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84617发布日期:2023-10-28 17:08阅读:27来源:国知局
煲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总地涉及厨房用具的,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1、已知的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的烹饪器具,通常设置有侧部线圈和底部线圈,侧部线圈和底部线圈分别由接线连接端子锁紧或者焊接在电源板上,彼此独立地控制。然而这种结构的烹饪器具,导致电源板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2、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要素: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煲体,所述煲体包括:

3、内锅;

4、侧加热组件,所述侧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内锅的侧部外周,用于对所述内锅的侧部加热,所述侧加热组件包括侧部线圈;

5、底加热组件,所述底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内锅的底部,用于对所述内锅的底部加热,所述底加热组件包括底部线圈;以及

6、电源板,所述电源板具有两个接电座,两个所述接电座的电极相反;

7、其中,所述侧部线圈的两个引线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接电座,且所述底部线圈的两个引线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接电座。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煲体,底部线圈和侧部线圈并联连接。通过将侧部线圈和底部线圈并联连接,能够简化与侧部线圈和底部线圈所连接的电源板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采用电磁线圈作为加热装置,加热效率高且能精准控温。

9、可选地,所述侧部线圈和所述底部线圈各自的引线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子;

10、所述接电座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端子具有通孔,所述连接端子经由紧固件延伸穿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装孔而连接至所述接电座。

11、根据本方案,通过安装孔和通孔实现接电座和连接端子的安装定位,通过紧固件实现连接端子和接电座的连接,连接端子可拆卸,方便线圈的更换。

12、可选地,还包括定位构件,所述定位构件连接至所述接电座和/或用于固定所述电源板的电源支架,所述定位构件靠近所述安装孔设置且与所述连接端子的外周表面抵接以限制所述连接端子相对于所述接电座偏转。

13、根据本方案,定位构件可以设置在电源板以及和电源板匹配的电源支架上,以实现限制连接端子偏转,避免连接端子相对于接电座松动和发生短路,确保连接端子与接电座紧固连接。

14、可选地,所述定位构件包括基壁和相对设置的侧壁,所述基壁与所述接电座相连,所述侧壁与所述基壁相连并朝向所述连接端子所在侧延伸,所述连接端子位于相对设置的所述侧壁之间;并且/或者

15、所述定位构件与所述接电座为一体成型的构件。

16、根据本方案,连接端子被其两侧的侧壁限位,可以更好地限制其偏转;在煲体组装时可以将连接端子与定位构件的侧壁抵接,借助侧壁便于使连接端子和接电座对齐。定位构件与接电座一体成型,便于生产制造。

17、可选地,所述侧部线圈的连接端子与所述底部线圈的连接端子在同一所述接电座上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构件设于所述接电座的相对于所述内锅的远端,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远离所述内锅的一个与所述定位构件抵接。

18、根据本方案,同一个接电座上的侧部线圈的连接端子和底部线圈的连接端子相对设置,方便装配。同时定位构件可以限制远离内锅一侧的连接端子向内锅的方向偏转。

19、可选地,所述侧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侧部线圈,每个所述侧部线圈的两个引线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接电座;并且/或者

20、所述底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底部线圈,每个所述底部线圈的两个引线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接电座。

21、根据本方案,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侧部线圈,以提高对内锅的侧部的加热效果,也可以设置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底部线圈,以提高对内锅的底部的加热效果。不需要在电源板上增设接电座,就可实现多个线圈的并联连接。

22、可选地,所述侧部线圈和所述底部线圈各自的引线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通过紧固件紧固、插接、焊接和/或卡接与所述接电座连接。

23、根据本方案,连接端子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与接电座固定。

24、可选地,所述侧加热组件还包括保温圈,所述保温圈设置于所述内锅的周向侧部,所述侧部线圈设置至所述保温圈的背向所述内锅的一侧,所述保温圈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

25、根据本方案,整体或局部保温圈透明、半透明的保温圈具有可视效果,当取出内锅时,用户能够从保温圈处容易地观察到侧部线圈,有利于用户了解产品的构造,提升用户的体验感。且能够将从内锅向外辐射的热量朝向内锅反射,由此可以提高对内锅的保温效果。

26、可选地,所述底加热组件还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设置于所述内锅的底部并连接至所述保温圈,所述底部线圈沿所述线圈盘的周向盘绕在所述线圈盘的背向所述内锅的一侧,所述线圈盘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

27、根据本方案,整体或局部保温圈透明、半透明的线圈盘具有可视效果,当取出内锅时,用户能够从线圈盘处容易地观察到底部线圈。

28、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煲体;以及

30、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在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技术特征:

1.一种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煲体(120)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线圈(121)和所述底部线圈(131)各自的引线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子(15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构件(147),所述定位构件(147)连接至所述接电座和/或用于固定所述电源板(140)的电源支架(146),所述定位构件(147)靠近所述安装孔(143)设置且与所述连接端子(150)的外周表面抵接以限制所述连接端子(150)相对于所述接电座偏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煲体(12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线圈(121)的连接端子(150)与所述底部线圈(131)的连接端子(150)在同一所述接电座上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构件(147)设于所述接电座的相对于所述内锅(160)的远端,相对设置的所述连接端子(150)中的远离所述内锅(160)的一个与所述定位构件(147)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线圈(121)和所述底部线圈(131)各自的引线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子(150),所述连接端子(150)通过紧固件紧固、插接、焊接和/或卡接与所述接电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加热组件还包括保温圈,所述保温圈设置于所述内锅(160)的周向侧部,所述侧部线圈(121)设置至所述保温圈的背向所述内锅(160)的一侧,所述保温圈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加热组件还包括线圈盘(132),所述线圈盘(132)设置于所述内锅(160)的底部并连接至所述保温圈,所述底部线圈(131)沿所述线圈盘(132)的周向盘绕在所述线圈盘(132)的背向所述内锅(160)的一侧,所述线圈盘(132)整体或局部构造为透明、半透明的构件。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其中,煲体包括内锅、侧加热组件、底加热组件和电源板,侧加热组件设置于内锅的侧部外周,用于对内锅的侧部加热。底加热组件设置于内锅的底部,用于对内锅的底部加热。能够从不同方位对内锅进行加热,使内锅受热更均匀。侧加热组件包括侧部线圈,底加热组件包括底部线圈,电源板具有电极相反的两个接电座,底部线圈的两个引线端分别连接至电源板的两个接电座,并且侧部线圈两个引线端分别连接至电源板的两个接电座,以实现和底部线圈并联连接。根据本技术的煲体,电源板上仅设置两个接电座,结构简单提高装配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刘进,彭军,黄家建,罗江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