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及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69045发布日期:2024-01-23 10:57阅读:13来源:国知局
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及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洗碗机,具体指一种用于清洗餐具、果蔬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及清洗机。


背景技术: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碗机逐渐成为厨房里常用的设备。洗碗机中一般设置有向上喷淋的喷淋臂及用于将箱体底部的水泵至该喷淋臂中的泵水机构,从而持续完成水流循环,对喷淋臂上方的餐具进行冲洗。

2、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5191353u的中国专利《一种洗碗机喷淋臂》(申请号:cn202120538494.4)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喷淋臂包括上喷淋臂、下喷淋臂以及导流片,下喷淋臂下部设有进水口,上喷淋臂上设有多个喷孔;导流片设于上喷淋臂与下喷淋臂之间的腔体内,导流片卡接于上喷淋臂,且导流片设于进水口中轴线的上部。上述结构有利于增大进水量并降低水压损失,从而提高洗净度。

3、喷淋臂的旋转驱动力主要是来自水流粘滞力,而为了使喷淋臂所喷射的水柱能覆盖更大的清洗区域,喷淋臂上开设的喷孔通常是各向散乱倾斜的,这就导致水柱的反冲力用以驱动喷淋臂旋转时不够及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随清洗环境的实时改变,喷淋臂可能会因水流流态影响而导致旋转不稳定,存在卡滞问题,影响清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及时驱动喷淋臂旋转且能提高喷淋臂的旋转稳定性进而提高清洗效果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

2、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喷淋臂的清洗机。

3、本实用新型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4、一种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本体,该本体内部中空形成流道,所述本体的底壁开有与流道相连通的进水口,所述本体的顶壁开有多个间隔排布且与流道相连通的喷孔,所述喷孔包括靠近本体第一端布置的第一喷孔、靠近本体第二端布置的第二喷孔,所述第一喷孔、第二喷孔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且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喷孔的斜度大于第二喷孔的斜度,所述本体底壁还设置有与第一喷孔倾斜趋势一致的第三喷孔。

5、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孔与水平面之间所成锐角为a,a=15-45°,所述第二喷孔与水平面之间所成锐角为b,b=15-45°,且a>b。优选地,所述第三喷孔与水平面之间所成锐角为c,c=10-25°。采用上述结构,可以确保喷淋臂具有较好的加速效果,且餐具较少时,第一喷孔、第二喷孔、第三喷孔可以直冲洗涤腔体侧壁,保证腔体侧壁清洁。

6、优选地,定义所述流道中连接本体顶壁与本体底壁之间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为第一侧壁、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喷孔沿水流方向向第一侧壁延伸,所述第二喷孔沿水流方向向第二侧壁延伸。所述第三喷孔沿水流方向向第一侧壁延伸。采用上述结构,能利用所喷射水柱的反冲力,及时驱动喷淋臂旋转。

7、优选地,所述第一喷孔、第二喷孔、第三喷孔的轴心线均沿本体的宽度方向布置。

8、优选地,所述本体底壁上开有靠近本体第二端布置的扫渣孔,该扫渣孔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向本体中央部位倾斜。本体的第一端设置了第一喷孔、第三喷孔,其中,第三喷孔除了辅助第一喷孔增大加速力之外,还可以冲到渣篮外缘,具有扫渣作用;本体的第二端设置了第二喷孔,再设置扫渣孔,扫渣孔除了可以将残渣扫向集渣篮,还可以与第二喷孔配合,平衡本体第二端附近的喷射流量。

9、优选地,所述扫渣孔的内径至少局部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大形成能喷射扇形水柱的喷孔。由于扫渣孔主要是将洗涤腔底壁及过滤板上的残渣扫向集渣篮,使其喷射扇形水柱,能增大扫射面积,提高集渣效果。

10、优选地,所述本体顶部设置有间隔布置的顶板,所述顶板与本体的顶壁之间围合出集气腔,所述顶板上开有对应喷孔布置的射流孔,该射流孔与所述喷孔之间形成能在射流状态下供空气吸入射流水柱中的间隙。根据文丘里效应,当水柱经喷孔与射流孔时,间隙处会产生负压从而将其周围的空气吸入水柱中,形成夹带有气泡的空化水柱,空化水柱击打在待清洗物表面时,气泡破裂瞬间可增大对污染物的剥离力,提高清洗效果。

11、优选地,所述本体顶壁开有靠近端部布置的出水口,该出水口处转动连接有能相对于本体转动地的喷嘴,该喷嘴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喷射孔。该喷嘴位于喷淋臂端部,在随喷淋臂转动的同时,还可以进行自转,从而针对碗篮外围及洗涤腔内侧壁处进行喷淋,以进一步消除清洗死角,提高清洗效果。

12、优选地,所述顶板在对应本体端部出局部缺失形成半包围在喷嘴外围的圆弧结构,该圆弧结构的边缘设置有抵靠在本体顶壁上而将集气腔与安装喷嘴的区域分隔开的隔筋。喷嘴设置在本体的端部,喷嘴与本体的转动连接处,有可能容易积累泥沙等残渣,用隔筋将喷嘴的安装区域与集气腔隔开,可避免泥沙等残渣进入集气腔中。

13、优选地,所述本体顶壁形成有自中央部位向两端逐渐向下倾斜的导流面,所述本体侧部设置有靠近隔筋布置、能供集气腔中的积水排出的吸气口。上述导流面及吸气口,方便将集气腔中的积水及时排出,避免细菌滋生;将吸气口设置在本体端部处,还能减少回落的水流及残渣将吸气口遮盖的问题。

14、一种清洗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下凹的回水区域,该回水区域的顶部覆盖有过滤板,还包括上述喷淋臂,该喷淋臂能转动地设于所述过滤板之上其通过泵水机构与回水区域相连通。还设置有用于在清洗过程中集渣的集渣篮,该集渣篮的下部容置在回水区域中,该集渣篮的顶部具有露出于过滤板的集渣口,集渣口在上下方向上对应第三喷孔、扫渣孔的内侧布置。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本体顶壁分别开设了专门利用水流粘滞力对喷淋臂加速的第一喷孔、第二喷孔,第一喷孔斜度更大、形成的加速力相对小,为了避免该偏差,在本体底壁设置了对第一喷孔进行辅助的第三喷孔,第三喷孔在与第一喷孔配合从而实现与第二喷孔加速力平衡的基础上,还可以起到扫渣作用,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能及时驱动喷淋臂旋转的同时,提高了喷淋臂的旋转稳定性及集渣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本体(1),该本体(1)内部中空形成流道(11),所述本体(1)的底壁开有与流道(11)相连通的进水口(12),所述本体(1)的顶壁开有多个间隔排布且与流道(11)相连通的喷孔(13),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孔(13)包括靠近本体(1)第一端布置的第一喷孔(131)、靠近本体(1)第二端布置的第二喷孔(132),所述第一喷孔(131)、第二喷孔(13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且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喷孔(131)的斜度大于第二喷孔(132)的斜度,所述本体(1)底壁还设置有与第一喷孔(131)倾斜趋势一致的第三喷孔(1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孔(131)与水平面之间所成锐角为a,a=15-45°,所述第二喷孔(132)与水平面之间所成锐角为b,b=15-45°,且a>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喷孔(133)与水平面之间所成锐角为c,c=10-2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流道(11)中连接本体(1)顶壁与本体(1)底壁之间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分别为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一喷孔沿其水流方向向第一侧壁延伸,所述第二喷孔沿其水流方向向第二侧壁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喷孔(133)沿其水流方向向第一侧壁(111)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孔(131)、第二喷孔(132)、第三喷孔(133)的轴心线均沿本体(1)的宽度方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底壁上开有靠近本体(1)第二端布置的扫渣孔(134),该扫渣孔(134)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逐渐向本体(1)中央部位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渣孔(134)的内径至少局部沿水流方向逐渐增大形成能喷射扇形水柱的喷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顶部设置有间隔的顶板(3),所述顶板(3)与本体(1)的顶壁之间围合出集气腔(30),所述顶板(3)上开有对应喷孔(13)布置的射流孔(31),该射流孔(31)与所述喷孔(13)之间形成能在射流状态下供空气吸入射流水柱中的间隙(3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顶壁开有靠近端部布置的出水口(17),该出水口(17)处转动连接有能相对于本体(1)转动地的喷嘴(2),该喷嘴(2)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喷射孔(2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3)在对应本体(1)端部出局部缺失形成半包围在喷嘴(2)外围的圆弧结构(33),该圆弧结构(33)的边缘设置有抵靠在本体(1)顶壁上而将集气腔(30)与安装喷嘴(2)的区域分隔开的隔筋(33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顶壁形成有自中央部位向两端逐渐向下倾斜的导流面(35),所述本体(1)侧部设置有靠近隔筋(331)布置、能供集气腔(30)中的积水排出的吸气口(34)。

13.一种清洗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下凹的回水区域,该回水区域的顶部覆盖有过滤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喷淋臂,该喷淋臂能转动地设于所述过滤板之上其通过泵水机构与回水区域相连通。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用于清洗机的喷淋臂及清洗机,喷孔包括靠近喷淋臂本体第一端布置的第一喷孔、靠近本体第二端布置的第二喷孔,第一喷孔、第二喷孔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布置且二者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喷孔的斜度大于第二喷孔的斜度,本体底壁还设置有与第一喷孔倾斜趋势一致的第三喷孔。本技术在本体顶壁开设了对喷淋臂加速的第一喷孔、第二喷孔,第一喷孔斜度更大、形成的加速力相对小,为了避免该偏差,在本体底壁设置了对第一喷孔进行辅助的第三喷孔,第三喷孔在与第一喷孔配合从而实现与第二喷孔加速力平衡的基础上,还可以起到扫渣作用,从而使本技术能及时驱动喷淋臂旋转的同时,提高了喷淋臂的旋转稳定性及集渣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朱英昊,魏本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03
技术公布日:2024/1/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