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组件、调节方法及清洁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62175发布日期:2023-03-22 15:39阅读:49来源:国知局
清洁组件、调节方法及清洁设备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清洁组件、调节方法及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2.在洗地机等清洁设备中通常都设置有吸水扒组件,吸水扒组件在使用时需要与地面等待清洁面保持一定的过盈量,才能实现较佳的使用效果。但是,通常地,吸水扒组件仅具有放下和抬起两个状态。而不具有位于两个不同状态间的其他中间状态,即吸水扒组件的位置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组件、调节方法及清洁设备,以便按需要对吸水扒与待清洁面之间的接触状态进行调整。
4.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组件,用于清洁一待清洁面,包括固定件、清洁件、连杆组件以及状态切换部件,所述连杆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清洁件之间;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可沿一调节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清洁件上,以用于调节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清洁件之间的最小距离限制,所述连杆组件和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在所述调节方向上至少部分相重合。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杆,且每个所述连杆的延伸方向均相同。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能沿一调节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件移动,所述调节方向不垂直于所述待清洁面。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靠近所述固定件的端部设置有防划伤部,所述防划伤部具有弧形接触面,所述弧形接触面用于与所述固定件相抵。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直接与所述固定件相抵以限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清洁件之间的最小距离。
9.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应用于所述的清洁组件的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所述状态切换部件调节对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清洁件之间的最小距离限制,以实现清洁件与待清洁面之间间距的调节。
10.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包括本体、吸水扒组件、连杆组件、以及状态切换部件,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吸水扒组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状态切换部件设置在所述吸水扒组件上、且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状态切换部件与所述本体相抵,所述吸水扒组件的运动受限;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状态切换部件与所述本体相脱离,所述吸水扒组件可受外力作用而靠近或远离待清洁面。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至少一对连杆,每对所述连杆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连杆,每个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件、且另一端连接所述清洁件。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设置有两对所述连杆。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能沿一调节方向相对于所述本体移动,以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间切换。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与所述吸水扒组件螺纹连接,以能在受外力作用旋转时沿所述调节方向移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靠近所述固定件的端部设置圆弧形的端面,所述圆弧形的端面用于与所述固定件相抵。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固定件和承载件;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本体靠近待清洁面的一侧,所述驱动件连接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连杆组件连接至所述承载件,所述吸水扒组件设置在所述承载件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一侧,所述状态切换部件设置在所述承载件上,且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状态切换部件与所述固定件相抵。
17.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组件、调节方法及清洁设备,通过状态切换部件与固定件之间的抵持状态的改变,来改变固定件与清洁件之间的最小距离限制,进而使得清洁件可以上下移动以改变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距,并且还能对清洁件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过盈量进行调节,使得所述清洁件可以被无级地调节至所需的位置。并且,其中的清洁组件的结构简单,无需设置复杂的配合结构来实现吸水扒组件的抬升,各部件均可以采用常规零件,无需进行特殊加工即可获得,整体组件的成本生产成本较小。并且,使用时,仅需要简单通过螺栓部件的拧进、拧出方式来调节对吸水扒组件的限制,而后吸水扒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运动至合适的位置并与待清洁面形成配合。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示例性示出一种清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例性示出一种清洁组件的爆炸图。
21.图3示例性示出一种清洁组件在第一状态下的侧视图。
22.图4示例性示出一种清洁组件的俯视图。
23.图5示例性示出一种情结组件在第二状态下的侧面剖视图。
2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主要元件标记:
25.固定件
ꢀꢀꢀꢀꢀꢀꢀꢀꢀꢀꢀ
200
ꢀꢀꢀꢀꢀꢀꢀꢀꢀꢀ
第一侧壁
ꢀꢀꢀꢀꢀꢀꢀꢀꢀ
210
26.第二侧壁
ꢀꢀꢀꢀꢀꢀꢀꢀꢀ
220
ꢀꢀꢀꢀꢀꢀꢀꢀꢀꢀ
抵接部
ꢀꢀꢀꢀꢀꢀꢀꢀꢀꢀꢀ
240
27.承载件
ꢀꢀꢀꢀꢀꢀꢀꢀꢀꢀꢀ
300
ꢀꢀꢀꢀꢀꢀꢀꢀꢀꢀ
第一部分
ꢀꢀꢀꢀꢀꢀꢀꢀꢀ
310
28.第二部分
ꢀꢀꢀꢀꢀꢀꢀꢀꢀ
320
ꢀꢀꢀꢀꢀꢀꢀꢀꢀꢀ
连杆组件
ꢀꢀꢀꢀꢀꢀꢀꢀꢀ
400
29.第一连杆
ꢀꢀꢀꢀꢀꢀꢀꢀꢀ
410
ꢀꢀꢀꢀꢀꢀꢀꢀꢀꢀ
第二连杆
ꢀꢀꢀꢀꢀꢀꢀꢀꢀ
420
30.第三连杆
ꢀꢀꢀꢀꢀꢀꢀꢀꢀ
430
ꢀꢀꢀꢀꢀꢀꢀꢀꢀꢀ
第四连杆
ꢀꢀꢀꢀꢀꢀꢀꢀꢀ
440
31.状态切换部件
ꢀꢀꢀꢀꢀ
500
ꢀꢀꢀꢀꢀꢀꢀꢀꢀꢀ
防划伤部
ꢀꢀꢀꢀꢀꢀꢀꢀꢀ
510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4.本技术提供一种清洁组件、调节方法及清洁设备,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3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组件,请参阅图1,所述清洁组件包括固定件200、清洁件(图未示)、连杆组件400以及状态切换部件500。其中所述清洁件可以为吸水扒组件或者滚刷组件等。
36.其中,所述固定件200用于连接至一清洁设备的本体,以便将连接在所述固定件200上的其余各部件连接至所述本体。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400包括至少一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本体可转动地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清洁件可转动地连接。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连杆的延伸方向均相同。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连杆成对设置,每对连杆均包括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杆,且每对连杆中的两个连杆关于状态切换部件500的轴线a对称设置。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400包括至少一对连杆,每对所述连杆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连杆,每个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件200、且另一端连接所述清洁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能沿一调节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件200移动,所述调节方向不垂直于所述待清洁面。其中,所述调节方向可以为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的轴线a。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400和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在所述轴线a的方向上至少部分相重合。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在所述轴线a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杆410部分相重合,并且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在所述轴线a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三连杆430部分相重合。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请结合图1,在本示例中,由于所述连杆组件400的各个连杆均是平行设置的且长度相同,因此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在所述轴线a的方向上也与所述第二连杆420和所述第四连杆440具有相重合的部分,即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与每个连杆均具有在所述轴线a的方向上重合的部分。该设置使得所述清洁组件无需额外为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设置供运动的空间,节省了所述清洁组件在轴线a的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并且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简洁。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沿调节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件200移动
时,能在第一状态述第二状态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与所述本体相抵;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与所述本体相脱离,所述吸水扒组件可受外力作用而靠近或远离待清洁面。在待清洁面为地面时,即所述吸水扒组件可受外力作用而升降。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靠近所述固定件200的端部设置圆弧形的端面,所述圆弧形的端面用于与所述固定件200相抵。
44.此处,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对于所述清洁组件,其结构简洁,无需设置复杂的配合结构来实现吸水扒组件的抬升。状态切换部件500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吸水扒组件上,例如在图1所示出的示例中其设置在承载件300上以间接地设置在所述吸水扒组件上,并且所述连杆组件400和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在所述轴线a的方向上至少部分相重合,此处该轴线a的前后方向即为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的调节方向,所述连杆组件400所述承载件300(或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所设置在的其他部件)上无需沿着轴向a额外设置用于供状态切换部件500运动的运动空间。
45.用户只需调节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的状态可以形成或解除对所述吸水扒组件的运动限制。
46.在一些示例中,当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直接与所述固定件200相抵持,两者间不设置其他部件,以节省空间,使得清洁组件可以更为小型化。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者间也可以设置有其他部件,本实施例并不对其构成不当的限制。
47.当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吸水扒组件通过重力作用可下降至与待清洁面相配合的位置,或者通过待清洁面对的作用力可以抬升以保持与所述待清洁面相配合的状态,其操作十分简便,无需用户直接对吸水扒组件的升降进行操作。
48.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相应地,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清洁组件的调节方法。
49.此处,所述清洁组件的调节方法包括步骤s100-s300。
50.在步骤s100中,提供有一种前述的清洁组件,其包括固定件200、清洁件、连杆组件400以及状态切换部件500。
51.其中,所述清洁组件的具体结构可以参阅前述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不再对重复的部分多做赘述。
52.在步骤s300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调节所述固定件200与所述清洁件之间的最小距离限制,以实现清洁件与待清洁面之间间距的调节。此处,该调节还可进一步调节清洁件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过盈配合程度,即两者间的过盈量。
53.示例性地,其包括步骤s310和步骤s320。可以理解,本实施例并不限定所述步骤s300必然包含所述步骤s310和步骤s320,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仅包括步骤s310或者仅包括步骤s320。并且在所述步骤s300同时包括所述步骤s310和步骤s320时,本技术实施例并不限制步骤s310和步骤s320的先后顺序,即可以步骤s310在前,也可以是步骤s320在前。
54.在步骤s310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向靠近所述本体的方向移动并与所述本体相抵持,此时,由于状态切换部件500与所述本体的抵持对所述吸水扒组件与所述本体之间的最小距离进行了限制,使得吸水扒组件无法下降。
55.在步骤s320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向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移动并脱离与所述本体相抵持的状态,所述本体和所述清洁件之间的距离由于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的移动而可以变化。在此时,受到外力作用,例如受到待清洁面对所述清洁件的作用力,所述清洁件可以带动连杆组件400转动并实现上升,进而所述清洁件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距被调节,并且清洁件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过盈量也可被调节。其中,在待清洁面为地面时,所述本体和所述清洁件之间的距离是指两者之间的水平距离。当然,在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与本体不相抵持的状态下,所述清洁件还可以受重力作用而带动连杆组件400转动并实现下降,进而所述清洁件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距被调节,并且清洁件与待清洁面之间的过盈量也可被调节。
56.在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前述的清洁组件被应用于一清洁设备中。此处,在以下实施例中,以应用于清洁设备中的清洁组件进行进一步的示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下述的示例说明中所示出的清洁组件的结构亦可以被应用至前述的清洁组件及清洁方法的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57.此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可以为例如清洁机器人等的自移动设备,也可以为吸尘器、洗地机等非自移动设备,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定。在此,请参阅图1,所述清洁设备包括本体(图未示)、吸水扒组件(图未示)、连杆组件400以及状态切换部件500。
58.其中,所述本体大致地构成了所述清洁设备的结构基础以及外形轮廓,所述清洁设备的其他各部件通常均直接或间接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示例性地,当所述清洁设备为清洁机器人时,所述本体可以包括清洁机器人的机身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身组件上的拖抹件、滚轮、抽吸源等。当然,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59.在此,在所述本体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一侧设置有固定件200,所述固定件200通过连接、卡接、焊接、磁吸连接或者其他的方式与所述本体相连接,或者也可以与所述本体一体制成等。通常地,所述待清洁面为地面,即在所述本体的下侧设置有所述固定件200。在此,所述固定件200为一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围成以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可以用于安置其他部件。并且,所述固定支架的上侧设置有螺栓孔,以用于通过螺栓与所述本体相连接。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20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所述固定件200可以仅为以连接板等。
60.此处,请参阅图1,在所述固定件200包括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220,在还第一侧壁210和第二侧壁220的后侧之间连接有一横板,所述横板用于形成抵接部240,以与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相抵接(具体请容后再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240并不限于有所述横板的形式,其也可以为一由所述固定件200向后侧凸出的凸块结构、或者可以为所述固定件200的其他部件等,例如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也可抵接在所述第一侧壁210或第二侧壁220的后侧等;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240也可形成在所述本体上等,只需所述抵接部240可与相对应设置的状态切换部件500相抵接即可。
61.所述吸水扒组件主要用于与待清洁面相接触并对地面进行清洁。所述吸水扒组件具有吸水条,当所述吸水条与待清洁面相接触时,吸水条能够对待清洁面上的水等进行刮扫以便进行回收。并且,为了实现良好的效果,所述吸水扒组件及其吸水条通常是关于所述
清洁设备的前进方向对称设置的,以便均匀地对地面进行刮扫,当然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水扒组件及其吸水条也可以进行摆动以调节清洁位置。
62.在此,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承载件300,所述承载件300包括第一部分310和第二部分320,所述第二部分320用于连接所述吸水扒组件。此处,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述第一部分310大致呈l形,所述第二部分320设置在l形的第一部分310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一侧,所述吸水扒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320靠近所述待清洁面的一侧。通常地,当所述待清洁面为地面时,所述第二部分320位于所述第一部分310的下侧,所述吸水扒组件设置在所述承载件300的下侧,且所述第二部分320相较于所述第一部分310沿着竖直方向具有较大的水平截面积,以便于稳定的连接所述吸水扒组件。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有所述承载件300,或者所述承载件300的结构也可与上述限定不同,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63.所述连杆组件400设置在所述本体和所述吸水扒组件之间,用于实现所述本体和所述吸水扒组件之间的连接。
64.示例性地,请参阅图2,所述连杆组件400可以为平行四连杆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杆410、第二连杆420、第三连杆430和第四连杆440,所述第一连杆410、第二连杆420、第三连杆430和第四连杆440均相互平行。请结合图4,所述第一连杆410和第二连杆420构成一对关于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的轴线a对称的连杆,相应地,可以理解,所述第三连杆430和所述第四连杆440也构成一对关于所述轴线a对称的连杆。请再结合图1,所述第一连杆410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200可转动地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承载件300的第一部分31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20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200可转动地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承载件300的第一部分31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三连杆430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200可转动地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承载件300的第一部分31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四连杆440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200可转动地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承载件300的第一部分310可转动地连接。此处,可转动的连接是通过枢接轴来实现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例如铰接等来实现可转动的连接。
6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吸水扒组件可以停留在转动范围内任意的所需位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吸水扒组件只能在下降和抬起两个位置间的调整,本技术的实施例实现了对吸水扒组件的无级调节,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时的需要将吸水扒组件调节到所需的位置。
66.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所述连杆组件400包括成对设置的两对连杆为例进行了示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400也可以包括一对、三对、四对或者其他数量的连杆;或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杆也可以不成对设置,例如仅设置有一个连杆、两个连杆、三个连杆或者其他数量个连杆等,本实施并不对其进行限制。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增加连杆的数量可以增加传动的稳定性,但是当连杆数量过多时,将导致整体结构的质量增加,还会增加传动过程中的阻力,使得驱动较为不便。并且,在沿着轴线a对称地成对设置所述连杆时,其与承载件300和吸水扒组件之间的连接将更为稳定,进而承载件300和吸水扒组件的运动也将更为平稳。并且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所述固定件200和/或承载件300,此时,则所述连杆组件可以直接连接在所述本体和所述吸
水扒组件之间,或者连接在所述本体和所述承载件300之间,或者连接在所述固定件200和所述吸水扒组件之间等,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67.在此,承前所述,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状态切换部件500,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可移动地连接至所述吸水扒组件。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具有外螺纹,所述承载件300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通过外螺纹配合在所述承载件300上,由于所述吸水扒组件设置在所述承载件300上,因此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与所述吸水扒组件间接地相对固定并形成可移动的连接,在此,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能随所述承载件300和吸水扒组件一同上升和下降,同时,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还能沿着一调节方向相对于所述承载件300和吸水扒组件前后移动,以调节固定件200与吸水扒组件之间的最小距离限制。请见图1,在图示中,该调节方向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的轴线a相重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也可直接地连接至所述吸水扒组件,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并且,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与吸水扒组件或承载件300之间的可移动配合,例如在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上沿着一调节方向间隔设置有卡接凸块,在所述承载件300上设置有卡接槽,将不同的卡接凸块配合在所述卡接槽内时,将使得所述固定件200和承载件300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同;又如,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和所述承载件300通过强力磁铁相互连接,通过施加外力解除强力磁铁的连接后可一移动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的位置,当然,所述强力磁铁形成的磁吸力应当大于所述承载件300及吸水扒组件因重力或待清洁面向其所施加的力作用而能自然发生位移时所需的力的大小。
68.在此,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切换。请参阅图3,通过转动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可以使得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沿着一调节方向运动至处于第一状态的位置,此处,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大致呈圆柱状,其轴向大致地即为所述调节方向。
69.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位于与所述固定件200的抵接部240相抵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能与所述抵接部240相抵,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和所述抵接部240的设置位置是相对应的。此时,所述承载件300与所述固定件200之间的最小距离由于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而被限制,进而所述连杆组件400无法顺时针转动,吸水扒组件无法下降。并且,由于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与抵接部240之间的抵持所形成的阻力,吸水扒组件也不易于向逆时针转动并上升。
70.请参阅图5,通过转动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还可以使得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沿着所述调节方向的反向运动至处于第二状态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位于与所述固定件200相脱离的位置,即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靠近所述固定件200的端部不与所述固定件200相抵。此时,所述承载件300和所述固定件200之间在前进方向上的距离可以变小,即通过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的运动,使得所述承载件300和所述固定件200之间的最小距离限制减小,两者可以更为靠近。在待清洁面为地面时,即所述吸水扒组件与所述本体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变小。因此,在受到重力或者其他外力作用时,所述连杆组件400可以顺时针转动,并带动承载件300及其上的状态切换部件500和吸水扒组件移动,以使吸水扒组件下降。在此,随着连杆组件400的转动,直至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与所述固定件200相抵,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将进入所述第一状态。示例性地,在所述第二状态下,
所述吸水扒组件与待清洁面之间仍有一定间隙,此时受到重力的作用,所述吸水扒组件下降并带动连杆组件400顺时针运动,直至吸水扒组件与待清洁面相互贴合并形成足够的过盈量,或者使用时发现直至状态切换部件500进入所述第二状态,吸水扒组件仍未与待清洁面相贴合时,则可以调整状态切换部件500的位置,以减小固定件200和承载件300之间的水平间距,以使吸水扒组件可以进一步下降。
71.当然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吸水扒组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例如受到待清洁面对其施加的作用力时,所述吸水扒组件可上升并带动连杆组件400逆时针转动。
72.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连杆的延伸方向均相同,即每个连杆均平行设置,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的延伸方向也可不同,本实施例并不对连杆的延伸方向进行限制,只需通过连杆组件的转动使得所述吸水扒组件可相对于所述本体活动即可,以此使得吸水扒组件与待清洁面之间的间距及过盈量可以被调节。示例性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有两个连杆,两个连杆呈一定夹角设置。再示例性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沿着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有两对连杆,每对连杆中的两个连杆相互平行,但两对连杆之间呈一定夹角设置。
73.在此,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吸水扒组件能够更好地与地面相配合,所述承载件300与所述吸水扒组件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如弹簧等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向所述吸水扒组件施加指向待清洁面的作用力,以使吸水扒组件能够保持与待清洁面足够的过盈量。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以不同,只需所述弹性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所述吸水扒组件施加指向待清洁面的作用力即可,本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制。
7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见图5,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靠近所述本体的端部还设置有防划伤部510,所述防划伤部510具有弧形接触面,所述弧形接触面用于与所述本体相抵。示例性地,在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靠近所述本体的端部设置有盖形螺母,使用时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通过所述盖形螺母与所述本体或连接至本体的部件相抵持,有助于防止状态切换部件500运动时对其他各部件造成划伤。
75.应用示例一
76.在应用示例一中,提供有一种清洁组件,所述清洁组件用于对地面或其他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在此,所述清洁组件包括固定件200、清洁件、连杆组件400以及状态切换部件500。
77.所述固定件200为一固定架,所述连杆组件400为平行四连杆组件,其包括四个平行设置的连杆,所述清洁件为吸水扒组件,四个平行设置的连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架且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吸水扒组件。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为一调节螺栓,其为常规零件,生产和使用成本低,有助于使得整体结构的成本较低。所述调节螺栓通过螺纹配合安装在所述吸水扒组件上。当拧动所述调节螺栓时,所述调节螺栓可以前后移动,以改变所述固定件200和所述承载件300之间的最小距离限制。
78.此处,吸水扒组件还可以连接在一承载件300上,承载件300具体可为一承载架,则四个平行设置的连杆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架且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承载架,并且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也可以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所述承载架上。
79.当需要调节吸水扒组件的刮擦部与待清洁面的过盈程度,或者需要微调吸水扒组件与地面的距离时,通过拧出调节螺栓,可以使得调节螺栓的前端向远离固定架的方向移
动,并不与固定架抵持,此时,固定架和承载架及吸水扒组件之间的可实现的最小水平距离变大,两侧的连杆可以上下转动,以达到抬升和下降的目的。通过旋进调节螺栓,使得调节螺栓抵持在固定架上,以限制固定架和承载架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此时由于调节螺栓的抵持,使得连杆组件大致处于一卡死的状态,吸水扒组件不易于升降,即吸水扒组件的位置被保持。
80.应用示例二
81.在应用示例二中,提供有一种清洁组件,该清洁组件与应用示例一所提供的清洁组件大致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述状态切换部件500靠近所述本体的端部设置有盖形螺母,所述盖形螺母的外端具有弧形接触面,所述弧形接触面用于与所述固定架相抵。
82.应用示例三
83.在应用示例三中,提供有一种清洁设备,所述清洁设备包括如应用示例一或二提供的清洁组件。此处,所述清洁设备具体可以为扫地机,其还可以包括机身组件、滚刷组件、蒸汽发生组件和抽吸组件等,清洁组件和滚刷组件均设置在机身组件的底部,其中滚刷组件相较于所述清洁组件靠近前侧,蒸汽发生组件用于产生蒸汽,抽吸组件用于产生抽吸力以对待清洁面上的水和/或灰尘等其他物体进行抽吸。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蒸汽发生组件也可以被替换为喷水组件等,本应用示例不对其进行限制。
84.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名词含义均是相同的,对于某个实施例没有详述的内容,其具体实现细节可以参考其他实施例中的说明,前述实施例所示出的示例说明和技术效果均可相对应地被实现,对于重复的部分,本实施例不再多做赘述。
85.以上对本技术提供的清洁组件、调节方法及清洁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