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834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窗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窗,包括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的框体、以及装设于框体的复合层窗扇,该复合层窗扇具有层叠布置的第一和第二透光层。其中,当具有移动自由度的第二透光层封闭透空区域的开口面时,其可以与同样封闭透空区域的开口面的第一透光层形成连通入风口和出风口的密闭风道,此时,从入风口流入的空气能够流经密闭风道到达出风口,并且,贴附于第一和第二透光层的透光电极膜能够在密闭风道内形成静电场、以对流经密闭风道的空气实施吸附过滤。另外,具有自由度的第二透光层还能够使第一和第二透光层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被暴露,此时,可以对吸附有灰尘颗粒的第一和第二透光层进行清洗,从而使得上述的窗易于清洁维护。
【专利说明】一种窗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窗,该窗具有空气过滤功能。

【背景技术】
[0002]装设于房屋的窗通常具有透光和通风的功能。其中,由于窗扇的透光特性,无论窗扇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关闭状态,透光功能都能得以实现。但若要实现通风功能,则窗扇必须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室外的灰尘颗粒必然会随着空气流入至室内。
[0003]为此,现有的窗通常还装设有纱网,以备在窗扇打开后对空气中携带的灰尘颗粒实施过滤。然而,纱网只能对空气中携带的大颗粒灰尘产生一定的过滤功效,而无法过滤掉直径小于网格尺寸的颗粒;而且,纱网对空气的过滤仅仅发生在空气穿透纱网的一瞬间,即,有效过滤路径的长度极短(约为纱网的厚度
[0004]可见,现有的窗对空气的过滤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窗,包括:
[0006]窗架,具有通透区域、以及环绕通透区域的框体;其中,通透区域在窗架的相对两侧形成有开口面,框体形成有与通透区域连通的入风口和出风口 ;
[0007]复合层窗扇,其装设于框体、并具有层叠布置的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其中,第一透光层封闭通透区域的一侧开口面,第二透光层具有可在远离和靠近第一透光层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自由度;并且,当第二透光层在靠近第一透光层的方向上移动至接触框体的位置处时,第二透光层封闭透空区域的另一侧开口面、并与第一透光层在通透区域形成连通入风口和出风口的密闭风道;当第二透光层在远离第一透光层的方向上移动至脱离框体的位置处时,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被暴露;
[0008]风动机组,其内置于框体的内部、并与入风口和出风口连通;
[0009]以及,一对极性相反的透光电极膜,分别贴附在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
[0010]可选地,进一步包括:窗扇锁,其装设于第二透光层,其中,当第二透光层在靠近第一透光层的方向上移动至接触框体的位置处时,窗扇锁被触发产生锁止第二透光层的锁止力。
[0011]可选地,进一步包括:滤网过滤器,其在入风口处内置于框体。
[0012]可选地,进一步包括:吸附过滤器,其在出风口处内置于框体。
[0013]可选地,入风口和出风口在平行于通透区域的开口面的方向上分别形成在框体的相反侧。
[0014]可选地,出风口在复合层窗扇的层叠方向上与第二透光层同侧。
[0015]可选地,入风口在复合层窗扇的层叠方向上与出风口分别位于相反侧。
[0016]可选地,框体在复合层窗扇的层叠方向上与出风口的同侧和相反侧均形成有入风口,其中,与出风口同侧和位于相反侧的入风口被内置于框体的入风开关择一地打开。
[0017]可选地,第二透光层的自由度为相对于第一透光层的转动自由度。
[0018]可选地,第二透光层被形成为单窗扇体、或包括一对分体式的双窗扇体。
[0019]如上可见,上述的窗包括具有入风口和出风口的框体、以及装设于框体的复合层窗扇,该复合层窗扇包括层叠布置的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其中,当具有移动自由度的第二透光层封闭透空区域的开口面时,第二透光层可以与同样封闭透空区域的开口面的第一透光层形成连通入风口和出风口的密闭风道,此时,在风动机组的驱动下从入风口流入的空气能够流经密闭风道到达出风口,并且,贴附于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的透光电极膜能够在密闭风道内形成静电场、以对流经密闭风道的空气实施吸附过滤。从而,利用在密闭风道内形成的静电场能够对任意大小的灰尘颗粒实施吸附过滤,并且,空气在密闭风道中的流动距离内都能够被有效实施过滤,进而能够提高对空气的过滤效果。另外,当具有移动自由度的第二透光层使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被暴露时,能够便于对吸附有灰尘颗粒的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进行清洗,从而使得上述的窗易于清洁维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匕至图化为一个实施例中的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2]图3为图所示结构的一种替代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如图3所示替代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4]图5为图化所示结构的一种替代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如图匕至图1。所不,在一个实施例中,窗10包括窗架20和复合层窗扇30,复合层窗扇30装设于框体22、并包括第一透光层31和第二透光层32。
[0027]窗架20具有通透区域21、以及环绕通透区域21的框体22 ;其中,通透区域21在窗架20的相对两侧形成有开口面,框体22形成有与通透区域21连通的入风口 211和出风口 212,并且,入风口 211和出风口 212在复合层窗扇30的层叠方向上分别位于相反侧;
[0028]第一透光层31在复合层窗扇30的层叠方向上与入风口 211同侧、并封闭通透区域21的一侧开口面;
[0029]第二透光层32在复合层窗扇30的层叠方向上与出风口 212同侧、并具有可在远离和靠近第一透光层31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自由度?;
[0030]如图化所示,当第二透光层32在靠近第一透光层31的方向上移动至接触框体22的位置处时,第二透光层32封闭透空区域21的另一侧开口面、并与封闭透空区域21的前述一侧开口面的第一透光层31在通透区域21形成连通入风口 211与出风口 212的密闭风道300,此时,窗10处于换气状态;
[0031]并且,如图图为图匕或图的简易横截面视图,其省略了框体22除位于第一透光层31和第二透光层32两侧的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所示,当第二透光层32在远离第一透光层31的方向上移动至脱离框体22的位置处时,第一透光层31和第二透光层32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被暴露,此时,窗10处于维护状态;
[0032]风动机组40,其内置于框体22的内部、并与入风口 211和出风口 212连通;
[0033]以及,一对极性相反的透光电极膜51和52,分别贴附在第一透光层31和第二透光层32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
[0034]基于上述结构,若将上述的窗10装设于房屋的墙壁,并使第一透光层31 (此时可以选用中空玻璃板)和入风口 211面向室外、第二透光层32(此时可以选用钢化玻璃板)和出风口 212面向室内,则:
[0035]当具有移动自由度?的第二透光层32封闭透空区域21的开口面时,第二透光层32可以与同样封闭透空区域21的开口面的第一透光层31形成连通入风口 211与出风口212的密闭风道300。
[0036]此时,如图2所示,室外的空气(如图2中的实线箭头曲线所示)在风动机组40的驱动下从入风口 211流入密闭风道300、并经过密闭风道300到达出风口 212后流出至室内,以实现窗10的室内外换气功能;
[0037]并且,贴附于第一透光层31和第二透光层32的透光电极膜51和52能够在通电状态下于密闭风道300内形成静电场、以对流经密闭风道300的空气实施吸附过滤(如图2中的虚线箭头所示
[0038]从而,利用在密闭风道300内形成的静电场能够对任意大小的灰尘颗粒实施吸附过滤,而且,空气在密闭风道300中的流动距离内都能够被有效实施过滤,进而能够提高对空气的过滤效果。其中,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入风口 211和出风口 212在平行于通透区域21的开口面的方向上分别形成在框体22的相反侧,以使空气在密闭风道300中的流动距离最大化,从而使过滤效果最优。但这并不意味着入风口 211和出风口 212必须在平行于通透区域21的开口面的方向上分别形成在框体22的相反侧。
[0039]当具有移动自由度?的第二透光层32使第一透光层31和第二透光层32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即贴附有透光电极膜51和52的表面被暴露时,能够便于从第二透光层32的所在侧清除吸附在透光电极膜51和52的灰尘颗粒,以在室内对吸附有灰尘颗粒的第一透光层31和第二透光层32实施清洗,从而使得上述的窗10易于清洁维护。
[0040]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了使窗10能够稳定地保持其换气状态,如图所示,窗10可以进一步包括窗扇锁60,该窗扇锁60装设于第二透光层32,其中,当第二透光层32在靠近第一透光层31的方向上移动至接触框体22的位置处时,窗扇锁60能够被触发产生锁止第二透光层32的锁止力。例如,框体22由包含铁的材料制成,窗扇锁60可以选用磁扣,通过磁扣与铁产生的磁吸力,即可作为使窗扇锁60将第二透光层32锁止为接触框体22的锁止力。相应地,当外力克服窗扇锁60产生的锁止力时,第二透光层32仍可以在远离第一透光层31的方向上移动。
[0041]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强化窗10的空气过滤效果,如图化和图2所示,窗10可以进一步包括:
[0042]滤网过滤器61,其在入风口 211处内置于框体22;
[0043]吸附过滤器62,其在出风口 212处内置于框体22。
[0044]相应地,从入风口 211流入的空气可以先经过滤网过滤器61的粗过滤后再进入密闭风道300,从而使大颗粒灰尘被屏蔽在密闭风道300之外,然后,再由透光电极膜51和52于密闭风道300内形成的静电场滤除空气中易被吸附的小颗粒灰尘,最后,由经过两次灰尘过滤的空气再经由出风口 212处的吸附过滤器62进行补充过滤后再从出风口 212流出。
[0045]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相比于在安装窗10时朝向室内的出风口 212,在复合层窗扇30的层叠方向上与出风口 212位于相反侧的入风口 211能够朝向室外,从而使窗10能够实现室外与室内的通风循环。但如图3所示,框体22也可以在复合层窗扇30的层叠方向上与出风口 212的同侧和相反侧均形成有入风口 21匕和211^其中,与出风口 212同侧和位于相反侧的入风口 21匕和21化能够被内置于框体22的入风开关择一地打开。
[0046]相应地,当与出风口 212位于相反侧的入风口 21匕被打开时,仍可以按照与图2相同的原理实现室外与室内的通风循环;
[0047]而当与出风口 212同侧的入风口 2116被打开时,参见图4,则可以实现室内的内部循环,而且,由于密闭风道300在室内的内部循环时仍能够产生静电磁场,因而使得室内的内部循环仍能够实现对空气(如图4中的实线箭头曲线所示)吸附过滤(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示)。此时,框体22在入风口 21匕和21讣处可以分别进一步内置滤网过滤器613和 61130
[0048]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由于出风口 212在安装窗10时通常朝向室内,因而具有移动自由度?的第二透光层32在复合层窗扇30的层叠方向上与出风口 212同侧,以便于清洗维护能够在出风口 212所朝向的室内侧执行。但对于允许在室外执行清洗维护的使用环境,第二透光层32的位置也可以与第一透光层31对调,即,第二透光层32在复合层窗扇30的层叠方向上也可以与出风口 212分别位于相反侧。
[0049]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层32的自由度选用相对于第一透光层31的转动自由度,但第二透光层32的自由度也可以选用例如相对于第一透光层32的平移自由度、或平移自由度与转动自由度的结合等其他形式。
[0050]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二透光层32选用单窗扇体,但如图5所示,窗扇32也可以包括一对分体式的双窗扇体323和32比此时,窗扇锁60可以包括分别装设在双窗扇体323和326的相邻侧边的一对磁扣603和60比当第二透光层32的双窗扇体323和326均在靠近第一透光层31的方向上移动至接触框体22的位置处时,窗扇锁60的一对磁扣603和606能够产生相互的磁吸力,以产生锁止第二透光层32的双窗扇体323和326的锁止力。
[0051]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例是仅以第二透光层32具有自由度?为例,以使第二透光层32可实现如图化所示的单扇单开或如图5所示的双扇双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第一透光层31不能同样具备类似的自由度。也就是说,在第二透光层32具有支持单扇单开或双扇双开的自由度?的情况下,第一透光层31也可以同样具有可支持单扇单开或双扇双开的类似自由度,此时,只要第一透光层31和第二透光层32能够分别封闭透空区域21的两侧开口面,仍可以形成密闭风道300。
[005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窗,其特征在于,包括: 窗架,具有通透区域、以及环绕通透区域的框体;其中,通透区域在窗架的相对两侧形成有开口面,框体形成有与通透区域连通的入风口和出风口 ; 复合层窗扇,其装设于框体、并具有层叠布置的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其中,第一透光层封闭通透区域的一侧开口面,第二透光层具有可在远离和靠近第一透光层的方向上往复移动的自由度;并且,当第二透光层在靠近第一透光层的方向上移动至接触框体的位置处时,第二透光层封闭透空区域的另一侧开口面、并与第一透光层在通透区域形成连通入风口和出风口的密闭风道;当第二透光层在远离第一透光层的方向上移动至脱离框体的位置处时,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被暴露; 风动机组,其内置于框体的内部、并与入风口和出风口连通; 以及,一对极性相反的透光电极膜,分别贴附在第一透光层和第二透光层在形成风道时的彼此相对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窗扇锁,其装设于第二透光层,其中,当第二透光层在靠近第一透光层的方向上移动至接触框体的位置处时,窗扇锁被触发产生锁止第二透光层的锁止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滤网过滤器,其在入风口处内置于框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吸附过滤器,其在出风口处内置于框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入风口和出风口在平行于通透区域的开口面的方向上分别形成在框体的相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出风口在复合层窗扇的层叠方向上与第二透光层同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入风口在复合层窗扇的层叠方向上与出风口分别位于相反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框体在复合层窗扇的层叠方向上与出风口的同侧和相反侧均形成有入风口,其中,与出风口同侧和位于相反侧的入风口被内置于框体的入风开关择一地打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第二透光层的自由度为相对于第一透光层的转动自由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其特征在于,第二透光层被形成为单窗扇体、或包括一对分体式的双窗扇体。
【文档编号】E06B7/10GK104389479SQ201410586451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8日
【发明者】石建立 申请人:北京凯必盛自动门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