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190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挡板和第一床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第一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槽处,使所述第一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内侧设置有托臂,所述第一床板放置在所述托臂上。本实用新型可以增加床的使用功能。
【专利说明】 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具体说,涉及一种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

【背景技术】
[0002]现代家庭一般都会为新生儿购置舒适的婴儿床,但随着婴儿的长大,一般的婴儿床只能用到孩子3-4岁,此时婴儿床就不会再使用。继续放在卧室会使卧室空间狭小,简单处理掉会给使用家庭造成浪费,因而将婴儿床多用途化,延长其使用寿命是现代家庭所希望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可以增加床的使用功能。
[0004]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挡板和第一床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第一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槽处,使所述第一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内侧设置有托臂,所述第一床板放置在所述托臂上。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一挡板内侧下部设置托臂,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的所述托臂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0007]进一步:还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对面,所述第二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槽处,使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设置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在两侧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一护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护板位于所述第一床板的下部。
[0009]进一步:还包括第三挡板和第二床板;所述第三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托臂;所述第一床板和所述第二床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第一床板和所述第二床板放置在所述托臂上。
[0010]进一步:还包括第二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四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四挡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
[0011]进一步:还包括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所述第一护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一护板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二护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二护板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一护板和所述第二护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第一护板位于所述第一床板的下部,所述第二护板位于所述第二床板的下部。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支撑腿底部设置有万向轮。
[0013]进一步:所述第二床板设置有折叠床板,所述第二床板和所述折叠床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折叠床板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包括:
[0015]1、本实用新型通过折叠和组合可以实现多种用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防护栏(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三挡板、第四挡板、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可以作为防护栏)和床板(第一床板和第二床板),增加原有床的功能,延长床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年限通常可以达到10年以上,不仅减少了用户的开支,而且节能、环保、减少资源的浪费。
[0016]2、本实用新型在婴儿床模式下可以供0-3儿童的小床使用,书桌模式可供3-6岁儿童可当作学龄前的书桌使用,在孩子不用的时候可以将床板和护栏折叠变成一个收纳箱(收纳模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在收纳模式的立体结构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在大床合并模式的立体结构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书桌模式的立体结构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在婴儿床模式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本实用新型通过折叠床板、护栏来实现多种功能,使得其利用价值可延长数年。可根据需要将其调整为收纳模式、大床合并模式、婴儿床模式,以及额外增加的书桌模式,可以为家庭节省不少资金,减少浪费,同时也节约不少空间。
[0022]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在收纳模式的立体结构图。
[0023]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的收纳模式,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第二挡板22、第一护板71、第一床板31 ;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位于左右两侧,第一挡板21设置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第一挡板21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槽处,使第一挡板21与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分别连接;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内侧设置有托臂5,第一床板31放置在托臂5上,并位于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和第一挡板21内侧。
[0024]为了稳固放置第一床板31,可以在第一挡板21内侧下部设置托臂5。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设置的托臂5位于一个平面上。可根据需要调整托臂高度,通过改变收纳箱的深浅,改变收纳箱的容积。
[0025]为了美观,可以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设置第一护板71,第一护板71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槽处,使第一护板71与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分别连接;第一护板71位于第一床板31的下部。
[0026]为了防止物品掉落,可以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设置第二挡板22,第二挡板22位于第一挡板21对面,并位于第一护板71上部,第二挡板22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槽处,使第二挡板22与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分别连接。
[0027]为了便于移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的支撑腿底部都设置有万向轮6。
[0028]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的收纳模式,放在卧室可以收纳各种被褥、衣物等,改变现有婴儿床不能折叠并、占用较大空间的缺点。
[0029]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在大床合并模式的立体结构图。
[0030]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的大床合并模式,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第三挡板23、合页4、第一床板31、第二床板32 ;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位于左右两侧,第一挡板21和第三挡板23设置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第一挡板21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一支架11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坑处,使第一挡板21与第一支架11之间连接;第三挡板23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二支架12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坑处,使第三挡板23与第二支架12之间连接;第一挡板21和第三挡板23之间通过合页4相连接;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第三挡板23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托臂5 ;第一床板31和第二床板32之间通过合页4相连接,第一床板31和第二床板32放置在托臂5上,并位于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第三挡板23的内侧。
[0031]为了便于移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的支撑腿底部都设置有万向轮6。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第三挡板23内侧分别设置有托臂5,托臂5位于一个平面。
[0032]为了稳固放置第一床板31,可以在第一挡板21内侧下部设置托臂5。
[0033]本实用新型在大床合并模式下,可以作为床来使用。
[0034]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书桌模式的立体结构图。
[0035]书桌模式是通过第一床板31和第二床板32结构的扩展实现的,第二床板32设置有折叠床板33,第二床板32和折叠床板33之间通过合页4相连接,折叠床板33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6。使用时,将第一床板31和第二床板32取出,第二床板32垂直放置于地面,打开第一床板31,拉出折叠床板33,第一床板31放置在折叠床板33上部,这样就形成一个书桌。
[0036]孩子两三岁后,将床板(第一床板31和第二床板32)取出后可以作为孩子的小书桌使用,又一次提高了此婴儿床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延长其使用时间。
[0037]如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在婴儿床模式的立体结构图。
[0038]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的婴儿床模式,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第二挡板22、第三挡板23、第四挡板24、合页4、第一床板31、第二床板32 ;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位于左右两侧,第一挡板21、第二挡板22、第三挡板23、第四挡板24设置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第一挡板21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一支架11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坑处,使第一挡板21与第一支架11之间连接;第三挡板23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二支架12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坑处,使第三挡板23与第二支架12之间连接,第一挡板21和第三挡板23之间通过合页4相连接;第二挡板22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一支架11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坑处,使第二挡板22与第一支架11之间连接;第四挡板24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二支架12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坑处,使第四挡板24与第二支架12之间连接,第二挡板22和第四挡板24之间通过合页4相连接;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第三挡板23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托臂5 ;第一床板31和第二床板32之间通过合页4相连接,第一床板31和第二床板32放置在托臂5上,并位于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一挡板21、第二挡板22、第三挡板23、第四挡板24的内侧。
[0039]为了美观,可以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设置第一护板71和第二护板72,第一护板71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一支架11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坑处,使第一护板71与第一支架11之间连接;第二护板72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二支架12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顶在凹坑处,使第二护板72与第二支架12之间连接,第一护板71和第二护板72之间通过合页4相连接;第一护板71位于第一床板31的下部,第二护板72位于第二床板32的下部。
[0040]为了便于移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的支撑腿底部都设置有万向轮6。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挡板和第一床板;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第一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凹槽处,使所述第一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内侧设置有托臂,所述第一床板放置在所述托臂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内侧下部设置托臂,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的所述托臂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对面,所述第二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槽处,使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设置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一护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护板位于所述第一床板的下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挡板和第二床板;所述第三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三挡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内侧分别设置有托臂;所述第一床板和所述第二床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第一床板和所述第二床板放置在所述托臂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二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四挡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四挡板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四挡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所述第一护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一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一护板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二护板在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坑,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顶在所述凹坑处,使所述第二护板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连接;所述第一护板和所述第二护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第一护板位于所述第一床板的下部,所述第二护板位于所述第二床板的下部。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的支撑腿底部设置有万向轮。
9.如权利要求5、6和7任一项所述多功能折叠组合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床板设置有折叠床板,所述第二床板和所述折叠床板之间通过合页相连接,所述折叠床板的底部设置有万向轮。
【文档编号】A47D7/00GK204260358SQ201420705701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1日
【发明者】马素娟, 翟丽丽, 刘丽娜, 贾稚童 申请人:马素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