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蚕丝被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18747阅读:9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蚕丝被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日用品加工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蚕丝被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素有"人体第二肌肤"的美誉。蚕丝在撤消外力后可以恢复原状,内胎不结饼,不发闷,不缩拢,均匀柔和,被称为"纤维皇后"。由于蚕丝具有吸汗性、保暖性、抗菌性的优点,因此使用蚕丝制作成的蚕丝被很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关技术中,蚕丝被的制作过程包括:首先将多个蚕丝层叠加后形成被芯;然后在被芯外层增加一层被套。但是被芯与被套之间的配合关系差,被芯常在被套内滚作一团,或通过绗缝的方式,使被芯不够蓬松,整个被子厚度不均,保暖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蚕丝被,蚕丝填充物与被套位置相对固定,整个蚕丝被厚度均匀、蓬松,不仅保暖效果佳,而且有效提高舒适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蚕丝被的制作方法,使制得的蚕丝被的蚕丝填充物与被套位置相对固定,整个蚕丝被厚度均匀、蓬松,不仅保暖效果佳,而且有效提高舒适度,同时该制作方法操作便捷,便与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蚕丝被,其包括被套、蚕丝填充物,以及设置于被套内的定位线,被套设有开口。

被套包括第一被套面与第二被套面,第一被套面的边缘与第二被套面的边缘连接并形成填充腔,第一被套面在与第二被套面的连接处设有第一预留边,第二被套面在与第一被套面的连接处设有第二预留边,蚕丝填充物设置于第二被套面与第二预留边之间,定位线沿第二预留边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预留边和蚕丝填充物缝合连接。

本发明提出一种蚕丝被的制作方法,其包括:

将第一被套面、第二被套面的边缘折叠,形成第一预留边与第二预留边。

将第一被套面与第二被套面叠加铺设,沿折叠处缝合,形成填充腔,第一预留边与第二预留边相邻且位于填充腔内。

将蚕丝填充物通过开口平铺于填充腔内,蚕丝填充物位于第二被套面与第二预留边之间。

定位线沿第二预留边的长度方向将蚕丝填充物、第二预留边缝合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蚕丝被及其制作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蚕丝填充物轻薄、保温效果佳,同时蚕丝填充物在撤消外力后可以恢复原状,不结饼,不发闷,不缩拢,均匀柔和,通过定位线将蚕丝填充物固定于填充腔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防止蚕丝填充物与被套之间不服帖,导致舒适度较差。同时通过定位线的设置,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同时防止蚕丝填充物厚度不均导致保温效果较差,以及舒适度较差的问题。

上述蚕丝被的制作方法,简单可控,有效简化生产流程,便于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蚕丝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蚕丝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蚕丝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蚕丝被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a-蚕丝被;100b-蚕丝被;20-被套;211-第一被套面;213-第二被套面;214-衬里;215-第一端;216-第二端;217-第三端;218-第四端;220-第一预留边;221-第二预留边;230-开口;30-蚕丝填充物;40-定位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蚕丝被100a,包括被套20、蚕丝填充物30以及定位线40。

其中,被套20包括第一被套面211、第二被套面213与衬里214。

第一被套面211的边缘与第二被套面213的边缘通过缝合连接并形成填充腔(图未示),具体地,

第一被套面211在与第二被套面213的连接处设有第一预留边220,第二被套面213在与第一被套面21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预留边221,第一预留边220与第二预留边221用于第一被套面211与第二被套面213缝合不脱线,使第一被套面211与第二被套面213的连接处更为稳固。

其中,第一预留边220和第二预留边221的宽度分别为0.8-1.5cm,此处的宽度是指第一预留边220和第二预留边221的连接处与靠近该连接处的第一被套面21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防止第一预留边220和第二预留边221宽度过大影响整体舒适的效果。

请参阅图2,被套20设有开口230,用于安装蚕丝填充物30,本实施例中,开口230设置于第一被套面211与第二被套面213的连接处,开口230处理例如还可以设置拉链或绑带,便于安装蚕丝填充物30。

衬里214位于填充腔内,衬里214设置于第一被套面211与第二被套面213之间,具体地,衬里214设置于第一预留边220和第二预留边221之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衬里214的截面为矩形,衬里214包括第一端215、第二端216、第三端217与第四端218,其中,第一端215与第二预留边221连接,与第一端215相对设置的第三端217向远离第二预留边221的方向延伸。第三端217与第四端218分别与第二预留边221连接。

优选地,衬里214设置于第一被套面211相对的两端边缘,本实施例中,衬里214设置于被套20设置开口230处的一端。便于固定蚕丝填充物30。

衬里214的宽度为8-15cm,便于固定,优选衬里214的材质与被套20的材质相同,有效提高舒适度。

定位线40用于将蚕丝填充物30固定于填充腔内,定位线40平行于第一被套面211的边缘设置,定位线40可以与衬里214、第一预留边220、第二预留边221和蚕丝填充物30缝合连接,本实施例中,定位线40沿第二预留边221的长度方向与衬里214、第二预留边221和蚕丝填充物30缝合连接,即定位线40将蚕丝填充物30固定于衬里214、第二预留边221之间,同时,由于衬里214的宽度较大,可有效包裹蚕丝填充物30的边缘,进一步提高固定效果,同时保证蚕丝填充物30的厚度均匀。

请参阅图3,在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定位线40还可以沿第二预留边22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预留边220、第二预留边221、衬里214、蚕丝填充物30以及第二被套面213均缝合连接。

需注意的是,本发明中,定位线40的走向与第一被套面211的边缘平行,定位线40的针脚宽度为1-4cm,同时,定位线40与蚕丝填充物30、衬里214、第二预留边221的连接处较为宽松,即无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蚕丝填充物30的厚度均匀,保证定位线40与述蚕丝填充物30连接处的蓬松感。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例中,定位线40还可以为弹性线,便于整理,同时保证蚕丝被100a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进行二次蓬松处理,例如敲打、拉扯等。

为了保证蚕丝被100a中蚕丝填充物30的厚度均匀,同时与被套20之间的固定效果佳,不易成团,优选地,蚕丝填充物30为双宫茧桑蚕丝。

其中,双宫茧是指茧里面有2条蚕,2条蚕吐的丝互相交缠在一起,因此双宫茧桑蚕丝具有不易分层、蓬松感较强、柔滑贴身、品质细腻、以及弹性好的特点,有效提高保暖性。

在本发明其它的实施例中,蚕丝填充物30还可以进行包边,便于定位线40进行定位。该实施例中,采用与第一被套面211、第二被套面213相同的面料,有效提高舒适度。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蚕丝被100b,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蚕丝被100b包括被套20、蚕丝填充物30以及定位线40。

其中,被套20包括第一被套面211和第二被套面213。

第一被套面211的边缘与第二被套面213的边缘通过缝合连并形成填充腔,具体地,第一被套面211在与第二被套面213的连接处设有第一预留边220,第二被套面213在与第一被套面211的连接处设有第二预留边221,第一预留边220与第二预留边221用于第一被套面211与第二被套面213缝合不脱线,使第一被套面211与第二被套面213的连接处更为稳固。

其中,第一预留边220和第二预留边221的宽度为0.8-1.5cm,此处的宽度是指第一预留边220和第二预留边221的连接处与靠近该连接处的第一被套面21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防止第一预留边220和第二预留边221的宽度过大影响整体舒适的效果。

被套20设有开口230,用于安装蚕丝填充物30,本实施例中,开口230设置于第一被套面211与第二被套面213的连接处,开口230处例如还可以设置拉链或绑带,便于安装蚕丝填充物30。

定位线40用于将蚕丝填充物30固定于填充腔内,具体地,定位线40沿第二预留边22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预留边221、蚕丝填充物30、第二被套面213缝合连接,即定位线40将蚕丝填充物30固定于衬里214、第二被套面213之间。

需注意的是,本发明中,定位线40的走向与第一被套面211的边缘平行,定位线40的针脚宽度为1-4cm,同时,定位线40与蚕丝填充物30、衬里214、第二预留边221的连接处较为宽松,即无外力作用的条件下,蚕丝填充物30的厚度均匀,保证定位线40与述蚕丝填充物30连接处的蓬松感。

为了保证蚕丝被100b中蚕丝填充物30的厚度均匀,同时与被套20之间的固定效果佳,不易成团,优选地,蚕丝填充物30为双宫茧桑蚕丝。

第三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蚕丝被的制作方法,包括:

将第一被套面的边缘折叠,形成第一预留边,将第二被套面的边缘折叠,形成第二预留边。第一预留边与第二预留边的宽度分别为0.8-1.5cm预留边,例如宽度为0.8cm、1cm、1.2cm或1.5cm等,便于缝合,防止脱线。

接着,将第一被套面、衬里与第二被套面依次叠加铺设,将第一被套面、衬里与第二被套面在折叠处用缝纫机缝合,形成填充腔,其中,衬里、第一预留边与第二预留边均位于填充腔内,第一预留边与第二预留边相邻且相互抵靠。

同时,衬里设置于第一被套面相对的两端,其中衬里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三端与第四端,其中,第一端与第一预留边与第二预留边缝合连接,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向远离第一预留边与的方向延伸。第三端与第四端分别与第一预留边缝合连接。定位线将蚕丝填充物、衬里、第一预留边、第二预留边缝合连接。

优选地,第一被套面与第二被套面的连接处留有开口,用于安装以及拆卸蚕丝填充物。更优选地,开口位于第一被套面与第一端的连接处。

接着,将蚕丝填充物通过开口平铺于填充腔内,蚕丝填充物位于第二被套面与衬里之间。定位线沿第二预留边的长度方向将蚕丝填充物、衬里、以及第二被套面缝合固定。

可选地,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将蚕丝填充物的边缘进行包边处理,便于将蚕丝填充物的边缘固定。

本实施例中,将蚕丝填充物通过开口平铺于填充腔内前,以双宫茧为原料,通过蒸煮缫织为阡陌结构排列的双宫茧桑蚕丝绵片,再用手工多层纵横网状叠合拉伸形成蚕丝填充物。

可选地,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将第二被套面的边缘与蚕丝填充物的边缘绗缝连接,进一步提高固定效果,同时由于仅是第二被套面的边缘与蚕丝填充物的边缘绗缝连接,因此有效防止蚕丝填充物的厚度不均引发的保暖性较差的问题。

第四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蚕丝被的制作方法,包括:

将第一被套面的边缘折叠,形成第一预留边,将第二被套面的边缘折叠,形成第二预留边。第一预留边与第二预留边的宽度分别为0.8-1.5cm预留边,例如宽度为0.8cm、1cm、1.2cm或1.5cm等,便于缝合,防止脱线。

将第一被套面与第二被套面叠加铺设,在折叠处用缝纫机缝合将第一被套面与第二被套面缝合,形成填充腔,其中,第一预留边与第二预留边相邻且位于填充腔内。

优选地,第一被套面与第二被套面的连接处留有开口,用于安装以及拆卸蚕丝填充物。更优选地,开口位于第一被套面与第一端的连接处。

接着,将蚕丝填充物通过开口平铺于填充腔内,蚕丝填充物位于第二被套面与第二预留边之间。定位线沿第二预留边的长度方向将蚕丝填充物、第二预留边、以及第二被套面缝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将蚕丝填充物通过以下方法制得:以双宫茧为原料,通过蒸煮缫织为阡陌结构排列的双宫茧桑蚕丝绵片,再用手工多层纵横网状叠合拉伸形成蚕丝填充物。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蚕丝被,蚕丝填充物与被套位置相对固定,整个蚕丝被厚度均匀、蓬松,不仅保暖效果佳,而且有效提高舒适度。上述蚕丝被的制作方法,使制得的蚕丝被的蚕丝填充物与被套位置相对固定,整个蚕丝被厚度均匀、蓬松,不仅保暖效果佳,而且有效提高舒适度,同时该制作方法操作便捷,便与工业化生产。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