绕枢转点B旋转。另请参考一并图14,如图中所示,摆臂侧固定件22 的一内侧底面形成有一轴心件22^A,摆臂侧固定件22 的内圆状表面则形成有两齿合件22^B、22^C、形成于两齿合件22^B、2226C之间的一局限槽22^D、及数个凸肋22^E。齿合件22^B、2226C分别由数个齿构成,二凸肋2226E供弹簧件2225的一端设置于其中以限定弹簧件2225的位置,而弹簧件2225的另一端则是藉由卡合件22M固定。卡合件22 包括两组凸齿件2224A、2224B、两限定肋22MC、一孔22MD、及两固定肋22ME,弹簧件2225的一端固定于两固定肋2224E之间。凸齿件2224A、2224B分别由数个齿构成,两组凸齿件2224A、2224B之间设有限定肋22MC。轴心件2226A为穿设于轴心件 2221A的中心孔,而轴心件2221A、22^A皆是穿过卡合件22 的孔2224D与旋转件2223的轴心孔2223C,卡合件22M的限定肋22MC由摆臂侧固定件22 的局限槽2226D定位,且可置入至背靠侧固定件2221的对应局限槽2221D。请一并参考图15及图16,其中图15为显示本实施例的固定组件222在定位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6为显示本实施例的固定组件222在调整状态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经由前述的组接关系将调整按钮2222、旋转件2223、卡合件22M、弹簧件2225依序组接在背靠侧固定件2221及摆臂侧固定件22 之间后,即形成图15所示的定位状态,此时调整按钮2222的抵触端2222C与第一限位部2221E抵触,固定组件222内部结构的位置对应关系是定位的,使得背靠支撑管2211与摆臂23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亦是固定。然而,透过使用者按压调整按钮2222的按压部2222A,同时带动旋转件2223转动且沿着斜面2221G而沿着一背靠侧固定件2221与摆臂侧固定件22 的枢转轴心轴向滑动,而将卡合件22M推往摆臂侧固定件22 ,当调整按钮2222旋转至使部分抵触端2222C 与第二限位部2221F抵触时,固定组件222成为调整状态,如图16所示。此时,由于卡合件 22M的限定肋2224C不再与背靠侧固定件2221的局限槽2221D卡合,使用者即可使背靠侧固定件2221及摆臂侧固定件22 作相对转动而调整背靠支撑管2211与摆臂23之间的对应位置。当使用者不再施力于调整按钮2222的按压部2222A时,可藉由弹性部2222B及弹簧件2225的弹力,而将卡合件22M的位置推往轴心件2221A,同时使得抵触端2222C转动到与第一限位部2221E相抵触而使调整按钮2222回复到如图15所示的状态,以固定经调整后的背靠支撑管2211与摆臂23之间的对应位置。本实施利也可同第一实施例具移离设置于摆臂13上的顶篷16,及传动机构14与遥控器15,由于机构相同,故不再撰述。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支撑架体;至少一摆臂,枢接于该支撑架体上,以相对于该支撑架体摆动;一座椅组连接至该摆臂;一顶篷,该顶篷一侧设置于该摆臂上,并可跟着该摆臂一起相对于该支撑架体摆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顶篷的该一侧系可移离地设置于该摆臂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摆臂设有一顶篷固定座,该顶篷固定座上形成有一插孔,该顶篷的该一侧设有一顶篷卡合件以插置于该插孔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该顶篷的该一侧设有呈C字型的顶篷卡合件与该摆臂卡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婴儿秋千更包括一传动机构,其连接于该摆臂及该支撑架体之间,当该传动机构被启动时,该传动机构带动该摆臂往复摆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婴儿秋千更包括一遥控器、一驱动电路及一无线接收电路,该无线接收电路接收来自该遥控器之一电子讯号并依据该电子讯号传送一控制讯号给该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并依据该控制讯号控制该传动机构的启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秋千,其特征在于该传动机构上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件, 该遥控器上形成配合于该第一卡合件的一第二卡合件,该遥控器藉由该第一卡合件与第二卡合件的配合,可移离地装设于该传动机构上。
全文摘要
一种婴儿秋千,其中包括一支撑架体;至少一摆臂,枢接于该支撑架体上,以相对于该支撑架体摆动;一座椅组连接至该摆臂;一顶篷,该顶篷一侧设置于该摆臂上,并可跟着该摆臂一起相对于该支撑架体摆动。
文档编号A47D13/10GK102551425SQ2012100261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9日
发明者张大亮 申请人:宝钜儿童用品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