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沙发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6885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沙发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沙发床。
背景技术
沙发床,亦即可以当沙发使用又可以当床使用的一种家具,比较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场合使用。现有技术中,沙发床一般需要由人为地来将作为沙发的背部靠垫抬起或放下来实现床和沙发的功能转换,这样在使用 时较为不便,而且现有的沙发床的结构也不够紧凑,在用作沙发时占用空间仍然较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结构紧凑的电动沙发床。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沙发床,所述沙发床包括床架、支撑在所述床架上的床垫,所述床垫沿着所述沙发床从前向后的纵向方向依次包括头部垫、第一主体垫和第二主体垫,所述头部垫沿所述沙发床从左向右的横向方向依次包括左头部垫、右头部垫,所述床架沿所述沙发床从前向后的纵向方向依次包括前支架、能够沿前后纵向滑移地设置在所述前支架上的中支架、能够沿前后纵向滑移地设置在所述中支架上的后支架,所述床架底部连接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沙发床的前后纵向伸缩的菱形支架,所述菱形支架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前支架、所述后支架相转动连接,所述中支架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架,所有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部均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地连接设置在所述中支架的前端部上,所有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部均通过第二转轴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垫的底部端面上,所有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线均沿所述沙发床左右横向延伸,所述前支架的左右两侧端部上还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的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三转轴、第四转轴与所述前支架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轴心线均沿所述沙发床的前后纵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另一端部分别固定地连接设置在所述左头部垫、所述右头部垫的底部端面上,所述第二主体垫的后端部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后支架的后端部上,所述第二主体垫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垫的后端部可折叠地连接设置,所述床架上还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菱形支架沿前后纵向伸缩的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在竖直平面进行翻转的第二驱动机构。优选地,所述后支架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后左支架、后右支架,所述后左支架、所述后右支架前端的外侧端面上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一滚动件,所述中支架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中左支架、中右支架,所述中左支架、所述中右支架的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滚动件的第一导向槽;所述中左支架、所述中右支架前端的外侧端面上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二滚动件,所述前支架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前左支架、前右支架,所述前左支架、所述前右支架的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二滚动件的第二导向槽。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中支架、所述后支架后端部的底部上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多个滚轮。优选地,所述菱形支架包括多个由两相同连杆在中心处相交叉转动连接形成的杆组,所述多个杆组的两端部依次相转动连接形成所述菱形支架,所述多个杆组中位于所述菱形支架中间的中间杆组上两所述连杆在中心处相交叉转动连接并与所述中支架相转动连接设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线性电机,所述第一线性电机包括第一电机座、相对所述第一电机座能够沿轴向伸缩的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电机座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与所述中间杆组一侧相邻的所述杆组的一根所述连杆上,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伸出端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与所述中间杆组另一侧相邻的所述杆组的一根所述连杆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线性电机,所述第二线性电机包括第二电机座、相对所述第二电机座能够沿轴向伸缩的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电机座固定地连接设置在所述前支架的底部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一转动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伸出端上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部还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所述第一撑杆、所述第二撑杆的另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五转轴、第六转轴与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相转动连接设置,所述第五转轴、所述第六转轴的轴心线均沿所述沙发床的前后纵向延伸。优选地,所述床垫还包括可折叠地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垫左右两侧边部的腿部床裙、可折叠地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垫左右两侧边部的脚部床裙。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腿部床裙、所述脚部床裙可折叠地连接设置为一体。优选地,所述床架还包括至少一根能够沿水平左右横向伸缩的第三撑杆,所述第三撑杆的两端分别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所述左头部垫、所述右头部垫的底部端面上。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中的沙发床结构简单紧凑,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工作能够分别驱动床架沿前后纵向伸缩和头部垫在竖直面内进行翻转,从而使得沙发床从床与沙发之间进行功能的切换,整个功能切换的过程完全自动化,无需由人为进行辅助切换,使用更方便。

附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沙发床的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2为图I中的床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沙发床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沙发床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沙发床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沙发床处于半展开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沙发床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沙发床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其中1、床架;11、前支架;111、前左支架;112、前右支架;12、中支架;121、第二滚动件;122、中左支架;123、中右支架;124、滚轮;13、后支架;131、第一滚动件;132、后左支架;133、后右支架;134、滚轮;14、菱形支架;141、中间杆组;15、第一驱动机构;151、第一线性电机;16、第二驱动机构;161、第二线性电机;162、连接杆;163、第一撑杆;164、第二撑杆;17、第一支撑架;18、第二支撑架;19、第三支撑架;110、第三撑杆;2、床垫;21、左头部垫;22、右头部垫;23、第一主体垫;24、第二主体垫;25、腿部床裙;26、脚部床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参见各附图所示,一种电动沙发床,该沙发床包括床架I和支撑在床架I上的床垫2,如图I所示,床垫2沿着沙发床从前向后的纵向方向包括头部垫、第一主体垫23和第二主体垫24,头部垫则沿沙发床从左向右的横向方向包括左头部垫21和右头部垫22,在这里,前后、左右方向是按照沙发床完全展开时的状态的前后左右方向来定义的,其中左右方向指的是观察者面对图I图2时视线的方向,其中,里侧为左,外侧为右。 如图1、2、4所示,床架I沿沙发床从前向后的纵向方向依次包括前支架11、中支架12以及后支架13,中支架12能够沿前后纵向滑移地设置在前支架11上,后支架13能够沿前后纵向滑移地设置在中支架12上,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后支架13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后左支架132和后右支架133,后左支架132和后右支架133的外侧端面上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一滚动件131,中支架12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中左支架122、中右支架123,中左支架122、中右支架123相对的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能够收容第一滚动件131的第一导向槽,第一滚动件131在第一导向槽中滑动即能够实现后支架13相对中支架12沿前后纵向的滑移;中左支架122、中右支架123前端的外侧端面上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二滚动件121,前支架11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前左支架111、前右支架112,前左支架111、前右支架112相对的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能够收容第二滚动件121的第二导向槽,第二滚动件121在第二导向槽中滑动即能够实现中支架12相对前支架11沿前后纵向的滑移。为了使得中支架12和后支架13沿前后纵向滑移时更顺畅,中支架12、后支架13后端部的底部上还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多个滚轮124和滚轮134。如图1、2、4所示,床架I的底部还设置有能够沿沙发床的前后纵向伸缩的菱形支架14,菱形支架14的两端部分别与前支架11、后支架13相转动连接,床架I上还设置有能够驱动菱形支架14沿前后纵向伸缩的第一驱动机构15,这样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5驱动菱形支架14沿前后纵向的伸缩,这时后支架13、中支架12能够随之沿前后纵向进行滑移而实现沙发床床体的伸展与折叠。在本实施例中,菱形支架14包括多个由两相同连杆在中心处相交叉转动连接形成的杆组,这多个杆组的两端部依次相转动连接形成菱形支架14,多个杆组中位于菱形支架14中间的中间杆组141上两根连杆在中心相交叉转动连接处且同时转动连接设置在中支架12上,这样设置能够使得菱形支架14在沿前后纵向进行伸缩时后支架13和中支架12沿前后纵向滑移而使得床体展开更平稳。第一驱动机构15包括第一线性电机151,第一线性电机151包括第一电机座和相对第一电机座能够沿轴向伸缩的第一伸缩杆,第一电机座和第一伸缩杆的伸出端分别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中间杆组141两端部相邻的两杆组上的一根连杆上,亦即第一电机座和第一伸缩杆之间相隔一组杆组,这样,第一伸缩杆相对第一电机座伸缩时,中间杆组141绕其中心的转动连接点转动而伸缩从而带动其他杆组进行对应的伸缩,这样菱形支架14整体沿前后纵向伸缩而使得后支架13和中支架12沿前后纵向发生相应的滑移。当然,第一电机座和第一伸缩杆的伸出端也可以跨越多个杆组,只需能够保证两者之间跨越至少一个杆组中心的转动连接点即可,这样才能够在第一伸缩杆伸缩时驱动菱形支架14的整体伸缩。参见图1、2、4所示,中支架12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架17,在这里设置的为两个,所有第一支撑架17的一端部均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地连接设置在中支架12的前端部上,所有第一支撑架17的另一端部均通过第二转轴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第一主体垫23的底部端面上,所有第一转轴(图中未示出)、第二转轴(图中未示出)的轴心线均沿沙发床左右横向延伸。而第二主体垫24的后端部固定连接设置在后支架13的后端部上,第二主体垫24的前端部与第一主体垫23的后端部可折叠地连接设置,这样,当后支架13和中支架12沿纵向滑移时,第二主体垫24相对后支架13的后端部静止而随之沿前后纵向发生相应的滑移,第一主体垫23在第二主体垫24的带动下绕第二转轴发生相应的翻转,并同时带动第一支撑架17绕第一转轴在竖直平面能进行翻转从而实现床垫的伸展与折叠。 参见图1、2、4所示,前支架11的左右两侧端部上还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二支撑架18和第三支撑架19,第二支撑架18和第三支撑架19的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与前支架11相转动连接,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的轴心线均沿沙发床的前后纵向延伸,第二支撑架18和第三支撑架19的另一端部分别固定地连接设置在左头部垫21、右头部垫22的底部端面上,床架I上还设置有能够驱动第二支撑架18和第三支撑架19在竖直平面进行翻转的第二驱动机构1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16包括第二线性电机161,第二线性电机包括第二电机座和相对第二电机座能够沿轴向伸缩的第二伸缩杆,第二电机座固定连接设置在前支架11的底部上,第二驱动机构16还包括一转动连接设置在第二伸缩杆的伸出端上的连接杆162,连接杆162的两端部还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一撑杆163和第二撑杆164,第一撑杆163和第二撑杆164的另一端部则分别通过第五转轴、第六转轴与第二支撑架18、第三支撑架19相转动连接设置,第五转轴、第六转轴的轴心线均沿沙发床的前后纵向延伸。这样,参见图4、图6中所示,当第二伸缩杆伸缩时推动连接杆162从而带动第一撑杆163和第二撑杆164同时沿轴向向内侧或外侧滑移,这样能够带动第二支撑架18和第三支撑架19同时向外翻转或向内折叠,从而使得左头部垫21和右头部垫22发生相应的翻转而进行使用功能的转换。参见图I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床垫2还包括可折叠地连接设置在第一主体垫23左右两侧边部的腿部床裙25、可折叠地连接设置在第二主体垫24左右两侧边部的脚部床裙26,腿部床裙25、脚部床裙26可折叠地连接设置为一体,这样在沙发床在由床转换为沙发时,腿部床裙25、脚部床裙26随第一主体垫23和第二主体垫24的相对翻转而发生翻转,且两者能够在相连接处进行折叠,而在沙发床由沙发转换为床时,腿部床裙25、脚部床裙26则会由于自重而放下。这样设置使得沙发床在功能转换时更自动化,无需人为将床裙拆除下来再进行转换。参见图1、2、4所示,床架I还包括至少一根能够沿水平左右横向伸缩的第三撑杆110,第三撑杆110的两端分别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左头部垫21、右头部垫22的底部端面上,当沙发床由床转换成沙发时左头部垫21和右头部垫22在竖直平面内翻转的过程中,第三撑杆110能够随之伸长并在左头部垫21和右头部垫22在竖直平面内完全翻转形成沙发的扶手后,第三撑杆110能够在水平左右横向对其进行支撑,当沙发床由沙发转换为床时,随着左头部垫21和右头部垫22在竖直平面内的翻转,第三撑杆110随之缩短。以下详细阐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参见图3、图4所示为沙发床完全展开形成床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需要将其转换成沙发时,首先,第二驱动机构16工作,第二伸缩杆相对第二电机座沿轴向缩短带动连接杆162,连接杆162带动第一撑杆163和第二撑杆164向床体中心移动,第一撑杆163和第二撑杆164即拉动第二支撑架18和第三支撑架19在竖直平面内发生翻转从而使得左头部垫21和右头部垫22分别在竖直面内翻转形成沙发的扶手,这时,第三撑杆110随着左头部垫21和右头部垫22的翻转伸长,并沿水平左右横向对左头部垫21和右头部垫22进行支撑,如图5、图6所示即为沙发床处于该半展开状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这时第一驱动机构15工作,第一线性电机151的第一伸缩杆相对第一电机座缩短,拉动菱形支架14沿前后纵向缩短,从而使得后支架13和中支架12逐渐沿前后纵向向前滑移,这时固定连接设置在后支架13后端部上的第二主体垫24也随之沿前后纵向向前移动,并推动与其相连接的第一主体垫13,由于第一主体垫13的底部端面上连接有多个第一支撑架17,第一主体垫13在前移的过程中逐渐在竖直平面内绕第二转轴进行翻转从而形成沙发的靠背垫,当后支架
13、中支架12向前滑移至与前支架11相重叠时,第二主体垫24也移动到前支架11上形成沙发的座位垫,图7、图8所示即为沙发床处于完全折叠状态形成沙发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当需要将沙发床由沙发转换为床时,其工作过程则与上述过程相反,即先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5将床架I完全展开,再通过第二驱动机构16将头部垫翻转至水平状态。该沙发床结构紧凑,其在沙发和床的功能之间进行切换的过程完全自动化,无需由人为进行辅助转换,使用更方便。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沙发床包括床架、支撑在所述床架上的床垫,所述床垫沿着所述沙发床从前向后的纵向方向依次包括头部垫、第一主体垫和第二主体垫,所述头部垫沿所述沙发床从左向右的横向方向依次包括左头部垫、右头部垫,所述床架沿所述沙发床从前向后的纵向方向依次包括前支架、能够沿前后纵向滑移地设置在所述前支架上的中支架、能够沿前后纵向滑移地设置在所述中支架上的后支架,所述床架底部连接设置有能够沿所述沙发床的前后纵向伸缩的菱形支架,所述菱形支架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前支架、所述后支架相转动连接,所述中支架的前端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架,所有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部均通过第一转轴转动地连接设置在所述中支架的前端部上,所有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部均通过第二转轴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垫的底部端面上,所有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线均沿所述沙发床左右横向延伸,所述前支架的左右两侧端部上还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二支撑架和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的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三转轴、第四转轴与所述前支架相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轴心线均沿所述沙发床的前后纵向延伸,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的另一端部分别固定地连接设置在所述左头部垫、所述右头部垫的底部端面上,所述第二主体垫的后端部固定连接设置在所述后支架的后端部上,所述第二主体垫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主体垫的后端部可折叠地连接设置,所述床架上还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菱形支架沿前后纵向伸缩的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在竖直平面进行翻转的第二驱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后左支架、后右支架,所述后左支架、所述后右支架前端的外侧端面上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一滚动件,所述中支架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中左支架、中右支架,所述中左支架、所述中右支架的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滚动件的第一导向槽;所述中左支架、所述中右支架前端的外侧端面上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二滚动件,所述前支架上具有沿前后纵向延伸的前左支架、前右支架,所述前左支架、所述前右支架的内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二滚动件的第二导向槽。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支架、所述后支架后端部的底部上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多个滚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菱形支架包括多个由两相同连杆在中心处相交叉转动连接形成的杆组,所述多个杆组的两端部依次相转动连接形成所述菱形支架,所述多个杆组中位于所述菱形支架中间的中间杆组上两所述连杆在中心处相交叉转动连接并与所述中支架相转动连接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线性电机,所述第一线性电机包括第一电机座、相对所述第一电机座能够沿轴向伸缩的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电机座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与所述中间杆组一侧相邻的所述杆组的一根所述连杆上,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伸出端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与所述中间杆组另一侧相邻的所述杆组的一根所述连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线性电机,所述第二线性电机包括第二电机座、相对所述第二电机座能够沿轴向伸缩的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电机座固定地连接设置在所述前支架的底部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一转动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伸出端上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部还分别转动地连接设置有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所述第一撑杆、所述第二撑杆的另一端部分别通过第五转轴、第六转轴与所述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三支撑架相转动连接设置,所述第五转轴、所述第六转轴的轴心线均沿所述沙发床的前后纵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垫还包括可折叠地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垫左右两侧边部的腿部床裙、可折叠地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垫左右两侧边部的脚部床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床裙、所述脚部床裙可折叠地连接设置为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沙发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架还包括至少一根能够沿水平左右横向伸缩的第三撑杆,所述第三撑杆的两端分别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在所述左头部垫、所述右头部垫的底部端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沙发床,其结构简单紧凑,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工作能够分别驱动床架沿前后纵向伸缩和驱动头部垫在竖直面内进行翻转,从而使得沙发床从床与沙发之间进行功能的切换,整个功能切换的过程完全自动化,无需由人为进行辅助切换,使用更方便。
文档编号A47C17/175GK202457407SQ20122003228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日
发明者林群盛, 董进年 申请人:太仓世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