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坐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380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弹性坐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尤其是一种弹性坐凳。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坐凳种类和款式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直接由凳面和刚性支撑杆固定连接构成,缺乏弹性缓冲功能,难以带来舒适的使用体验。中国知识产权局公开号为CN201094414所公布的弹簧凳(
公开日为2008年8月6日),由圆形凳面、弹性连接件构成,圆形凳面与连接在一起的弹簧式支撑整体形成鼓形,弹簧式支撑由金属管弯成螺旋形制成。弹簧凳在使用时有一定的缓冲效果,但其用金属管弯曲而成的弹簧,会在使用时出现晃动而引起使用者坐不稳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保证使用稳定性的弹性坐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弹性坐凳,包括坐板、弹性连接件、至少三组支撑杆对,支撑杆对由两根支撑杆铰接构成,坐板与支撑杆对的一端铰接,多个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支撑杆对且沿坐板中心轴线均匀分布,多个支撑杆对的底端形成底部固定支撑面。具体的,多个支撑杆对的底端铰接于底板。进一步的,支撑杆对为三组。进一步的,弹性连接件连接于两根支撑杆铰接的节点处。进一步的,弹性连接件为拉簧或压簧。优选的,坐板和底板为同形状的板。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刚性支撑杆对和弹性连接件构成力平衡,能够在摆放和使用时避免坐凳的晃动。弹性连接件可以在坐凳承受重力时产生拉伸形变,在得到缓冲效果同时也承受了重力,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于与休闲和娱乐相关的配套设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坐板1、支撑杆对2、弹性连接件3、底板4、节点5、支撑杆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弹性坐凳,包括坐板1、弹性连接件3、至少三组支撑杆对2,支撑杆对2由两根支撑杆6铰接构成。坐板I与支撑杆对2 —端铰接,坐板I在承受重量时通过支撑杆对2的作用将重力传递到弹性连接件3以及支撑杆对2上。多个弹性连接件3连接于支撑杆对2且沿坐板中心轴线均匀分布,保证弹性连接件3形成的力与支撑杆对2上的压力形成空间力平衡,对重力形成支撑。由于至少存在三组支撑杆对2,在支撑杆对2底端加以固定后就能够形成底部固定支撑面,在摆放和使用时,保证弹性坐凳的稳定性。为了增加稳定性,底部固定支撑面可以由多个支撑杆对2的底端铰接于底板4形成。由于增加了一个板,弹性坐凳在使用时有更大的接触面,稳定得到增加。为了减轻弹性坐凳的整体重量,可以选择支撑杆对2为三组。作为最简单的结构,可以在保证稳定承载重量的前提下,大大减轻凳体重量,让使用更便捷。为了减少使用时弹性连接件3的磨损,可选择弹性连接件3连接于两根支撑杆6铰接的节点5处。为了方便装配以及降低后期的零件更新成本,弹性连接件3可以选用拉簧或压簧。在节点5产生位移时,拉簧或压簧随之产生形变而产生拉力或压力,与支撑杆对2上的压力构成空间力平衡。在此基础之上,可将坐板I和底板4均选择为同形状的板。这一改进可以让坐板I和底板4两面都可以乘坐,使用起来更方便。
权利要求1.弹性坐凳,包括坐板(1),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连接件(3)和至少三组支撑杆对(2),支撑杆对(2)由两根支撑杆(6)铰接构成,坐板(I)与支撑杆对(2)的一端铰接,多个弹性连接件(3)连接于支撑杆对(2)且沿坐板中心轴线周向均匀分布,多个支撑杆对(2)的底端形成底部固定支撑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坐凳,其特征在于底部固定支撑面由多个支撑杆对(2)的底端铰接于底板(4)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坐凳,其特征在于支撑杆对(2)为三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坐凳,其特征在于弹性连接件(3)连接于两根支撑杆(6)铰接的节点(5)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性坐凳,其特征在于弹性连接件(3)为拉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性坐凳,其特征在于弹性连接件(3)为压簧。
7.如权利要求2、3、4、5或6所述的弹性坐凳,其特征在于坐板(I)和底板(4)为形状相同的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领域,尤其是一种弹性坐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保证使用稳定性的弹性坐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弹性坐凳,包括坐板、弹性连接件、至少三组支撑杆对,支撑杆对由两根支撑杆铰接构成,坐板与支撑杆对的一端铰接,多个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支撑杆对且沿坐板中心轴线均匀分布,多个支撑杆对的底端形成底部固定支撑面。刚性支撑杆对和弹性连接件构成力平衡,能够在摆放和使用时避免坐凳的晃动。弹性连接件可以在坐凳承受重力时产生形变,在得到缓冲效果同时也承受了重力。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于与休闲和娱乐相关的配套设施。
文档编号A47C7/14GK202820390SQ20122051650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0日
发明者张家林, 文冠军, 童超 申请人:攀枝花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