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垫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85965发布日期:2023-08-10 00:04阅读:20来源:国知局
自适应垫子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家具,具体地,涉及自适应垫子。


背景技术:

1、垫子包括坐垫,靠垫,床垫等,置于座椅,沙发,床架等上用于支撑人体的某处,使人感觉放松舒适。现有的垫子一般是实体内芯外包裹表层外包装,例如沙发垫一般是海绵,乳胶内芯外包裹织物制品或皮质的外装饰物。这类垫子柔软,舒适,并具有装饰作用。然而,其显而易见的缺陷是,容易滋生细菌,螨虫,沾染灰尘,不通风透气。这种垫子,因其不通风透气,在热天容易积累热气,汗臭,异味,给人带来不适感。

2、另外,随着人们对常用生活用品个性化的追求,垫子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体特征和习惯进行软硬调节,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的垫子生产完成其软硬度即固定,用户无法调整,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自适应垫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海绵,乳胶内芯的垫子容易滋生细菌,螨虫,沾染灰尘,不通风透气,软硬不可调节等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自适应垫子,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多根弧形弹性杆和柔性承载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平行设置,多个所述弧形弹性杆并排设置,每个所述弧形弹性杆的两端固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侧部为其附近部分折叠而成的折叠结构,该折叠结构卷绕所述连接件而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从而将其架设在所述弧形弹性杆上方。

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结构上设有对应所述弧形弹性杆的第一列穿孔,所述弧形弹性杆穿过所述第一列穿孔连接所述连接件,从而将所述折叠结构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弧形弹性杆与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主体部分之间。

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结构中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位于所述弧形弹性杆与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主体部分之间,一固定杆穿过所述第一容纳腔,抵持所述弧形弹性杆。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结构在所述第一列穿孔附近还设有所述第二列穿孔,所有的所述弧形弹性杆都穿过所述第二列穿孔或都穿过第一列穿孔,从而调整所述柔性承载件的张紧程度。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结构中在所述第一容纳腔附近还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位于所述弧形弹性杆与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主体部分之间,所述固定杆穿过第一容纳腔或第二容纳腔,从而调节所述柔性承载件的张紧程度。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所述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弹性杆一一对应的插接筒,每个所述弧形弹性杆的一端部插入一所述插接筒。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形弹性杆为航空铝,碳纤维,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承载件为柔性的编织带或块状的编织物。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上侧面上架设有上柔性承载件。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柔性承载件的两侧端卷绕在两上连接件上;两所述上连接件分别固设于两所述连接件上。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坐垫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1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适应坐垫,当人体的某部位放在所述柔性承载件上时,例如人的屁股坐在所述柔性承载件上,或人的后腰靠在所述柔性承载件上时,所述柔性承载件承受压力,并向所述连接件施加拉力和向所述弧形弹性杆施加压力。而所述弧形弹性杆对所述连接件施加反作用力以对抗该拉力,同时所述弧形弹性杆受压力而变形,从而产生自适应变形。

14、所述弧形弹性杆呈弓形,使得所述柔性承载件和所述弧形弹性杆之间中空,从而实现通风,透气,人体接触所述柔性承载件的部分能够及时散热,汗液能够及时挥发,降低坐垫的温度,显著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15、所述柔性承载件呈悬空设置,当用户躺下,坐立或靠在所述柔性承载件上时,人体不会接触到硬物,不会有被挤压的感觉,不会疲劳感。

16、另外这种结构也不易滋生细菌,螨虫,积累灰尘。



技术特征:

1.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多根弧形弹性杆和柔性承载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平行设置,多个所述弧形弹性杆并排设置,每个所述弧形弹性杆的两端固接于所述连接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结构上设有对应所述弧形弹性杆的第一列穿孔,所述弧形弹性杆穿过所述第一列穿孔连接所述连接件,从而将所述折叠结构的一部分置于所述弧形弹性杆与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主体部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结构中设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位于所述弧形弹性杆与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主体部分之间,一固定杆穿过所述第一容纳腔,抵持所述弧形弹性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结构在所述第一列穿孔附近还设有第二列穿孔,所有的所述弧形弹性杆都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二列穿孔或都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列穿孔,从而调整所述柔性承载件的张紧程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结构中在所述第一容纳腔附近还设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位于所述弧形弹性杆与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主体部分之间,所述固定杆穿过第一容纳腔或第二容纳腔,从而调节所述柔性承载件的张紧程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弧形弹性杆一一对应的插接筒,每个所述弧形弹性杆的一端部插入一所述插接筒。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承载件为柔性的编织带或块状的编织物。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上侧面上架设有上柔性承载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垫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柔性承载件的两侧端卷绕在两上连接件上;两所述上连接件分别固设于两所述连接件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自适应垫子,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多根弧形弹性杆和柔性承载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平行设置,多个所述弧形弹性杆并排设置,每个所述弧形弹性杆的两端固接于所述连接件,所述柔性承载件的侧部为其附近部分折叠而成的折叠结构,该折叠结构卷绕所述连接件而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从而将其架设在所述弧形弹性杆上方。本技术所述的自适应坐垫,当人体的某部位放在所述柔性承载件上时,所述柔性承载件承受压力,并向所述连接件施加拉力和向所述弧形弹性杆施加压力。而所述弧形弹性杆对所述连接件施加反作用力以对抗该拉力,同时所述弧形弹性杆受压力而变形,从而产生自适应变形。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武,王永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建武
技术研发日:20220831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