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284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涉及一种家具、椅具或物品用的 旋转机构,特别是包括有旋转后自动利用弹性归位的技术的旋转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各式物品,例如家具中的椅具,基于乘坐需要会有旋转需求,现有旋转机构,多仅 具有旋转功能,但旋转后几乎都不具有自动归位的功能;纵使某些机构能自动归位,机构也 过于复杂,导致成本过高,组装不易。[0003]由上可知,现有旋转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或仍有缺点,实有改进的空间与必要 性。[0004]发明人有鉴于现有缺失,遂特以研创成本实用新型,期能借本实用新型的提出,改 进现有缺点,期使该种旋转机构能臻致完善、理想与实用。实用新型内容[0005]为满足椅具或物品旋转及旋转后自动归位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具自动归位功能的 旋转机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机构,其以简易的设计,合理的成本,即能获致旋 转及旋转后自动归位的功能与目的。[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内容为一种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包 括[0007]第一本体,中央底面延设有一个柱体,该柱体下缘处设置有一个凹环,另于该柱体 旁缘设有一个向下直立的上挡片;[0008]第二本体,中央顶面设置有一个环体,该环体内部形成有空间,该空间内贯穿有开 口,该开口提供该柱体底部穿越;另于环体旁缘设置有一个第一下挡片与一个第二下挡片; 以及[0009]弹性元件,为弹簧结构,该弹性元件于缠绕圈形后两末端分别形成有一个第一挡 部与一个第二挡部,该第一挡部与第二挡部形成叠靠关系;[0010]其中,该第一本体的柱体穿经该第二本体的开口,凸出于该开口的柱体的凹环以 一个扣件固定,上挡片与第一下挡片位于该第一挡部与该第二挡部之间。[0011]较佳的,该第一本体设有数个上肋体与数个上固定口。[0012]较佳的,该第二本体的开口下方的底面设置有一个向上的凹槽,该扣件利用该凹 槽卡扣柱体的凹环。[0013]较佳的,该第二本体设有数个下肋体与数个下固定口。[0014]较佳的,该第一本体的柱体还穿经有一个上套环,该上套环中央开设有开口,开口 旁顶部形成有凸环。[0015]较佳的,该第一本体的柱体还穿经有一个下套环,该下套环中央贯通有开口,于开 口中设置有挡环。[001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本体能利用上挡片拨动弹性元件的第一挡部或第二挡部其中一者以便第一本体旋动,且利用弹性元件能迫使第一挡部或第二挡部其中一者于旋转后强制令上挡片归位,借以获致该第一本体于旋转后能自动归位的有益效果。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局部透视示意图。[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行旋转时的局部透视动作状态示意图。[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进行旋转时的另一局部透视动作状态示意图。[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进行另一向旋转时的局部透视动作状态示意图。[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进行另一向旋转时的另一局部透视动作状态示意图。[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座椅中示意图。[002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25]1-----第一本体11——柱体[0026]12----凹环121扣件[0027]13-上挡片14——上肋体[0028]15——上固定口2 第二本体[0029]21----环体22——空间[0030]221开口222凹槽[0031]23第一下挡片24第二下挡片[0032]25—-下肋体26——下固定口[0033]3――一上套环31——开口[0034]32一凸环4——弹性元件[0035]41——第一挡部42——第二挡部[0036]5――一下套环51 ——开口[0037]52一挡环6 座丰可[0038]61----底座 。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有关本新型的详细特征与较佳实施例,兹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下,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及图式,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可轻易地理解前述的目的及优点。[0040]本新型以下列举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新型的目的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新型的范围。[0041]首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主要包括有一第一本体1、一第二本体2、一上套环3、一弹性元件4与一下套环5,其中[0042]该第一本体I,略为一平面板件,中央底面延设有一柱体11,该柱体11下缘处设置有一凹环12 ;于该柱体11旁缘设有一向下直立的上挡片13,另于该第一本体I设有数个上肋体14与数个上固定口 15 ;[0043]该第二本体2,略为一与该第一本体I相当的平面板件,中央顶面设置有一环体 21,该环体21内部形成有一空间22,该空间22内贯穿有一开口 221,该开口 221提供柱体 11底部穿越,且于开口 221下方的第二本体2底面设置有向上的凹槽222 ;另于环体21旁 缘设置有一第一下挡片23与一第二下挡片24,另于该第二本体2设有数个下肋体25与数 个下固定口 26 ;[0044]该上套环3,中央开设有开口 31,开口 31旁顶部形成有凸环32;[0045]该弹性元件4,为一弹簧结构,该弹性元件4于缠绕圈形后两末端分别形成有一第 一挡部41与一第二挡部42,该第一挡部41与第二挡部42形成等高的叠靠关系;[0046]该下套环5,中央贯通有一开口 51,于开口 51适当处设置有挡环52。[0047]借助上述组构件,令该第一本体I的柱体11于穿经上套环3、弹性元件4与下套 环5中央后,再穿经第二本体2的开口 221,复令凸出于开口 221的柱体11的凹环12,以一 扣件121固定;同时,令上挡片13与第一下挡片23位于该第一挡部41与该第二挡部42之 间,如此,即完成连接。[0048]再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时,令第二本体2固定不动,经相对于第一本体I施 力,使第一本体I借助柱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2旋转,该第一本体I的上挡片13将拨动弹 性元件4的第一挡部41旋转,此时,第二挡部42紧靠于第一下挡片23的另一侧缘;经持续 施力直到第一挡部41碰触到第二下挡片24为止,即完成一百八十度的旋转(如图4);而 后,当停止相对于第一本体I施力,利用弹性元件4的弹力,即能借第一挡部41令上挡片13 及第一本体I自动归位。[0049]再请参阅图5,当要进行另一方向的旋转时,令第二本体2固定不动,经相对于第 一本体I向另一侧施力,使第一本体I借助柱体11相对于第二本体2旋转,该第一本体I 的上挡片13将拨动弹性元件4的第二挡部42旋转,此时,第一挡部41紧靠于第一下挡片 23的另一侧缘;经持续施力直到第二挡部42碰触到第二下挡片24为止,即完成另一方向 的一百八十度旋转(如图6);而后,当停止相对于第一本体I施力,利用弹性元件4的弹力, 即能借第二挡部42令上挡片13及第一本体I自动归位。[005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下挡片24,其作用在于挡止旋转的角度,能用以避免因旋转过 度造成弹性元件4的损坏。[0051]图7揭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座椅6底部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旋转机构提供座 椅6能相对于底座61旋转及自动归位的功能。[005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改善现有各项缺失,能使该 种结构的功效符合使用者的期待。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的限 定本新型所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 于本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谨请贵审查委员明鉴,并祈惠准,是所至祷。
权利要求1.一种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中央底面延设有一个柱体,该柱体下缘处设置有一个凹环,另于该柱体旁缘设有一个向下直立的上挡片; 第二本体,中央顶面设置有一个环体,该环体内部形成有空间,该空间内贯穿有开口,该开口提供该柱体底部穿越;另于环体旁缘设置有一个第一下挡片与一个第二下挡片;以及 弹性元件,为弹簧结构,该弹性元件于缠绕圈形后两末端分别形成有一个第一挡部与一个第二挡部,该第一挡部与第二挡部形成叠靠关系; 其中,该第一本体的柱体穿经该第二本体的开口,凸出于该开口的柱体的凹环以一个扣件固定,上挡片与第一下挡片位于该第一挡部与该第二挡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设有数个上肋体与数个上固定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的开口下方的底面设置有一个向上的凹槽,该扣件利用该凹槽卡扣柱体的凹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设有数个下肋体与数个下固定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的柱体还穿经有一个上套环,该上套环中央开设有开口,开口旁顶部形成有凸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的柱体还穿经有一个下套环,该下套环中央贯通有开口,于开口中设置有挡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自动归位功能的旋转机构,其主要包括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二本体与一弹性元件。其中该第一本体设置有一上挡片,该第二本体设置有一第一下挡片与一第二下挡片,且该弹性元件设置有一第一挡部与一第二挡部。该第一本体能利用上挡片拨动弹性元件的第一挡部或第二挡部其中一者以便第一本体旋动,且利用弹性元件能迫使第一挡部或第二挡部其中一者于旋转后强制令上挡片归位,借以获致该第一本体于旋转后能自动归位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理想方便的结构,富具产业利用价值。
文档编号A47C3/18GK202858427SQ201220479360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9日
发明者林坤民 申请人:林坤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