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井防渗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8503阅读:1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旱井防渗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丘陵、干旱地区集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旱井集水、水窑存水时防渗漏的旱井防渗桶。
背景技术
集蓄雨水已是一种古老的集蓄技术,在传统的防渗技术中,大多采用石灰、红土夯实而制成防渗层,但由于该技术用工多,施工进度缓慢,不利于大面积集水。近年来有些地区采用砖砌井壁,用水及泥沙抹面作为防渗层,但由于该技术成本较高,防渗效果差,至今仍未大面积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旱井集水、水窑存水时出现渗漏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用聚乙烯塑料膜制成的防渗漏效果好、成本低的防渗漏桶。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旱井防渗桶,包括有塑料膜桶体,其特征是防渗桶由外桶和内桶套装而成,外桶与内桶之间留有充气间隙,内桶的上口内壁上设有若干个气孔,气孔直径为15-20mm,气孔间距为1000-1500mm,外桶与内桶之间的充气间隙为15-20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渗桶采用外桶与内桶套装的结构形式,两层之间留有自然充气间隙。将防渗桶放入旱井中,如在后续井盖施工中不慎掉入杂物,由于空气层的作用,杂物的撞击将得到缓冲,在气垫层的保护下,防渗桶的内层不易被砸破;如果单层出现破洞,当水注入到破处时,由于两层中间的空气已被挤压排除,内、外桶在水静压的状态下,两层膜相互贴紧形成真空,外桶层自动补住内桶层的破漏处,保证了井内蓄水不会出现渗漏,这种防渗水方法叫做“自然充气,内外互保”。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渗桶直径为1500-4500mm,可适用于各种大小直径的旱井和水窑。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桶与内桶的上口用热熔焊合成为一体,防渗桶的下口热熔焊合,确保防渗桶不会渗漏。
本实用新型的外桶与内桶采用0.1-0.2mm厚度的聚乙烯塑料膜制成,具有很高的延伸率和良好的热熔性。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满足圆形的旱井,而且也可用于其它形状的井窑池,防渗容量可能达150m3。
本实用新型经多次试验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改变了传统的旱井防渗施工方法,实现了工厂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2、防渗效果好,便于连片开发,经多次试验无渗漏现象,渗漏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3、施工简单,便于操作,适于大面积集雨工程的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4、为干旱地区推广大面积集雨工程提供了有效产品。


图1为旱井防渗桶的结构图图2为旱井防渗桶的使用结构图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图中1-外桶 2-内桶 3-充气间隙 4-气孔 5-井壁 6-熔合缝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实施例做进一步的描述,本实施例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任何限制的。
本实施例中的旱井防渗桶,适用于直径3m、深5m的旱井。采用厚度为0.1-0.2mm的桶状聚乙烯塑料膜,下料以井深度+半径长度+400mm的余量为宜;外桶1与内桶2套装后,进行热熔焊接,使用普通热合机械或高频热熔机均可,在气温为25-30℃,热熔温度在180-200℃的条件下,5-8秒即可完成双层压合;内、外桶底部分别焊合后,内桶套装在外桶中,两层中部自然保留空气间隙,上口处两层热熔焊接在一起,形成熔合缝6,内桶2的上口内壁上每隔1500mm设有1个气孔4,气孔直径为20mm。安装时,先清理井壁和井底的硬杂物,然后将防渗桶放入井内抖开,并将桶底铺平压实,再将井盖盖好,即完成旱井的施工。
权利要求1.一种旱井防渗桶,包括有塑料膜桶体,其特征是防渗桶由外桶(1)和内桶(2)套装而成,外桶(1)与内桶(2)之间留有充气间隙(3),内桶(2)的上口内壁上设有若干个气孔(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井防渗桶,其特征在于防渗桶的直径为1500-45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井防渗桶,其特征在于外桶(1)与内桶(2)之间的充气间隙(3)为15-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井防渗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桶(2)的上口内壁上的若干个气孔(4)的间距为1000-15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旱井防渗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桶(1)与内桶(2)采用0.1-0.2mm厚度的聚乙烯塑料膜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丘陵、干旱地区集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旱井集水、水窑存水时防渗漏的旱井防渗桶,包括有塑料膜桶体,其特征是防渗桶由外桶和内桶套装而成,外桶与内桶之间留有充气间隙,内桶的上口内壁上设有若干个气孔,气孔直径为15-20mm,气孔间距为1000-1500mm。外桶与内桶之间的充气间隙为15-20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改变了传统的旱井防渗施工方法,实现了工厂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2.防渗效果好,便于连片开发,经多次试验无渗漏现象;3.施工简单,便于 操作,适于大面积集雨工程的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4.为干旱地区推广大面积集雨工程提供了有效产品。
文档编号E03B3/08GK2704624SQ20042001636
公开日2005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6日
发明者张保林, 杨爱虎 申请人:张保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