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反钩式锁舌钢质防撬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339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点反钩式锁舌钢质防撬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质防撬门,尤其涉及一种多点插入式钢质防撬门。
现有技术的防盗门为提高其防盗性能,主要是采取增加钢板厚度或增加锁点的数量的手段来实现。其结果是导致目前市场上的钢质防盗门过于笨重,而一个门上装有两把以上的锁具使得操作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需要增加防盗门的厚度,且可以一把锁达到多点锁入的新型防撬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以现有技术的门锁为基础,对其进行改造,设计一连动机构。在门锁的锁舌活动块上设有一可随锁舌伸缩而横向移动的固定销,连杆一端套在固定销上,中部通过定位销固定,连杆的另一端与一拨叉铰接,拨叉的另一端套接上副锁锁体上;副锁是由锁体、方形锁舌、反钩式锁舌组成,方形锁舌与锁体为一体,反钩式锁舌设置在上、下方形锁舌之间,并通过圆柱销销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杆机构可以是两个,其连杆均有一端套接在锁舌活动块上的固定销上,分别设置在门锁的上、下两端,形成三插入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门锁、连动机构、副锁均设置在钢门门体内。
由于本实用新型是采用门锁锁舌通过连动机构带动副锁锁舌伸缩结构,实现单锁匙轻巧启闭,即可达到多点插入的目的。同时,副锁锁体上的反钩式锁舌锁闭后,形成多方位双向反钩,具有很强的抗撬挖破坏能力,不需要增加钢板厚度。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附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附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A向结构示意图附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反钩式锁舌结构示意图;如附
图1、附图2所示,在门锁(1)的锁舌活动块(11)上设有一可随锁舌(13)伸缩而横向移动的固定销(12);连动机构(2)是由连杆(21)、拨插(23)组成,连杆(21)的两端均开有长圆孔一端套在固定销(12)上,连杆(21)中部通过定位销(22)与门体(3)上的连杆座(31)连接,连杆(21)的另一端套在拨叉(23)上的固定销(24)上,拨叉(23)的另一端套接在副锁锁体(41)的圆柱销(44)上,拨叉(23)中部通过柱销(25)固定;副锁是由锁体(41)、方形锁舌(42)、反钩式锁舌(43)组成,方形锁舌(42)与锁体(41)为一体,反钩式锁舌(43)设置在上、下方形锁舌(42)之间,并通过圆柱销(45)销接。如附图3所示,反钩式锁舌(43)是由两片反钩锁片(47)组成。
实施例中,连杆机构(2)为两个,其连杆(21)均有一端套接在锁舌活动块(11)上固定销(12)上,分别设置在门锁(1)的上、下两端门体(3)内。
用锁匙锁闭时,主锁舌(13)横向移动(伸出),通过固定位(12)带动连杆(21)作同向移动,连杆(21)中部通过定位销(22)与门体(3)上的连杆座(31)连接,使得连杆(21)的另一端带动拨叉(23)作反向移动,拨叉(23)带动副锁锁体(41)作与主锁舌(13)及双方形锁舌(42)作同方向同步移动。反钩式锁舌(43)亦同向同步移动,其尾部受到锁舌座(46)外壁的阻挡,反钩式锁舌(43)做以圆柱销(45)为轴的摆动,其头部向外张开,形成双方向反钩。门扇实现锁闭。此时,门框与门扇7个锁舌插着,全方位抵抗着开启方向的橇挖力。
用锁匙开启时,主锁舌(13)横向移动(缩回),带动整个机构做锁闭动作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双方形锁舌(42)与主锁舌作同方向同步移动。反钩式锁舌(43)亦同向同步移动,其头部受到门框孔(51)的阻挡,反钩式锁舌(43)做以圆柱销(45)为轴的摆动,其头部向内闭合。双方形锁舌(42)、反钩式锁舌(43)随主锁舌(13)与门框分离,门扇实现开启。
权利要求1.一种多点反钩式锁舌钢质防撬门,包括门体、主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门锁锁舌活动块上设有一可随锁舌伸缩而横向移动的固定销,连杆一端套在固定销上,中部通过定位销固定,连杆的另一端与一拨叉铰接,拨叉的另一端套接上副锁锁体上;副锁是由锁体、方形锁舌、反钩式锁舌组成,方形锁舌与锁体为一体,反钩式锁舌设置在上、下方形锁舌之间,并通过圆柱销销接。
2.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一种多点反钩式锁舌钢质防撬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机构可以是两个,其连杆均有一端套接在锁舌活动块上的固定销上,分别设置在门锁的上、下两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点反钩式锁舌钢质防撬门,其主门锁锁舌活动块上设有一可随锁舌伸缩而横向移动的固定销,连动机构一端套接固定销上,另一端连接在副锁锁体上。副锁是由锁体、方形锁舌、反钩式锁舌组成。实现单锁匙轻巧启闭,即可达到多点插入的目的。同时,副锁锁体上的反钩式锁舌锁闭后,形成多方位双向反钩,具有很强的抗撬挖破坏能力,不需要增加钢板厚度。
文档编号E06B5/10GK2357115SQ9824558
公开日2000年1月5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30日
发明者邱炳顺 申请人:邱炳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