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及自移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57803发布日期:2024-02-20 21:06阅读:15来源:国知局
基站及自移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自移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基站及自移动系统。


背景技术:

1、自移动设备具有自主移动能力,因应其具体类型,可以自行实现诸如清洁、割草等所需的作业功能。部分自移动设备配备可与之进行对接的基站,通过基站对自移动设备进行例如清洁、充电或部件/附件更换等作业,增加自移动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在相关技术中,自移动设备在和基站进行对接时会对基站施加较大的撞击力,容易导致基站的结构出现松动和连接不牢,进而降低使用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及自移动系统,可以增加基站的抗撞击能力和结构稳定性,避免基站的结构发生松动和连接不牢。

2、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底座;基站本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被配置为可和自移动设备对接;至少一个限位结构,包括相对插接的凹陷部和凸起部,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基站本体中的一者上,而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基站本体中的另一者上。

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结构中,所述凹陷部的侧壁上设有连接通孔,而所述凸起部上设有紧固孔,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后和所述紧固孔连接紧固。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凹陷部的凹陷方向相垂直或成角度倾斜;所述紧固孔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凸起部的凸起方向相垂直或成角度倾斜。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孔设置于所述凸起部上沿其凸起方向的末端区域。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本体具有沿其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顶侧和底侧,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侧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底侧和所述底座抵接以使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插接;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基站本体的高度方向或其相反方向凸起。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本体具有沿第一方向依次相对设置的对接侧和背侧,所述对接侧被配置为和自移动设备对接;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背侧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背侧和所述底座抵接以使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插接。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朝向所述背侧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凹陷,而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基站本体的背侧、沿所述第一方向凸起;或者,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基站本体的背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凹陷,而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朝向所述背侧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凸起。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沿插接方向的连接长度被配置为,阻止所述凸起部转动地从所述凹陷部脱离。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卡扣部,所述基站本体上设有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扣合以使所述底座和所述基站本体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的扣合方向平行于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的插接方向。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挡墙部,所述基站本体具有沿第一方向依次相对设置的对接侧和背侧,所述挡墙部位于所述对接侧远离所述背侧的一侧,所述挡墙部和所述限位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加强筋,所述限位结构和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相对两侧表面,所述限位结构在所述底座上的正投影和所述加强筋在所述底座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3、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自移动系统,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自移动设备,可对接至所述基站本体。

1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底座和基站本体之间设置限位结构,在基站和自移动设备进行对接时,自移动设备对基站本体施加撞击力及由该撞击力引起的倾翻力矩;得益于凹陷部和凸起部之间提供的较大连接强度和承载能力,一方面,底座可以通过限位结构中的凹陷部和凸起部而向基站本体施加较大的支撑力,杜绝或至少降低基站本体和底座之间受撞击下沿撞击方向的分离失位风险;另一方面,凹陷部和凸起部之间的作用力产生绕俯仰轴的抗倾翻力矩,该抗倾翻力矩和倾翻力矩方向相反而大小相等,从而消除基站本体绕俯仰轴而自对接侧向背侧翻转倾覆的运动趋势,杜绝或至少降低基站本体和底座之间绕俯仰轴倾翻分离失位的风险。



技术特征:

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所述限位结构中,所述凹陷部的侧壁上设有连接通孔,而所述凸起部上设有紧固孔,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后和所述紧固孔连接紧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通孔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凹陷部的凹陷方向相垂直或成角度倾斜;所述紧固孔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凸起部的凸起方向相垂直或成角度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孔设置于所述凸起部上沿其凸起方向的末端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本体具有沿其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顶侧和底侧,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底侧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底侧和所述底座抵接以使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插接;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基站本体的高度方向或其相反方向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本体具有沿第一方向依次相对设置的对接侧和背侧,所述对接侧被配置为和自移动设备对接;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背侧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背侧和所述底座抵接以使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插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朝向所述背侧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凹陷,而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基站本体的背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凸起;或者,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基站本体的背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凹陷,而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朝向所述背侧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沿插接方向的连接长度被配置为,阻止所述凸起部转动地从所述凹陷部脱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卡扣部,所述基站本体上设有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扣合以使所述底座和所述基站本体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的扣合方向平行于所述凹陷部和所述凸起部的插接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挡墙部,所述基站本体具有沿第一方向依次相对设置的对接侧和背侧,所述挡墙部位于所述对接侧远离所述背侧的一侧,所述挡墙部和所述限位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加强筋,所述限位结构和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底座的相对两侧表面,所述限位结构在所述底座上的正投影和所述加强筋在所述底座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12.一种自移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及自移动系统,所述基站包括:底座;基站本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被配置为可和自移动设备对接;至少一个限位结构,包括相对插接的凹陷部和凸起部,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基站本体中的一者上,而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基站本体中的另一者上。

技术研发人员:杨朋,李晓菲,吴永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