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箱体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01447发布日期:2024-03-25 18:45阅读:8来源:国知局
烹饪箱体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烹饪箱体及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1、带蒸汽功能的烹饪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烹饪腔体内的蒸汽通过排汽管导向排汽系统。蒸汽通过排汽管时,会在管壁发生热交换从而冷凝成水。

2、为了防止排汽管内的冷凝水对烹饪腔体内的蒸汽排放造成阻碍,通常会在内胆上方的安装件设置支撑结构,利用支撑结构支撑排汽管,使排汽管中的冷凝水及时朝向内胆和排汽机构流动。

3、但是,在安装件上额外设置支撑结构,会增加物料种类和成本,装配成本也会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箱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在安装件上额外设置支撑结构,会增加物料种类和成本,装配成本也会增加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箱体,包括内胆、排汽组件和安装件;

3、所述排汽组件包括排汽管和排汽机构;

4、所述排汽管的一端与所述内胆连接,所述排汽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汽机构连接;

5、所述安装件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排汽机构和所述内胆位于所述主体结构的两侧,所述支撑结构相对所述主体结构变形以在所述主体结构上形成避让孔,所述支撑结构支撑穿过所述避让孔后的所述排汽管。

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相对所述主体结构弯折以在所述主体结构上形成避让孔。

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主体结构的夹角为45°-135°。

8、进一步地,所述避让孔的外边缘为闭合环状。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设有通孔,所述排汽管穿过所述通孔,所述通孔的外边缘为闭合环状;所述通孔能够沿所述排汽管的径向对所述排汽管进行限位。

10、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直径与所述排汽管的外径相等。

11、进一步地,所述避让孔的外边缘存在缺口。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外边缘存在缺口;所述排汽管能够通过所述缺口伸入所述通孔。

13、进一步地,所述缺口的宽度大于所述排汽管的外径。

1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烹饪设备,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箱体。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箱体,包括内胆、排汽组件和安装件;所述排汽组件包括排汽管和排汽机构;所述排汽管的一端与所述内胆连接,所述排汽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排汽机构连接;所述安装件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排汽机构和所述内胆位于所述主体结构的两侧,所述支撑结构相对所述主体结构变形以在所述主体结构上形成避让孔,所述支撑结构支撑穿过所述避让孔后的所述排汽管。排汽管穿过避让孔后被支撑结构支撑,有利于冷凝水排向内胆和排汽机构,能够使由排汽管中的冷凝水及时朝向内胆和排汽机构流动,防止冷凝水对排汽造成阻碍。由于主体结构与支撑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装配时无需在主体结构上额外新增转接零件(支撑结构),能够减少物料种类和成本,降低装配成本,提高装配可靠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胆(1)、排汽组件(2)和安装件(2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222)相对所述主体结构(223)弯折以在所述主体结构(223)上形成避让孔(2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222)与所述主体结构(223)的夹角为45°-1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孔(225)的外边缘为闭合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222)设有通孔,所述排汽管(21)穿过所述通孔,所述通孔的外边缘为闭合环状;所述通孔能够沿所述排汽管(21)的径向对所述排汽管(21)进行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与所述排汽管(21)的外径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孔(225)的外边缘存在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222)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外边缘存在缺口;所述排汽管(21)能够通过所述缺口伸入所述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的宽度大于所述排汽管(21)的外径。

10.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箱体。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箱体及烹饪设备,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烹饪箱体包括内胆、排汽组件和安装件;排汽组件包括排汽管和排汽机构;安装件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结构和支撑结构,排汽机构和内胆位于主体结构的两侧,支撑结构相对主体结构变形以在主体结构上形成避让孔,支撑结构支撑穿过避让孔后的排汽管。排汽管穿过避让孔后被支撑结构支撑,有利于冷凝水排向内胆和排汽机构,防止冷凝水对排汽造成阻碍。由于主体结构与支撑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装配时无需在主体结构上额外新增转接零件(支撑结构),能够减少物料种类和成本,降低装配成本,提高装配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富佳,汪斌强,宋小明,施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8
技术公布日:2024/3/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