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料物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09870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块料物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块料物件,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时为长方体木块形状、展开后可作为凳子、枕头、茶几和小桌的一块料物件。
【背景技术】
[0002]木匠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木匠们运用独具匠心的技艺将木料进行处理,譬如建筑上的斗拱、生活用具等。古代的生活用品与木材是分不开的,无论是睡床、桌子、凳子、茶几,基本均为木质材料。木匠门对木料的处理可谓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0003]由于古代没有金属材质的铆钉做连接,因此在对木材处理和拼接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采用卯、榫连接,以保证所形成物件的稳定性、牢固性。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凳子、枕头、茶几等物件来说,如果能由一块方料组成,且不采用任何卯、榫连接,折叠后为一块方料形状,展开后可作为凳子、茶几、枕头或小方桌实用,将会及大地方便携带和减小所占空间,为使用带来便利。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一块料物件。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其特别之处在于:包括第一分块、第二分块、第三分块和第四分块所述第一分块的中部或上部与第二分块的中部或上部通过铰接结构相铰接,第三分块的中部与第二分块的下部通过铰接结构相铰接,第四分块的中部与第一分块的下部通过铰接结构相铰接;所述第一分块、第二分块、第三分块和第四分块由同一块长方体材料形成。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所述铰接结构为若干间隔分布的长形槽和连接条,连接条位于长形槽中,长形槽的宽度大于连接条的宽度。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所述第一分块、第二分块均由高度依次落差的上层板部、中层板和下层板组成,第三分块、第四分块由高度存在落差的上层板部和下层板部组成;第一分块、第二分块上的上层板部与中层板部之间、中层板部与下层板部之间通过倾斜部相连接,第三分块、第四分块上的上层板部与下层板部之间通过倾斜不相连接;倾斜部上开设有长形槽,相邻长形槽之间或长形槽外侧为连接条。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所述第二分块的上层板部与中层板部之间的连接条的数目为n,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第一分块的上层板部与中层板部之间的连接条数目为η+
1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通过一块料来形成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分块,且第一分块与第二分块的中部或上部相铰接,第三分块与第二分块的下部相铰接,第四分块与第一分块的下部相铰接,使得第一、第二分块沿铰接处可发生相对转动,第三分块可沿与第二分块铰接处转动,第四分块可沿与第一分块铰接处发生相对转动,使得整个物件展开后可形成带腿、带面的凳子、茶几、小桌或枕头形状,以供使用,折叠后为一块料形状,便于存放。
[0010]通过设置长形槽、连接条间隔分布形成的铰接结构,保证了第一分块与第二分块之间、第三与第二分块之间、第四与第一分块之间的转动,以及转动角度的限位,使其可形成便于使用的凳子、茶几、小桌或枕头形状。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一种实施例的后视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一种实施例的仰视图;
[001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一种实施例的左视图;
[0016]图6为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分块的主视图;
[0017]图7为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分块的俯视图;
[0018]图8为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分块的主视图;
[0019]图9为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分块的俯视图;
[0020]图10为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三分块的主视图;
[0021]图11为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三分块的俯视图;
[0022]图12为第一种实施例中第四分块的主视图;
[0023]图13为第一种实施例中第四分块的俯视图;
[0024]图14为第一种实施例的一块料物件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I第一分块,2第二分块,3第三分块,4第四分块,5铰接结构,6长形槽,7连接条;8上层板部,9中层板部,1下层板部,11倾斜部,12上层板部,13下层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8]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和左视图,所示的一块料物件由第一分块1、第二分块2、第三分块3和第四分块4组成,所示的第一分块I的中部或上部与第二分块2的中部或上部通过铰接结构5相铰接,以使第一分块I与第二分块2之间可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第三分块3的中部与第二分块2的下部通过铰接结构5相铰接,使得第三分块3与第二分块2之间可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
[0029]第四分块4的中部与第一分块I的下部通过铰接结构5相铰接,使得第四分块4与第一分块I之间可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所示的铰接结构由间隔分布的长形槽6和连接条7形成,连接条7位于长形槽6中,长形槽6的宽度大于连接条7的宽度,以保证连接条7可在长形槽6中自由转动。
[0030]第一分块1、第二分块2、第三分块3和第四分块4由一块料切割形成,使得其折叠在一起后为长方体木块形成,展开后第三分块3、第四分块4的下部形成两支腿,第一分块I和第二分块2上部的上表面为支撑面,形成凳子、茶几、小桌或枕头形状,以供使用。
[0031]如图6和图7所不,给出了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分块的主视图、俯视图,如图8和图9所示,给出了第二分块的主视图、俯视图,所示的第一分块1、第二分块2均由高度依次降低的上层板部8、中层板部9和下层板部10组成,上层板部8与中层板部9之间、中层板部9与下层板部10之间通过倾斜部11相连接,倾斜部11上开设有长形槽6,使得倾斜部11上形成依次间隔分布的长形槽6和连接条7。
[0032 ]如图1O和图11所示,给出了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三分块的主视图、俯视图,图12和图13所示,给出了第一种实施例中第四分块的主视图、俯视图,所示的第三分块3、第四分块4均由上层板部12和下层板部13组成,上层板部12与下层板部13通过倾斜部11相连接,第三分块3和第四分块4的倾斜部11上也均匀开设有长形槽6,使得倾斜部11形成长形槽6和连接条7间隔分布的形状。
[0033]通过连接条7插入长形槽6中,既保证了第一分块I与第二分块2之间、第三分块3与第二分块2之间、第四分块4与第一分块I之间在铰接处发生转动,同时,通过长形槽6对连接条7的限位,又限制了他们之间的转动角度。如图14所示,给出了,第一种实施例的一块料物件展开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分块I与第二分块2沿铰接处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第三分块3与第二分块2沿铰接处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第四分块4与第一分块I沿铰接处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使得第三分块3、第四分块4形成两支腿,第一分块I和第二分块2上部的上表面形成支撑面,这样就形成了便于使用的凳子、茶几、小桌或枕头形状。
[0034]实施例2,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第二分块2的上层板部8与中层板部9之前的倾斜部11上设置有3个连接条7,第一分块I的上层板部8与中层板部9之间的倾斜部11上设置有4个连接条。而对于实施例1来说,第二分块2的上层板部8与中层板部9之前的倾斜部11上设置有2个连接条7,第一分块I的上层板部8与中层板部9之间的倾斜部11上设置有3个连接条。
【主权项】
1.一种一块料物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块(I)、第二分块(2)、第三分块(3)和第四分块(4),所述第一分块的中部或上部与第二分块的中部或上部通过铰接结构(5)相铰接,第三分块的中部与第二分块的下部通过铰接结构相铰接,第四分块的中部与第一分块的下部通过铰接结构相铰接;所述第一分块、第二分块、第三分块和第四分块由同一块长方体材料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块料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结构为若干间隔分布的长形槽(6)和连接条(7),连接条位于长形槽中,长形槽的宽度大于连接条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块料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块(1)、第二分块(2)均由高度依次落差的上层板部(8)、中层板(9)和下层板(10)组成,第三分块(3)、第四分块(4)由高度存在落差的上层板部(12)和下层板部(13)组成;第一分块、第二分块上的上层板部与中层板部之间、中层板部与下层板部之间通过倾斜部(11)相连接,第三分块、第四分块上的上层板部与下层板部之间通过倾斜不相连接;倾斜部上开设有长形槽(6),相邻长形槽之间或长形槽外侧为连接条(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块料物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块(2)的上层板部(8)与中层板部(9)之间的连接条(7)的数目为n,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第一分块(I)的上层板部与中层板部之间的连接条数目为n+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包括第一分块、第二分块、第三分块和第四分块所述第一分块的中部或上部与第二分块的中部或上部通过铰接结构相铰接,第三分块的中部与第二分块的下部通过铰接结构相铰接,第四分块的中部与第一分块的下部通过铰接结构相铰接;所述第一分块、第二分块、第三分块和第四分块由同一块长方体材料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块料物件,第一分块与第二分块之间、第三与第二分块、第四与第一分块之间转动后,使得整个物件展开形成带腿、带面的凳子、茶几、小桌或枕头形状,以供使用;折叠后为一块料形状,便于存放。
【IPC分类】A47B3/00, A47C4/00, A47G9/10
【公开号】CN205321626
【申请号】CN201620037637
【发明人】乔洪琨
【申请人】乔洪琨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