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塑拖把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012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全塑拖把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清洁用具。
在本实用新型作出以前,擦地板的拖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用铁质元条,其两头有螺纹并打弯形成底座,两头螺杆分别穿过盖板上两个相应的孔,再用螺母将布条压紧在盖板和底座之间。这种结构的主要缺点是使用中很容易在螺杆、螺母连接处生锈,实践证明由于拖把夹长期在水中使用,即使采用铜螺杆和铜螺母也将锈死卡牢,当然铁质螺杆、螺母锈蚀将更为严重,这就失去了拖把夹的调节功能。这种拖把夹的另一个缺点是,由于构件呈横向条形,擦动方向受限制,不能使每个方向上的拖布都发挥作用,不仅不利于清洁,而且使擦布损耗不均匀。另一种拖把夹是市场上新近出现的,主要构件也是由盖板和底座组成,均是塑制而成,底座呈圆圈形,其上固定有二个铁质螺杆,该螺杆与圆圈平面垂直。盖板与底座相配也成圆形,其上有与底座上两个螺杆相对应的两个孔,同样也用螺母将布条压紧在盖板与底座之间,螺母也是金属材料。只是外表面包有一层塑料膜。盖板与装拖把杆的柄头孔做成两体,通过螺钉螺母活动连接,柄头可以以螺钉为轴转动。这种结构形式,由于底座和盖板呈圆形,可以沿任意方向擦,能充分利用拖布,但这种结构形式,仅是形状上改变,而布条的固紧方式与前一种结构方案无实质不同,由于螺杆螺母同样为铁质或其他金属,在使用中也必然存在生锈失去可调性能,这是不受用户欢迎的主要缺点;此外螺杆较细,固定在塑制底座中,强度不好,在使用中容易损坏;结构复杂,共有九个另件,工序多,制造不方便,成本较高;柄头转动,增加结构复杂性,但使用价值不大。
针对上述方案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造价低廉,在长期使用中,能永远保持拆装调节压紧布条灵活方便,经久耐用的拖把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是抛弃原有金属螺杆螺母固紧布条的结构方案,所有另件均采用塑料制品。结构由盖板1,压片2和底座3组成。底座3是一个筒形物,其上部壁面有螺纹,可以是内螺纹也可以是外螺纹,下部壁面开有槽孔,底座筒体下部内壁的直径略大于上部螺纹直径。底座的底部是环形圈,该环形圈的孔径应比筒体下部内壁的直径小,环形圈与筒体外表面的交接处要倒圆角,环形圈的上表面为平面或者呈锯齿状。盖板1的上部有柄头孔,下部有螺纹与底座螺纹相配,由于底座筒体下部内壁的直径略大于上部螺纹直径,所以能使盖板的下端面旋入底座的下部,盖板的下部可以做成柱体,但最好做成杯形状,以便能减轻重量,节省材料。在盖板与底座之间有压片2,通过盖板与底座上螺纹连接,压触压片的上平面,将拖把布条压紧在压片与底座底部的环形圈之间。压片的上下表面可以是平面,最好做成上表面有花纹,下表面呈锯齿状,这样有利于增大压片与布条的摩擦力,防止拖把夹松动。
本实用新型只有三个另件,结构简单,塑料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可采用模压一次成型,适宜于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由于采用塑料螺纹连接,可保证在长期使用中,不会生锈卡死,又因螺纹直径较大,在同样压紧程度下,在拆装或调节压紧布条时所需的扭力较小,使操作保证永远灵活方便。
本实用新型有下列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配示意图。图中1为盖板,2为压片,3为底座。
图2是盖板剖视图。
图3为图2A-A剖面视图。
如图1所示,底座上部壁面采用内螺纹,盖板为外螺纹,压片外径应比底座螺纹直径略小,压片孔径可以比底座底部环形圈的孔径略小,底座底部与筒体的内表面交接处的圆圈宽度为3mm-6mm。
若底座上部壁采用外螺纹,盖板为内螺纹,则底座底部环形圈外径比筒体外表面直径略大,其宽度为3mm-6mm,这时压片孔径略比底座螺纹直径大,而它的外径略比底座底部环形圈外径小。
权利要求
1.一种拖把夹,含有盖板和底座,其特征在于底座[3]是一个筒形物,其上部壁面有螺纹,下部壁面开有槽孔,底部是环形圈,该环形圈孔径应比底座筒体下部内壁的直径小,盖板[1]上有螺纹与底座螺纹配合,在盖板与底座之间有压片[2]。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拖把夹,其特征在于底座筒体下部内壁的直径略大于上部螺纹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拖把夹,其特征在于底座底部的环形圈的上表面为平面或呈锯齿状。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拖把夹,其特征在于压片〔2〕的上表面有花纹或为平面,下表面呈锯齿状或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拖把夹,其特征在于盖板〔1〕的上部有柄头孔,下部呈杯形或柱体状,其上并有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拖把夹,其特征在于盖板〔1〕,压片〔2〕及底座〔3〕均可用塑料模压制成。
专利摘要
“一种全塑拖把夹”由盖板、底座及压片等三个圆形零件所组成,全部构件均用塑料压制而成,具有结构简单、固定可靠、刚性良好、加工方便和成本低廉的特点。由于未采用任何金属构件并且结构合理,解决了在长期使用中,因锈蚀而产生拆装不便,甚至因无法拆装造成报废这一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
文档编号A47L13/24GK85202870SQ85202870
公开日1986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1985年7月10日
发明者韩介梅, 陈祯祥 申请人:韩介梅, 陈祯祥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