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粪池出流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6514阅读:2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化粪池出流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和环保设施领域,特别是一种污水过滤器。
背景技术
现在各种类型的建筑化粪池以及餐饮服务业排水处理设施通常都没有过滤设施,致使上述设施的排放出流含有过高的微细固体颗粒和油脂颗粒,不仅难以达到有关国家排放标准,还直接影响排放出流的后续深度处理。02S701《砖砌化粪池》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中所有化粪池,都不设有微细颗粒物过滤装置。专利号为ZL94119902.9的泛水式化粪池及其配套设施,采用静压力流量方式,使粪便及杂物通过三格式处理后排出,较好地解决了化粪池堵塞问题,却无法去除微细固体颗粒。专利号为ZL98111558.6的无动力生化环保化粪池,采用供氧传质理论及流体自动虹吸技术,提高了化粪池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而对微细固体颗粒和油脂颗粒亦无能为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化粪池排放出流中微细固体颗粒和油脂颗粒无法去除以致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化粪池出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筒体,筒体底部有一入水口,筒体上部设有一溢流口,筒体内设有一滤芯,滤芯由层层搭积的滤芯片组成;该滤芯片上设有水孔,其上表面设有由凸肋形成的流离过滤槽。
该流离过滤槽呈扇形,并且各流离过滤槽之间也呈扇形排列。
该滤芯片设有亲油性合成材料制成的粗糙表面。
该筒体顶部设有一把手。
藉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采用重力分离、生物膜氧化降解和流离过滤相结合的方法,高效去除6-25微米的微细固体颗粒和油脂颗粒。
2、本实用新型采用多层层状滤芯,使过滤器的表面积很大,增加污水停留时间和生物膜面积,强化了生物氧化有机污染物的过程,有效地去除生物需氧量。
3、本实用新型滤芯片采用粗糙表面,容易为细菌附着挂膜生长。
4、由于滤芯平面与流离过滤槽呈垂直相间,液体流离过程可将滤芯表面老化的生物膜冲出下沉,重力分离,既不堵塞过滤器,又增加了生物膜的新鲜表面。
5、本实用新型安装简单,清洗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化粪池出流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化粪池出流过滤器中滤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把手; 2-溢流口;3-出流;4-滤芯; 5-滤芯片;6-滤芯片间水流;
7-流离过滤槽中水流;8-过滤器中上升水流;9-筒体;10-入水口; 11-进流; 12-凸肋;13-流离过滤槽; 14-水孔;15-流离过滤槽的水流方向;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化粪池出流过滤器包括一筒体9,筒体9底部有一入水口10,筒体9上部设有一溢流口2,该筒体9顶部设有一把手1,筒体9内设有一滤芯4,滤芯4由层层搭积的滤芯片5组成;该滤芯片5上设有水孔14,其上表面设有由凸肋12形成的流离过滤槽13;该流离过滤槽13呈扇形,并且各流离过滤槽13之间也呈扇形排列,该滤芯片5设有亲油性合成材料制成的粗糙表面。
使用时,建筑化粪池以及服务业排水11由入水口10进入过滤器,沿过滤器上升的水流8与滤芯4、滤芯片5上的生物膜接触,较重的颗粒下沉,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滤芯4的滤芯片5之间的流动6和流离过滤槽13中的流动7、15,促使微细固体颗粒和油脂颗粒流离分离,顺水孔14下沉,清水则由溢流口2出流3。需要清洗时,由滤芯4层提把手1,将滤芯4从筒体9中取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化粪池,以及餐饮、服务业排水去除微细固体颗粒和油脂颗粒,降低出流的生物需氧量(BOD)和悬浮量(TSS)使排出的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或极大提高后续深度处理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化粪池出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筒体(9),筒体(9)底部有一入水口(10),筒体(9)上部设有一溢流口(2),筒体(9)内设有一滤芯(4),滤芯(4)由层层搭积的滤芯片(5)组成;该滤芯片(5)上设有水孔(14),其上表面设有由凸肋(12)形成的流离过滤槽(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粪池出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该流离过滤槽(13)呈扇形,并且各流离过滤槽(13)之间也呈扇形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粪池出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该滤芯片(5)设有亲油性合成材料制成的粗糙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粪池出流过滤器,其特征在于筒体(9)顶部设有一把手(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和环保设施领域,特别是一种污水过滤器。它包括一筒体,筒体底部有一入水口,筒体上部设有一溢流口,筒体内设有一滤芯,滤芯由层层搭积的滤芯片组成;该滤芯片上设有水孔,其上表面设有由凸肋形成的流离过滤槽。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化粪池,以及餐饮、服务业排水去除微细固体颗粒和油脂颗粒,降低出流的生物需氧量和悬浮量使排出的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或极大提高后续深度处理的效果。
文档编号E03F5/14GK2627084SQ03230430
公开日2004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18日
发明者李小平, 朱振东 申请人:李小平, 朱振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