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及上悬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94480发布日期:2023-02-04 10:37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及上悬窗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门窗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及上悬窗。


背景技术:

2.在建筑装修过程中,上悬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上悬窗一般是将窗扇转动连接在窗框上,然后设置一个限位螺丝进行限位,从而实现上悬窗的转动开合。
3.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上悬窗的开合,或者受到外部风雨的作用,很容易使限位螺丝脱落,除此之外,使用限位螺丝进行限位,在进行上悬窗的安装过程中,安装工人也有可能出现忘记安装限位螺丝的情形,无论是限位螺丝脱落,还是忘记安装限位螺丝,都会使得窗扇失去约束,进而及其容易出现坠落的事故发生。
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新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及上悬窗,具有安全稳定的优点。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窗框以及窗扇,所述窗框设置在所述窗扇的上方,所述窗框设置有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窗扇转动连接,还包括:第二接触部,设有抵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凸起的第一圆弧面,所述抵触面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凸起的一侧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所述窗扇包括窗体以及与所述窗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抵触面与所述第一圆弧面之间,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圆弧面,所述第三圆弧面与所述第一圆弧面活动配合,所述抵触面用于与所述连接部接触限位。
7.在窗框设置有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设置有凸起的第一圆弧面,窗扇的连接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圆弧面,第三圆弧面与第一圆弧面的活动配合使连接部可以与第一接触部相对转动,除此之外,窗框还设置有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设有抵触面,并且,抵触面与第一圆弧面凸起的一侧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而连接部位于第一圆弧面与抵触面之间,当第三圆弧面与第一圆弧面发生相对转动的时候,由于抵触面与第一圆弧面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当连接部通过第三圆弧面与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圆弧面进行相对转动的时候,如果连接部有脱离第一接触部的趋势,就会与抵触面接触限位,从而防止窗扇坠落,第二接触部由于直接设置在窗框上无需拆卸,也避免了出现忘记安装的情况看,此外,抵触面与第一圆弧面凸起的一侧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当窗体连通连接部通过第三圆弧面与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圆弧面发生相对转动的时候,由窗体的重力造成对连接部的牵引力可以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以及竖直方向的力,而由于抵触面与第一圆弧面凸起的一侧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因此,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会作用在第一圆弧面或抵触面上,进而在水平方向对连接部形成支撑,以保证窗扇整体在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因此,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及上悬窗具有安全稳定的有益效果。
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抵触面为凸起的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圆弧面凸起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圆弧面凸起的一侧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部设有与所述第三圆弧面同心且向外凸起的第四圆弧面,所述第二圆弧面用于与所述第四圆弧面接触限位。
9.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连接部具有更大的开合角度。
1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窗框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设有开口与外部连通,所述开口设置在所述空腔的下方或斜下方,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11.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防尘防水,保证连接部与第一接触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空腔由竖直设置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顶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顶部的第三侧壁包围而成,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
13.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圆弧面连接,基于所述延伸段使所述第一圆弧面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空槽。
14.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延伸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窗体连接,所述连接杆朝向所述第二接触部一侧倾斜设置,所述窗体设置在所述窗框外,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窗体连接。
15.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有转动设置的啮合部,所述第二圆弧面设置在所述啮合部凸起的一侧,所述啮合部还设置有向内凹陷且与所述第二圆弧面同心的第五圆弧面,所述第二接触部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五圆弧面活动配合的第六圆弧面。
1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二圆弧面上设置有第一凸齿,所述第四圆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齿啮合的第二凸齿。
17.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一凸齿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三圆弧面为开放式的圆弧。
18.第二方面,本技术中还提供一种上悬窗,所述上悬窗包括有上述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
19.由上可知,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及上悬窗,在窗框设置有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设置有凸起的第一圆弧面,窗扇的连接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圆弧面,第三圆弧面与第一圆弧面的活动配合使连接部可以与第一接触部相对转动,除此之外,窗框还设置有第二接触部,第二接触部设有抵触面,并且,抵触面与第一圆弧面凸起的一侧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而连接部位于第一圆弧面与抵触面之间,当第三圆弧面与第一圆弧面发生相对转动的时候,由于抵触面与第一圆弧面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当连接部通过第三圆弧面与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圆弧面进行相对转动的时候,如果连接部有脱离第一接触部的趋势,就会与抵触面接触限位,从而防止窗扇坠落,第二接触部由于直接设置在窗框上无需拆卸,也避免了出现忘记安装的情况看,此外,抵触面与第一圆弧面凸起的一侧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当窗体连通连接部通过第三圆弧面与第一接触部的第一圆弧面发生相对转动的时候,由窗体的重力造成对连接部的牵引力可以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以及竖直方向的力,而由于抵触面与第一圆弧面凸起的一侧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因此,
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会作用在第一圆弧面或抵触面上,进而在水平方向对连接部形成支撑,以保证窗扇整体在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因此,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及上悬窗具有安全稳定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防坠落挂接结构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的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窗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的示意图。
25.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26.图中:001、窗框;002、窗扇;003、凸台;004、倒钩;005、限位螺丝;100、第一接触部;200、第二接触部;300、窗体;400、连接部;500、连接杆;110、第一圆弧面;120、空腔;130、第一侧壁;140、第三侧壁;150、第二侧壁;160、开口;170、延伸段;180、空槽;210、抵触面;220、啮合部;230、第五圆弧面;240、第一凸齿;250、第六圆弧面;410、第三圆弧面;420、第四圆弧面;430、第二凸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上悬窗的结构一般如图1所示,至少包括有一个安装在窗台上的窗框001以及一个转动设置在窗框001上的窗扇002,一般来说,窗扇002与窗框001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铰链等方式实现,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窗框001的位置狭小,为了方便窗户的安装以及基于窗户的整体结构考虑,实际的窗框001上会设置有一个向上凸起的凸台003,在窗扇002上会设置有一个倒钩004,倒钩004倒挂在凸台003上,从而实现了窗扇002与窗框001的转动连接,这种转动连接的方式拆装方便,因此,目前大部分的上悬窗均为采用这种连接结构。
30.但是,采用这种连接结构如果没有相应对窗扇002进行限位的话,窗扇002在转动过程中,由于窗扇002在使用过程中是向上翻转,于是就会很容易出现倒钩004与凸台003脱离的情况。
31.对此,现有技术一般是先将倒钩004倒挂在凸台003上,然后在倒钩004的上方位置设有一个限位螺丝005,通过限位螺丝005对倒钩004进行限位,防止倒钩004在翻转过程中与凸台003脱离。
32.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窗扇002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是向上翻转,翻转过程中有可能与限位螺丝005发生摩擦接触,并且在受到风雨等外力的作用下,限位螺丝005会逐渐松动然后脱落,当限位螺丝005脱落以后,窗扇002在转动过程中就会非常容易出现坠落的情况。
33.除此之外,由于限位螺丝005需要先将倒钩004倒挂在凸台003上之后才可以进行安装,因此,也很容易出现忘记安装限位螺丝005的情况,这也会导致窗扇002在转动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坠落的情况。
34.对此,请参照图2至图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技术方案如下:包括窗框001以及窗扇002,窗框001设置在窗扇002的上方,窗框001设置有第一接触部100与窗扇002转动连接,还包括:第二接触部200,设有抵触面210,第一接触部100设有凸起的第一圆弧面110,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一侧与抵触面210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在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一侧与抵触面210之间由于间隔设置形成有间隙;其中,第二接触部200可以与窗框001一体成型设置,这样可以避免安装第二接触部200,从而避免忘记安装这种情况发生;窗扇002包括窗体300以及与窗体300连接的连接部400,连接部400设置在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一侧与抵触面210之间的间隙中,连接部400设置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圆弧面410,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圆弧面110活动配合。
35.其中,为了便于安装,连接部400的第三圆弧面410是一个开放式的圆弧,具体可以是一个半圆弧,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400具体可以是一种钩状结构。
36.通过向内凹陷的第三圆弧面410与凸起的第一圆弧面110滑动配合来实现连接部400与第一接触部100的相对转动,并且,由于连接部400设置在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一侧与抵触面210之间的间隙中,抵触面210用来与连接部400接触从而对连接部400进行限位。由于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一侧与抵触面210之间由于间隔设置形成有间隙,并且第三圆弧面410是一个开放式的圆弧,因此连接部400可以快速方便的安装设置在间隙内,并通过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圆弧面110的活动配合来实现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如果连接部400出现了脱离第一接触部100的趋势,连接部400就会与抵触面210接触,通过抵触面210对连接部400进行限位,从而防止坠落。
37.其中,抵触面210与第一圆弧面110之间可以是沿竖直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可以沿倾斜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还可以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
38.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抵触面210与第一圆弧面110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
39.这是因为窗扇002通常位于窗框001的下方位置,当需要打开窗扇002的时候,窗扇002会从竖直状态逆时针转动变成倾斜状态,当窗扇002处于倾斜状态的时候,其在重力作用下的受力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以及竖直方向的力,如果抵触面210与第一圆弧面110之间是沿竖直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就会难以受到支撑,相对而言更容易出现脱落的情况,而如果将抵触面210与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一侧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由于连接部400设置于抵触面210与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一侧之间,当窗扇002处于打开状态的时候,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可以直接作用再抵触面210或第一
圆弧面110上,受到第一接触部100或第二接触部200的支撑,因此可以使窗扇002在转动过程中更加的稳定,有效防止脱落,具有更加安全的效果。
40.同理,如果抵触面210与第一圆弧面110之间沿倾斜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抵触面210或第一圆弧面110无法完全的承受被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力,因此其安全稳定性仍然不足。
41.因此,抵触面210与第一圆弧面110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具有更加安全稳定的效果。
42.其中,抵触面210是一个用来对连接部400进行限位的面,抵触面210可以保持与连接部400的持续接触,也可以与连接部400之间留有间隙,当连接部400在转动过程中,出现脱离第一圆弧面110的时候再与抵触面210进行接触,由于抵触面210主要用来与连接部400进行接触限位,因此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可以是向内凹的曲面也可以是向外凸的曲面。
43.在保证窗扇002开合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稳定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窗扇002的开合角度成为一个难点,通常来说,窗扇002的开合角度越大,打开窗扇002得到的视野越好,因此,大角度开合的上悬窗也是目前市场的一个主要需求方向,然而,受限于空间狭小、窗户自身结构等因素,特别是采用了挂接式结构的情况下,窗扇002的开合角度较小,因为需要通过限位结构对转动的窗扇002进行限位,防止其脱落,而限位结构本身又会对窗扇002的转动产生干涉影响,因此难以实现较大角度的开合。
44.在本技术中,限位结构为第二接触部200的抵触面210,抵触面210用于与连接部400接触限位,从而防止连接部400在转动过程中与第一圆弧面110脱离,抵触面210在对连接部400进行限位的同时,也会对窗扇002的开合角度造成影响,特别是为了保证窗扇002在开合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将抵触面210与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一侧设置为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更是对窗扇002的开合角度产生了影响。
45.由于对窗扇002的开合角度的影响主要是抵触面210造成的,因此,本技术将进一步对抵触面210进行改进,以提高窗扇002的开合角度。
46.对此,本技术将抵触面210设置成一个朝向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曲面,即,凸起的第二圆弧面,连接部400设置有与第三圆弧面410同心且向外凸起的第四圆弧面420,第二圆弧面用于与第四圆弧面420接触限位。
47.当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圆弧面110发生相对转动的时候,第四圆弧面420也会进行同心转动,由于第二圆弧面与第一圆弧面110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因此第二圆弧面位于靠近第四圆弧面420的一侧,并用于与第四圆弧面420接触,当连接部400通过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接触部100的第一圆弧面110进行相对转动的时候,如果连接部400有脱离第一接触部100的趋势,第四圆弧面420就会受到第二圆弧面的接触限位,从而防止窗扇002坠落。
48.在这个过程中,将抵触面210设置成朝向第一圆弧面110凸起的第二圆弧面,将连接部400靠近第二圆弧面的一侧设置成与第三圆弧面410同心的第四圆弧面420,第四圆弧面420跟随第三圆弧面410做同心转动,这样可以减少连接部400与第二接触部200的干涉,具体而言,当连接部400在转动过程中发生脱离第一圆弧面110的时候,由于连接部400靠近第二接触部200的一侧是向外凸起的第四圆弧面420,并且第四圆弧面420与第三圆弧面410同心,因此在第四圆弧面420转动的过程中不会与第二接触部200产生多余的干涉。第二接
触部200靠近连接部400的一侧为凸起的第二圆弧面,即,第二圆弧面越靠近连接部400,其表面越是向内收拢,由于窗扇002在开合过程中,需要旋转摆动,第二圆弧面越靠近连接部400的旋转中心,表面越是向内收拢,就可以越减小对连接部400的干涉,从而减小对连接部400开合角度造成的影响。
49.进一步地,参照图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窗框001开设有空腔120,空腔120设有开口160与外部连通,开口160设置在空腔120的下方或斜下方,第一接触部100与第二接触部200设置在空腔120内。
50.具体的,空腔120由竖直设置的第一侧壁130、第二侧壁150,以及连接第一侧壁130顶部与第二侧壁150顶部的第三侧壁140包围而成,第一接触部100设置在第一侧壁130,第二接触部200设置在第二侧壁150。
51.通过设置空腔120,并且将第一接触部100与第二接触部200设置在空腔120内,可以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从而保证窗扇002与第一接触部100的连接稳定性,还可以提高使用寿命。
52.并且,由于空腔120是由第一侧壁130、第二侧壁150以及第三侧壁140包围形成,而第一接触部100设置在第一侧壁130,第二接触部200设置在第二侧壁150,并且,第一接触部100上凸起设置的第一圆弧面110与第二接触部200上的抵触面210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使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50之间的距离相隔得更远,与现有技术相比,更有利与窗框001的整体受力稳定。
53.通常而言,为了实现两个部件的转动连接,可以采用铰链或转轴进行连接,然而,在上悬窗中,受限于窗框001的本身的空间狭小,为了便于安装以及基于窗户的本身结构考虑,窗扇002与窗框001之间会使用挂接的方式来实现转动连接,即,本技术中在第一接触部100设置有凸起的第一圆弧面110,连接部400设置有第三圆弧面410,其中,第三圆弧面410是一个开放式的圆弧,可以将连接部400倒挂在第一接触部100上,通过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圆弧面110的活动配合来实现连接部400与第一接触部100的转动,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抵触面210对连接部400的接触会影响开合角度以外,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圆弧面110之间的配合本身也会对开合角度造成影响,因为第三圆弧面410是一个开放式的圆弧,并且以倒挂的方式挂在第一圆弧面110上,因此,连接部400与第一接触部100接触的位置通常会呈钩状结构,而其末端与第一接触部100和第一侧壁130之间连接处的接触位置便会影响连接部400的开合角度。
54.对此,可以进一步对第一接触部100与第一侧壁130之间的连接位置进行改进,以使得连接部400具有更大的开合角度。
55.具体地,在第一接触部100与第一侧壁130之间设置有延伸段170,延伸段170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3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圆弧面110连接,基于延伸段170使第一圆弧面110与第一侧壁130之间形成有空槽180。
56.其中,基于延伸段170使第一圆弧面110与第一侧壁130之间形成有空槽180的具体方式可以是让延伸段170的厚度小于第一圆弧面110的直径,具体的,第一圆弧面110可以是一个球面或圆柱面。
57.如果直接将第一接触部100设置在第一侧壁130,第一侧壁130就会直接与第一圆弧面110相连,而连接部400通过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圆弧面110活动配合,就会导致连接
部400的末端很容易与第一侧壁130发生接触干涉,从而影响连接部400的开合角度。
58.而本技术则是在第一侧壁130与第一圆弧面110之间设置有延伸段170,并且使延伸段170的厚度小于第一圆弧面110的直径,这样可以使第一圆弧面110与第一侧壁130之间还形成有空槽180,连接部400通过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接触部100的第一圆弧面110活动配合的过程中,空槽180可以容纳连接部400的末端,从而增大其开合角度。
59.当窗扇002处于闭合状态时,窗扇002处于竖直的状态,此时,会通过连接部400给窗框001施加竖直向下的重力,并且,由于连接部400是通过第三圆弧面410与第一接触部100的第一圆弧面110接触配合,因此,该重力作用主要作用在第一接触部100上,而在上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接触部100与第一侧壁130之间设置有延伸段170,即使通过其它结构对窗扇002进行了支撑,但是仍然有可能导致第一接触部100或延伸段170长时间受力损坏。
60.对此,参照图5,进一步地,本技术在连接部400的一端延伸设置有连接杆500,连接杆500与窗体300连接,连接杆500朝向第二接触部200一侧倾斜设置,窗体300设置在窗框001外,连接杆500一端与连接部400连接,另一端穿过开口160与窗体300连接。
61.通过倾斜设置的连接杆500连接窗体300与连接部400,将原本为竖直向下的重力转换成沿连接杆500倾斜方向的拉力,而由于拉力是往第二接触部200一侧倾斜,因此可以分解成一个水平指向第二接触部200方向的力以及一个竖直方向的力,而又由于连接部400设置在第一圆弧面110与抵触面210之间,并且第一圆弧面110与抵触面210沿水平方向相互朝向且间隔设置,因此,被分解为水平指向第二接触部200方向的力会使得连接部400与抵触面210接触,由第二接触部200承受并支撑,通过受力分解,使窗扇002作用在第一接触部100上的力得到减小,因此可以提高第一接触部100以及延伸段170的使用寿命。
62.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部200包括有转动设置的啮合部220,第二圆弧面设置在啮合部220凸起的一侧,啮合部220还设置有向内凹陷且与第二圆弧面同心的第五圆弧面230,第二接触部200还设置有与第五圆弧面230活动配合的第六圆弧面250。
63.当连接部400在开合的过程中,如果连接部400出现了与第一接触部100脱离的趋势,第四圆弧面420就会与设置在第二接触部200上的啮合部220接触,通过啮合部220上的第二圆弧面来与第四圆弧面420接触限位,而啮合部220为转动设置,当第二圆弧面受到第四圆弧面420的接触作用的时候,可以是啮合部220发生转动,可以将原本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因此可以减少摩擦力,使连接部400在开合过程中更加安全稳定,使用寿命也更长。
64.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圆弧面上设置有第一凸齿240,第四圆弧面420设置有与第一凸齿240啮合的第二凸齿430。
65.具体的,第一凸齿240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凸齿240沿第六圆弧的圆弧方向分布设置,第二凸齿430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凸齿430沿第四圆弧面420的圆弧方向分布设置。
66.通过第一凸齿240与第二凸齿430啮合,可以更加平稳的传递作用力,使连接部400在开合转动过程中更加安全稳定。
67.第二方面,本技术中还提供一种上悬窗,上悬窗包括有上述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
68.将上述的一种防坠落挂接结构用应用与上悬窗上,使上悬窗具有更加安全稳定的
效果。
6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