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79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椅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提高就坐时的配合感的椅子。其中:具备具有用于改变就坐进深尺寸的进深改变单元的椅座(3),所述椅座(3)具备硬质部件,所述硬质部件具有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面(P3),所述载荷承受面(P3)是以座位基准点(S1)为中心而形成的,在比该座位基准点(S1)靠前侧处具备向前方逐渐上升的倾斜部分(P31),所述进深改变单元构成为,能够不伴随着所述载荷承受面(P3)的联动移动地改变所述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
【专利说明】椅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能够改变椅座进深的椅子。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就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面平坦的椅子而言,在就坐者改变了坐姿的情况等,产生就坐者向前方偏移的不良情况。为了抑制该不良情况,而开发出了各种就坐面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的椅子。
[0003]另一方面,也开发出了各种能够改变就坐面进深的尺寸的椅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但是,以往的椅子,若改变进深则伴随着该变化载荷承受面也会移动,所以存在难以向体型不同的众人给予最佳的配合感的问题。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846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提高就坐时的配合感的椅子。
[0006]本发明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采用下面那样的结构。即,本发明所涉及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具备椅座,其具有用于改变就坐进深尺寸的进深改变单元;所述椅座具备硬质部件,所述硬质部件具有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面;所述载荷承受面是以座位基准点为中心而形成的,在比该座位基准点靠前侧处具备向前方逐渐上升的倾斜部分;所述进深改变单元构成为能够不伴随所述载荷承受面的联动移动地改变所述椅座的就坐进深尺寸。
[0007]在这里,所谓“座位基准点”指的是作为就坐者的载荷的中心而在设计上设定出的点。
[0008]另外,所谓“进深改变单元”,只要在改变椅座的就坐进深尺寸时所述载荷承受面保持在原来的位置停止的状态不会联动而移动,就可以是任何的单元,例如,还包含:内壳相对于外壳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前后滑动式的、能够获取壳的能够变形的前端部向下部后方卷入的状态和向前方延伸的状态的卷入式的、设置于一方的壳的前端部的另一方的壳相对于该一方的壳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前方延长式的。
[0009]如果是这样的单元,能够通过倾斜部分的存在来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即使改变就坐进深尺寸,载荷承受面也不会联动而移动,所以能够对体格不同的众人给予就坐时的配合感。
[0010]作为优选的一个方式,可以列举:所述硬质部件为在上表面侧具有所述载荷承受面的外壳;所述进深改变单元设置成,能够在所述外壳上将内壳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地设置,通过滑动定位机构使该内壳移动到期望的滑动位置而锁定;所述内壳,在与所述载荷承受面相对应的部位具备用于使所述载荷承受面承担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传递部分。[0011]优选,所述内壳的载荷传递部分能够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而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直到抵接于所述载荷承受面为止,在无负载时在该载荷传递部分的下表面与所述载荷承受面之间至少局部形成有空间。
[0012]作为所述载荷传递部分的优选的一个方式,可以列举:在内壳的与所述载荷承受面相对应的部位,在左右方向上设置间隔地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槽。
[0013]作为所述内壳的载荷传递部分的另外方式,可以列举:由柔性变形自如的材料制作,能够与所述内壳的滑动移动无关地一直与所述载荷承受面大致贴紧。
[0014]作为所述内壳的载荷传递部分的其他另外的方式,可以列举:将与所述载荷承受面相对应的整个区域除去而成的窗状的部分。
[0015]本发明为上面那样的结构,所以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提高就坐时的配合感的椅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不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椅子的外观图。
[0017]图2是该实施方式涉及的椅子的后视图。
[0018]图3是该实施方式涉及的椅子的中央侧剖视图。
[0019]图4是图3的要部的放大剖视图。
[0020]图5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0021]图6是该实施方式涉及的椅子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椅座的外壳以及内壳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椅座的从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9是将该实施方式的椅座设为中心的从下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10是将该实施方式的椅座局部省略而表示的仰视图。
[0026]图11是图10的B-B线剖视图。
[0027]图12是在与图11相同的截面上表示的作用说明图。
[0028]图13是将该实施方式涉及的椅座局部省略而表示的分解后视图。
[0029]图14是将该实施方式的靠背以及罩集合体局部省略而表示的从前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030]图15是将该实施方式的靠背设为中心的从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031]图16是将该实施方式的靠背设为中心的从后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032]图1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靠背壳以及靠背下罩的主视图。
[0033]图18是该实施方式的靠背壳以及腰部支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34]图1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腰部支撑装置的要部的后视图。
[0035]图20是该实施方式的进深改变单元的作用说明图。
[0036]图21是该实施方式的进深改变单元的作用说明图。
[0037]图22是该实施方式的进深改变单元的作用说明图。
[0038]图23是该实施方式的进深改变单元的作用说明图。
[0039]图24是本发明的变形例涉及的椅座的外壳以及内壳的分解立体图。
[0040]图25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变形例涉及的椅座的作用说明图。[0041]图26是示意性表示该变形例涉及的椅座的作用说明图。
[0042]符号说明
[0043]C:椅子;S1、YS1:座位基准点;3、X3、Y3:椅座;
[0044]31、Χ31、Υ31:外壳;31c:上表面;P3、XP3、YP3:载荷承受面;
[0045]Ρ31、ΧΡ31、ΥΡ31:倾斜部分;32、Χ32、Υ32:内壳;
[0046]327d、X327d、Y327d:载荷传递部分;X327e:下表面;
[0047]Y327f:空间;Y327g:槽;34:滑动定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同步倾斜式的办公用旋转椅子C的情况的一个实施方式。
[0049]该椅子C如图1?图23所示,具备:腿体I ;被支撑于该腿体I的上部、能够水平旋转的支撑基部2 ;配置于该支撑基部2之上的椅座3 ;能够后倾动作地设置于所述支撑基部2的背支杆4 ;和安装于该背支杆4的靠背5。
[0050]< 腿体 >
[0051]腿体I如图1?图6所示,具备:具有脚轮13的腿弹簧类型的腿基座11 ;和立设于该腿基座11的中心部的腿支柱12。所述腿支柱12为将气体弹簧构成为主体的通常的支柱,在该腿支柱12的上端部安装有所述支撑基部2。
[0052]<支撑基部>
[0053]支撑基部2如图1?图6、图9以及图15所示,由所述腿体I支撑得能够水平旋转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升降,并具备:安装于所述腿支柱12的外壳20 ;靠背支撑用的主轴21,其贯通安装于该外壳20 ;和未图示的倾动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其向该主轴21付与力而相对于所述靠背5的后倾动作产生弹性反作用力。所述倾动反作用力产生机构构成为,能够使用未图示的螺旋弹簧和/或气体弹簧等向所述主轴21付与旋转方向的弹性反作用力,但由于是通常的机构,所以省略说明。
[0054]< 椅座 >
[0055]所述椅座3如图1?图13所不,具备:夕卜壳31 ;内壳32,其以能够经由滑动导向机构33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方式配设于该外壳31上;滑动定位机构34,其用于使该内壳32滑动到期望的滑动位置而并将其锁定;缓冲部35,其配置于所述内壳32上;和椅座表皮件36,其包围该缓冲部35以及所述内壳32的周缘部326的下表面326c。
[0056]所述外壳31如图2?图9、图11?图13以及图20?图23所示,在上表面31c侧具有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面P3。外壳31在前半区域31a与后半区域31b将上表面31c的形态设为不同的。外壳31具备:外壳主体311 ;纵肋312、横肋313以及斜肋314,其突出设置于该外壳主体311的上表面311a;和后半中央部315,其形成为使所述外壳主体311的下表面311b上的所述后半区域31b的中央附近凹陷而成的形态,具有向所述外壳主体311的上表面311a侧突出的包围壁315a以及将该包围壁315a的突出端315b封闭的顶壁315c,外壳主体311、纵肋312、横肋313以及斜肋314以及后半中央部315使用硬质合成树脂而成型为一体。在所述后半中央部315的顶壁315c的下表面315e,突出设置有向下纵肋315f以及向下横肋315g。所述纵肋312、横肋313以及斜肋314的突出端面312a、313a、314a与所述后半中央部315的顶壁315c的上表面315d构成为,属于I个假想公共曲面P2。该假想公共曲面P2的属于所述前半区域31a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各部大致保持一定的高度,在左右方向上以从中央部向左右两侧边缘逐渐上升的方式弯曲。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2的属于所述后半区域31b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以前侧向前方逐渐上升的方式弯曲、并且其他部分以各部大致保持一定的高度的方式形成,在左右方向上以从中央部向左右两侧边缘逐渐上升的方式弯曲。所述载荷承受面P3设定于所述后半区域31b的除了周缘外的区域,设定为属于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2。具体地说,该载荷承受面P3由所述顶壁315c的上表面315d与配置于该上表面315d的左右两侧的纵肋312、横肋313以及斜肋314的突出端面312a、313a、314a构成。该载荷承受面P3以设置于所述后半区域31b的座位基准点SI为中心而形成,在比该座位基准点SI靠前侧的部位具备向前方逐渐上升的倾斜部分P31。通过设置该倾斜部分P31,能够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能够提高就坐时的配合感。另外,设置于该外壳31之下的第I杆23是反作用力调整用的,调整设置于所述支撑基部2内的所述倾动反作用力产生机构的弹簧预定压力。第2杆24用于调整椅座3的高度位置,连接于该杆24的未图示的线在形成于所述纵肋312的凹部312b以及外壳主体311的孔311c中通过而被引导到所述腿体I的腿支柱12的上端附近。第3杆25用于调整靠背5的角度,连接于该杆25的未图示的线在形成于所述纵肋312的凹部312c以及形成于后半中央部315的顶壁315c的槽315h中通过而被引导到配置于外壳31的下侧的未图示的靠背角度调整用的气体弹簧。这些线的连接结构是通常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0057]所述内壳32如图3?图12以及图20?图23所示,在与所述载荷承受面P3相对应的部位具备用于使所述载荷承受面P3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具备:在周缘附近部具备周缘部326侧变高的台阶部325的呈壳状的内壳主体321 ;和突出设置于该内壳主体321的周缘部326的上表面326a的肋326b,该内壳主体321和肋326b通过能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成型为一体。所述周缘部326由所述椅座表皮件36的外侧边缘364包围,在其最外边缘具备向上方延伸的向上壁326d。该内壳主体321的由台阶部325包围的区域327以下述部分为主体而构成:前半壳部分327a,其能够滑动地与所述外壳31的前半区域31a的纵肋312、横肋313以及斜肋314的突出端面312a、313a、314a贴紧;后端壳部分327b,其能够滑动地与所述外壳31的后半区域31b的纵肋312、横肋313以及斜肋314的突出端面312a、313a、314a以及所述顶壁315c的上表面315d贴紧;和中间壳部分327c,其使该后端壳部分327b的前边缘平滑地连接于所述前半壳部分327a的后边缘。而且,在所述中间壳部分327c设有所述载荷传递部分327d。该后端壳部分327b中,在所述中间壳部分327c上在左右方向上设置间隔地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槽327g,在无负载状态下,在该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下表面327e与所述载荷承受面P3之间形成有空间327f。该载荷传递部分327d由于所述槽327g的存在而能够在厚度方向上比较容易地弹性变形,构成为在接受了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情况下向下方弹性变形而与所述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抵接。即,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经由所述载荷传递部分327d最终由所述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承受。
[0058]而且,该内壳32配置成能够经由滑动导向机构33而在所述外壳31上在预定的范围内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能够不伴随着所述载荷承受面P3的联动移动地改变该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即,通过使该内壳32相对于外壳31滑动移动,能够改变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但所述载荷承受面P3设置于外壳31,所以不会与所述内壳32的滑动移动联动而移动。
[0059]所述滑动导向机构33如图6?图13所示,具备:导向槽322,其形成于所述内壳32的多个部位,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多个滑动部331,其分别滑动自如地贯通安装于这些各导向槽322,在上端具有与所述内壳32的上表面32a滑动接触的防脱头部332 ;和多个滑动部安装部31e,其用于固定这些各滑动部331的下端部333而设置于所述外壳31。如果详细叙述,则所述导向槽322分别形成于所述内壳32的四个角部附近,在这些各导向槽322的周围分别突出设置有包围所述滑动部331的防脱头部332的头部保护用肋323。所述各头部保护用肋323的突出端面323a设定为属于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2。另外,所述各滑动部331的防脱头部332的上表面332a以收于所述各头部保护用肋323内的方式倾斜。所述各滑动部331呈能够沿着对应的所述导向槽322滑动的棱柱状,在下端面334上具有未图示的螺纹孔。所述各滑动部安装部31e分别形成于所述外壳31的四个角部附近,呈能够从上方与所述滑动部331的下端部333嵌合的有底棱筒状。而且,在这些各滑动部安装部31e的底31f上,形成有能够从所述外壳31的下表面31d侧使小螺钉31g插通的未图示的小螺钉插通孔,通过将所述小螺钉31g螺纹固定于所述螺纹孔311c而将所述各滑动部331固定于所述外壳31。另外,在图11以及图12中,通过双点划线表示滑动部331。
[0060]由呈上述结构的滑动导向机构33导向而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内壳32,能够通过所述滑动定位机构34定位并锁定于期望的滑动位置。
[0061]所述滑动定位机构34如图6?图13所示,具备:操作部件341,其能够在从下锁定位置(D)到上锁定位置(U)之间进行升降动作;和多个定位用的卡合部31r,其伴随着内壳32的滑动移动而有选择地与该操作部件341相对应。该滑动定位机构34,在所述操作部件341下降到所述下锁定位置(D)而卡合于对应的卡合部31r的状态下、禁止所述内壳32的滑动移动,在所述操作部件341上升到所述上锁定位置(U)的状态下、将与所述卡合部31r的卡合解除而允许所述内壳32的滑动移动。所述操作部件341的操作端349向所述外壳31的下表面31d侧突出,在所述外壳31上设有将所述操作部件341的上升在所述上锁定位置(U)卡定的抵接面31m。所述操作部件341是与所述外壳31以及所述内壳32都分别设置的独立的部件,通过配设于所述内壳32之上的缓冲部35的弹性反作用力向下锁定位置(D)方向被弹性施力。
[0062]如果详细叙述,则所述操作部件341具备:操作部件主体343,其能够升降地贯通安装于所述内壳32的保持部324,下端侧通过设置于所述外壳31的向前后延伸的槽31h而向该外壳31的下表面31d侧突出;头部344,其设置于该操作部件主体343的上端,拼接于所述缓冲部35的下表面35b并呈薄板状;锁定爪345,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件主体343的中间部分,有选择地卡合于设置于所述外壳31的多个卡合部31r的某一个;防脱突起346,其设置于所述操作部件主体343的下端,抵接于所述抵接面31m ;和按钮347,其以包住地支撑该防脱突起346的方式使用小螺钉348安装于所述操作部件主体343的下端部,构成所述操作端349。所述抵接面31m沿着所述外壳31的下表面31d上的所述槽31h的开口端而形成,构成为能够使所述操作部件341的防脱突起346的向上面346a以及按钮347的向上面347a抵接于该抵接面31m而使其与所述内壳32 —起前后滑动。换而言之,所述操作部件341设置于能够在将手指钩在椅座3的上表面侧的状态下操作的位置,通过一边维持手指钩在椅座3上的状态一边操作操作部件341的按钮347,能够使包含该操作部件341的椅座3的主要部分相对于所述外壳32移动,改变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即,构成为用手指按压所述按钮347的动作原样地变为卡合解除动作,能够在该卡合解除状态下一边使防脱突起346的向上面346a以及按钮347的向上面347a与抵接面3 Im滑动接触一边使内壳32前后滑动。使所述按钮347与抵接面31m抵接是为了将操作部件341的动作范围保持一定而防止不合理的应力作用于各部、并且提高操作的感触;一边使所述按钮347与抵接面31m滑动接触一边使内壳32前后滑动,是为了能够如上所述那样一边维持手指钩在椅座3的上表面的状态一边操作操作部件341的按钮347而改变就坐进深尺寸。
[0063]另外,在所述保持部324的外侧以及所述槽31h的前端部外侧,如图7?图9所示,分别设有用于使所述防脱突起346通过的缺口 324a、31k。设置于所述保持部324的外侧的缺口 324a与设置于所述槽3Ih的前端部外侧的缺口 31k,以在使内壳32最前进了的状态下重合的方式进行定位,仅在该状态下,能够将所述操作部件341安装于所述内壳32以及外壳31。该保持部324的内侧与经由连结肋324b配置于椅座3左前侧的导向槽322的头部保护用肋323 —体化。即,所述保持部324相邻配置于所述导向槽322之一。
[0064]所述缓冲部35如图3?图6以及图8?图12所示,为例如在锭状聚氨酯的下表面35b粘贴有无纺布而成的部件,被载设于所述内壳32的上表面32a,与所述内壳32的周缘部326 —起由所述椅座表皮件36包围。
[0065]椅座表皮件36如图1?图5以及图10?图12所示,具备:向下方开口的呈扁平袋状的表皮件主体361 ;形成于该表皮件主体361的开口边缘的缝袋部362 ;和插通于该缝袋部362的绳362a。所述表皮件主体361是经由向外表面突出的耳363将伸展特性不同的多种面料(張地)36la、36Ib缝合而成的。具体地说,表皮件主体361是经由耳363将比较厚且难以伸展的第I面料361a和比较薄且富于伸展性的第2面料361b缝合而成的。另外,作为与面料的伸展特性的不同相关的要素,可以列举厚度的不同、材质的不同、纺织物与编织物等结构上的不同等。所述第I面料361a主要设置于构成就坐面Pl的位置,形成为覆盖所述缓冲部35的上表面35a以及前面35c的形态。第2面料361b设置于所述就坐面Pl以外的区域,形成为覆盖所述缓冲部35的侧面35d、背面35e以及内壳32的周缘部326下表面326c的形态。所述缝袋部362,通过由所述绳362a扎起而拼接于所述内壳32的周缘部326下表面326c侧,在该内壳32已安装于外壳31的状态下,被收纳于该内壳32与外壳31之间的间隙。另外,所述的内壳32由于形成所述台阶部325的向上延伸的上立壁325a和设置于最外边缘且向上方延伸的向上壁326d的存在,而形成为随着从中央朝向周边而逐渐向上方延伸的形态。换而言之,该内壳32俯视为方形部件,将用作通过绳系所述椅座表皮件36而张设的椅座包绕件的所述周缘部326附近的形状设为向最外边缘阶段性连续上升。而且,所述椅座表皮件36的缝袋部362沿着在所述内壳32的下表面形成有台阶差的台阶部325的外侧配置,防止该缝袋部362从内壳32的下表面突出而成为该内壳32的滑动动作的障碍。即,在所述台阶部325的内外,在内壳32的下表面,以外侧比内侧高的方式形成有台阶差,所以通过在该台阶差的外侧配置所述缝袋部362,能够防止该缝袋部362从内壳32的下表面向外壳31侧突出。另外,在图3?图5、图11以及图12中,通过双点划线表不椅座表皮件36。
[0066]<靠背支杆>[0067]靠背支杆4如图3、图4、图6、图9、图15以及图16所示,具备:由厚壁钢板等制作的左右成对的靠背支杆主体41 ;架设于这些靠背支杆主体41的基端部41a之间的倾动反作用力产生机构用的轴42 ;将所述靠背支杆主体41的顶端之间刚性连结的顶端连结件43 ;从所述靠背支杆主体41的顶端部41c上边缘向内侧延伸的左右成对的安装板44 ;和架设于所述靠背支杆主体41的中间部41b上边缘之间的用于构成同步锁定机构26的后轴45,经由插通于基端部41a的轴孔的主轴21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支撑基部2。在所述靠背支杆主体41的中间部41b设有罩安装用的孔41d和罩定位用的突起41e。在所述安装板44上穿设有多个螺栓插通孔44a,在与这些各螺栓插通孔44a相对应的下表面分别通过焊接等固设有螺母44b。而且,该安装板44的上表面44c形成为用于安装所述靠背5的安装面44d。在所述安装板44之间,形成有用于配置所述靠背角度调整用的气体弹簧的顶端部的间隙44e。
[0068]所述同步锁定机构26如图3?图5所不,用于使椅座3与靠背5以一定的角度比例进行倾动动作,经由前轴27将所述椅座3的外壳31的前端侧能够前后移动地支撑于所述支撑基部2的前端部,并且经由后轴45将所述外壳31的后端侧支撑于靠背支杆4的中间部41b。前轴27能够前后滑动地设置于在所述支撑基部2的前端部设置的长孔22中,其两端部被保持于在所述外壳31的前端侧下表面设置的前轴保持部31η。后轴45如上所述那样架设于所述靠背支杆4的中间部41b,其两端部被保持于在所述外壳31的后端侧下表面设置的后轴保持部31p。
[0069]< 靠背 >
[0070]所述靠背5如图1?图6以及图14?图18所示,具备:背板51、包围该背板51的缓冲部52、和覆盖于该缓冲部52的外侧的靠背表皮件53。
[0071]所述背板51如图3?图5以及图14?图18所不,具备:具有柔软性的靠背壳54 ;安装于该靠背壳54的具有刚性的所述靠背连接件55 ;和靠背下罩56,其安装于所述靠背壳54的下端部54a、具有与该靠背壳54的下端部54a前面54e相对的前壁562,在该靠背下罩56的前壁562的背面564与所述靠背壳54的下端部54a的前面54e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开放的收纳部57。
[0072]靠背壳54如图3?图5以及图14?图18所示,形成为与就坐者的腰相对应的腰部54c较大地弯曲并且随着向上方行进而接近平板的3维形状,具备:能够弹性变形的呈板状的壳主体541 ;从该壳主体541的前面541f—体地突出设置的多个纵肋542、横肋543以及斜肋544;和连接安装部545,其呈使所述壳主体541的中央下部的背面凹陷了的形态,具有向所述壳主体541的前面541f侧突出的包围壁546以及将该包围壁546的突出端封闭的前壁547。而且,将所述纵肋542、横肋543以及斜肋544的突出高度尺寸设定为所述靠背壳54的腰部54c中央附近较高并且向所述靠背壳54的周缘而逐渐连续降低,所述各纵肋542、横肋543以及斜肋544的突出端面542a、543a、544a构成为属于I个假想公共曲面P4。所述连接安装部545的前壁547的向前面547a构成为与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4位于同一面。另外,在壳主体541的前面541f,一体设有用于保持后述的腰部支撑用的气囊71的袋体安装用的螺母部541a和所述靠背下罩安装用的螺母部541c,所述袋体安装用的螺母部541a的顶端面541b属于所述假想公共曲面P4。所述壳主体541、所述纵肋542、所述横肋543、所述斜肋544、所述连接安装部545、袋体安装用的螺母部541a以及靠背下罩安装用的螺母部541c,使用合成树脂而成型为一体。
[0073]所述壳主体541为与所述3维形状相对应地平滑地弯曲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的部件,在两侧边缘以及上边缘具备以一定高度向前方突出的周壁541a。所述纵肋542彼此的左右方向的间隔以及所述横肋543彼此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设定为所述腰部54c中央附近较窄、周边较宽。在所述靠背壳54的所述横肋543以及斜肋544上,局部凹陷设置有用于对连结所述气囊71和所述泵单元73的气管76进行导向的导向部543b、544b。
[0074]连接安装部545是使从壳主体541的中央下部即壳主体541的下边缘中央部分到腰部54c中央部分的后视呈矩形状的区域凹陷而成的,通过呈门形的所述包围壁546和所述前壁547形成了向背面侧开放的安装空间548。所述包围壁546与所述纵肋542、横肋543以及斜肋544连接为一体,另外,在所述前壁547的背面侧设有加强肋547b。进而,在所述前壁547设有多个螺栓插通孔547c,在该螺栓插通孔547c的前面侧,形成有用于收纳螺栓549头部549a的锪孔部547d。
[0075]靠背连接件55如图3?图6以及图14?图16所示,是具备嵌装于所述连接安装部545的连接件主体551和从该连接件主体551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安装臂部552而成的侧视呈L字状的部件,将所述安装臂部552安装于所述靠背支杆4的安装面44d。连接件主体551为严密嵌入所述安装空间548的前面侧开放的扁平箱形的部件,在其内部具备加强肋551a。所述连接件主体551的背面551b与所述靠背壳54的背面54d连续为同一表面。另外,该连接件主体551在与所述靠背壳54的连接安装部545的螺栓插通孔547c相对应的部分具备螺母部551c,通过在连接件主体551嵌合于所述安装空间548的状态下、将从靠背壳54的前面54e侧通过所述螺栓插通孔547c插入的螺栓549与所述螺母部551c螺纹接合,将靠背连接件55安装于所述靠背壳54。在所述连接件主体551的下端部的前面形成有多个向上爪551d。
[0076]安装臂部552从所述连接件主体551的下端部一体延伸,具备:拼接于所述靠背支杆4的安装面44d的左右成对的安装壁553 ;将这两安装壁553彼此连结为一体的中央壁554 ;和从所述两安装壁553的外侧边缘向下方下垂的下垂壁555,在所述两安装壁553的与所述靠背支杆4的螺母44b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螺栓插通孔553a,并且在这些安装壁553的前端附近部设有罩安装用的方孔553b。所述中央壁554的上表面554a位于比所述两安装壁553的上表面553c靠上方的位置。该安装臂部552通过从上侧安装于的螺栓556而安装于所述靠背支杆4的安装面44d。具体地说,通过将所述安装臂部552置于所述靠背支杆4的安装面44d上以使在所述安装臂部552的下垂壁555之间收纳靠背支杆4的顶端部4a,将从所述安装臂部552的上表面552a侧插入螺栓插通孔553a的螺栓556螺纹接合与所述靠背支杆4的螺母44b,由此安装臂部552固定于所述靠背支杆4。这样,所述靠背壳54经由所述靠背连接件55安装于靠背支杆4。
[0077]所述靠背下罩56如图3?图6以及图14?图17所示,具备:安装于所述靠背壳54的下端部54a前面54b的顶壁561 ;和从该顶壁561的前边缘向下方延伸的所述前壁562,在所述前壁562的背面564与所述靠背壳54的下端部54a前面54b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开放的收纳部57。于是,所述收纳部57由于所述背连接件55的安装臂部552的存在而被左右分割。所述顶壁561在其后边缘具备具有小螺钉孔563a的安装突起563,通过将插通于该小螺钉孔563a的小螺钉567与所述靠背壳54的靠背下罩安装用的螺母部541c螺纹接合,从而该靠背下罩56安装于所述靠背壳54。所述前壁562具备:在背面侧具有多个向下方弯曲的向下爪565a的中央前壁部分565 ;和与该中央前壁部分565的两侧连续的两侧前壁部分566,在所述两侧前壁部分566的内侧端,设有与所述靠背连接件55的安装臂部552的侧面相抵接或者接近的定位壁566a。在与所述两侧前壁部分566相对应的所述靠背壳54的前面上,形成有多个向上爪54f。
[0078]所述收纳部57如图5以及图15所示,如后所述起到收纳所述靠背表皮件53的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的作用,所述向下爪565a以及向上爪54f、551d用于保持所述靠背表皮件53的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另外,在被左右分割了的收纳部57的一方中,收纳有如后所述作为工作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空气供给机构72的泵单元73。
[0079]这样所述背板51以所述靠背壳54、所述靠背连接件55与所述靠背下罩56为主体而构成,该背板51除了所述靠背连接件55的安装臂部552以及所述收纳部57的开口端附近的大致全部的部位由缓冲件52包围。
[0080]所述缓冲件52如图3?图6以及图15所不,是使拼接于所述靠背壳54的前面54e的锭状聚氨酯521和拼接于所述靠背壳54的背面54d的片状聚氨酯522在靠背壳54的两侧边缘附近接合而成的,如上所述呈包起整个所述背板51的形态。即,该缓冲件52将所述靠背壳54与安装于该靠背壳54的所述靠背连接件55的连接件主体551都包起来。所述锭状聚氨酯521是在模具内使聚氨酯发泡而制造的,在其背面添设有无纺布。该锭状聚氨酯521的背面造型为与所述靠背壳54的假想公共曲面P2相对应,设定为与所述纵肋542、所述横肋543、所述斜肋544的突出端面542a、543a、544a以及所述连接安装部545的向前面547a抵接。另外,在该锭状聚氨酯521的背面上的周缘附近部,形成有接受所述靠背壳54的周壁541e的槽521a。所述片状(slab)聚氨酯522是将预先成型为一定厚度的泡沫聚氨酯原料切为所需要的形状而成的,在图15以及图16中,该片状聚氨酯522的图示省略。这样构成的缓冲件52的外表面由所述靠背表皮件53包围。
[0081]所述靠背表皮件53如图1?图5以及图15所示,具备:在下端具有所述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的带状的表皮件主体531 ;缝合于该表皮件主体531的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上的前侧中央部分的合成树脂制的中央卡定部件532 ;缝合于所述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上的前侧两侧部分的左右成对的合成树脂制的两侧挂止部件533 ;和保持于所述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上的后侧的金属制的挂止线材534。另外,在图3?图5中,通过双点划线表示靠背表皮件53。
[0082]具体地说,所述表皮件主体531是经由耳537将比较厚且难以伸展的第I面料535和比较薄且富于伸展性的第2面料536缝合而成的。所述第I面料535形成为主要连续地覆盖所述缓冲件52的前面52a、上端面52b与背面52c的上半部分52d的形态。第2面料536形成为覆盖所述缓冲件52的侧面52f以及背面52c的下半部分52e的形态。位于所述第I面料535与所述第2面料536的边界的耳537形成为向外表面侧突出的突条形态,在将该背表皮件53覆盖于所述缓冲件52时,能够捏着该耳537部分拉伸。所述中央挂止部件532具有在横截面上观察弯曲为U字状的顶端部532a,将该顶端部532a挂在所述背板51的下边缘即所述靠背下壳56的中央前壁部分565的下边缘。所述中央挂止部件532的顶端部532a在挂定状态下被夹持并保持于所述中央前壁部分565的背面565b与所述向下爪565a之间。所述两侧挂止部件533具有在横截面上观察弯曲为U字状的顶端部533a,将该顶端部533a挂在所述背板51的下边缘即所述靠背下罩56的两侧前壁部分566的下边缘。所述挂止线材534以局部露出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表皮件主体531的下边缘部,挂止于所述背板51的下边缘。S卩,该挂止线材534以与所述表皮件主体531的下边缘部一起进入所述收纳部57内的状态、挂止于所述向上爪54f、551d。
[0083]如上所述那样形成的靠背5安装于不具有上立部分的所述靠背支杆4的向上的安装面44d,该安装部分整体由罩集合体6覆盖遮挡。而且,在该靠背5中组装入有腰部支撑装置7的所有的结构要素而单元化。
[0084]<罩集合体>
[0085]所述罩集合体6如图1?图6、图14?图16所示,具备:覆盖所述靠背支杆4的下侧的下靠背支杆罩61 ;和覆盖所述靠背支杆4的上侧的第1、第2上靠背支杆罩62、63,所述第I上靠背支杆罩62与所述第2上靠背支杆罩63能够互相独立地装卸。
[0086]所述下靠背支杆罩61如图1?图6以及图14?图16所不,具备:罩主体611,其覆盖所述靠背支杆4的下侧;和背板封闭部612,其一体设置于该罩主体611,将所述背板51的收纳部57封闭而将所述靠背表皮件53的表皮件主体531保持于所述收纳部57内。所述罩主体611具备:底板613 ;从该底板613的左右两侧边缘上立的左右的侧板614 ;和设置于这两侧板614的内侧面、与所述靠背支杆4的下表面4b以及外侧面4c抵接的盖定位用的肋614b,由合成树脂成型为一体。在所述两侧板614的内表面上,突出设置有卡合于所述靠背支杆4的罩安装用的孔41d的呈十字肋状的罩安装用的突起614a。从而,在该罩主体611的后端一体设有所述背板封闭部612。所述背板封闭部612具备:中央部前边缘与所述罩主体611的底板613连续的横长形状的盖板615 ;和从该盖板615的两端部前边缘上立的左右的前板616,与所述罩主体611 一起由合成树脂成型为一体。所述盖板615呈与向所述靠背的下端开口的所述收纳部57的开口形状相对应的形态,在两端部具有左右成对的两端安装凸台615a,并且在中间部具备左右成对的中间安装凸台615b。所述两端安装凸台615a以及所述中间安装凸台615b分别形成为能够从下表面侧将未图示的小螺钉向上方插通的形状,被插入于所述两端安装凸台615a的小螺钉螺纹接合于设置于所述靠背下罩56的螺母部568,并且被插入于所述中间安装凸台615b的小螺钉螺纹接合于设置于所述靠背壳54的下靠背支杆罩安装用的螺母部541g。从而,在该安装状态下,所述收纳部57由所述背板封闭部612的盖板615封闭。所述左右的前板616与所述罩主体611的侧板614的后端连续,在安装状态下被定位为夹着间隙与所述靠背下罩56的前壁562重合。S卩,所述背表皮件53的安装有所述两侧挂止部件533的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的前侧部分由该前板616盖住。另外,所述靠背表皮件53上的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的后侧,在被按压到所述背板封闭部612的后边缘状态下被收纳并保持于所述收纳部57内。
[0087]所述第I上靠背支杆罩62如图3?图6所示,覆盖所述背支杆4的与安装面44d相对应的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面44d的靠背5的安装臂部552以及将该安装臂部552固定于所述靠背支杆4的螺栓556的头部556a由该上靠背支杆罩62覆盖。换而言之,能够仅通过将该上靠背支杆罩62卸下而使所述安装臂部552以及所述螺栓556的头部556a露出,能够从所述靠背支杆4将靠背5卸下。该第I上靠背支杆罩62为扁平的向下通道状,在后端具有向上方上立的凸缘部621,并且在前端部下表面具有下端向前方弯曲的安装爪622,将该安装爪622卡合于设置于所述安装臂部552的方孔553b而将其后端侧按下,由此成为安装状态。在安装状态下,所述靠背表皮件53上的下端开口边缘部531a的中央挂止部件532由该第I上靠背支杆罩62的凸缘部621覆盖。
[0088]第2上靠背支杆罩63如图3?图6所示,覆盖所述背支杆4的安装面44d以外的露出部分,与所述第I上靠背支杆罩62独立。
[0089]另外,在上面说明了的罩集合体6中的所述下靠背支杆罩61的背板封闭部612,形成有用于使所述腰部支撑装置7的操作杆74插通的窗617。
[0090]<腰部支撑装置>
[0091]所述腰部支撑装置如图2?图6以及图14?图19所示,具备:腰部支撑用的气囊71,其配置于所述靠背5的所述靠背壳54与所述缓冲件52之间;和所述空气供给机构72,其经由气管76连接于该气囊71,相对于所述气囊71供给或者排出空气。
[0092]所述气囊71如图3?图5以及图18所示,是接受空气的供给而膨胀缩小的通常的气囊,经由能够柔性变形的袋体77被保持于所述靠背壳54的前面54e。所述袋体77至少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开放,通过将向上端部的左右两侧部分贯通了的小螺钉78螺纹接合于所述靠背壳54的袋体安装用的螺母部541a,从而被安装于所述靠背壳54的前面54e。而且,在该袋体77内收纳有所述气囊71。S卩,在所述靠背壳54的腰部54c附近的所述纵肋542、横肋543以及斜肋544的突出端面542a、543a、544a添加设置有能够变形的袋体77,在该袋体77内能够膨胀缩小地保持有所述气囊71。
[0093]所述空气供给机构72如图2、图6以及图14?图19所示,具备:向所述气囊71供给空气的泵单元73 ;和用于驱动该泵单元73的操作杆74,构成该空气供给机构72的主要部分的所述泵单元73被收纳于形成于所述靠背5的下部的所述收纳部57。换而言之,该空气供给机构72具备:所述操作杆74,其能够夹着基准位置S2向其两侧进行操作;泵731,其由相对于所述基准位置S2向一方侧即上方侧被操作的所述操作杆74施力而向所述气囊71供给空气;释放阀732,其由相对于所述基准位置S2向另一方侧即下方侧被操作的所述操作杆74施力而将所述气囊71内的空气向外部释放;和相反工作抑制单元733,其防止或者抑制所述操作杆74由于来自所述泵731的相反驱动力而越过所述基准位置S2向另一方侧进行工作。
[0094]所述泵单元73如图16、图18以及图19所示,是在将所述操作杆74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支撑的杆支撑部件79上组装所述泵731、所述释放阀732、所述相反工作抑制单元733而单元化而成的,被收纳于所述收纳部57以使所述操作杆74从所述靠背5的下端向外侧突出。所述杆支撑部件79是具备被小螺钉固定于所述收纳部57的天井部分的顶板791和从该顶板791的前后两边缘向下方下垂的杆安装臂792的金属制的部件,在所述杆安装臂792上将所述操作杆74的基端部74a能够通过轴转动地支撑。所述泵731是具备具有流入专用单向阀的空气流入口 731a和具有排出专用单向阀的排出口 731b的橡胶制球型的泵,在接受按压力的情况下缩小而将内部的空气从所述排出口 731b排出,在该按压力消除了的情况下一边从所述空气流入口 731a获取空气一边自我复原为原来的形状。所述释放阀732直接连结于所述泵731的排出口 731b,在不按压空气流入口 731a的状态下使该排出口 731b经由所述气管76与所述气囊71连通,仅在所述空气流入口 731a被按压的期间将所述气囊71内的空气向大气中释放。另外,所述泵731以及所述释放阀732是通常的部件,所以详细的结构说明省略。所述相反工作抑制单元733,具备在所述操作杆74的杆主体74b从所述基准位置S2向另一方侧转动的区域向所述基准位置S2方向对该杆主体74b弹性施力的弹簧733a。
[0095]所述操作杆74如图1、图2、图4?6以及图14?图19所示,具备:所述杆主体74b,其能够旋转被所述杆支撑部件79支撑;泵按压部74c,其设置于该杆主体74b,在该杆主体74b从所述基准位置S2向一方侧被转动操作了的情况下对所述泵731施力;和阀按压部74d,其在所述杆主体74b从所述基准位置S2向另一方侧被转动操作的情况下对所述释放阀732施加力,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泵按压部74c以及阀按压部74d与所述杆主体74b设置为一体。所述操作杆74,将其顶端侧配置成朝向斜下外侧,通过将该操作杆74的顶端操作部分74f从基准位置S2向上拉而使所述泵按压部74c对所述泵731按压施力,通过将所述操作杆74从基准位置S2向下按压而使所述阀按压部74d对所述释放阀732的操作按钮732a按压施力。该操作杆74,是将所述杆主体74b的基端部74e、所述泵按压部74c和所述阀按压部74d收纳于所述收纳部57内而成的,构成该操作杆74的顶端操作部分74f的所述操作杆74的顶端侧在设置于下靠背支杆罩61的背板封闭部612的窗617通过而向外部延伸。
[0096]另外,从所述泵单元73的泵731经由释放阀732排出的空气经由所述气管76向所述气囊71被引导。该气管76从收纳于所述收纳部57的一方侧的泵单元73延伸,在所述靠背支杆4与下靠背支杆罩61之间通过而向收纳部57的另一方侧被引导,从该收纳部57在靠背壳54的前面54e通过而到达所述袋体77的背面77a侧,连接于在该背面77a侧露出的所述气囊71的未图示的空气导出入口。
[0097]下面,对椅座3进行详细叙述。
[0098]本实施方式的椅座3具备:所述外壳31 ;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地配设于该外壳31上的所述内壳32 ;配置于该内壳32的上方的所述缓冲部35 ;和配置于该缓冲部35的外侧的椅座表皮件36,是通过将设置于所述椅座表皮件36的外侧边缘364的绳362a系紧而从外侧覆盖所述内壳32以及缓冲部35的所谓带椅座型的部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椅座3具有用于改变就坐进深尺寸的进深改变单元,该进深改变单元构成为能够不伴随着所述载荷承受面P3的连动移行地改变所述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
[0099]所述外壳31以及所述内壳32分别形成为中央向下方弯曲的形状,进而,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弯曲以使前方部分位置比后方部分靠上方,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弯曲以使前方部分位置比后方部分靠上方。
[0100]该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的弯曲形状与所述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弯曲形状互不相同。即,与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的倾斜部分P31相比,将内壳32的倾斜设定得较缓。因此,内壳32—边成为在前后方向中央部分浮动的状态一边在前后由外壳31支撑,在施加载荷时内壳32的中央被向下方拉,容易表现出弹性。另外,与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的倾斜部分P31相比,将与该倾斜部分P31相对应的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倾斜设定得较缓,所以在载荷承受面P3与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下表面327e之间形成有所述空间327f。该空间327f被设定为,在使内壳32相对于外壳31滑动移动到最后方时变为最大,此时的上下尺寸约为IOmm?20mm。
[0101]另外,在外壳31上,沿着该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的弯曲形状形成有所述倾斜部分P31。由于该倾斜部分P31的存在,能够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提高就坐时的配合感。该载荷承受面P3是将作为就坐者的载荷的中心在设计上设定出的座位基准点SI设为中心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I条腿的情况下,就坐者的载荷在轴方向上施加于支柱12,所以将该支柱12的正上设为座位基准点SI,所述倾斜部分P31配置成比该座位基准点SI靠前侧。
[0102]该载荷承受面P3不会伴随着内壳32以及该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滑动移动而运动。即,该载荷承受面P3通过脚轮13水平移动,或者通过同步锁定机构26而倾动,但不会因改变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而移动。因此,能够一边将设置于后半中央部315的载荷承受面P3保持为一定位置一边使椅座3的进深尺寸变化。
[0103]另外,在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上没有形成向上方突出的肋和/或突起等,另外,仅在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327g,因此没有形成向下方突出的肋和/或突起等。因此,在相对于外壳31使内壳32前后滑动移动时,容易打滑。
[0104]外壳31具备:呈壳状的外壳主体311,其形成为,除了位于后半区域31b的中央附近的后半中央部315外,向周缘逐渐上升而弯曲;和纵肋312、横肋313以及斜肋314,其一体设置于该外壳主体311的上表面311a上的除了后半中央部315外的部位。该外壳31具备:4个所述滑动部安装部31e,其设置于四个角附近部;所述卡合部31h,其设置于这些滑动部安装部31e中位于椅座3的左前的滑动部安装部31e的外侧;所述槽31h,其设置于该卡合部31r的外侧,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和所述抵接面31m,其设置于该槽31h的下表面开口端部附近。
[0105]前后滑动的椅座滑动机构的操作部即所述操作端349配置于所述外壳31的下方,该操作端349配置得比椅座3的左侧的侧端边缘更靠内侧。该操作部件341为按钮式的,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就坐面Pl在上下方向上动作。换而言之,所述操作部件341的下部从椅座3的外壳31的下表面31d向下方突出,设定为由就坐者的手指向上方按压的动作原样变为所述卡合部31r的卡合解除动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按钮347与所述卡合部31r形成为一体,操作端349的上下方向的动作原样传递而成为卡合部31r的上下方向的动作。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341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的内壳32在上下方向上滑动,能够有择一地选取卡合状态与非卡合状态。另外,操作部件341的头部344的上端面平坦,由在下表面35b侧添设有未图示的无纺布的所述缓冲件35向下方按压。
[0106]与内壳32的周缘部326相对应的部分,在内壳32的下表面326c与外壳31的上表面32a之间形成有间隙。另一方面,与内壳32的由台阶部325包围的区域327相对应的部分、即与所述台阶部325的上立壁325a的内侧相对应的部分,在内壳32的下表面与外壳31的上表面32a之间没有形成间隙。从而,在该没有间隙的椅座3的中央附近的范围内,配置有滑动导向机构33与滑动定位机构34,设定为在滑动动作中不会产生咔咔响等。
[0107]另外,在内壳32的导向槽322内配置的所述滑动部331的防脱头部332的上表面332a,设定为与所述内壳32的头部保护用肋323的突出端面323a成为同一面。从而,缓冲部35的下表面35b的与所述滑动导向机构33相对应的部分,与所述头部保护用肋323的突出端面323a以及滑动部331的上表面332a相对应而倾斜。这样,通过将所述滑动部331设为与椅座3的弯曲相应的形状,不需要无用的缓冲部35的切入,能够提高就坐感。
[0108]接下来,一边参照图20~图23 —边对就坐进深尺寸的改变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0?图23中,表示将外壳31与内壳32在从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稍稍错位的部位切断后的端面,对内壳32的设有槽327g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上付与了图案。
[0109]首先,在图20以及图21中,表不内壳32相对于外壳31相对位于后方的状态、即内壳32配置于后方滑动位置的状态。如图20所示,在没有施加就坐者的载荷的状态下,在所述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与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下表面327e之间形成有比较大的空间327f。如果从该状态起,施加就坐者的来自上方的载荷,则如图21所示,内壳32的具有柔软性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向下方挠曲变形,载荷承受面P3与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下表面327e相抵接,所述空间327f消失。
[0110]接下来,在图22以及图23中,示出内壳32相对于外壳31相对位于前方的状态、gp内壳32配置于前方滑动位置的状态。如图22所示,在没有施加就坐者的载荷的状态下,在所述外壳31的载荷承受面P3与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下表面327e之间形成有比较小的空间327f。如果从该状态施加就坐者的来自上方的载荷,则如图23所示,内壳32的具有柔软性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向下方挠曲变形,载荷承受面P3与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下表面327e相抵接,所述空间327f消失。
[0111]这样,根据所述滑动位置,椅座3的内壳32的能够挠曲的范围会变化。
[0112]另外,体格比较小的就坐者将内壳32配置于后方滑动位置的情况较多,在无载荷状态下所述空间327f形成得比较大,所以即使体重较轻内壳32也挠曲,能够得到容易显现缓冲性这样的效果。另一方面,体格比较大的就坐者将内壳32配置于前方滑动位置的情况较多,在无载荷状态下所述空间327f形成得比较小,所以能够得到体重较重也由外壳31牢固地承受这样的效果。
[0113]另外,靠背5与就坐面Pl的距离与体格无关、大致为一定,与载荷承受面P3伴随着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的改变而运动的以往的椅子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椅座3的载荷承受面P3不会伴随着所述滑动移动而运动,所以能够对体格不同的众多人给予最合适的配合感。换而言之,本实施方式的椅座3能够通过使内壳32相对于外壳31滑动移动而改变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但所述载荷承受面P3不会与内壳32的滑动移动联动而移动。即,在改变了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时不会伴随着该改变而运动的外壳31上设置有载荷承受面P3。而且,由于在该外壳31设置的倾斜部分P31的存在,如上所述能够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就坐者的向下方的力均匀地施加,所以能够提高配合感。
[0114]另外,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得到使内壳32相对于外壳31向后方滑动移动的动作容易进行这样的效果。即,特别在设有脚轮13等移动单元的椅子C中,在使内壳32相对于外壳31相对向前移动的情况下,就坐者能够靠在靠背5上而如脚手架那样使用该靠背5,一边向前方伸腰一边进行滑动操作,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但在相对向后移动的情况下没有能够如脚手架那样使用的东西,所以具有就坐者难以只是坐着就进行那样的滑动操作这一问题。但是,如果是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结构,则设置于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在承受了来自就坐者的载荷的情况下、向下方弹性变形,该载荷传递部分327d与所述载荷承受面P3相抵接,所以在使内壳32相对于外壳31相对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就坐者向所述倾斜部分P31的倾斜的上端部附近移动载荷,只要使腰的位置移动以使体重施加于该倾斜部分P31,便能够利用就坐者的体重通过滑动台那样的要领使内壳32向后方移动。这样,通过将就坐者的载荷施加于倾斜部分P31,产生向后方滑动下降的力,能够比以往更简单地进行向后方的滑动动作。
[0115]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椅子C具备具有用于改变就坐进深尺寸的进深改变单元的椅座3,所述椅座3具备具有承受来自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面P3的作为硬质部件的外壳31,所述载荷承受面P3以座位基准点SI为中心而形成,在比该座位基准点SI前侧处具备向前方逐渐上升的倾斜部分P31,所述进深改变单元构成为能够不伴随着所述载荷承受面P3的联动移动地改变所述椅座3的就坐进深尺寸,能够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并且即使改变就坐进深尺寸载荷承受面P3也不会联动移动,所以能对体格不同的众多人给予就坐时的配合感。
[011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硬质部件为在上表面31c侧具有所述载荷承受面P3的外壳31,所述进深改变单元构成为,在所述外壳31上将内壳32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地设置,能够通过滑动定位机构34使该内壳32移动到期望的滑动位置并锁定,所述内壳32,在与所述载荷承受面P3相对应的部位具备用于通过所述载荷承受面P3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所以能对体格不同的众多人给予就坐时的配合感。而且,也具有不受外壳31的形状左右地容易地调整就坐面Pl形状这样的效果。如果详细叙述,则能够形成具备在施加了就坐载荷时与就坐者的臀部以及大腿部配合的倾斜部分P31的载荷承受面P3,并且形成就坐面Pl的缓冲部35的上表面35a的形状能够设为比较平坦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但能够将缓冲部35的上表面35a设为比较平坦的形状而改良外观,也能够容易地将椅座表皮件36展开。而且,在就坐时与载荷承受面P3相对应的缓冲部35的上表面35a向下方凹陷,所以能够一边抑制就坐者向前方偏移一边给予就坐时的配合感。
[0117]另外,所述内壳32的载荷传递部分327d能够承受来自就坐者的载荷而在厚度方向上得到弹性变形直到抵接于所述载荷承受面P3为止,在无负载时在该载荷传递部分327d的下表面327e与所述载荷承受面P3之间形成有空间327f,所以能够通过该空间327f缓和就坐时的冲击,能够提高就坐感。
[0118]所述载荷传递部分327d是在内壳32的与所述载荷承受面P3相对应的部位在左右方向上设置间隔地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槽327g而成的部分,所以容易将内壳32在外壳31上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进而能够在不施加就坐者的载荷的状态下在相邻的槽327g之间适当担载缓冲部35的下表面35b侧。
[0119]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面叙述了的实施方式。
[0120]本发明的椅子也可以不具有靠背。
[0121]进深改变单元,除了上述那样的内壳整体相对于外壳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前后滑动式的,也可以考虑例如能够获取壳的能够变形的前端部向下部后方卷入的状态与向前方延伸的状态的卷入式的,即通过设为所述壳的前端部被卷入的状态而减小椅座的就坐进深尺寸,通过设为所述壳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了的状态而增大椅座的就坐进深尺寸。进而,也可以考虑设置于一方的壳的前端部的另一方的壳相对于该一方的壳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的局部的前后滑动式的,换而言之,能够获取能够从一方的壳的前端部突出没入的另一方的壳没入一方的壳的状态与向前方延伸的状态的前方延长式的,即通过设为所述另一方的壳没入一方的壳的状态而减小椅座的就坐进深尺寸,通过设为所述另一方的壳从一方的壳向前方延伸的状态而增大椅座的就坐进深尺寸。
[0122]硬质部件并不限定于外壳,也可以是内壳和/或其他的壳。[0123]载荷传递部分,只要是为了使载荷承受面承受来自就坐者的载荷而设置于与该载荷承受面相对应的部位的部分,就可以是任何的部分,例如,如图24所示,也可以形成在内壳X32的上下方向贯通的窗。S卩,内壳X32的载荷传递部分X327d也可以是将与所述载荷承受面XP3相对应的整个区域除去而成的窗状的部分。另外,对于图24的各部分,在所述实施方式的对应的符号上付与“X”而将详细的说明省略。
[0124]另外,也可以如图25以及图26示意所示,内壳Y32的载荷传递部分Y327d由柔性变形自如的材料制作,与所述内壳Y32的滑动移动无关地能够一直与所述载荷承受面YP3大致贴紧。即,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椅座Y3具备具有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面YP3的外壳Y31,所述载荷承受面YP3是将座位基准点YSl设为中心而形成的,在比该座位基准点YSl靠前侧处具备向前方逐渐上升的倾斜部分YP31,所述进深改变单元能够不伴随着所述载荷承受面YP3的联动移动地改变所述椅座Y3的就坐进深尺寸,所述内壳Y32在与所述载荷承受面YP3相对应的部位具备用于使载荷承受面YP3承受来自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传递部分Y327d。该内壳Y32的载荷传递部分Y327d由柔性变形自如的材料制作,所以在如图25所示那样内壳Y32相对于外壳Y31相对位于后方的情况下、与所述载荷承受面YP3大致贴紧,并且在如图26所示那样内壳Y32相对于外壳Y31相对位于前方的情况下、也改变该载荷传递部分Y327d的形状而与所述载荷承受面YP3大致贴紧。另外,未图示,但即使是图25与图26之间的状态,所述载荷传递部分Y327d也与载荷承受面YP3大致贴紧。即使是这样的变形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125]另外,在内壳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但除此之外如果制作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肋和/或凹凸部分等,则在相对于所述外壳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时,内壳能够受这些肋和/或凹凸部分等引导而使其易于滑动。
[0126]另外,在无损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用于改变就坐进深尺寸的进深改变单元的椅座; 所述椅座具备硬质部件,所述硬质部件具有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承受面; 所述载荷承受面是以座位基准点为中心而形成的,在比该座位基准点靠前侧处具备向前方逐渐上升的倾斜部分; 所述进深改变单元构成为,能够不伴随着所述载荷承受面的联动移动地改变所述椅座的就坐进深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硬质部件为在上表面侧具有所述载荷承受面的外壳; 所述进深改变单元构成为,能够在所述外壳上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地设有内壳,通过滑动定位机构使该内壳移动到期望的滑动位置而锁定; 所述内壳,在与所述载荷承受面相对应的部位,具备用于使所述载荷承受面承担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的载荷传递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内壳的载荷传递部分能够承受来自于就坐者的载荷而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直到抵接于所述载荷承受面为止,在无负载时在该载荷传递部分的下表面与所述载荷承受面之间至少局部形成有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载荷传递部分是在内壳的与所述载荷承受面相对应的部位在左右方向上设置间隔地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槽而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内壳的载荷传递部分由柔性变形自如的材料制作,与所述内壳的滑动移动无关地能够一直与所述载荷承受面大致贴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中: 所述内壳的载荷传递部分是将与所述载荷承受面相对应的整个区域除去而成的窗状的部分。
【文档编号】A47C7/00GK103799740SQ201310016445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6日
【发明者】高桥泰崇, 铃木正义, 加纳隆芳, 奥一夫 申请人:国誉家具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