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水坐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79960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除水坐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水坐凳,包括座椅内层;座椅内层外部套设有可以绕所述座椅内层滚动的环形坐垫,环形坐垫底部设置有凹槽形的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和环形坐垫之间设置有吸水垫,金属外壳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渗水孔,金属外壳底部与支架相连接。
【专利说明】
除水坐凳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除水坐凳。
【背景技术】
[0002]阴晴不定的天气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常常看到雨后的公园里有许多被雨水淋湿的坐凳,这往往给雨后出行而想要休息的人们带来许多不便,所以急需一种除水坐凳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除水坐凳,该除水坐凳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要求,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除水坐凳,该除水坐凳包括座椅内层;座椅内层外部套设有可以绕所述座椅内层滚动的环形坐垫,环形坐垫底部设置有凹槽形的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和环形坐垫之间设置有吸水垫,金属外壳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渗水孔,金属外壳底部与支架相连接。
[0005]该除水坐凳具有的优点如下:
[0006](I)通过在座椅内层外部套设可以沿座椅内层转动的环形坐垫,并在环形坐垫上设置滑动手柄可以使环形坐垫绕座椅内层滚动并通过吸水垫将环形坐垫上的水吸走。
[0007](2)通过在吸水垫底部设置金属外壳并在金属外壳上设置渗水孔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将吸水垫中的水排出。
【附图说明】
[000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这些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09]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除水坐凳的爆炸图。
[0010]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除水坐凳的结构示意图。
[0011]其中:1、滑动手柄;2、环形坐垫;3、座椅内层;4、吸水垫;5、渗水孔;6、金属外壳;7、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0013]在以下描述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示例”等等的引用表明如此描述的实施例或示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但并非每个实施例或示例都必然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另外,重复使用短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虽然有可能是指代相同实施例,但并非必然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0014]为简单起见,以下描述中省略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某些技术特征。
[0015]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除水坐凳,如图1所示,包括座椅内层3;所述座椅内层3外部套设有可以绕所述座椅内层3滚动的环形坐垫2,所述环形坐垫2底部设置有凹槽形的金属外壳6,所述金属外壳6和所述环形坐垫2之间设置有吸水垫4,所述金属外壳6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渗水孔5,所述金属外壳6底部与支架7相连接。
[0016]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除水坐凳的环形坐垫2上设置有滑动手柄I
[0017]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除水坐凳通过在座椅内层3外部套设可以沿座椅内层3转动的环形坐垫2,并在环形坐垫2上设置滑动手柄I可以使环形坐垫2绕座椅内层3滚动并通过吸水垫4将环形坐垫2上的水吸走;通过在吸水垫4底部设置金属外壳6并在金属外壳6上设置渗水孔5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将吸水垫4中的水排出。
[001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所述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除水坐凳,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内层(3);所述座椅内层(3)外部套设有可以绕所述座椅内层(3)滚动的环形坐垫(2),所述环形坐垫(2)底部设置有凹槽形的金属外壳(6),所述金属外壳(6)和所述环形坐垫(2)之间设置有吸水垫(4),所述金属外壳(6)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渗水孔(5),所述金属外壳(6)底部与支架(7)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水坐凳,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坐垫(2)上设置有滑动手柄(I)。
【文档编号】A47C7/02GK205671837SQ201620230257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4日 公开号201620230257.0, CN 201620230257, CN 205671837 U, CN 205671837U, CN-U-205671837, CN201620230257, CN201620230257.0, CN205671837 U, CN205671837U
【发明人】李倩, 张铭, 潘远智
【申请人】四川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