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椅子,即使缩小移动的部件的行程,也能够使作用于靠背的施力大幅变化,不仅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也能够对作用于靠背的施力无级地并且以很小的力进行调节。施力传递部件(41)以与支点部件(49)抵接的抵接点为支点P,使作用于作为力点Q的施力传递部件(41)的前端部的施力单元的施力反转,而传递至作为作用点R的施力传递部件(41)的基端部,朝靠背立起的方向施力,通过使支点部件(49)沿着施力传递部件(41)的受压侧的侧缘移动,能够对作用于靠背的施力进行调整。
【专利说明】椅子【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 一种椅子,其能够使靠背后倾,并且能够对朝使靠背立起的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的施力进行调整。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对朝使靠背立起的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的施力进行调整的现有的调整单元,存在如下的结构:
[0003](A)通过手柄使与调节杆的螺纹部螺合的螺母旋转,由此改变朝使靠背立起的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的卷绕开始侧的末端的位置,从而改变螺旋弹簧的初始负载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4](B)将多个橡胶扭簧沿着与靠背成一体地转动的枢轴排列,使上述橡胶扭簧的施力选择性地作用于枢轴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C)在施力的传递路径的中途,使施力所作用的位置变化,从而使被传递的施力增强减弱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以及4)。
[0006]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6-20456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87653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58438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94339号公报
[0010]但是,上述㈧~(C)那样的现有的调整单元分别存在如下的问题点:
[0011](A)螺旋弹簧的施力直接作用于对手柄的操作,因此手柄的操作变得沉重,从而使操作性变差。
[0012](B)仅能够阶段性地调节朝使靠背立起的方向施加的施力,无法进行细致的调整。
[0013](C)必须增大移动的部件的行程,因此不得不变更施力单元及其他部件的布局、或者装置整体变得大型化。
【发明内容】
[0014]本发明是鉴于现有的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那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椅子,即使缩小移动的部件的行程,也能够使作用于靠背的施力及其可调整范围大幅变化,不仅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也能够对作用于靠背的施力无级地并且以很小的力进行调节。
[0015]根据本发明,上述课题以如下的方式被解决。
[0016](1)具备:支座,其被脚体支承;座部,其支承于支座的上方;朝向左右方向的枢轴,其被支承于上述支座;靠背,其前端部固定于上述枢轴,并且能够转动成为在上述座部的后方立起的立起位置、和以上述枢轴的轴心为中心后倾的后倾位置;转动部件,其基端部固定于上述枢轴;施力传递部件,其基端部被左右方向的轴而枢接于上述转动部件的偏心部;施力单元,其设置于上述施力传递部件的前端部与支座的一部分之间,并且通过被压缩而积蓄反作用力;支点部件,其能够与上述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的中间部抵接、并且能够沿着上述受压侧的侧缘移动地设置于上述支座;以及移动部件,其使上述支点部件沿着上述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移动,上述施力传递部件以与支点部件抵接的抵接点为支点,使作用于作为力点的前端部的上述施力单元的施力反转,从而通过作为作用点的基端部,对上述转动部件朝靠背立起的方向施力。
[0017]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施力传递部件的从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与从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之差,以支点部件的移动量的2倍进行变化,因此仅通过使支点部件稍微移动,就能够使作用于靠背的施力大幅变化。因此,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对作用于靠背的施力无级地进行调节。
[0018](2)在上述第(I)项的基础上,在靠背位于立起位置时,支点部件从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分离,或者即使抵接,施力单元的施力也不作用于支点部件。
[0019]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能够以很小的力使支点部件移动,从而提高操作性。
[0020](3)在上述第⑴或者⑵项的基础上,从枢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支点部件的与施力传递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形成圆弧状。
[0021]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不仅施力传递部件能够以与支点部件的抵接点为中心顺利地转动,上述抵接点也与施力传递部件的转动角度对应地沿着支点部件的圆弧面移动,因此磨损不会局部集中,能够提高耐久性。并且,利用该抵接点与施力传递部件的转动角度对应地移动这一情况,能够随着靠背的后倾,使传递至靠背的施力增大。
[0022](4)在上述第(I)?(3)项的任一个的基础上,将支点部件以能在与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对置地设置于支座的壁面、和上述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之间沿着上述壁面滑动的方式进行配设。
[0023]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能够省略对支点部件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导轨的一部分,从而能够简化构造。
[0024](5)在上述第(I)?(4)项的任一个的基础上,将移动部件形成为下部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支座的左右一对上下方向的连杆臂,在该左右连杆臂的上端部的对置面设置朝向左右方向的支点部件。
[0025]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由于将支点部件设置于左右连杆臂的上端部,因此若使两个连杆臂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移动而倾动,则能够增大支点部件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因此,能够增大施力单元的施力的可调整范围,从而能够使作用于靠背的施力变化更大。
[0026](6)在上述第(5)项的基础上,将左右连杆臂的下部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枢接于被支座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水平移动部件的两侧部。
[0027]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能够使左右连杆臂的下部在通过水平移动部件进行保持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稳定性良好地移动。
[0028](7)在上述第(6)项的基础上,将水平移动部件以及枢接于该水平移动部件的连杆臂的下端部配设于施力单元的后下方。
[0029]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能够使水平移动部件及连杆臂的下端部不与施力单元干涉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增大连杆臂的上下尺寸,使支点部件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
进一步增大。
[0030](8)在上述第(6)或者(7)项的基础上,在水平移动部件的两侧端部突出地设置朝向外侧的左右一对导轴,并且在支座设置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对两个导轴进行引导的左右一对引导部件。
[0031]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能够通过左右一对引导部件使水平移动部件沿前后方向稳定性良好并且顺利地移动。
[0032](9)在上述第(6)?(8)项的任一个的基础上,在支座设置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对水平移动部件进行支承的滑动面。
[0033]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水平移动部件被滑动面在更宽的区域内稳定性良好地支承,在该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左右连杆臂的下部也沿前后方向稳定性良好地移动。因此,设置于左右连杆臂的上端部的支点部件也保持水平状态,并且稳定性良好地上下移动。
[0034](10)在上述第(5)?(9)项的任一个的基础上,将设置于左右连杆臂的支点部件形成为绕左右方向的枢轴转动的辊状的部件。
[0035]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支点部件绕左右方向的枢轴转动,并且沿着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上下移动,因此滑动阻力几乎不存在,能够以很小的力对施力进行调节。
[0036](11)在上述第(5)?(10)项的任一个的基础上,在支座设置位置变更装置,上述位置变更装置通过操作单元的操作改变水平移动部件以及枢接于该水平移动部件的连杆臂的下部的前后位置,并且使水平移动部件与连杆臂的下部在规定的前后位置停止。
[0037]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改变水平移动部件以及枢接于该水平移动部件的连杆臂的下部的前后位置,能够容易调整支点部件的上下位置,并且能够在规定的上下位置固定,因此在靠背倾动时,能够防止其施力单元的施力变动。
[0038]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即使缩小移动的部件的行程,也能够使作用于靠背的施力大幅变化,不仅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也能够对作用于靠背的施力无级并且以很小的力进行调节的椅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0040]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41]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0042]图4是从右侧斜前上方观察支座的分解立体图。
[0043]图5是从左右侧斜前下方观察支座的分解立体图,且是图3的V-V线放大横向俯首1J视图。
[0044]图6是卸下支座的下盖从下方观察的仰视图。
[0045]图7是图6的VI1-VII线纵向主剖视图。
[0046]图8是图6的VII1-VIII线纵向剖视端面图,且是表示解除靠背的锁定后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图。
[0047]图9是表示对靠背的转动进行锁定后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与图8相同的部分的纵向剖视端面图。
[0048]图10是图8的X-X线剖视图,且是表示解除靠背的锁定时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图。[0049]图11是表示对靠背的转动进行锁定后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与图10相同的部分的剖视图。
[0050]图12是图6的XI1-XII线纵向侧剖视图,且是表示使靠背位于立起位置时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图。
[0051]图13是表示使靠背后倾时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与图12相同的部分的剖视图。
[0052]图14是图6的XIV-XIV线纵向剖视端面图,且是表示使靠背的施力减弱时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图。
[0053]图15是表示使靠背的施力增强时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与图14相同的部分的纵向剖视端面图。
[0054]图16是图6的XV1-XVI线纵向主剖视图,且是表示使靠背的施力减弱时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图。
[0055]图17是表示使靠背的施力增强时的支座内部的状态的、与图16相同的部分的纵向主剖视图。
[0056]图18是用于对使靠背的施力减弱时的施力传递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0057]图19是用于对使靠背的施力增强时的施力传递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0058]图20是图1的XX-XX线放大纵向侧剖视图,且是表示靠背位于立起位置时的状态的图。
[0059]图21是表示座部以与靠背的后倾连动的方式朝后下方移动时的状态的、与图20相同的部分的纵向侧剖视图。
[0060]图22是从左侧斜后下方观察座支承框架与座板的立体图。
[0061]图23是从左侧斜后下方仅观察座板的立体图。
[0062]图24是座板的俯视图。
[0063]图25是图24的XXV-XXV线纵向主剖视图。
[0064]图26是图24的XXV1-XXVI线纵向主剖视图。
[0065]图27是图24的XXVI1-XXVII线纵向主剖视图。
[0066]图28是座支承框架与座板的侧视图。
[0067]图29是图24的XXIX-XXIX线纵向侧剖视图。
[0068]图30是图24的XXX-XXX线纵向侧剖视图。
[0069]图31是从左侧斜前上方观察靠背的施力调整单元的操作装置的安装部分的立体图。
[0070]图32是仅取出施力调整单元的操作装置并从左侧斜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0071]图33是卸下图32所示的操作装置的下盖并上下反转的立体图。
[0072]图34是利用朝向左右方向的垂直面纵向剖切图32所示的操作装置并从左侧斜前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0073]图35是座部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74]图36是座部的闻度调节装置的俯视图。
[0075]图37是表示座部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倾斜凸轮的初始位置的俯视图。
[0076]图38是表示座部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倾斜凸轮的动作位置的俯视图。
[0077]图39是表示座部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倾斜凸轮位于初始位置时的倾斜凸轮与升降体之间的关系的主视图。
[0078]图40是表示座部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倾斜凸轮位于动作位置时的倾斜凸轮与升降体之间的关系的主视图。
[0079]图41是卸下支座主体并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椅子的支座的立体图。
[0080]图42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施力调整单元与其位置变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81 ]图43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支座的中央纵向侧剖视图。
[0082]图44是支点部件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支座进行下降时的中央纵向侧剖视图。
[0083]图45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施力调整单元与位置变更装置的立体图。
[0084]图46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施力调整单元与位置变更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85]图47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施力调整单元与位置变更装置的俯视图。
[0086]图48是图47的XLVII1-XLVIII线纵向主剖视图。
[0087]图49是图48的XLIX-XLIX线横向俯剖视图。
[0088]图50是图48的L-L线横向俯剖视图。
[0089]图51是动作部件朝前方移动时的、与图50相同部位的横向俯剖视图。
[0090]图52是动作部件朝前方移动时的、与图49相同部位的横向俯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1]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在正面观察时
言及左右。
[0092]图1是本发明的椅子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椅子的侧视图。
[0093]该椅子具备:脚体3,其具有在前端部具备脚轮I的呈放射状的五条脚杆2 ;伸缩式的脚柱5,其立设于脚体3的中央,并在内部收纳有气压弹簧4(Gas Spring、参照图3、图14等);朝向前上方的支座6,其后端部被支承于脚柱4的上端部;座部7,其如后述那样支承于支座6的上方;朝向后方的左右一对靠背支承杆9、9,它们的前端部被朝向左右方向的左右一对枢轴8、8(参照图3、图7等)而枢接于支座6 ;以及靠背10,其被两个靠背支承杆
9、9的后端部支承。
[0094]靠背10与左右靠背支承杆9、9以及枢轴8、8成为一体,如图2所示,能够在从在座7的后方立起的立起位置到适当的后倾位置(省略图示)为止的范围内,以枢轴8、8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0095]此外,关于靠背10,由于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0096]如图4?图21所示,支座6具备由硬质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且下表面开口的棒球的本垒状的俯视观察时呈五边形的支座主体11、以及以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关闭支座主体11的下表面的开口部的由硬质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下盖12,在支座主体11的下表面安装有支座6内的各种部件。
[0097]在支座主体11的从上片Ila的两侧端下垂的两侧片IlbUlb的、比中央稍靠后方的部分,以在同一直线上并排的方式贯穿设置有朝向左右方向的轴孔13、13,在各轴孔13装嵌有衬套14,并通过支座主体11的上片Ila与螺纹紧固于上片Ila的下表面的轴压盖14a夹持该衬套14。[0098]在各衬套14内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合有上述枢轴8。
[0099]在各枢轴8的外端部及内端部设置有作为非圆形轴的方形轴部8a、8b,外端部的方形轴部8a嵌合于在各靠背支承杆9的前端部的内侧面设置的方孔15,另外,内端部的方形轴部8b嵌合于在支座6内配设的侧面观察时呈扇形的左右一对转动部件16、16的扇形的主要部分设置的方孔17。
[0100]在左右转动部件16、16的设置于方孔17的正上方的偏心部的嵌合孔18,嵌合有朝向左右方向的连结杆19的各端部。该连结杆19的各端部既可以在嵌合孔18内进行转动,也可以固定于各转动部件16。
[0101]这样,靠背10、靠背支承杆9、9、枢轴8、8、转动部件16、16、连结杆19,相互成为一体,能够以枢轴8、8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0102]在左右转动部件16、16的比方孔17靠前下方的偏心部与支座主体11内的前部之间,设置有左右一对第一施力单元20、20,该左右一对第一施力单元20、20对各转动部件16施加靠背10立起的方向,即图8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施力。
[0103]如图4?图13所示,各第一施力单元20具备:弹簧引导板24,其配设成在支座6内朝向前上方倾斜,后下端部被朝向左右方向的轴21连结于各转动部件16的比方孔17靠前下方的偏心部的外侧面,并且将设置于前上端部的朝向长度方向的长孔22外嵌于在支座主体11内的前部配设的朝向左右方向的轴23 ;弹簧支承板25,其固定于上述弹簧引导板24的后端部附近;弹簧护圈26,其以弹簧引导板24插通于在弹簧支承面26a的中央设置的狭缝27 (参照图20)的方式,将设置于两侧片26b、26b的贯通孔26c、26c外嵌于上述轴23 ;以及压缩螺旋弹簧28,其以外嵌于弹簧引导板24的方式压缩设置于弹簧支承板25与弹簧护圈26的弹簧支承面26a之间,并且通过被压缩而积蓄反作用力,而对转动部件16的前下端部朝向后下方进行施力。
[0104]轴23具有与支座主体11的两侧片I lb、I Ib的对置面之间的间隔接近的长度,并嵌合于倒U字状的凹槽29,该倒U字状的凹槽29设置于在支座主体11的上片Ila的下表面设置的朝向前后方向的两条肋llc、llc的前部的下表面,并且通过将轴压盖30从轴23的下方螺纹紧固于各肋Ilc的下表面,而以不落下的方式并且能够自由旋转(也可以设置为无法旋转)地安装于支座主体11内的前部。
[0105]如图12所示,在弹簧引导板24的长孔22的前端部与轴23抵接时,阻止弹簧引导板24的后下端部朝后方进一步的移动,由此,阻止转动部件16的绕图12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以及靠背10的从立起位置朝前方的转动,但如图13所示,伴随着靠背10的后倾,若转动部件16以枢轴8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则弹簧引导板24在长孔22能够相对于轴23移动的范围内被朝前上方推压,此时,压缩螺旋弹簧28被压缩,对转动部件16施加使靠背10立起的方向的施力。
[0106]在左右转动部件16、16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形成正齿轮的一部分的齿31,利用设置于其中一方的转动部件16的齿31,设置有靠背10的转动的锁定装置32。
[0107]在该实施方式中,锁定装置32具备将齿33a设置于下表面的锁定部件33,该锁定部件33的上表面朝向侧面向下倾斜,并且所述齿33能够朝向椅子与右侧的转动部件16的齿31卡合分离。
[0108]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对于该锁定部件33而言,上表面朝向支座主体11的中央而向上倾斜,从而能够沿着沿同一方向倾斜地在支座主体11的上片Ila的下表面设置的引导部lld,在如图11所示下端的齿33a与转动部件16的齿31啮合的锁定位置、和如图10所示下端的齿33a从转动部件16的齿31朝内侧上方脱离的锁定解除位置倾斜地移动。
[0109]锁定部件33通过鲍登缆绳(Bowden Cable) 34与后述的操作单元连接。
[0110]该鲍登缆绳34由挠性的外管35与内线36构成,其中挠性的外管35的一端以从引导部Ild的上部朝向斜外侧下方的方式被固定,并且另一端被固定于操作单元的壳体,内线36被从上述外管35的一端朝向斜外侧下方拉出,插通设置于锁定部件33的上端部的朝向斜外侧下方的线插通部33b,并在从该处进一步被拉出的部分的末端固定有线端部件36a。
[0111]在锁定部件33与外管35的一端之间、以及锁定部件33与线端部件36a之间,优选以外嵌于内线36的方式压缩设置有将弹簧常数设为相同的压缩螺旋弹簧37、38。
[0112]如图11所示,在锁定部件33位于锁定位置时,内外的压缩螺旋弹簧37、38相互平衡,而将锁定部件33保持在锁定位置,但若通过操作单元拉动内线36,则两个压缩螺旋弹簧37、38被压缩,在靠背10不被施加负荷时,锁定部件33因两个压缩螺旋弹簧37、38的施力的平衡而朝图10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移动,从而靠背10能够自由地转动。
[0113]在对靠背10施加负荷,从而锁定部件33的齿32a无法从转动部件16的齿31脱离的情况下,若通过操作单元而拉动内线36,则仅外侧的压缩螺旋弹簧38被压缩,然后在靠背10的负荷被解除的时刻,锁定部件33因压缩螺旋弹簧38的施力而朝两个压缩螺旋弹簧37、38的施力达到平衡的图10所示的锁定解除位置移动。
[0114]如图6、图7以及图14?图19所示,在连结杆19与支座6的前部之间,以位于左右转动部件16、16与左右第一施力单元20、20之间的方式设置有对连结杆19以及左右转动部件16、16施加靠背10立起的方向的施力的附带施力调整单元39的第二施力单元40。
[0115]该第二施力单元40的结构,除了施力调整单元39的部分之外与第一施力单元20的结构类似。
[0116]S卩,第二施力单元40具备:施力传递部件41,其将上端部(基端部)枢接于连结杆19,并从此处下垂,形成施力调整单元39的一部分;弹簧引导板44,其配设为在支座6内朝向前上方倾斜,后下端部被嵌合于在施力传递部件41的下端部(前端部)设置的叉形部41a内,并被朝向左右方向的轴42连结于叉形部41a内,并且将设置于前上端部的朝向长度方向的长孔43外嵌于上述轴23 ;弹簧支承板45,其固定于该弹簧引导板44的后端部附近;弹簧护圈46,其以弹簧引导板44插通于在弹簧支承面46a的中央设置的狭缝47 (参照图20)的方式将设置于两侧片46b、46b的贯通孔46c、46c外嵌于上述轴23 ;以及压缩螺旋弹簧48,其以外嵌于弹簧引导板44的方式压缩设置于弹簧支承板45与弹簧护圈46的弹簧支承面46a之间,并且通过压缩而积蓄反作用力,而对施力传递部件41的下端部朝向后下方进行施力。
[0117]压缩螺旋弹簧48的弹簧常数设为比压缩螺旋弹簧28的弹簧常数大。
[0118]如图4、图5以及图14?图17所示,在支座6内的施力传递部件41、与从支座主体11的上片Ila的后部下垂的垂直壁lie的前表面之间,设置有施力调整单元39。
[0119]该施力调整单元39具备:上述施力传递部件41 ;支点部件49,其能够与该施力传递部件41的受压侧的表面、即后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抵接,并且以沿着施力传递部件41的后表面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支座6 ;以及移动部件50,其使上述支点部件49沿着施力传递部件41的后表面在上下方向移动,施力传递部件41以与支点部件49抵接的抵接点为支点P,使作用于作为力点Q的前端部的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反转,通过作为作用点R的基端部,对连结杆19以及转动部件16朝靠背10立起的方向进行施力。
[0120]支点部件49的下表面49a形成如图16所示朝右上侧(也可以为朝左上侧)倾斜的倾斜面,相同地上表面49b形成水平面,并且从上表面49b到前表面49c形成有朝前下方倾斜的倾斜面49d,该倾斜面49d与前表面49c的角部成为与施力传递部件41的后表面抵接的抵接部49e。该抵接部49e从枢轴8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优选形成圆弧状。
[0121]支点部件49的后部,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于在支座主体11的垂直壁Ile的前表面大致中央处设置的朝向后方凹陷的朝向上下方向的浅的凹槽51。
[0122]支点部件49的下表面49a载置在正面观察时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的作为倾斜凸轮的移动部件50的、按照与上述支点部件49的下表面49a相同的方向而朝右上侧倾斜的上表面50a上,移动部件50沿图16的左右方向移动,从而支点部件49的下表面49a沿着移动部件50的上表面50a滑动,从而支点部件49能够沿着凹槽51上下移动。
[0123]在移动部件50朝右方移动时,为了使支点部件49可靠地下降,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支点部件49的后表面49f的下部设置与下表面49a平行的短尺寸的凹槽52,另外,在移动部件50的后表面50b的上部也设置与上表面50a平行的长尺寸的凹槽53,在各凹槽52,53嵌合侧面观察时朝前大致呈-字状的板簧54的、朝向前下方的上片54a以及朝向前上方的下片54b,通过板簧54而弹性地把持两个凹槽52、53之间,从而支点部件49几乎不从移动部件50分离。
[0124]对支点部件49的下表面49a和与此对置的移动部件50的上表面50a实施微小的波形的凹凸,从而使移动部件50不会过分地沿左右方向移动。
[0125]但是,为了使移动部件50的上表面50a能够相对于支点部件49的下表面49a滑动,板簧54的上片54a与下片54b的前端部以沿上下方向扩开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能够允许移动部件50的上表面50a的波形的凸部越过支点部件49的下表面49a的波形的凸部时的支点部件49相对于移动部件50的上下移动。
[0126]移动部件50的下端部,以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载置于在支座11的垂直壁Ile的下端部的前表面固定的朝向左右方向的引导部件55的上表面。
[0127]在移动部件50的下端部设置有朝向左右方向的线插通槽56,在此,插通有与后述的操作单元连接的呈闭环状连续的一根内线57。
[0128]该内线57从移动部件50的线插通槽56越过引导部件55的左右端部朝两侧延伸突出,从而进入在支座11的引导部件55的两侧固定了一端的挠性的外管58、58内。
[0129]左右外管58、58的另一端固定于后述的操作单元的壳体,从操作单元的壳体拉出的内线57被操作杆沿轴线方向推拉。
[0130]由该闭环状的一根内线57及一对外管58、58形成鲍登缆绳59。
[0131]在移动部件50的线插通槽56的中间部的上方,以与线插通槽56连续的方式设置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弹簧收纳部60。
[0132]在该弹簧收纳部6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在内线57固定有圆筒形的弹簧支承部61,在该弹簧支承部61的左端面与弹簧收纳部60的左端之间,以及弹簧支承部61的右端面与弹簧收纳部60的右端之间,以外嵌于内线57的方式设置有压缩螺旋弹簧62、63。
[0133]因此,在不对移动部件50从外部施加负荷时,移动部件50相对于弹簧支承部61的位置,保持于左右压缩螺旋弹簧62、63达到平衡的位置。
[0134]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若通过操作单元的操作,将内线57向左方牵引,则通过此时的弹簧支承部61的左进,左侧的压缩螺旋弹簧62被压缩,并且使移动部件50左进,从而通过此时的移动部件50的上表面50a,能够将支点部件49向上推起(参照图17)。
[0135]在图17所示的状态下,若通过操作单元的操作,将内线57向右方牵引,则通过此时的弹簧支承部61的右进,右侧的压缩螺旋弹簧63被压缩,并且使移动部件50左进,从而能够使支点部件49下降。
[0136]靠背10位于立起位置,并且如图14所示,在弹簧引导板44的长孔43的前端与轴23抵接时,施力传递部件41的下端朝后方进一步的转动被弹簧引导板44阻止。
[0137]此时,施力传递部件41的后表面,优选与支座11的垂直壁Ile的前表面平行,并且支点部件49从施力传递部件41的后表面稍微分离、或者以压缩螺旋弹簧48的施力不作用于支点部件49的程度与施力传递部件41的后表面抵接。
[0138]接下来,对第二施力单元40及其施力调整单元39的作用以及支座11内的整个部件的作用进行说明。
[0139]在靠背10位于立起位置时,左右转动部件16、16位于图8、图9以及图12所示的停止位置。此时的转动部件16以及靠背10的在图8等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因弹簧引导板24的长孔22的前端部与轴23抵接而被阻止。
[0140]另外,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施力传递部件41从连结杆19朝正下方下垂,此时的施力传递部件41的下端朝后方进一步的转动,因弹簧引导板44的长孔43的前端与轴23抵接而被阻止。
[0141]因此,此时,能够通过操作单元的操作以很小的力使施力调整单元39的支点部件49上下移动。
[0142]锁定装置32通常如图9以及图11所示,成为锁定部件33的齿33a与左方的转动部件16的齿31啮合的锁定状态。
[0143]从该状态起,对锁定装置32的操作单元进行操作,牵引内线36,从而如图8以及图10所示,使锁定部件33相对于转动部件16朝内侧上方移动,而使其齿33a从转动部件16的齿31脱离,成为锁定解除状态。
[0144]在该状态下,使就座者的背部倚在靠背10上,从而能够使靠背10后倾。
[0145]在该靠背10后倾时,如图13所示,左右转动部件16、16与连结杆19以与靠背10成为一体的方式以枢轴8的轴线为中心,向图1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此时的轴21、21的移动,将左右弹簧引导板24、24朝前上方推压,从而压缩螺旋弹簧28、28被压缩,此时的反作用力作为左右第一施力单元20、20的施力,以使靠背10朝立起位置方向复原转动的方式对转动部件16、16作用。
[0146]另外,通过此时的连结杆19的转动,能够使施力传递部件41的上端部以支点部件49的抵接部49e为支点,朝后下方转动,与此相伴,能够使施力传递部件41的下端部朝前方转动,经由轴42,将弹簧引导板44朝前上方推压,从而压缩螺旋弹簧48被压缩,此时的反作用力作为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以使靠背10朝立起位置方向复原转动的方式对转动部件16、16作用。
[0147]此时,如图18所示,若支点部件49例如位于下限,则从支点P到力点Q的距离LI,比从支点P到作用点R的距离L2小,因此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经由连结杆19仅少量传递至转动部件16、16进而靠背10。因此,此时的靠背10的复原转动力较弱。
[0148]如图19所示,若使支点部件49从下限位置上升AL,则从支点P到力点Q的距离L3为LI+ Δ L,从支点P到作用点R的距离L4为L2- Δ L,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经由连结杆19大量传递至转动部件16、16进而靠背10。因此,此时的靠背10的复原转动力增强。
[0149]这样,施力传递部件41的从支点P到力点Q的距离L1、与从支点P到作用点R的距离之差,以支点部件41的移动量的2倍进行变化,因此仅通过使支点部件41稍微移动,就能够使作用于靠背10的施力大幅变化。因此,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对作用于靠背10的施力在原理上无级地进行调节。
[0150]另外,从枢轴8的轴线方向观察时使支点部件49的与施力传递部件41抵接的抵接部49e形成圆弧状,因此不仅施力传递部件41能够以与支点部件49抵接的抵接点为中心顺利地转动,上述抵接点也对应施力传递部件41的转动角度而沿着支点部件49的抵接部49e的圆弧面移动,因此磨损不会局部集中,能够提高耐久性。并且,利用该抵接点与施力传递部件41的转动角度对应地移动这一情况,能够随着靠背10的后倾,使传递至靠背10的施力增大。
[0151]并且,在左右转动部件16、16的比与枢轴8固定的固定部分更靠上方的部分连结连结杆19,将施力传递部件41配设为从连结杆19下垂,并且在其下端部连结有第二施力单元40,施力传递部件41与左右转动部件16、16在左右方向重合,因此能够使左右转动部件
16、16与施力传递部件41以及左右第一施力单元20、20与第二施力单元40以在左右方向重合的方式集约并收纳在狭窄的空间内。
[0152]并且,通过多个施力单元,能够对靠背10均衡地且顺利地施力,并且能够对作用于靠背10的施力高效地调节,而不破坏平衡,从而能够将多个施力单元集约并收纳在狭窄的空间内。
[0153]接下来,参照图1?图3以及图20?图30对座部7安装于支座6进行说明。
[0154]座部7由俯视观察时呈框状的座支承框架70、安装于该座支承框架70的合成树脂制造的座板71、以及以覆盖座板71的上表面以及外周面的方式安装于座板71的缓冲体72构成。
[0155]座支承框架70由硬质合成树脂制造,俯视观察时呈方形框状,由朝向前后方向的左右一对导杆73、73、连结其前端部彼此的前部连结杆74、连结左右导杆73、73的后端部彼此的后部连结杆75构成。
[0156]在前部连结杆7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设置有前后方向较长的左右一对长孔76,76ο
[0157]如图3、图20以及图21所示,在支座主体11的上表面的前部设置有上表面在侧视观察时形成曲率较大的圆弧面的左右一对支承板77、77,在该各支承板77上载置与支承板77的上表面形成互补形状的呈圆弧面的前部连结杆74的下表面,并且在前部连结杆74上载置与前部相比后部的厚度较大的垫圈78,将贯通该垫圈78、前部连结杆74的长孔76以及支承板77的螺栓79旋装于支座主体11的上片11a,从而座支承框架70的前部能够沿着支承板77的上表面的圆弧面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而不会从支座主体11的上表面朝上方脱离。
[0158]在各支承板77的后端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凹槽80,通过使该凹槽80与从支座主体11的上表面突出地设置的突起81卡合,从而各支承板77以不以螺栓79为中心转动的方式被止转。
[0159]通过朝向左右方向的轴84,对从座支承框架70的左右导杆73、73的后部下表面下垂的左右一对朝下突片82、82、与从左右一对靠背支承杆9、9的前端比稍后方的部分立起的朝上突片83、83分别进行连结,从而座支承框架70与靠背10的后倾连动,后部朝后下方移动,并且前部沿着支承板77的上表面的圆弧面朝后方滑动,并且朝后下倾动。
[0160]如图23所示,在座板71的下表面的左右两侧部设置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左右一对凹槽85、85,该左右一对凹槽85、85供座支承框架70的左右导杆73、73嵌合,并且能够供座板71相对于导杆73、73在一定范围内沿前后方向滑动。
[0161]由于将左右凹槽85、85设置于座板71的下表面的比左右两侧端稍靠内侧附近,因此左右导杆73、73从座板71的两端朝内侧分离。
[0162]如图23?图27所示,在各凹槽85的内侧的边缘与外侧的边缘设置有多个卡合突片88、89,该多个卡合突片88、89与设置于在凹槽85内嵌合的导杆73的侧缘的朝向两侧突出的多个朝外突片86、87卡合,阻止导杆73从凹槽85朝下方脱离。
[0163]在该例中,在各导杆73的内侧的边缘与各凹槽85的内侧的边缘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前后方向较长的一个朝外突片86与卡合突片88,在各导杆73的外侧的边缘与各凹槽85的外侧的边缘,设置有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的三个朝外突片87与卡合突片89,在座板71相对于座支承框架70位于从后限至前限的近前的边界位置之间时,任一个朝外突片86、87与卡合突片88、89相互卡合,阻止导杆73从凹槽85朝下方脱离,但在座板71越过边界位置而位于前限附近时,所有的朝外突片86、87与卡合突片88、89不卡合。
[0164]这样,以在各凹槽85内的导杆73所需的移动范围内,任一部分始终卡合,而导杆73不从凹槽85脱落的方式,决定朝外突片86、87与卡合突片88、89的个数、长度以及间隔,因此与遍布上述移动范围的整个区域设置朝外突片86、87与卡合突片88、89的情况相比,缩小用于形成卡合突片88、89的起模孔88a、89a(参照图23以及图27)的范围,从而能够抑制座板71的强度的降低。
[0165]在座板71的各凹槽85的上壁设置有朝下的弹性卡合片90,该朝下的弹性卡合片90在座板71相对于座支承框架70到达边界位置时,与导杆73的后端抵接来阻止座板71朝前限位置方向进一步的移动。
[0166]使该弹性卡合片90朝上弹性变形,从导杆73的移动轨迹脱离,从而座板71能够朝前限位置方向移动,另外,在该期间,仅通过向上推起座板71,就能够从座支承框架70简单地卸下。
[0167]为了将座板71安装于座支承框架70,使座板71相对于座支承框架70位于从边界位置至前限之间,将座板71从上方覆盖在座支承框架70,通过座支承框架70的导杆73的上表面朝上推压弹性卡合片90,而将座板71推抵在座支承框架70,并且使其朝后方移动,使各导杆73在各凹槽85内位于比边界位置靠前方的位置。
[0168]若导杆73在凹槽85内从边界位置朝前方移动,则弹性卡合片90朝凹槽85内的导杆73的移动轨迹内突出,此后,导杆73无法从边界位置朝后方相对地移动,从而座板71不会从座支承框架70脱离。
[0169]接下来,对各部的操作单元进行说明。
[0170]首先,对座板71相对于座支承框架70的前后位置调节单元91进行说明。
[0171]如图22所示,在座支承框架70的前部右侧面以沿前后方向并排的方式设置有纵长的多个狭缝92。
[0172]另外,如图24?图26所示,在座板71的前部右侧部支承有从座板71的下表面朝向外侧下方突出的操作杆93的上端部处的前后方向突出的轴94。
[0173]在操作杆93的基端部设置有朝向座部7的内侧突出的卡合爪95,该卡合爪95选择性地与座支承框架70的多个狭缝92卡合,从而能够使座板71相对于座支承框架70在所希望的前后位置卡止。
[0174]此外,虽设置对操作杆93朝其卡合爪95与狭缝92卡合的方向施力的施力单元,但省略对此的图示。
[0175]由该狭缝92以及操作杆93形成座部的前后位置调节单元91。
[0176]接下来,对操作锁定装置32的锁定操作单元100进行说明。
[0177]如图2以及图27所示,该锁定操作单元100设置于前后位置调节单元91的后方的座支承框架70的右侧部。
[0178]如图27所示,该锁定操作单元100具备:安装于座支承框架70的右方的导杆73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下表面的操作装置主体101 ;以及被朝向前后方向的轴103枢接于操作装置主体101的壳体102,并且从座板71的下表面朝向外侧下方突出的操作杆104。
[0179]如上述那样,使左右导杆73、73从座板71的两端朝内侧分离,因此能够将操作杆104以不从座板71的侧端朝外侧突出的方式配设于座板71的侧部的下方,并且座板71的下表面也能够成为提高操作杆104时的限位器,并且,能够使手搭在座板71上,对操作杆104进行操作,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0180]在操作装置主体101的壳体102固定有连接于锁定装置32的鲍登缆绳34的外管35的另一端。
[0181]另外,从该外管35的另一端被拉出的内线36的末端固定于操作杆104,通过使操作杆104从在图27中利用实线表示的锁定位置朝上转动,能够对内线36进行牵引。
[0182]在操作装置主体101内,设置有如下公知的机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136437号公报),即若将操作杆104从锁定位置提高至在图27中利用虚线表示的上方的操作位置,则在其复原转动时,在图27中利用虚线表示的下方的锁定解除位置停止,若从该位置再次提高至操作位置,则在其复原转动时,转动至锁定位置,以后反复上述动作。
[0183]在使操作杆104位于锁定位置时,如图11所示,通过内外的压缩螺旋弹簧37、38的平衡,能够将锁定部件33保持在锁定位置,在使操作杆104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如图10所示,通过内外的压缩螺旋弹簧37、38的平衡,能够将锁定部件33保持在锁定解除位置。
[0184]因此,在使操作杆104位于锁定位置时,能够将靠背10束缚在锁定时的位置,在使操作杆104位于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使靠背10沿前后方向自由地(虽然作用有第一施力单元20以及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转动。[0185]接下来,参照图31?图34对施力调整单元39的操作单元110进行说明。
[0186]如图31所示,该操作单元110设置于座支承框架70的左侧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下表面。
[0187]该操作单元110具备:主体壳体112,其安装于座支承框架70的左方的导杆73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下表面,形成下表面开口的箱状,并且在外侧面设置有窗孔111 ;下部盖114,其对主体壳体112的下表面的开口部进行关闭,并且外端部从主体壳体112朝外侧突出,形成下部护板113 ;转动部件116,其被朝向上下方向的轴115枢接于主体壳体112内,并且经由作为连接单元的鲍登缆绳59的内线57与作为被操作部件的施力调整单元39的移动部件50连接,通过绕轴115转动,从而使移动部件50移动;以及操作杆117,其突出地设置于转动部件116的外周面,并且通过主体壳体112的窗孔111朝外侧突出,并且能够在座板71的下表面与下部盖114的下部护板113之间的空间内进行转动。
[0188]关于该操作单元110的安装,也使左右导杆73、73从座板71的两端朝内侧分离。
[0189]S卩,使下部护板113的外侧端位于座板71的外侧端的正下方或者内侧,能够不使下部护板113从座板71朝外侧突出,如下部护板113从座板71朝外侧突出时那样,就位者将手压在下部护板113的上表面,来施加体重,从而能够防止下部盖114朝下方脱离等的担忧。
[0190]如图33所示,鲍登缆绳59的一对外管58、58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主体壳体112。
[0191]将操作单元110形成上述的结构,从而通过下部盖114的下部护板113保护操作杆117的下方,因此不仅能够防止操作杆117与其他物品抵接而损伤,操作杆117也很难暴露于外部,从而能够实现外观的提高。
[0192]在下部护板113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操作杆117有关的显示部,例如如图32所示,朝向后方逐渐扩大的等腰三角形图形、及设置于其两端的+—的显示部118等,从而该操作杆117的操作要领、功能等变得易懂。
[0193]如图3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转动部件116形成圆形的滑轮,在其外周面的一部分设置半圆弧状的切口 119,使切口 119卡合于在架设于转动部件116的外周面的内线57的一部分固定的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线固定件120,从而将内线57的一部分固定于转动部件11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0194]转动部件116根据其转动范围,能够形成例如半圆弧状或者扇形等。另外,也可以形成具有与操作杆117正交的臂部的十字形,在其臂部的前端部固定两根内线的终端。
[0195]若形成上述的结构,则仅通过卸下下部盖114,就能够将作为连接单元的鲍登缆绳59容易安装于转动部件116、或从转动部件116卸下,从而能够容易进行组装作业、连接单元的更换等。
[0196]在主体壳体112内设置通过板簧121来朝向转动部件116的外周面进行施力的按压部件122,在该按压部件122的与转动部件116对置的对置面的中央部设置平面呈半圆弧状的凸部123,在与凸部123对置的转动部件116的外周面设置在转动部件116的不同的转动位置与凸部123弹性卡合的多个凹部124,对操作杆117的转动操作赋予节度感,从而提高操作性。
[0197]按压部件122在朝向前后方向的板状的基片122a的两端设置扩宽部122b、122b,通过设置于主体壳体112内的相互对置并朝向左右方向的引导面112a、112a以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对扩宽部122b、122b的前后的端面进行引导,并且使沿上下方向贯通前后扩宽部122b、122b的导轴125、125的上下端部,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与设置于主体壳体112的左右方向较长的前后一对长孔126、126、以及设置于下部盖114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前后一对凹槽(省略图示)嵌合,从而以能够沿左右方向顺利地滑动的方式被引导。
[0198]如图34所示,板簧121将下端部曲折成朝上-字状,在将该曲折部分与主体壳体112的下端的开口缘部嵌合的状态下,从其下方按压下部盖114,将下部盖114适当地螺纹紧固于主体壳体112,从而固定于主体壳体112而无需设置特别的固定单元。
[0199]因此,能够省略板簧121的固定单元,能够简化构造,并且能够廉价地进行制造。
[0200]对于从板簧12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到上部,朝向转动部件116倾斜,从而上部与按压部件122抵接,对按压部件122朝向转动部件116进行施力。
[0201]接下来,对座部7的高度调节单元130进行说明。
[0202]如图3、图26以及图31所示,该高度调节单元130由操作杆133、端面凸轮机构134、以及连接单元135构成,其中操作杆133被朝向前后方向的轴132枢接于保持部件131,并且在座部7的下方朝向外下方突出,该保持部件131安装于从座支承框架70的前部的左侧面至下表面的部分,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端面凸轮机构134设置于脚柱5的正上方的支座主体11的后部上表面,连接单元135对操作杆133与端面凸轮机构134进行连接。
[0203]如上述那样,使左右导杆73、73从座板71的两端朝内侧分离,因此能够将操作杆133以不从座板71的侧端朝外侧突出的方式配设于座板71的侧部的下方,并且座板71的下表面也能够成为提高操作杆133时的限位器,并且能够使手搭在座板71上,对操作杆133进行操作,从而能够提高操作性。
[0204]如图14、图15以及图35?图40所示,端面凸轮机构134具备:圆筒形的壳体136,其安装于支座主体11的后部上表面;旋转部件137,其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配设于壳体136内的上部;以及升降部件138,其配设于壳体136内的下部。
[0205]壳体136的圆筒部139的上端被上面板140关闭,但在该上面板139的一部分和与此连续的圆筒部139的上部,设置有扇形的切口 141。
[0206]在上面板140的下表面中央,突出地设置有朝向下方的轴142。该轴142成为在上部的大径轴142a的下端连接有小径轴142b的阶梯轴。
[0207]大径轴142a能够嵌合于设置于旋转部件137的中央的大径孔143,另外小径轴142b能够嵌合于设置于升降部件138的中央的小径孔144。
[0208]在圆筒部139的内表面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有朝向上下方向的三个纵槽139a,在各纵槽139a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有等间隔地设置于升降部件138的外周面的三个突条138a,从而升降部件138能够相对于壳体136沿上下方向滑动,但无法旋转地保持。
[0209]在旋转部件137的下端面设置有沿圆周方向倾斜的三个倾斜凸轮面145。
[0210]另外,在与旋转部件137对置的升降部件138的上端面设置有以与倾斜凸轮面145相同的倾斜角度沿圆周方向倾斜的三个倾斜凸轮面146。
[0211]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升降部件138的下表面与从形成伸缩式的脚柱5的上部的气压弹簧4的上端朝上方突出的锁定解除销4a的上端抵接,从而通过设置于气压弹簧4内的锁定解除销4a的复原用的施力单元(省略图示)而始终朝上被施力。[0212]在旋转部件137的上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以位于切口 141内的方式设置有线卡止部147。
[0213]连接单元135形成由挠性的外管148与内线149构成的鲍登缆绳150,其中挠性的外管148将一端固定于图3以及图26所示的保持部件131,并且如图36所示,将另一端固定于壳体136的上部的外周部,内线149插入于外管148,在将从外管148的一端拉出的一端固定于操作杆133,并且将从外管148的另一端拉出的另一端架设于旋转部件137的外周面后,卡止于旋转部件137的线卡止部147。
[0214]根据该高度调节单元130,若将操作杆133从在图26中利用实线表示的不动作位置提高至利用虚线表示的动作位置,则内线149被牵引,旋转部件137从图37所示的位置旋转至图39所示的位置,通过此时的旋转部件137的倾斜凸轮面145与升降部件138的倾斜凸轮面146的滑动,来向下按压升降部件138,与此相伴,向下按压气压弹簧4的锁定解除销4a,从而脚柱5能够自由地伸缩。
[0215]在座部7成为所希望的高度的时刻,若从操作杆133脱手,则通过气压弹簧4的锁定解除销4a的复原力,来向上推压升降部件138,通过此时的升降部件138的倾斜凸轮面146与旋转部件137的倾斜凸轮面145的滑动,而使旋转部件137朝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旋转,与此相伴,内线149被朝端面凸轮机构134侧牵引,从而能够使操作杆133复原转动至不动作位置。
[0216]图41?图52表示具备施力调整单元39的变形例的椅子的主要部位。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椅子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除此之外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0217]该实施例的支点部件151形成朝向左右方向的辊状,另外,使该支点部件151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152由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正面观察时呈朝上-字状的水平移动部件153与被左右方向的支轴154、154以下部能够转动的方式枢接于该水平移动部件153的左右立起片153a、153a的后半部的外侧面的、作为移动部件的朝向上下方向的左右一对连杆臂155、155构成。左右立起片153a、153a的分离尺寸形成为比施力传递部件41的左右尺寸大,在水平移动部件153朝前方移动时,不与第二施力单元40的后端部以及施力传递部件41的下端部干涉。此外,如后述那样,支轴154以兼具对移动机构152沿前后方向进行引导的导轴的方式从连杆臂155的外侧面朝外侧突出。
[0218]支点部件151在夹入左右连杆臂155的上端部的对置面之间的俯视观察时呈朝前3字状的支承部件156的两个朝前片156a、156a之间被贯通两个连杆臂155与支点部件151的左右方向的枢轴157支承为能够转动。支点部件151的前端面与施力传递部件4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后表面滑动接触。
[0219]水平移动部件153由固定于支座6的后部下盖158a的上表面的支承板159的上表面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为能够使第二施力单元40的后下方沿前后方向移动。此外,该实施例的下盖158成为后部下盖158a与前部下盖158b的对分构造(参照图43)。
[0220]在连杆臂155的比支轴154更靠前方,且在水平移动部件153的左右立起片153a、153a,以上端面的高度与支轴154的上端面整合的方式固定有朝外侧突出的导轴160、160。
[0221]在设置于后部下盖158a的两侧部上的凹陷阶梯部158e的上表面,通过使从左右一对引导部件161、161的水平片161a的前后两处插入的沉头螺钉162、162与设置于左右凹陷阶梯部158e的前后的内螺纹孔163、163螺合,而安装有由朝向前后方向的水平片161a与立起片161b构成的正面观察时呈朝外L字状的左右一对引导部件161、161。在左右引导部件161的立起片161b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引导长孔164。
[0222]在左右引导部件161的引导长孔164、164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合有左右连杆臂155的左右支轴154、154、以及水平移动部件153的左右导轴160、160。此外,支轴154与导轴160它们的上端面与引导长孔164的上端滑动接触,并且沿前后方向移动。由此,枢接有连杆臂155的水平移动部件153,能够沿着支承板159的上表面的滑动面在前后方向上稳定性良好地移动。
[0223]若水平移动部件153以及左右连杆臂155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移动,则两连杆臂155沿前后方向倾动地立起或倒下,从而支点部件151与支承部件156能够在施力传递部件41与支座主体11的垂直壁Ile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参照图43、图44)。此外,在支座主体11的垂直壁lie安装有俯视观察时呈朝前-字状的引导板165,该引导板165防止垂直壁lie部分的磨损,并且对支承部件156沿上下方向稳定性良好地进行引导。
[0224]在水平移动部件153的下表面与后部下盖158a的中央部的上表面之间组装有位置变更装置166,该位置变更装置166使移动机构152沿前后方向移动,变更其前后位置,并且在规定位置使移动机构152的移动停止。
[0225]如图42以及图47?图52 (省略对支点部件151与支承部件156的图示)所示,该位置变更装置166具备:朝向前后方向的齿条状的停止部件168,其在右侧面具有形成朝右侧开口的锯齿状的前后多个卡合槽167 ;尺寸比停止部件168稍短的动作部件170,其在右侧面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具有朝与移动方向正交的右侧开口,并且前后两面形成为相互倾斜的朝向不同的一对倾斜面169a、169a的平面形状呈大致钝角的V字状的凹陷槽169 ;锁定部件173,其在上半部的左侧端部具有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在大致同一平面内能够卡合分离的前后多个卡合突条171,并且在下半部具有与动作部件170的凹陷槽169嵌合,并能够与凹陷槽169的倾斜面169a在大致同一平面内滑动接触的突部172 ;以及移动部件175,其在内部具有朝下方和左侧开口的收纳凹部174,在该收纳凹部174以能够沿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正交的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收纳锁定部件173,从而能够与该锁定部件173 —同沿前后方向移动。
[0226]停止部件168载置于在基板176的左侧部形成的朝上方外侧的曲折片176a的上表面,通过使从基板176的下方插入的螺栓(省略图示)与设置于停止部件168的前后端部的内螺纹孔177螺合,停止部件168被固定为从曲折片176a的内缘朝右侧稍微突出。
[0227]在基板176的曲折片176a的左侧缘连接有朝上片176b,在该朝上片176b的上端的前后部突出地设置有能够与贯穿设置于上述的支承板159的左侧部的前后卡合孔178、178嵌合的朝上突部179、179。在基板176的右侧部连接有上表面的高度比左侧部的曲折片176a的上表面的高度更高的朝上方外侧的曲折片176c,在该曲折片176c的上表面载置支承板159的右侧部,并且通过使基板176的朝上突部179从下方与支承板159的卡合孔178嵌合,能够在基板176的上表面重合有支承板159 (参照图45)。
[0228]如图42所示,在上述的重合状态下,在后部下盖158a的中央部上表面的凹部158d收纳基板176,并且将基板176的右侧部的曲折片176c的下表面与支承板159的左侧部的下表面载置在后部下盖158a的上表面的左右凹陷阶梯部158e,使从后部下盖158a的下方插入左右凹陷阶梯部158e的通孔180的四根螺栓181与设置于支承板159的两侧部的四个内螺纹孔182螺合,由此支承板159与基板176能够一体地固定于后部下盖158a的上表面。
[0229]上述的动作部件170,使其左侧端部在比停止部件168靠下侧的位置,嵌合于基板176的上表面与停止部件168的侧端部下表面之间的间隙183,以能够沿与水平移动部153以及移动部件175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基板176的中央部上表面(参照图48)。
[0230]在动作部件170的前后的端部,除了与间隙183嵌合的嵌合部之外的部位,突出地设置有朝上的突部170a、170a,在该两个突部170a固定有与前述的操作单元110连接的鲍登缆绳59的内线57、57的端部。由此,对操作单元110进行操作,从而能够使动作部件170沿与移动部件175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前后方向移动。
[0231]如图48所示,锁定部件173以与停止部件168的高度在大致同一面上整合的方式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载置于动作部件170的右侧,且基板176的中央部上表面。锁定部件173的左侧部的卡合突条171的形成部的前后尺寸形成为比其他的部分稍大,锁定部件173整体以能够沿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正交的左右方向移动,并且如后述那样,限制朝右侧移动的最大移动量的方式收纳于移动部件175的内部的收纳凹部174内。
[0232]如图48以及图49所示,在形成于锁定部件173的右侧部的有底孔184收纳有压缩螺旋弹簧185,使该压缩螺旋弹簧185的右端与移动部件175的收纳凹部174的内侧面压接,从而锁定部件173始终被朝向停止部件168以及动作部件170侧按压。由此,在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始终卡合有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
[0233]在收纳凹部174的左侧的开口端部形成有供锁定部件173的左侧部的扩宽部173a嵌合为能够沿左右方向滑动的扩宽凹部174a,直至扩宽部173a的右侧面与扩宽凹部174a的左侧面抵接为止,锁定部件173克服压缩螺旋弹簧185朝右侧移动时,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脱离(参照图52)。
[0234]如图46所示,设置于锁定部件173的下半部的突部172形成为其左右尺寸比具有卡合突条171的上半部的左右尺寸短,并且以前端部从移动部件175的下半部的收纳凹部174朝左侧突出的方式与锁定部件173形成为一体。突部172的位置设定为在卡合突条171处于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卡合的卡合状态时,在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的形成部的下方,还与动作部件170的凹陷槽169嵌合(参照图50)。此外,突部172的前端部的剖面形状形成与动作部件170的凹陷槽169大致互补的形状。
[0235]如图42以及图48所示,移动部件175的上端部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嵌合于设置于支承板159的前后方向的引导长孔186,并且在该状态下,使多个沉头螺钉187与移动部件175的上部的内螺纹孔188螺合,从而移动部件175固定于水平移动部件153的右侧部下表面。移动部件175的右侧部的下表面和右侧面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与基板176的上表面和曲折片176c的内侧面抵接。由此,移动部件175被支承板159的引导长孔186与基板176引导,从而能够与水平移动部件153 —同沿前后方向移动。
[0236]接下来,参照图43、图44以及图49?图52,对上述变形例的施力调整单元39与位置变更装置166的作用进行说明。
[0237]图49以及图50表示操作单元110的非操作时,在该状态下,锁定部件173的突部172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85的施力,与动作部件170的凹陷槽169嵌合,并且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卡合。因此,收纳有锁定部件173的移动部件175以及由固定于该移动部件175的水平移动部件153与左右连杆臂155构成的移动机构152能够在规定的前后位置停止。其结果,如图43所示,被两连杆臂155支承的支点部件151也在规定的上下位置停止,从而经由施力传递部件41,对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适当地进行调整。
[0238]在上述的状态下,若对操作单元110进行操作,例如使动作部件170朝前方(图49的纸面下方)移动,则如图51以及图52所示,锁定部件173的突部172通过该突部172与形成于动作部件170的凹陷槽169的后部侧的倾斜面169a的作用,从凹陷槽169逐渐脱离,并且朝右侧移动。由此,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也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逐渐脱离,直至锁定部件173的扩宽部173a的右侧面与收纳凹部174的扩宽凹部174a抵接为止朝右侧移动,则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完全脱离。
[0239]此时,锁定部件173克服压缩螺旋弹簧185的施力朝右侧移动,因此在操作单元110经由动作部件170以及内线57稍作用有阻力,但压缩螺旋弹簧185的施力很小,因此能够以很小的力对操作单元110进行操作。
[0240]若锁定部件173的扩宽部173a与收纳凹部174的扩宽凹部174a抵接,则能够阻止锁定部件173朝右方进一步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突部172从动作部件170的凹陷槽169完全脱离,从而突部172与后部侧的倾斜面169a始终滑动接触。因此,若继续对操作单元110进行操作,使动作部件170朝前方移动,则突部172被凹陷槽169的后部侧的倾斜面169a朝前方推动,从而锁定部件173、移动部件175以及包含水平移动部件153在内的移动机构152均一体地朝前方移动。于是,左右连杆臂155倾动而倒下,从而如图44所示,支点部件151沿着施力传递部件41的后表面转动,并且朝下方顺利地移动。由此,能够将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调整为很小。此外,在欲增大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时,只要对操作单元110朝与上述相反的一侧进行操作,使动作部件170朝后方移动即可。
[0241]支点部件1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连结于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传递部件41滑动接触,另外,锁定部件173只是在对压缩螺旋弹簧185进行了压缩的状态下,与移动部件175以及水平移动部件153 —同移动,操作单元11不会从第二施力单元40以及压缩螺旋弹簧185经由动作部件170以及连接于动作部件170的内线57被施加大的阻力。因此,能够始终以相同的操作力对操作单元110进行操作,对从第二施力单元40经由施力传递单元41传递至靠背支承杆9的施力进行调整。
[0242]若使用该变形例那样的施力调整单元39以及位置变更装置166,则仅通过利用连杆臂155的上端部对支点部件151进行支承,利用位置变更装置166使该连杆臂155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移动,就能够增大支点部件15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范围,因此,能够增大第二施力单元40的施力的可调整范围。
[0243]另外,对操作单元110进行操作,通过仅使动作部件170朝前后方向移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容易变更与锁定部件173连接的移动部件175、水平移动部件153以及连杆臂155的下端部的前后位置,并且若使动作部件170的移动停止,则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85的施力,与设置于停止部件168的侧面的卡合槽167卡合,因此能够使移动部件175、水平移动部件153等在前后的规定位置停止。
[0244]并且,使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与前后方向的停止部件168的侧面的卡合槽167选择性地卡合,因此能够增大移动部件175、水平移动部件153以及连杆臂155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行程。
[0245]锁定部件173的卡合突条171与停止部件168的卡合槽167在大致同一平面内卡合,在其正下方,动作部件170的凹陷槽169的倾斜面169a与突部172也在大致同一平面内滑动接触,并且锁定部件173收纳于移动部件175的内部的收纳凹部174内,因此停止部件168、锁定部件173、移动部件175的上下尺寸变小,从而位置变更装置166整体的上下尺寸也变小,从而能够使其小型化。因此,能够缩小组装位置变更装置166的支座6的高度。
[0246]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进行例如如下的变形方式下的实施。
[0247]代替第二施力单元40的压缩螺旋弹簧48,形成气压弹簧。
[0248]此时,若将气压弹簧形成为带锁定功能的部件,则能够省略锁定装置32。
[0249]变形例的支点部件151不限定于辊状的部件,也可以为朝向左右方向的板状的部件。此时,将与施力传递部件41抵接的抵接面设为圆弧状,并且使后表面与支座主体11的垂直壁Ile滑动接触即可。这样一来,能够省略支承部件156。
[0250]也能够省略变形例的基板176,而将停止部件168、动作部件170以及被停止部件173直接组装于后部下盖158的上表面的凹部158d内。
[0251]也可以省略支承板159,而在后部下盖158a的上表面设置将水平移动部件153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滑动面。
[0252]符号说明
[0253]1...脚轮;2...脚杆;3...脚体;4...气压弹簧;4a...锁定解除销;5...脚
柱;6...支座;7...座部;8...枢轴;8a、8b...方形轴部;9...靠背支承杆;10...靠背;11...支座主体;lla...上片;llb...侧片;llc...肋;lld...引导部;lle...垂直壁;12...下盖;13...轴孔;14...衬套;14a...轴压盖;15...方孔;16...转动部件;
17...方孔;18...嵌合孔;19...连结杆;20...第一施力单元;21...轴;22...长孔;
23...轴;24...弹黃引导板;25...弹黃支承板;26...弹黃护圈;26a...弹黃支承面;26b...侧片;26c...贯通孔;27...狭缝;28...压缩螺旋弹簧;29...凹槽;30...轴压盖;31...齿;32...锁定装置;33...锁定部件;33a...齿;33b...线插通部;34...鲍登缆绳;35...外管;36...内线;36a...线端部件;37、38...压缩螺旋弹簧;39...施力调整单元;40...第二施力单元;41...施力传递部件;41a...叉形部;42...轴;43...长孔;44...弹黃引导板;45...弹黃支承板;46...弹黃护圈;46a...弹黃支承面;46b...侧片;46c...贯通孔;47...狭缝;48...压缩螺旋弹黃;49...支点部件;49a...下表面;49b...上表面;49c...前表面;49d...倾斜面;49e...抵接部;49f...后表面;50...移动部件;50a...上表面;50b...后表面;51...凹槽;52、53...凹槽;54...板簧;54a...上片;54b...下片;55...引导部件;56...线插通槽;57...内线;58...外管;59...鲍登缆绳;60...弹簧收纳部;61...弹簧支承部;62、63...压缩螺旋弹簧;70...座支承框架;
71...座板;72...缓冲体;73...导杆;74...前部连结杆;75...后部连结杆;76...长孔;
77...支承板;78...垫圈;79...螺栓;80...凹槽;81...突起;82...朝下突片;83...朝上突片;84...轴;85...凹槽;86、87...朝外突片;88、89...卡合突片;88a、89a...起模孔;90...弹性卡合片;91...1ll后位直调节单兀;92...狭缝;93...?呆作杆;94...轴;95...卡合爪;100...锁定操作单元;101...操作装置主体;102...壳体;103...轴;
104...操作杆;110...操作单元;111...窗孔;112...主体壳体;113...下部护板;
114...下部盖;115...轴;116...转动部件;117...操作杆;118...显示部;119...切口 ;120...线固定件;121...板簧;122...按压部件;122a...基片;122b...扩宽部;
123...凸部;124...凹部;125...导轴;126...长孔;130...高度调节单元;131...保持部件;132...轴;133...操作杆;134...端面凸轮机构;135...连接单元;136...壳体;137…旋转部件;138…升降部件;138a…突条;139…圆筒部;139a…纵槽;140...上面板;141.--切口 ;142...轴;142a...大径轴;142b...小径轴;143...大径孔;144...小径孔;145、146...倾斜凸轮面;147...线卡止部;148...外管;149...内线;
150...鲍登缆绳;151...支点部件;152...移动机构;153...水平移动部件(移动部件);153a...立起片;154...支轴;155...连杆臂(移动部件);156...支承部件;156a...朝前片;157...枢轴;158...下盖;158a...后部下盖;158b...前部下盖;158c...凹陷阶梯部;158d...凹部;158e...凹陷阶梯部;159...支承板;160...导轴;161...引导部件;161a...水平片;161b...立起片;162...沉头螺钉;163...内螺纹孔;164...引导长孔;165...引导板;166…位置变更装置;167...卡合槽;168...停止部件;169...凹陷槽;169a...倾斜面;170...动作部件;170a...突部;171...卡合突条;172...突部;
173...锁定部件;173a...扩宽部;174...收纳凹部;174a...扩宽凹部;175...移动部件;176...基板;176a...曲折片;176b...朝上片;176c...曲折片;177...内螺纹孔;
178...卡合孔;179...朝上突部;180...通孔;181...螺栓;182...内螺纹孔;183...间隙;184...有底孔;185...压缩螺旋弹簧;186...引导长孔;187...沉头螺钉;188...内螺纹孔。
【权利要求】
1.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座,其被脚体支承; 座部,其支承于支座的上方; 朝向左右方向的枢轴,其支承于所述支座; 靠背,其前端部固定于所述枢轴,并且能够转动成为在所述座部的后方立起的立起位置、和以所述枢轴的轴心为中心后倾的后倾位置; 转动部件,其基端部固定于所述枢轴; 施力传递部件,其基端部被左右方向的轴而枢接于所述转动部件的偏心部; 施力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施力传递部件的前端部与支座的一部分之间,并且通过被压缩而积蓄反作用力; 支点部件,其能够与所述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的中间部抵接、并且能够沿着所述受压侧的侧缘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座;以及 移动部件,其使所述支点部件沿着所述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移动, 所述施力传递部件以与支点部件抵接的抵接点为支点,使作用于作为力点的前端部的所述施力单元的施力反转,从而通过作为作用点的基端部,对所述转动部件朝靠背立起的方向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靠背位于立起位置时,支点部件从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分离,或者即使抵接,施力单元的施力也不作用于支点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从枢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支点部件的与施力传递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形成圆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将支点部件以能在与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对置地设置于支座的壁面、和所述施力传递部件的受压侧的侧缘之间沿着所述壁面滑动的方式进行配设。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将移动部件形成为下部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支座的左右一对上下方向的连杆臂,在该左右连杆臂的上端部的对置面设置朝向左右方向的支点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将左右连杆臂的下部以能够沿前后方向转动的方式枢接于被支座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水平移动部件的两侧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将水平移动部件以及枢接于该水平移动部件的连杆臂的下端部配设于施力单元的后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水平移动部件的两侧端部突出地设置朝向外侧的左右一对导轴,并且在支座设置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对两个导轴进行引导的左右一对引导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支座设置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对水平移动部件进行支承的滑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将设置于左右连杆臂的支点部件形成为绕左右方向的枢轴转动的辊状的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支座设置位置变更装置,所述位置变更装置通过操作单元的操作改变水平移动部件以及枢接于该水平移动部件的连杆臂的下部的前后位置,并且使水平移动部件与连杆臂的下部在规定的前后 位置停止。
【文档编号】A47C3/026GK103917133SQ201280053401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4日
【发明者】小田洋一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