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91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就是一种开锁时钥匙不与钥匙孔锁芯、弹子接触而能实现开关的锁,由于本锁在开锁时锁体上没有钥匙孔,这样无论你开锁技术多高,你接触不到钥匙孔弹子、锁芯,也就不能技术开锁。本锁为暗藏式锁芯,在锁芯侧旁另设一固定、控制钥匙的轴,并且钥匙在推动叶片以后旋转与叶片脱离,且钥匙孔关闭以后再开锁,这样,不能技术开锁。本锁与延时钟和报警器相连,在旋转了钥匙而锁未开的情况下会自动报警,并且内部会自动锁死一定时间。本锁有防止强力撬锁芯和自动更换钥匙的功能。
【专利说明】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
所属【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锁.是一种由钥匙开关的机械锁。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机械钥匙锁,钥匙孔、锁芯、弹子直接暴露在外,开锁时,钥匙直接伸入锁芯中,与弹子直接接触实现开关锁,这就不可避免的能够技术开锁,也很容易破坏开锁;只能被动防盗,没有报警等主动防盗功能;没有遇盗开锁自锁功能。
[0003]为了克服现行的一般钥匙锁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机械锁,它能从根本上阻止技术开锁和破坏性开锁,并有控制一定时间内的盗开锁次数,主动报警防盗等功能。
[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锁在锁芯侧旁另设插入及固定钥匙的轴,通过该轴旋转推动叶片定位之后,再继续旋转使钥匙与叶片脱离且背向叶片,再将二者断开之后,再推动开锁,这样就不能从钥匙孔处接触到叶片,从而不能技术开锁。本锁为暗藏式锁芯难以破坏。本锁与延时钟相连接,使得在钥匙不对而锁未开的情况下,内部锁死一定时间并自动报警。本锁可与报警器相连接。钥匙可以任意旋转。可以自动更换钥匙。
[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锁的安全性能,能够使盗开锁从此成为历史。
[000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07]图1为本锁键形锁舌立体图。(I)为键舌,(2)为动力臂,(3)为键舌伸出部分,左下侧固定圆柱的两端分别伸入锁两侧面板上。其工作原理为:当动力臂(2)处有向右方向的作用力时,其力通过轴作用到键舌(I)上使其向下运动,即为开锁,反之则为关锁。
[0008]图2为本锁中推动各叶片返回复位的弹簧片(4)立体图。孔(6)为固定轴孔,(5)为动力臂。
[0009]图3为本锁叶片形弹子(7)平面图。(8)为开锁深凹槽,(9)为假开锁凹槽。分图
a、b、C、d、e中开锁凹槽(8)位置不同,代表本锁中有5个差异数,可依次定为数字1、2、3、
4、5,或 a、b、c、d、e,分别为 AB、AC、AD、AE、AF。
[0010]图4为本锁钥匙(10)平面图和Af截面的左视图。本锁中画出了 8片叶片,相应的钥匙上有8个齿(11),图中a、b、c、d、e、a、b、c表示分别与图3中的叶片a、b、C、d、e、a、b、c相对应,使图13所介绍锁的键舌⑴与所有的凹槽⑶对齐。
[0011]图5为本锁钥匙固定轴(15)主左视图。(15)为轴,(13)为轴上环形凸出,(12)为插入钥匙的孔。(14)为实体(该部份为实体而非圆环),为推动各叶片向右运动的推动板。
[0012]图6为本锁正面,即插入钥匙面,锁的面板(19)平面图。(20)为固定孔,(16)为钥匙轴孔,(18)为锁叶片两端轨道固定板(132)上的凸出体(133)伸入固定的孔,(21)为弹簧(4)的固定轴孔,(105)为与锁的上面板盒咬合固定凸出体。(22)为本锁钥匙轴挡体
(40)的轴孔,(17)为本锁键舌⑴的轴孔。[0013]图7为本锁叶片两端的面板(132)平面图。孔(134)中插入叶片,四个凸出体(133)伸入两侧面板凹槽(18)中以固定。
[0014]图8为本锁中与面板(19)相对应的内侧面板(27)平面图。(16)为钥匙轴孔,(17)为键舌⑴轴孔,(25)为键舌臂(2)轨道孔,(23)为键舌伸出体(3)轨道孔,(24)为弹簧(4)的动力臂(5)的轨道孔,(26)为钥匙轴挡体(42)轨道孔。(22)为挡体(40)的轴孔。
[0015]图9介绍本锁中由钥匙轴(15)带动的用于推动键舌(I)开关锁的动力板(32)的动作原理。平面图9a中,(15)为钥匙轴,(29)为动力片,其右下侧有尖形凸出体,(28)为动力板(32)上的凸出体或拐出体。当钥匙带动钥匙轴(15)顺时方向旋转时,带动(29)旋转,当其上的尖形凸出体旋转到(28)处并继续旋转时,推动凸出体(28)向右运动。平面图9b中,(30)为动力板(32)上凸出体,(31)为动力片,其左上侧有如图形凹面,当由钥匙带动其轴(15)顺时方向旋转时,当(31)的斜面部份运动至凸出体(30)处时,凸出体(30)能够向右运动至(31)的斜面底点,当返回时能推动(30)向左运动返回。图9c为动力片(29)和(31)与动力板(32)组合图,为图9a、b的俯视方向的图。(32)为动力板,(33)为凹槽,键舌的臂(2)伸入该凹槽内以带动键舌。图9d为动力板(32)的立体图,孔(45)为钥匙轴挡体(40)的伸出体(42)的轨道孔。
[0016]图10介绍本锁中由钥匙轴(15)带动的用于推动弹簧(4)的动力板(38)的动作原理。图1Oa中,当钥匙轴(15)由钥匙带动顺时方向旋转,当动力片(35)右下侧的斜面运动过凸出体(34)以后,失去阻挡凸出体(34)能够向右运动。当返回时,该斜面又推动动力片(38)上凸出体(34)向左运动返回。图1Ob中,(37)为动力板(38)上的凸出体,(36)为动力片,同理当钥匙带动钥匙轴顺时方向旋转时,当动力片(36)上的左上侧的斜面部分运动至凸出体(37)处并继续旋转时,推动(37)向右运动,当返回时(37)又能左移返回。图1Oc为图10a、b与动力板(38)组合图,为平面图10a、b的俯视方向的图,(39)为凹槽。图1Od为动力板(38)立体图。本图所介绍为:通过顺时方向旋转钥匙带动钥匙轴旋转,通过动力片(35)、(36),使动力板(38)向右运动,钥匙再返回时,又推动返回。图1Ob中(107)触点为报警电路中介绍。
[0017]图11为本锁钥匙轴挡板(40)主俯视图。主图中板(41)左端向下斜出(虚线部份),表示可以有两种方式,即:板(41)可以是平直的,也可以是有一定弧度的或弯曲的。图中向上伸出凸出体(42),从图8中锁侧面板(27)上孔(26)中伸出,右边圆柱上下两端分别伸入固定在面板(27)和(19)上的孔(22)内。
[0018]图12为一组弹簧片(43),其作用为挤压锁叶片,使之不能自由滑动,每个叶片对
应一片弹黃片。
[0019]图13为本锁简易视图,为关锁状态。在主视图中,仅画出钥匙推动钥匙轴、推动叶片开关锁部分,推动键舌(I)及弹簧片(4)的动力板等未画,他们在俯视图中简单画出。本图中仅画出各大部分之间的连接等关系,每部分内部连接、控制等可参照每部份图中的介绍。图中虚线钥匙孔为开锁底点,C点为本图中开始推动(32)右移开锁位置,A、B点为图18介绍。由图中可见,本锁有8个叶片(7),分别由两端的面板(132)作轨道控制,他们由弹簧片(43)向上方向挤压不能左右滑动。由图9介绍的动力板(32)推动键舌(I)上的(2)处,以使健舌(I)关或开锁。由图10所介绍的动力板(38)推动弹簧片(4)向左运动,以推动各叶片(7)向左运动至运动底点,向右运动时放开各叶片(7)并离开一定距离。钥匙孔(12)斜向左上方,推动板(14)斜向右上方,钥匙轴挡板(40)上的每个挡板(41)伸入各自对应的环形槽内(各相邻的环(13)之间),并由弹簧作用使左端保持有向上的弹力。(44)为圆形卡簧,以固定下面各件。图中动力板(32)处于左顶点,凹槽(33)带动键舌上(2),使健舌(I)处于轨道上顶点,即关锁状态。动力板(38)处于其轨道左顶点,凹槽(39)带动弹簧片(4)至左顶点,推动所有的叶片(7)至其轨道左顶点。弹簧片(4)的弹力大于弹簧片
(43)的弹力。
[0020]本锁开关锁的原理为:锁中各个叶片的开锁凹槽⑶组成一组。如图13俯视图中自上而下叶片凹槽(8)的位置组成为图3中的a、b、c、d、e、a、b、c或1、2、3、4、5、1、2、3,只有将所有的开锁凹槽(8)与键舌相对齐,键舌才能进入凹槽(8)内开锁。若有一个叶片的开锁凹槽不处于键舌(I)的位置,则该叶片将阻止键舌进入凹槽开锁;若有一个叶片没有向右运动至少A-B的长度,则该叶片上A-B段将阻止键舌向下运动。由于A-B段比B-1段高出一部份,所以,它将阻止键舌与其它叶片上的B-1段相接触,也就不能对其它叶片进行探测,所以只有将本锁的所有叶片一起向右推动,才可能进入下一步的开锁动作。
[0021]下面介绍本锁的开关锁过程:设定本锁叶片自上而下为图3中的a、b、C、d、e、a、
b、c或称为1、2、3、4、5、1、2、3,则钥匙为如图4所示。将钥匙插入钥匙孔中,此时钥匙为空运动,设定此时为关锁底点,开锁始点。顺时方向旋转钥匙,则推动板(14)推动所有的叶片一起向右运动,当推动板越过水平位置以后,各叶片在弹力作用下向左弹回,钥匙继续旋转,当叶片运动至图3e所示的位置以后,钥匙的齿(11)再推动各自对应的叶片向右运动,同时推动推动板(38)也向右运动(见图10),在钥匙旋转到水平位置之前或之时,使弹簧片
(4)至运动右底点,并与叶片脱离,各叶片由弹簧片(43)固定。钥匙继续旋转,推动板(14)及钥匙均已推动钥匙轴挡板(40)逆时方向旋转并越过,在挡板(40)再返回以后,钥匙继续旋转至C点以后,再推动板(32)向右运动(图9),使键舌沿轴顺时方向旋转进入开锁凹槽(8)内开锁。所以只有钥匙轴挡体处于图9中轨道上顶点位置时,其挡体(42)进入其轨道孔(45)上端的横向轨道位置,开锁动力板才能右移开锁,此时钥匙轴挡体(41)已将钥匙轴环形槽全部堵死,所以,此时的钥匙孔位置已与各叶片完全断开。(若钥匙轴挡体不处于图中顶点位置,其挡体(42)则位于动力板(32)的孔(45)的竖向孔内,以阻止开锁动力板(32)右移开锁)。钥匙再继续旋转至开锁底点虚线钥匙孔位置。本锁开锁钥匙旋转小于360°。钥匙返回关锁时,钥匙逆时方向转回,先推动开锁动力板(32)返回关锁,然后继续旋转最终返回至原点,各叶片左移至底点,为上述开锁过程的逆过程,不再烦述。
[0022]本锁叶片中设有假开锁凹槽,其目的为扰乱作用,当某一叶片的假凹槽处于键舌
(I)位置时,即有的叶片处于真假开锁凹槽之间时,该假凹槽有疑似开锁凹槽之作用。
[0023]图14为一种应用本技术的挂锁的外形立体图。由于本锁结构复杂,不可能像现在挂锁一样,从锁体侧面开孔组装或维修,更要为了保证它的抗破坏性能,所以,将本锁装入成形的盒中,加装可取下的上盖维修。(46)为锁外壳,外壳上的钥匙孔仍为(12),(47)为锁梁,(48)为锁上盖板,盖板(48)与锁盒连接应牢固防水、雨淋等。(49)为螺丝,它在开锁的横梁(左侧)一侧,(32)为开锁动力板,在本锁中由它控制锁梁(47)开关锁。(50)为横向板,其右端卡在右侧横梁下部、开关锁时横梁伸出缩回的轨道内,以阻止横梁开锁后脱出,在开锁以后,左侧横梁伸出,从其孔中可取出螺丝(49),此时横向板(50)受弹力向左侧返回而脱离出右侧横梁,此时,横梁可以取下。取下横梁以后,锁的上盖板才能取下,锁盖板可以从一侧抽出(如图中方式),也可以是从上方直接压下盖住,此时,在锁梁上贴着锁上盖处应该设凸出体,以使盖板在关锁后不能取下,总之,只有在开锁以后取下横梁才能取下上盖板。若像现行的挂锁方式一样从侧面开孔,使之开锁再行维修也可,但其安全牢固性下降。
[0024]图15为U型锁立体图。当用于像现行的电动车、摩托车等U型锁时,可以将整个图14所示的锁体从左侧边装入锁的下横梁(136)内部,将开锁板(32)象图19那样向左侧伸出(80),由其锁着锁梁(137)的左侧,也是像图14的螺丝(49) 一样,在开锁以后取下螺丝(135)再取出锁,此时螺丝(135)固定着锁的左侧边板(138)。
[0025]本锁开锁为动力板(32)向右运动,使键舌进入开锁凹槽(8)内,可使上述的锁推动(32)上任一点即可,同样,推动板(32)上任一点都可作为锁应用。实际上本锁的动力板
(32)为左右方向的开关锁锁舌,键舌(I)、(3)为上下运动的开关锁锁舌。本实施例中(图14,15),开锁动力板(32)象现行锁一样锁入锁梁(47)、(137)上设的凹槽(139)内。也可以是由开锁板(32)再推动、控制现行锁的开关锁横梁。
[0026]图16介绍一种本锁与大锁舌连接的方法。当本锁用于保险柜、防盗门、汽车门等地方时,需要加装由本锁控制的大锁舌来控制门。图16中本锁键舌伸出体(3)如图形状,
(51)为控制大锁舌的挡体,它保持向上的弹力,也可以是像图(19)那样,它向左伸出横向板,在板中间设轴(82),轴两端固定于锁面板上,使之成为一杠杆,这样,挡体(51)为一头,它与左端对称,这样在受到破坏力时,他不会自行向下运动。(52)为大锁舌,(54)为向下伸出体,该大锁舌处于关锁状态,右侧的虚线伸出体(54)表示开锁以后的伸出体(54)的位置。(53)为与钥匙轴固定连接的推动板,其它如叶片等锁的其它件没有画出。这里仅介绍一种由钥匙轴带动控制的大锁舌的开锁方法。其工作原理如下:开锁时,钥匙顺时方向旋转,带动推动板(53)旋转(钥匙齿(11)及板(14)推动叶片等所有动作,如前述),最终推动开锁动力板(32)向右运动,使键舌⑴向下运动,进入开锁凹槽⑶内开锁,即本图的伸出体(3)向下运动,拉动板(51)向下运动,而不再阻碍大锁舌(52)后退开锁,设定此时推动板(53)的右上端刚好运动至伸出体(54)的左侧,钥匙继续旋转,使板(53)推动大锁舌伸出体(54)右移开锁至图中虚线位置。钥匙返回关锁时,先推动开锁动力板(32)左移返回,使伸出体(3)向上运动关锁,然后,当动力板(53)的左上侧边运动至大锁舌上凸出体(54)的右侧边时(开锁以后的虚线凸出体(54)的右侧边),推动凸出体(54)带动大锁舌(52)左移,当最终钥匙返回至原点,大锁舌(52)越过挡体(51),受弹力作用挡体(51)向上运动而又挡住大锁舌,至此,开关锁动作完成。本方式中,在钥匙转动开锁的最后一段推动大锁舌(52)开锁,在钥匙返回关锁的最后一段又推动大锁舌(52)关锁。与前述锁不同的是,本锁钥匙又推动大锁舌开关锁,应留出相应的旋转角度,使(29)提前推动(32)右移开锁,然后钥匙再继续旋转推动大锁舌后退开门锁。
[0027]图17是一组合图,处于关锁状态,也是介绍一种推动大锁舌开关门的方式,本方式的目的是,在开大锁舌以后钥匙返回关锁时,首先推动大锁舌返回关锁。图17a中,大锁舌为(56),它的向下伸出体为(55)。推动体(57)与钥匙轴(15)固定连接,开锁时钥匙旋转带动推动体(57)旋转,当其旋转至伸出体(55)左侧时,设定此时(32)已右移推动键舌
(I)(3)向下运动,已进入凹槽(8)内开锁,然后,由钥匙带动继续旋转时,推动大锁(56)右移开锁至虚线位置,钥匙返回关锁至图中位置即关锁。图17b中,(58)也为大锁舌伸出体,(59)为推动体,它与钥匙轴固定连接,本图处于关锁状态,此时伸出体(58)上A-B段与推动体(59)旋转时,其尖端所成的圆弧相重合。当钥匙旋转开锁时,带动推动体(59)旋转至B点时,设定此时钥匙已推动(32)右移,键舌(1)、(3)已向下移动开锁,钥匙继续旋转与A-B段脱离,至图中位置时为大锁舌开锁底点,大锁舌(56)由图17a中推动体(57)推动开锁后,伸出体(58)位于图中虚线位置。当钥匙返回关锁时,首先(59)推动大锁舌(56)上伸出体(58)上的BC竖直段,使大锁舌左移关锁,当至图中所示位置时关锁至底点,钥匙继续旋转,推动体(59)沿B-A段运动,并在此时设定推动(32)左移关锁,然后,钥匙继续旋转直至原点。图17c为图17a、b的组合图。本开关锁方式中,由钥匙轴带动的推动体(57)和
(59)都控制大锁舌,他们不处于同轨道。
[0028]图18为本锁应用于防盗门上的一种连接方法。为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0029]图19为图18中内外锁部份的立体分解图。(67)为防盗门大锁舌,(15)为钥匙轴,(71)和(78)为推动体,它们与钥匙轴固定连接。(72)为内开锁舌,(76)为其轴及把手(门内),(74)和(75)为与(76)固定连接伸出体。(69)为杆(73)下端的凸出体。门内开时逆时方向旋转把手(76),使推动体(75)推动内锁舌(72)右下端,使内锁舌(72)右移开锁开门。本锁中大锁舌(67)关锁,由上面的把手(门内、外设同轴把手)(61)带动推动体
(60)顺时方向(门外)旋转,推动大锁舌(67)上凸出体(62),使大锁舌左移关锁至本图位置,即关锁状态,然后把手在其弹力作用下返回如图原点位置。依照现行的防盗门的开关锁方式,内锁舌(72) —直处关锁状态,而大锁舌(67)连接门的上下等多方位连杆、锁舌,只有需要时锁起。当大锁舌未锁起时,门内开时,只需旋转把手(76)开内锁即可,而在门外时必须用钥匙开锁,用钥匙开锁时,通过与钥匙轴固定连接的推动板(71)来推动杆(73)的凸出体(70)处,使杆(73)带动杆(74)、(75),而最终推动内锁舌(72)右移开内锁舌。同时钥匙旋转开锁(门内外都有),通过与钥匙轴(15)固定连接的推动板(78),推动大锁舌的伸出体(68),使大锁舌右移至图中虚线位置而开锁。本图中推动体(78)的方式,与图17a中推动体(57)相同,只是推动大锁舌右移开锁。
[0030]下面简单介绍本锁外开时的过程,将钥匙插入钥匙孔(12)中,顺时针方向转动钥匙,当钥匙轴推动(32)(由图13中的A —B)右移开锁,键舌(I)、(3)向下运动,带动锁挡体(77)向下运动而脱离大锁舌(67)之后,设定此时推动体(78)运动至大锁舌(67)的伸出体
(68)左侧,并随着钥匙的继续转动而推动大锁舌(67)右移开锁(由图13中的B点至虚线钥匙孔位置),与此同时,推动体(71)推动杆(73)的凸出体(70)处,使杆(73)向上运动,最终使内锁舌(72)也向右运动开锁,开门以后再返回钥匙至原点拨出钥匙,至此本锁开关锁过程完成(推动叶片等等如前锁中介绍),此时锁挡体(77)位于大锁舌(67)的下方,门由内锁舌(72)锁着。当再锁大锁舌(67)时,需顺时方向转动把手(61),最终使(60)推动大锁舌向左运动关锁至底点而越过锁挡体(77),挡体(77)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而将大锁舌(67)又锁死。本图中杆(73)下部的凸出体(69),在杆(73)向上运动时,带动伸出体(74),使内锁舌(72)右移开内锁舌,在门内旋转内锁舌把手(76)时,杆(73)不动。
[0031]防盗门锁要求内外锁都能用同一把钥匙开锁,按装于门内的锁只是由推动体(78)推动大锁舌(6 7)右移开锁即可,不用推动内开锁舌(72)。图19为图18的内外锁体部份的立体分解图(只是简单画出,与门、锁盒等固定及轨道等以现行锁方式连接)。锁挡体(77)和大锁舌(67)是内外两把锁共用的,门里面和门外面的锁的推动体(78),都在各自锁的开锁推动板(32)推动键舌(I)开锁以后,推动大锁舌(67)的(68)处,使大锁舌向右运动而开锁。以前介绍的锁正面都是门外方向,现在门内门外面的锁的钥匙、叶片、各推动板等要保持在同一位置,这样,就将门内面锁的钥匙插入方向,由如图13中俯视图的从下方插入改为由上方插入,而上部的推动板(32)、(38)等部件装在下方,相应的键舌的动力臂及伸出体(2),(3),弹簧片(4)的动力臂等也改朝下方,各叶片顺序也相应调整,以门内外使用同一把钥匙开锁为标准。钥匙开锁的旋转方向从门内看也为逆时针方向旋转。
[0032]图19为图18所示的锁的锁芯体盒(79)部分的立体分解简图。由锁盒板将用于内外开的锁连为一体,两个键舌伸出体(3)伸出锁盒盖板,其连接见上方分解图。内外锁的伸出体(3)都能拉动挡体(77)开锁,互不干涉。门外面锁的开锁动力板(32)上的右端伸出体(80),阻挡着杆(73)上设的凸出体(81)处,使其在板(32)未右移开锁时不能向上运动而开内锁舌(72)。推动板(78)和(71)的旋转半经较大,在锁盒上留出了旋转轨道空间。
[0033]本锁内外锁与现行的防盗门锁一样,内外锁对齐,钥匙孔轴(15)相对,键舌伸出体(3)也处同一位置。都伸入锁挡板(77)的凹槽内,以能够向下拉动锁挡板(77)开锁,锁挡板(77)的凹槽上下长度较大,在键舌(I)、(3)关锁、键舌(I)的伸出体(3)向上运动以后,不会推动(77)向上运动。
[0034]图20为图18中控制大锁舌(67)关锁的按键(83)部份的立体分解原理图。在大锁舌(67)上设凹槽(66),左端设斜面(63),在按键体(64)的上侧面设凹槽(85),(84)为弹簧板,其两端分别由固定在锁面板上的上下两柱控制,该弹簧板的中间位置伸入凹槽(85)内,以弹性固定按键的位置。按键体(64)的下侧面设凸出体(65),其左侧边BC段为如图斜面,其下底面AD边所在面右侧也是如图的斜面。凸出体(65)上的AB段伸入大锁舌(67)上的凹槽(66)内,以控制大锁舌不能向右运动关锁(由于本图是门内看锁方向,故大锁舌关锁方向与图18方向相反)。按键体(64)的下端(也可以是上端)能向右稍微移动,并保持有向左的弹力。本图 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依现行的防盗门的习惯,大锁舌(67)有时并不关上,因本锁中控制大锁舌(67)关锁的把手(61)为门内外同轴,所以这就要求控制把手不能随便旋转。本图中设定凸出体(65)的AB段伸入大锁舌(67)的凹槽(66)内,为开锁状态,当需要将大锁舌(67)关上时,在门内首先按下按键(83),使凸出体(65)上的BC段边的斜面,沿凹槽(66)的左侧边向下运动,使按键体(64)的下端右移,当挡体(65)越过大锁舌(67)以后,受弹力作用按键体(64)下端左移返回,进入大锁舌凹槽(66)左侧边的底面,按键不能再向上返回,但弹簧(84)使其具有了向上返回的弹力,此时,大锁舌(67)失去阻挡,能够向右运动关锁。在门内为逆时方向、在门外为顺时方向转动把手(61),使推动体
(60)推动大锁舌上凸出体(62),使大锁舌(67)右移关锁,在关至底点以后,设定已越过锁挡体(77)和按键(83)的凸出体(65),锁挡体(77)向上运动关锁,按键(83)失去阻挡,在弹簧(84)作用下向上运动弹回,设定此时凸出体(65)的下底面(AD边所在面)右边的高度,已在大锁舌上斜面体(63)的左尖端之上。当开锁时,大锁舌(67)在钥匙带动下返回,大锁舌的斜面出3)推动(65)的下端面,使按键(83)向上运动,大锁舌开锁回原点以后,设定大锁舌(67)的凹槽(66)的左侧边,刚好越过凸出体(65)的左侧边,即AB边所在面,在弹簧(84)的作用下按键又向下弹回,此时凸出体(65)的左侧边的AB段所在面,又阻挡在大锁舌的凹槽(66)的左侧边,使之又不能右移关锁,此时门内外的把手(61)均不能随便转动。[0035]图21为本锁与延时钟及报警电路连接控制平面示意图。
[0036]图22为延时钟连接控制部份的立体分解图,为图21俯视方向。图中(15)为钥匙轴,(79)为本锁体,(97)为延时钟,(100)、(104)为推动板,(86)、(103)为推动片,推动片(86)推动推动体(87)、(100),推动片(103)推动(88)、(104),推动连接的方式为图9、10的形式。本图示的目的是当本锁(可以只设在门外面锁)在实施了开锁动作,即:使钥匙旋转,但锁并没有开的情况下,该延时钟能将本锁锁舌锁住一定时间,在该时间内不允许再次开锁,若再次开锁则会继续维持该锁定的时间。具本方式为:在门外侧锁的钥匙孔轴
(15)的上端(图13俯视图方向),再设与钥匙孔轴固定连接的推动片(86)和(103),在推动片(86)的左下侧伸出推动体(图中为关锁状态)。推动板(100)左侧向下伸出(87),其右端(见图22分解图)有拐角(89),其尖端为尖形,它有左向的弹力。(90)为其右端伸出板,通过该板推动延时钟(97)动力臂的上端(96),(101)为延时钟(97)的动力轴。控制板(92)左端由固定于锁盒板上的轴固定,右端向下伸出凸出体(95),它从延时钟上孔(98)中伸入,右端向上伸出挡体(93)和(94),挡体(93)与拐角(89)处相对齐,挡体(94)向上运动能进入锁挡体(77)或锁舌(3)上设的凹角(91)处(只有在关锁状态时)。本图示工作原理、动作过程为:当开锁时,顺时方向旋转钥匙,带动推动片(86)旋转,当旋转到推动板(100)的伸出体(87)处时,推动(87)伸出板,使动力板(100)向右运动,其右端推动延时钟臂旋转(同时推动动力板(104)向左运动),从而使延时钟内的推动板推动控制板的(95)处,使挡体(93)和(94)向上运动,设定此时拐角(89)处已越过挡体(93)所以,(93)只能稍向上运动与拐角(89)左侧下表面接触,并保持有向上的弹力,设定此时,挡体(94)尚未进入锁挡体(77)或锁舌(3)上设的拐角处,钥匙继续旋转,使延时钟动力臂转动一定角度之后,推动体(86)与伸出体(87)脱离,推动板(104)至左顶点,推动板(100)弹回,延时钟开始工作自行返回。钥匙继续旋转,设定当锁内键舌⑴开锁以后(如图13中由A至B点),再使动力片(103)推动推动板(104)上伸出体(88)处向右运动,推动板(104)的右端连接延时钟轴下端的动力臂(102),当运动至开锁底点时,推动动力板(104)至右底点,延时钟也返回原点,控制板(92)在弹力作用下,右端向下运动返回。关锁时,钥匙返回,当推动体(86)旋转返回到已处于原点的伸出体(87)处时,推动伸出体(87)向上运动,从而越过伸出体(87)直至返回原点。当钥匙不对锁未开时,此时,因钥匙齿推动各叶片,不能使所有叶片的开锁凹槽与键舌(I)对齐,故动力板(32)不能推动键舌(I)开锁。所以,只有返回重开。在钥匙返回时,(87)伸出体受弹力或由推动体(86)又推动伸出体(87)返回,当其拐角(89)处向左运动通过挡体(93)之后,挡体(93)失去阻挡向上运动,使挡体(94)伸入到锁挡体(77)或锁舌(3)的拐角(91)内从而阻止其向下(图21方向)运动而开锁,钥匙继续旋转推动(87)向上运动并越过(87)直至返回原点,现在要想再次开锁,只有等延时钟返回原点,控制体(92)又向下运动,使挡体(94)伸出锁挡体(77)或键舌(3)的拐角。在此期间内若再次开锁,钥匙旋转使推动体(86)推动推动体(100)向右运动,使其拐角(89)处从挡体(93)的下侧向右运动通过,并将延时钟轴上端动力臂又推至右底点,等于是加长了延时时间。本次开锁无论钥匙对否都不会开锁,因为挡体(94)已经伸入(91)处,阻挡着锁挡体下降开锁。
[0037]本锁与报警电路的连接方式为:①、延时钟为电路的一极,其接线与延时钟上(99)连接,锁体或门体作为另一极,当推动板(100)推动延时钟臂旋转时,内部接触片与锁挡体(95)接触,发出警报声直至延时钟返回原点。②、将锁挡体(77)或伸出体(3)的拐角(91)处作为一极(与(77)或⑶绝缘),连接报警电路,将锁体、门体作为另一极,当锁未开推动板(100)返回时,锁挡体(94)进入(77)或(3)的拐角内时接通电路,发出报警声,也是持续至延时钟返回原点,该方式为已旋转钥匙开锁,但锁未开钥匙返回时才报警。
[0038]本锁的报警电路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①、在图1Ob中(38)上凸出体(37)的上侧,在动力片(36)外侧的旋转轨道上连接报警电路的一极触点(107),该触点由锁盒板绝缘固定,锁体或门体为另一极,当开锁时,(36)动力片旋转,当其左上侧斜面运动至触点
(107)处时,二极相连发出警报声,直至钥匙返回使动力板(36)与触点(107)脱离。②、将触点(107)与动力板(32)固定连接,这样,当钥匙旋转开锁,使动力片(36)与触点(107)接通发出报警之后,若(32)右移开锁,则带动触点(107)右移断开,报警声停止。当返回关锁时,开锁动力板返回再次连接,报警声又响起,直至动力片(36)旋转与触点(107)脱离,该方式中在开和关锁时响很短的两声。若本锁未开则报警持续至钥匙返回动力片(36)与触点(107)脱离。
[0039]图23为一种本锁中报警电路的连接方式,设图1Ob中推动片(36)为一极,触片
(109)与板(108)连接,推动板(108)右端与开锁动力板(32)动连接,其向上设凸出体(111),左端卡在杠杆体(110)轴下端凸出体(112)的下侧,它的左端有向上的弹力,杠杆体
(110)有逆时方向弹力,图中为下端的右底点,凸出体(111)位于图1Ob中推动片(36)的下表面(或另设推动片),触点(109)可以为较宽的弹性的触片,以灵活确定报警电路接通停止的角度,其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钥匙带动动力片(36)顺时旋转开锁时,当左上铡的斜面接触到触片(109)时接通报警电路,如果钥匙正确开锁,则(32)带动推动板(108)右移,使触片(109)与推动片(36)脱离而断开电路,板(108)向右运动,其左尖端与杠杆凸出体(112)脱离,其左端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当钥匙带动返回关锁时,动力板(32)带动板
(108)向左运动返回,其左端伸入凸出体(112)的上端,钥匙继续旋转返回,推动片(36)的右下端面又推动凸出体(111),使板(108)的左端向下运动推动凸出体(112)向左运动并越过凸出体(112),之后杠杆体(110)(112)又返回,凸出体(112)又处于板(108)的左端上方,此时推动片(36)已与触片(109)脱离。如果上述开锁过程钥匙不正确,则开锁动力板
(32)和(108)不右移,则报警电路不会断开,报警电路连接直至钥匙返回,使触片(109)与推动片(36)脱离。
[0040]图24为用于汽车门上的锁的平面示意图,仅表示各部份的位置。
[0041]图25为图24的立体分解图。本锁开关锁方式如现行汽车门锁,设定本锁内外都有锁,内外都有拉手随意拉开锁舌,门内侧设有挡住大锁舌的插销,且用钥匙开锁时都能拉开该插销,与防盗门锁不同的是本锁大锁舌设有关锁弹簧,使其始终处于关锁状态,这样就设一个关锁按键(115),使其挡体(114)阻挡着锁挡体(117)的关锁轨道,关锁按键(115)上有凸出体(120),其形状、功能与图20的凸出体(63)相似。另设一控制关锁按键的按键(113),其功能、作用如图20的按键(83),凹槽为(122),挡体(121)。门内外同设的拉手(123),当门外顺时方向向外拉动拉手时,带动伸出体(124)推动大锁舌(118)上拐角(125)处,推动大锁舌(118)向右运动开锁开门,之后拉手在弹力作用下返回,大锁舌(118)也在弹簧作用下返回。(127)为一按键,其作用为通过控制杠杆(126)的右端向下运动,使杠杆的左端向上运动伸入大锁舌(118)的后端,以阻止其向右运动开锁,在键舌(3)上设拐角(128),在杠杆(126)的左下端设凹槽(119),拐角(128)伸入该凹槽内,当键舌(3)开锁向下运动时拉动锁挡体(117),通过该拐角(128)也拉动凹槽(119) 一起向下运动而脱离大锁舌(118)右移开锁的轨道。(129)为大锁舌(118)上的伸出体,(130)为与钥匙轴固定连接的伸出体,他们就象图17a中的(55)和(57),在开锁舌(I)之后,钥匙继续旋转,使推动体
(130)推动伸出体(129),使大锁舌(118)右移开锁。本图为大锁舌(118)关锁状态,为门外方向,关锁按键(115)为内外同一个,设在门外为向内按动按键,在门内为向内拉动按键的里端,挡体(114)位于锁挡体(117)的拐角(116)处,以阻止锁挡体(117)右端向上运动关锁。本锁的工作原理、动作过程是这样的,平时本锁并不关上,随时可拉动内外拉手(123),使大锁舌(118)右移开锁开门。向下按下按键(127),推动杠杆(126)左上端伸入大锁舌后端以阻止其后退开锁,此时,拉手(123)失去作用,向上拉动按键(127)可放开大锁舌。
[0042]当需要将本锁锁上时,先将设在门内侧的控制关锁按键(113)向下按下,使其挡体(121)进入按键(115)上挡体(120)的下表面(参考图20),使挡体(121)不再阻挡(120),然后(门外)向里按动按键(115),使(114)越出锁挡体(117)上的拐角(116),锁挡体(117)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而挡在大锁舌(118)的后部,挡体(114)处于(117)的内表面,并具有返回的弹力,按键(113)又向上弹回原位,至此本锁关锁完成。当开锁时,插入钥匙,顺时方向(门外)旋转,使键舌(I)向下运动开锁(参考本锁中前有述),伸出体(3)向下运动,而拉动挡体(117)向下运动而开锁(此时若按键(127)也位于关着的下方位置时,也一起将其左端拉下,使按键(127)复位),按键(115)在弹力作用下弹回原位,又挡在拐角(116)处,然后继续转动钥匙,使推动体(130)又推动大锁舌上伸出体(129),使锁舌(118)向右运动开锁开门(也可以不再使钥匙推动大锁舌(118)开锁,而只是使钥匙推动锁挡体(117)开锁,大锁舌仍由内外拉手(123)开门),然后钥匙返回,大锁舌在弹簧作用下又伸出,键舌(1),(3)又向上返回,钥匙直至返回终点。
[0043]由于汽车高速运动震动较大,为防止因震动或无意间关上本锁,可将按键(113)的凸出体(121)改为如引出图(131)的形状,使按键(115)的凸出体(120)平时卡在凹槽
(131)内,此时按键(113)不能向下按动,设定按键(113)的上端可向内稍运动,这样在关锁时,必须先推动按键(113)向内运动,使凸出体(120)脱出凹槽(131),然后再向下按下按键(113),使挡体(131)越过凸出体(120)下表面以后,受弹力作用按键(113)的上端向外运动返回,卡在凸出体(120)的下表面,在关锁按键(115)向内运动关锁后,按键(113)又向上弹回,最终在锁挡体(117)开锁后,按键(115)返回,挡体(120)又进入凹槽(131)内。将按键(113)的上端设为可向内运动以后,可以在按动了按键(113),其挡体(121)或(131)进入凸出体(120)的下表面以后,再向内方向推动按键(113),使其返回以去消上述动作。图20中用于防盗门时同理也可改为本图方式。
[0044]左下方的引出图表示锁挡体(117)可以改为从大锁舌的侧边锁入,锁键舌(1),
(3)向下运动开锁,通过斜面等拉动锁挡体(117)的右端向右运动,以使其脱离大锁舌(118)后退开锁的轨道,前述的防盗门等锁同理也可以如此。
[0045]本锁图2中弹簧片(4)也可以像弹簧片(43)那样分开,使每个弹簧片对应一个叶片。因本锁无法技术开锁,所以,应将每把锁的钥匙齿对应的数字编组记录,这样在钥匙丢失以后,只要提供该组数字,可重新复制钥匙,如图4中钥匙可编组为:1、2、3、4、5、1、2、3或
a、b、C、d、e、a、b、c或其它字母、数字、符号等方式。本锁可根据安全要求组成不同安全级别的锁,在要求不高的锁中可以将图11中的挡体(40)去消。图5中各叶片(7)之间的环
(13)也可以去消,此时若有挡体(40),可以将挡体(40)改为一块整板的。
[0046]本锁中可将图9的开锁动力板(32)上的凸出体(28)改为弹性的,这样,当钥匙孔上有较大的破坏力时,可以使钥匙旋转至开锁底点,但开锁动力板(32)并未右移开锁。图6中(105)、图7中(106)为与锁上盖板咬合固定的凸出体,使本锁组装可采用模块化方式。
[0047]由于本锁锁芯为内藏式,所以,可以在锁盒等内侧加铅等重金属板或其涂料层,使之全方位完全阻止X射线等对叶片的凹槽(8)的探测开锁。
[0048]本锁中推动板(14),在开锁时先由它推动各叶片向右运动至底点的作用是:每次开锁时都将所有的叶片推到右底点,以防长时间使用以后能探测到叶片的凹槽(8)处。本锁中各件的轨道、固定、连接等未介绍,以现行锁或机械等方式为准。本锁图13俯视图中,推动片(29)和(31)分别在推动板(32)的上或下方都行,只要是(29)推动(32)右移,(31)能推动(32)左移返回就行,推动板(38)亦如此。本锁图13中,叶片(7)再向右移动图3中A-B的距离,其凹槽(8)就与键舌(I)对齐而能开锁,也就是图3中的a图,b图为再移动BC的距离,依次c图再加⑶,d图再加DE,e图又再加EF,则所有叶片的凹槽⑶都与键舌⑴对齐。
[0049]本锁当用于防盗门锁时,与图13所示的锁,钥匙旋转开锁推动开锁角度不一样。如图13主视图中,虚线钥匙孔为开锁底点位置,C点为开始推动开锁动力板(32)右移开锁的起点。当用于防盗门、保险柜等需要由钥匙再推动大锁舌时,可设A点为开始推动板(32)右移开键舌(I)的位置,至B点为键舌(I)开锁至底点,由B至虚线钥匙孔位置为推动大锁舌开锁,此时的挡体(40)可改为如图左侧向下弯曲的,以使提早将此时的钥匙孔与叶片断开。
[0050]现在锁的钥匙孔一般为竖直向上的,可以将图18中用于防盗门上的锁的锁体右端向下倾斜,以使钥匙孔竖直向上,将图18的立体分解图中键舌(I)的伸出体(3),仍然拐向锁挡体(77)开锁。因为本锁钥匙旋转与叶片脱离并转向之后才开锁,所以钥匙上的凹槽可以去消。为了防止丢失钥匙以后的麻烦,可将钥匙齿的信息,如图4的钥匙为a、b、c、d、
6、&、13、(3,或1、2、3、4、5、1、2、3等能表示上述信息的字母,数字或有规则的汉字等符号及锁的型号等编号,与钥匙一起交与用户,这样,在丢失钥匙以后,提供上述信息,便能很容易的复制出钥匙。
[0051]本锁中的连接报警电路时,可以是同时加振动、灯光等方式。也可以同时连接到其它方便控制及检查的其它位置,或作为启动摄像、电话、手机等电路连接的开关。本锁图13中有8片叶片,同现行锁一样,可以根据要求有不同的叶片数和差异数。
[0052]以上所介绍的锁只能防技术开锁,下面再介绍防止强力撬锁芯的方法和自动更换钥匙的功能。
[0053]图26为由钥匙轴(15)带动的推动开锁键舌开关锁和推动各叶片返回部份的立体分解图,图中左侧引出为各对应件的平面图。本图为图9和图10部份的改进技术,钥匙轴可以任意旋转,可以参考图9、10的介绍。前述的锁中设定了钥匙旋转开关锁的始点和止点,图9、10中各件为关锁底点、开锁始点,图9中钥匙轴不能再逆时针方向旋转。现在所述的图26介绍的锁,将图9中推动片(29)右侧的尖端凸出体的上边也改为如下边似的斜面,将推动片(31)的左侧凹槽的下边也改为斜面,这样,钥匙带动轴(15)便能向任意方向自由旋转,从而推动开锁动力板(32)左右运动。同理将图10中的推动片(36)右侧的边也改为斜的,使钥匙带动推动片(35) (36)也能任意旋转,从而推动板(38)左右运动。当有超过一般钥匙强度的超强力扭动钥匙轴,而钥匙齿不对时,开锁键舌不能进入开锁凹槽内开锁。此时,开锁动力板(149)能够向左运动,使得钥匙能任意旋转。另外图26中,将图2中推动各叶片返回复位的弹性片(4)也改为板(177),将图1中开锁键舌(I)的动力臂(2)改朝下方为如图形状,将开锁动力板(32)改为图26中(149)形状,其竖向凸出体(147)与开锁键舌(151)的动力臂之间由弹簧连接,这样,在开锁动力板(147)在向左运动时通过弹簧拉动开锁键舌(151)开锁,在向右运动时由凸出体(148)推动开锁键舌(151)的动力臂向右运动关锁。图中叶片返回弹簧片改为板以后,推动片(142)和(144)也与图10介绍的不同。最上方为外连接的锁舌板(140),由钥匙轴定位,由开锁键舌(151)伸入其右侧孔(141)中,并带动板运动以实现开关锁,这种方式在许多实施例中会用到(有时只锁一侧)。实际上图26介绍的锁中,只有开锁键舌进入开锁凹槽中开锁这一种方式,本图中也可以是开锁键舌的伸出体拐出作为锁舌或为板(140)由开锁键舌(151)的固定轴定位,不与钥匙轴相连,此时,若钥匙轴处有破坏力使轴变形、损坏也不会开锁。最下方是锁内侧板(153),其作用为如图8中的(27)。上方的所有部件依次伸入轴(15)上端,并在最上端由弹性卡簧固定,本图具体的动作过程在解释完其它原理以后一同解释。
[0054]图27为介绍用于推动更换钥匙的旋钮(158)的立体分解图。图中锁内侧板(153)与图26中下部板(153)为同一板,左侧两个竖向板(154)为板(149)和(143)的轨道固定板,板(149)和(143)的左端伸入两个竖向板(154)内。孔(155)为钥匙轴(15)的轴?L。右下侧凹槽(168)为开锁键舌(151)伸出体轨道孔。旋钮(158)为更换钥匙的动力轴,其弧形凸出体(161)的两侧边受与板(153)固定的竖向板(162)的控制,图中所示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底点,它能顺时方 向旋转稍大于180°。右下侧为旋转件(164),由其孔套在柱(169)上,使其右上方的凸出体尖端伸入弧形凸出体(170)处的图中指示位置,这样它将阻止旋钮(158)顺时方向旋转,其向左侧伸出板的凹槽将开锁键舌(151)的向上伸出体(图26方向)夹住,这样,当开锁以后,开锁键舌向内运动,带动旋转件(164)顺时方向旋转,使其向上伸出体向右运动脱离(170),从而旋钮(158)能够旋转,且设定在旋钮(158)旋转到底点的整个过程中弧形凸出体(170)都将阻止(164)返回。柱(160)的右端套在与锁内侧板(153)固定连接的柱上,左端靠在旋钮(158)上如图形状的凸出体(159)上,且柱有向内方向的弹力,其作用为使旋钮(158)不会自行旋转。当旋钮(158)顺时旋转到底点以后,柱(160)又靠在凸出体(159)内侧的平面上,同样使其不会自行旋转。开锁动力板(149)的右端有凹槽(150),旋钮的如图所指示的凸出体(161)和(165)之间的柱伸入凹槽(150)内。旋钮(158)的下部份为圆柱,且圆柱(165)和(167)两部份同直径,弧形体(161)和圆柱体(165)之间的部份与(165)和(167)之间的部份同直经,(165)部份由如图的锁内侧板(153)固定,下端的(167)部份由锁外侧面板固定(参考图6中锁面板(19),和图13中
(19)介绍),本图示的动作原理以后再介绍。
[0055]图28为图27介绍的更换钥匙的旋钮(158)与本锁钥匙轴(15)、锁叶片(171)、(178)、开锁键舌(151)、叶片返回动力板(145)、弹性片(172)组合的平面图,为图26和图27仰视方向的简易视图,为锁的正面方向。本图中将锁叶片分为上下两部份,上部份(178)有本锁开锁凹槽(173)和右侧向下的齿(174),下部份为其动力推动部份,右端有向上的齿(175),右端向右有凹槽(176),图27中旋钮上(167)和(165)部份之间的柱(166)伸入所有叶片的凹槽内。最右端为推动叶片返回的板(177),为使两部份叶片连接牢固,本图中画出3个齿相连接(可变化),上部份右下侧有7个齿。本锁开锁键舌(151)下端为尖形,开锁凹槽(173)的左侧有4个齿,右侧有5个齿。图28a中开锁键舌(151)位于开锁凹槽(173)右侧第I个齿的上方,下部份叶片(171)的3个连接齿与上部份7个齿中的左侧3个齿相咬合连接。当叶片(171)由钥匙向右推动I个齿距离时,开锁键舌(151)就能进入开锁凹槽(173)内而开锁。在图28b中,下部份的3个齿与上部份的右侧的3个齿相咬合连接,这时开锁键舌(151)位于上部份叶片上最右端的齿上方,此时叶片受钥匙向右推动5个齿的距离时,开锁键舌(151)能进入开锁凹槽(173)内而开锁。同理图28a中上部份(178)每向左移动I个齿,则开锁凹槽也向左移动I个齿,钥匙也必须再向右多运动I个齿的距离才能使开锁键舌(151)进入开锁凹槽(173)内开锁,也就是变换了该叶片所对应的钥匙齿。他们之间的变换是通过旋转旋钮(158)实现的,当图27中的旋钮(158)顺时方向旋转时,圆柱(165)和(167)部份之间的直径较小的圆柱,带动所有的叶片(171)右端向下运动(图28方向)使二者脱离,设定旋转稍大于180°的目的是从锁外面(门背面)能明鲜看出旋钮(158)上端(图27方向)凹槽方向发生了变化,变为了倾斜方向,(竖向为图27旋转前位置,旋转到底点后为斜向)。当旋钮(158)逆时方向返回,两部份叶片又互相咬合在一起。一排叶片(图13中为8个)中,叶片的(178)部份和(171)部份咬合在不同的齿中,使得开锁凹槽至开锁键舌的齿数成一定组合,而钥匙的齿与对应的叶片排列起来时,使所有的叶片的开锁凹槽都处于开锁键舌的正下方而能开锁。
[0056]下面介绍图26,27,28所述锁的开关锁、更换钥匙的动作过程:各图中各部份均为开锁始点、关锁底点状态,其中(142)、(144)、(146)、(152)的A点为原点处,钥匙可以向任意方向自由旋转。在图28中,钥匙顺时方向旋转为开锁方向,逆时方向旋转则不会开锁(防撬锁芯功能)。开锁时,将钥匙插入钥匙孔中,顺时方向(图28)旋转带动钥匙轴(15)旋转(图26、27为逆时方向),带动推动片(142)、(144)、(146)、(152) 一起旋转,其中推动片(146),(152)在A-B之间没有推动开锁动力板(149)运动。在推动片(142)和(144)的B点运动至A点位置处的过程中,推动片(144)放开、推动片(142)推动板(143)向右运动(该板与图10中板(38) —样,都是推动各叶片返回的),使叶片返回板逆时方向(图28方向)旋转脱离开各叶片一定距离(该距离应大于推动板(14)和最长的钥匙齿推动各叶片右移的长度),与此同时推动板(14)也推动各叶片向右运动至右底点。钥匙继续旋转,当推动片(142)和(144)的C点运动至各自A点位置处时,推动片(142)放开、推动片(144)又推动板(143)返回至左底点,与此同时,推动板(14)也运动脱离出各叶片。然后钥匙继续旋转,使推动片(142)和(144)上的D点运动至各自的A点位置处,其间推动片(144)放开、推动片(142)又推动板(143)至右顶点,与此同时,钥匙的各个齿也推动各自对应的叶片向右运动,此时钥匙旋转至水平状态。此后,在推动片(142)、(144)的E点运动至A点位置处的过程中不再推动板(143)运动。此后,钥匙继续旋转,当钥匙运动至图28的B点位置处时,推动片(146)和(152)的B点也运动至图26中的各自的A点位置。钥匙再继续旋转,使推动片(146)和(152)的C点运动至A点位置,BC斜边推动开锁动力板(149)向左运动(该板与图9中的开锁动力板(32)都是推动开锁的,不同的是板(32)为直接推动开锁键舌的动力臂(2),而板(149)是通过弹簧拉动开锁键舌(151)而开锁),通过弹簧拉动开锁键舌(151)顺时方向(图28)旋转,使其右端向下伸出体进入开锁凹槽(173)内开锁。钥匙继续旋转,使推动片(146)和(152)的D点至A点位置,在C-D的阶段中,板(143)和(149)均无运动,设计较大的角度的目的是:由于本锁中没有钥匙开关锁的强力起止点,只是钥匙转到约相平位置就开锁,当用于防盗门时(图18),该过程为推动体(78)推动大锁舌
(67)开锁的过程。也可以在A点位置该置弹性体,固定在锁体上,在推动片(146)或(152)的D点处设一 V型凹槽,当D点处旋转至该弹性体位置时,该弹性体进入上述的V型槽中,通过钥匙明鲜感觉到已经开锁,而又不会阻止钥匙继续旋转。至此本锁开锁过程完成。此时,活动挡体(164)受左端开锁键舌(151)的带动,顺时方向(图27)旋转,其右上端伸出体已伸出旋钮(158)上凸出面(170)夕卜
[0057]下面再介绍更换钥匙的动作过程:由图27中可看出,更换钥匙的旋钮(158)在锁的背面,此时,顺时针方向(图27方向)旋转旋钮(158)到底点,此时受挡体(162)阻挡不能再继续旋转,在该过程中,挡体柱(160)逆时方向旋转,使旋钮(158)能旋转,在旋钮(158)旋到底点以后,挡体柱(160)又挡在后边的平面边上,以阻止其自动旋转。
[0058]图28中旋钮(158)为逆时方向旋转,使较小直径的(166)部份在旋钮柱(167)和(165)部份的带动下由上边旋转到了下边,从而也带动各叶片(171)部份的右端也向下运动了一段距离,使叶片(171)部份的齿(175)和叶片(178)部份的齿(174)之间脱离咬合。此时,开锁键舌(151)已与开锁凹槽(173)咬合住,叶片的(178)部份不能再运动。在上述的更换钥匙旋钮(158)旋转以后,其柱上弧形凸出体(161)和圆柱体(165)之间的圆柱部份,如同圆柱体(165)和(167)之间的圆柱部份一样,他也带动开锁推板(149)的右端向下运动(图28方向),图26和27为向内方向,使推动开锁键舌(151)的动力臂向右运动关锁的开锁动力板(149)上的向上凸出体(148),也向内运动而脱离开开锁键舌(151)动力臂的运动轨道,这样,在开锁动力板(148)再向右运动时就不会再推动开锁键舌(151) 了。
[0059]在旋转更换钥匙的旋钮(158)以后:一、再继续旋转钥匙,带动钥匙轴(15)旋转,推动推动片(142)、(144)、(146)、(152)继续旋转。推动片(142)和(144)均返回如图中原点位置,其间推动片(142)放开、推动片(144)又推动叶片返回动力板(143)返回左顶点,又拉动返回板(177)左移回顶点,其间推动所有的叶片(171)又返回左顶点。推动片(146)和(152)也返回如图中的原点位置,推动片(152)放开、推动片(146)又推动开锁动力板(149)右移至右顶点,期间由于更换钥匙旋钮(158)旋转,使得开锁动力板(149)向内运动(图26方向),使推动凸出体(148)伸出了开锁键舌(151)的运动轨道,开锁键舌(151)并没有运动,而且,在更换钥匙的旋钮在旋转以后,大半圆形的柱(158)上凸出体(170)也阻止在活动挡体(164)的右上端的右侧,使其不能再逆时方向旋转返回,这就使得在旋转了更换钥匙旋钮之后,开锁键舌(151)将一直处于开锁状态。二、在上述的开锁以后,钥匙也可以再返回,直至返回原点,该过程为上述开锁过程的逆过程。
[0060]钥匙返回原点以后,将钥匙拔出,再将要更换的新钥匙插入钥匙孔,顺时针方向旋转开锁至底点,本过程与上述的开锁过程一样,所不同的是,一、由于叶片(171)和叶片(178)两部份咬合的齿脱开,所以钥匙只是推动了下面的(171)部份。二、由于开锁推板(149)上推动体(148)也脱离了开锁键舌(151)动力臂的轨道,开锁键舌(151)也没有运动,仍然处于开锁状态。在上述的又用新钥匙开锁至底点以后,再将更换钥匙的旋钮(158)返回至如图27所处位置,则图26,27,28中所有部件又返回原点,叶片(171)和(178)两部份又咬合在一起(由于新钥匙齿发生了变化,叶片的齿(174)和(175)之间的咬合发生了变化,其目的是达到了新钥匙与叶片(171)和(178)组合后处于开锁状态)。开锁动力板(149)上凸出推动体(148)也返回至开锁键舌(151)动力臂的左侧。然后再继续旋转钥匙到关锁原点如图中位置,也可以是再使钥匙返回至原点,其间各动作为开锁动作的逆过程,至此,本锁更换钥匙动作完成。
[0061]钥匙可以任意旋转,以防盗撬锁芯而开锁,可以自动更换钥匙的功能。
[0062]图27中序号(156)为开锁键舌(151)的轨道轴孔。(157)为锁面板固定孔。(163)为锁体固定柱孔。(132)为锁侧板。
[0063]图28a、b均为同一部份的两种状态,故b图中没有标序号。
[0064]图26,27,28中,在开锁动力板没有左移开锁之前,开锁键舌和叶片(178)的齿之间仍如前述的锁一样,他们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使不能技术探测,在推动开锁键舌(151)向下运动时,其尖端首先咬合住所有的叶片,使之不能再运动,然后,再继续开锁动作。本锁中只要有一个叶片未左移则不会进入开锁状态。实际上本锁为三种状态锁,以推动片(152)为例,在钥匙旋转,在其B点运动至A点之前为不可以开锁状态,在C点运动至A点处时为开锁的过程,D点运动至A点为开锁以后过程,至图中状态为关锁状态。
[0065]本锁中,进入开锁凹槽开锁的键舌部份应为:以开锁键舌转动轴为圆心,以该圆心至键舌为半径的圆弧的一部份。
[0066]图26,27,28介绍的锁两部份叶片之间的咬合,现实中钥匙不需要更换无数次,这样,叶片的(171)部份只设一个齿,(178)部分设二个齿,可将二者设计的更大,咬合的更深,更牢固。
[0067]图26,27,28介绍的锁,由于只有开锁键舌(151)进入叶片的开锁凹槽开锁一种方式,所以,应将图14,15中的挂锁的应用方式,改为锁住右侧,图15的开口应在右侧。
[0068]由于防盗门有内外两把锁,所以,应将更换钥匙的两个旋钮上下或左右排列在门锁的背面,从门后面看:将门外面锁的旋钮由齿轮连到门后面,以便分别更换钥匙。
[0069]由于本锁无法很容易的技术开锁,为使在丢了钥匙以后能够及时的给客户配换新钥匙,可以将钥匙齿的信息或将该信息设定为简单易记的物体的名字等一同交给客户,以使客户说出齿的信息或名字及时配换钥匙。
[0070]本锁用于门、防盗门时各部件的按装应为现行门的方式,以方便按装。如图18,19,20中按键(83)应为:另设一可以取下的按键,通过该按键推动(83)。
【权利要求】
1.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其特征在于:键舌(I)不与锁叶片(7)上开锁凹槽直接接触,在钥匙推动所有的叶片(7)向右运动之后,再继续旋转脱离叶片,在推动钥匙轴挡体(40)将钥匙孔关闭之后,再推动开锁动力板(32)右移,使键舌(I)进入锁叶片的开锁凹槽(8)内开锁。
2.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钥匙孔轴挡体,其特征在于:开锁时,当推动板(14)和钥匙越过钥匙孔轴挡体之后,该挡体在弹力作用下,顺时方向旋转回原位,将锁叶片一侧的钥匙孔完全关闭之后再开锁。
3.一种用于挂锁或U型锁上的锁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螺丝(49)、推动板(50),将锁梁(47)控制,继而通过锁梁(47)固定住锁上盖。
4.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开锁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锁时,钥匙顺时方向旋转,带动推动板(53)在开锁动力板(32)右移开键舌(I),使锁挡体(51)向下运动脱离开大锁舌(52)后退轨道之后,再推动大锁舌上伸出体(54),使大锁舌(52)向右运动开锁。
5.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开关锁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锁时,在钥匙带动开锁动力板(32)右移开键舌(1)之后,通过动力板(57)推动大锁舌(56)右移开锁,钥匙带动返回关锁时,首先通过动力板(59)推动大锁舌的伸出体(58),使大锁舌返回关锁。
6.一种机械锁与延时钟及报警、振动等电路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锁时,钥匙旋转,通过与钥匙轴固定连接的动力板(86),推动动力板(100),推动延时钟(96)旋转,同时连接声音报警及振动 电路,在开锁键舌(I)之后,再通过动力片(103)推动动力板(104)上的伸出体(88),使动力板(104)推动延时钟动力轴下部份(102),且在开锁到底点以后,推动延时钟返回原点,振动或报警声随即停止,若钥匙不对,键舌(I)未开锁,则在钥匙返回时,延时钟推动挡体(92),使其伸出体(94)伸入锁挡体(77)或键舌(3)的拐角(91)内,以阻止其再下降开锁;只有延时钟返回原点,使挡体向下运动,放开锁挡体(77)或键舌(3),然后才能实施下次开锁;振动、报警声持续延时钟工作返回的时间。
7.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在防盗门上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钥匙在开锁时顺时方向旋转,使推动体(14)推动各叶片右移,当推动体(14)越过锁叶片(7)之后,弹簧(4)推动叶片左移返回,之后钥匙(10)推动各叶片右移,钥匙继续旋转,推动钥匙轴挡体(40)逆时方向旋转,从而使推动板(14)和钥匙(10)越过之后,挡体(40)再顺时返回,将此时的钥匙和锁叶片之间完全断开之后,再推动推动体(32)右移开键舌(I)、(77),之后一方面再使推动体(78)推动大锁舌(67)右移开锁,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体(71)推动杆(73),使内锁舌(72)右移开内锁。再关锁时逆时针方向转回钥匙,使推动体(71)、(73)返回,内锁舌(72)又伸出锁上,再使推动体(32)左移关键舌(I) (77),之后钥匙及推动体(14)先后推动并越过钥匙轴挡体(40),钥匙及推动板(14)直至返回终点,其间推动板(14)又推动各叶片(7)向右至底点,并在越过之后,受弹簧(4)弹力,各叶片返回至左顶点;本防盗门锁关锁由把手(61)带动推动体(60)推动大锁舌上(62)处,使大锁舌左移至左顶点时,越过锁挡体(77),在弹力作用下,锁挡体(77)向上运动,将大锁舌(67)锁住;本防盗门锁可由与钥匙轴(15)固定连接的推动体(86)推动板(100),使延时钟臂(96)顺时旋转,并在开锁后由推动板(104)再推动延时钟轴下端臂(102)返回,若钥匙不对,则该延时钟将本锁咬合住,直至该延时钟自行返回而放开;本防盗门锁可与报警、振动电路相连,由门或锁体为电路一极,延时钟为另一极,当推动板(100)向右推动延时钟臂旋转时,与锁挡体(95)相连接,使电路闭合,而发出振动或报警声。
8.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振动、报警电路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锁时,钥匙顺时方向旋转,带动动力片(36)旋转并与电路触点(107)连接发出警报声及振动,在钥匙继续旋转,推动板(32)右移,使电路触点(107)与动力片(36)脱离,报警声停止,开锁以后再返回关锁时,动力片(36)与触点(107)再次接触,发出振动声、报警声,直至二者再脱离。
9.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用于汽车门上的方法,其特片在于:按键(113)的挡体(121)阻挡着关锁按键(115),其挡体(114)又阻挡着锁挡体(117),使大锁舌(118)处于自由开关状态,当需要关锁时,先向下按动门内设的按键(113),使其挡体(121)进入到凸出体(120)的下表面,然后再按进(门外方向)关锁按键(115),使其挡体(114)越出锁挡体(117)的拐角(116),锁挡体失去阻挡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关锁,按键(113)又弹回,在钥匙开锁舌(1),(3)之后,关键按键(115)又弹回,又阻挡住锁挡体(117)不能关锁;插销(127)通过杠杆(126)控制锁舌(118)开锁,在按下插销(127)以后,杠杆左端阻挡着锁舌(118)后退开锁,在本锁开键舌(3)之后,伸出体(3)下降带动杠杆左端下降脱离开锁舌(118)的开锁轨道。
10.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报警电路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钥匙顺时方向旋转开锁时,推动片(36)的左上侧与电极触片(109)接触而发出报警,开锁后,触片(109)随开锁动力板(32)右移,使电路断开,板(108)的左端向上运动;钥匙返回时,推动片(36)又推动板(108)下降,又卡在杠杆(110)的凸出体(112)的下端,而此时推动片已与电路触片(109)脱离。
11.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钥匙能自动旋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钥匙轴带动的推动片(142)、(144)、(146)和(152)在推动板(143)和(149)时,没有对钥匙形成强力阻碍,在钥匙不对锁未开时,通过(147)拉动弹簧,钥匙依然实现了旋转。
12.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 匙锁上的自动更换钥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钥匙开锁以后,旋转更换钥匙的旋钮(158),使叶片(178)和(171)两部份分离,再退出老钥匙,将新钥匙插入并开锁至底点,再返回旋钮(158),使变换了咬合齿的两部份叶片又咬合在了一起,而实现了更换钥匙。
【文档编号】E05B15/10GK104005603SQ201310085018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6日
【发明者】张书江 申请人:张书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