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墙用块及该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221972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护墙用块及该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护墙用块及该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护岸根据护岸力学设计法被设计,在该护岸力学设计法中,查对阶梯式叠装后的各护墙用块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的滑动(平移运动)。
即,查对是否适合于下述的滑动安全率的式子。
式1Fs≥Σv·μΣH=1.5]]>Fs滑动安全率V铅直负荷(kN)H水平负荷(kN)μ摩擦系数此外,作为护墙用块的一种形态,有具备从前、后壁和左、右侧壁到上、下表面开口形成的块主体,左、右侧壁将后侧上部形成为带阶梯的凹状,在前部顶端面与后部顶端面之间形成段差,来实现护墙用块自身的轻量化的形态(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8-120693号)。
但是,在不满足上述的滑动安全率的情况下,需要增大铅直负荷,在此情况下,通常加长护墙用块的扶壁长度,增大填充到该护墙用块内的背塞缝材料的量(背塞量),但是,如果这样做,护墙用块自身变大,该护墙用块的单价变高,而且背塞缝材料的增量部分的费用增大,施工费用增大,并且增大了与加长扶壁的量相应的挖掘山体的量,从这一点来看也存在所谓的施工费增大的不良状况。

发明内容
所以,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护墙用块,其特征在于,装备有块主体,具备前壁和左、右侧壁,至少上面开口而形成;防滑片,以向上方突出状安装在该块主体上;并且,该防滑片将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的顶端面上的插入孔中,使上部从该块主体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通过该防滑片的上部,防止阶梯式叠装在块主体的正上方的块主体的向前方的滑动,并且使该块主体的向左右方向的运动为自由运动。
此外,本发明在以下的结构中也具有特征。
(1)在插入孔中能够有选择地插入防滑片和吊起用连结片的任一个的下部。
(2)防滑片具备棒状支撑片,可插入到插入孔中而形成;面接触抵接片,形成在该棒状支撑片的上部,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阶梯式叠装于正上方的块主体上。
(3)面接触抵接片绕棒状支撑片的轴线转动自如。
此外,本发明在将上述的任一种护墙用块阶梯式叠装而构筑的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施工方法中也具有特征。
(1)使多个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地铺设,在这些护墙用块上,使多个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并以阶梯式叠装状态铺设;在该状态下,通过分别使上部从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左右侧部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进行阶梯式叠装在正上方的各护墙用块的定位并防止各护墙用块的向前方的滑动。
(2)使多个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地铺设,在这些护墙用块上,使多个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并以阶梯式叠装状态铺设;在该状态下,在满足滑动安全率的情况下,通过使上部从正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以及/或邻接的各护墙用块的正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的防滑片,进行阶梯式叠装在正上方的各护墙用块的定位。


图1是将作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阶梯式叠装而构筑的护墙的剖面侧视图。
图2是该护墙用块的左侧视图。
图3是该护墙用块的右侧视图。
图4是该护墙用块的俯视图。
图5是该护墙用块的主视图。
图6是该护墙用块的后视图。
图7是图2的I-I向视剖视图。
图8是图5的II-II向视剖视图。
图9是防滑片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该防滑片的立体图。
图11是吊起用连结片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该吊起用连结片的正视图。
图13是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防滑片的立体图。
图14是在直线上阶梯式叠装配置的护墙用块的说明图。
图15是向前方弯曲成凸状而阶梯式叠装配置的护墙用块的说明图。
图16是向后方弯曲成凹状而阶梯式叠装配置的护墙用块的说明图。
图17是向前方弯曲成凸状而阶梯式叠装配置的护墙用块的说明图。
图18是向后方弯曲成凹状而阶梯式叠装配置的护墙用块的说明图。
图19是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侧面说明图。
图20是该护墙用块的底面说明图。
图21是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的说明图。
图22是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的说明图。
图23是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基础块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作为第1实施例的护墙用块)图1~图8所示的A是作为有关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护墙用块,该护墙用块A具备块主体1、和以向上方突出状安装在该块主体1上的防滑片2,如图1所示,通过阶梯式叠装而构筑护墙Y。图1中,J是山体,Jk是挖土面(切土面)。
并且,块主体1如图1~图8所示,由前、后壁3、4和左、右侧壁5、6形成为上下表面开口的筒状,后壁4形成为比前壁3的高度的一半低。
这样,将块主体1紧凑且轻量地形成。
并且,在左、右侧壁5、6的前半部5a、6a的外侧面上,使作为左右间隔保持片的接合部9、10向外侧隆出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形成,在左侧的接合部9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截面为半圆弧状的接合用凹条部9a,在该接合用凹条部9a的前侧与后侧分别形成有锥面9b、9c,而在右侧的接合部10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且截面为半圆弧状的接合用凸条部10a,在该接合用凸条部10a的前侧与后侧分别形成有锥面10b、10c。
这样,多个块主体1、1如图14所示,可以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同一直线上以连接状态配置,此时,使左侧的块主体1的接合用凸条部10a与右侧的块主体1的接合用凹条部9a嵌合。
并且,多个块主体1、1如图15所示,可以配置为向前方弯曲为凸状的圆弧线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连接,此时,由于在两个块主体1、1上形成有后侧的锥面9c、10c,所以能够将曲率半径设定得较小直到与两锥面9c、10c相抵接,能够不使两块主体1、1彼此干涉而进行曲线施工。
此外,多个块主体1、1如图16所示,可以配置为向后方弯曲为凹状的圆弧线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连接,此时,由于在两个块主体1、1上形成有前侧的锥面9b、10b,所以能够将曲率半径设定得较小直到两锥面9b、10b相抵接,能够不使两块主体1、1彼此干涉而进行曲线施工。
进而,如图4所示,由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和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形成与前壁3的顶端面3a大致同一面的块上载面13、14,将上层的块主体1载置在两个块上载面13、14上。
此外,也可以在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和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与前壁3的顶端面3a大致同一面的块上载面13、14。
在上述的块上载面13、14上,形成有插入孔11、11,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9所示,在形成块上载面13、14的一部分的左右侧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上分别经由插入孔形成体8、8形成插入孔11、11,通过在各插入孔11、11中插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的防滑片2、2的下部,通过从两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向上方突出,能够由两防滑片2、2防止阶梯式叠装在块主体1的正上方的块主体1的向前方的滑动。
即,插入孔形成体8如图9所示,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形成体主片8a、形成在该形成体主片8a的内周面下端部上的防松用的卡止片8b、和形成在该形成体主片8a的外周面下部上的防松片8c。
并且,各插入孔形成体8、8在使上端开口的状态下埋设在左右侧的接合部9、10中,在各插入孔形成体8、8的形成体主片8a、8a内形成有插入孔11、11。
此外,防滑片2如图9及图10所示,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下部可插拔自如地插入到上述插入孔11中而形成的棒状支撑片2a;形成在该棒状支撑片2a的上部,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正上方阶梯式叠装的块主体1上的面接触抵接片2b,该面接触抵接片2b形成为四边形板状。
这样,能够将防滑片2的棒状支撑片2a从上方插通在形成于插入孔形成体8的形成体主片8a内的插入孔11中,将该棒状支撑片2a载置在卡止片8b上。
并且,在该状态下,棒状支撑片2a的上部从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向上方突出,在其上部上连接设置有面接触抵接片2b,棒状支撑片2a在插入孔11中绕其轴线转动自如。
因此,连接设置在棒状支撑片2a的上部上的面接触抵接片2b绕棒状支撑片2a的轴线360度转动自如,能够自由地改变面的朝向。
其结果,能够使载置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壁3可靠地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面接触抵接片2b上,能够通过该面接触抵接片2b用面承接前壁3的前面下部3b。
此外,插入孔11也可以作为将块主体1吊起时的连结孔使用,如图11所示,可以代替防滑片2而安装吊起用连结片24。
即,吊起用连结片24如图12所示,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连结主片24a的上端部上形成环状的连结片24b,而在该连结主片24a的下端部上形成被卡止片24c,使推压片24d上下滑动自如地嵌合在该连结主片24a的中间部上,并且将推压弹簧24e卷绕在连结主片24a的外周面上而介于该推压片24d与环状连结片24b之间。
这样,将吊起用连结片24的被卡止片24c抵抗推压弹簧24e的弹性施力而卡止在形成于上述插入孔形成体8上的防松用卡止片8b上,另一方面,将吊起用金属线等连结在环状连结片24b上。
所以,护墙用块A经由吊起用连结片24通过吊起作业机吊起而阶梯式叠装,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护墙构筑作业。
此外,图13表示作为另一实施例的防滑片2,在棒状支撑片2a的上部设有俯视为六边形的面接触抵接片2b,在该面接触抵接片2b的周围形成有六个抵接面2c。
这样,通过使形成于面接触抵接片2b的周围的六个抵接面2c中的任一个抵接面2c抵接在载置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壁3的前面下部3b上,能够以面承接该前面下部3b。
另外,在稳定计算中,即使在不需要防滑片2的层级中,在盛土等的背填材料U及背塞材料D的碾压时,在有可能发生块主体1的向前方的滑动的情况下,只要适当使用该防滑片2来防止滑动,则对于由背填材料U及背塞材料D等的碾压的紧固也有效地发挥作用。
此外,在块主体1的左、右侧壁5、6上,如图2、图3及图7所示,形成有重心位置调节孔15、16和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
即,在左、右侧壁5、6的后部,如图2、图3及图7所示,形成有左右一对的重心位置调节孔15、16,将这些重心位置调节孔15、16在左右方向上校准而开口。
这样,通过调节重心位置调节孔15、16的位置及开口面积,能够使块主体1的前后重心线C位于接合部9、10的前后范围内。
并且,通过在确保块主体1的强度的状态下尽量地将重心位置调节孔15、16形成得较大,能够将块主体1的重量轻量化,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及施工的简单化。
此外,在形成在接合部9、10上的后侧的锥面9c、10c上,如图2、图3及图7所示,形成有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两个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配置在块主体1的前后重心线C上或其附近。
这样,能够使在模框(未图示)内将顶底(上下)倒置而成形的块主体1以插入在两个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中的左右一对的支点销(未图示)为中心简单地反转。
并且,两个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也可以作为将块主体1吊起时的连结孔使用。
此外,图1所示的B是基础块,该基础块B具备块主体20;以向上方突出状安装在该块主体20上的防滑片2,使基本构造与上述护墙用块A的块主体1相同,但在以下的方面不同使块主体20的高度形成为块主体1的大致一半的高度,并且将块主体20的前后宽度形成为比块主体1的前后宽度稍宽,并且将前壁21和后壁22形成为相同的高度。
接着,对通过上述那样构成的由护墙用块A构筑护墙Y时的阶梯式叠装施工方法进行说明。
(直线施工的情况)以下,参照图1及图14说明在左右方向直线施工护墙Y的情况。
(1)当在左右方向直线施工护墙Y的情况下,将基础块B的块主体20在左右方向铺设成直线状。
(2)将砂石等背塞材料D填充到块主体20中,通过碾压装置(未图示)碾压该填充后的背塞材料D。
(3)将防滑片2、2的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20的块上载面上的插入孔11、11中,使各防滑片2、2形成从块主体20的块上载面向上方突出状。
(4)在块主体20上,将护墙用块A的块主体1在左右方向以直线状铺设,形成第1层的块列L1。
此时,各块主体1将前壁3载置在下层的块主体20的块上载面上,并且将后壁4载置在下层的块主体20的后壁22及左、右侧壁上,通过使前壁3的前面下部3b从后方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突设于下层的块主体20的块上载面上的左右一对防滑片2、2的面接触抵接片2b、2b上,能够容易地将上层的块主体1定位,能够提高块主体1的阶梯式叠装作业效率。
并且,在此状态下能够通过左右一对的防滑片2、2对下层的块主体1施加滑动阻力Fr,能够可靠地防止阶梯式叠装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滑动。因此,能够正确地确保构造出的护墙Y的滑动安全率Fs。
(5)在各块主体1中填入砂石等的背塞材料D还有背填材料U直到后壁4的高度。
(6)通过碾压装置(未图示)碾压背塞材料D及背填材料U。
(7)在各块主体1的未填充空间中填充背塞材料D还有背填材料U。
(8)将防滑片2、2的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1的左右侧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上的插入孔11、11中,将各防滑片2、2形成为从块主体1的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向上方突出状。
(9)在块主体1上,将另一个块主体1在左右方向以直线状铺设,形成第2层的块列L2。
此时,各块主体1将前壁3载置在下层的块主体1的块上载面13、14上,并且将后壁4载置在背填材料U上,通过使前壁3的前面下部3b从后方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突设于下层的块主体1的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上的左右一对防滑片2、2的面接触抵接片2b、2b上,能够容易地将上层的块主体1定位,能够提高块主体1的阶梯式叠装作业效率。
并且,在此状态下能够通过左右一对防滑片2、2对下层的块主体1施加滑动阻力Fr,能够可靠地防止阶梯式叠装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滑动。因此,能够正确地确保构造出的护墙Y的滑动安全率Fs。
(10)在各块主体1中填入砂石等的背塞材料D还有背填材料U直到后壁4的高度。
(11)通过碾压装置(未图示)碾压背塞材料D及背填材料U。
(12)在各块主体1的未填充空间内填充背塞材料D还有背填材料U。
(13)将防滑片2、2的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1的左右侧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上的插入孔11、11中,将各防滑片2、2形成为从块主体1的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向上方突出状。
(14)重复进行上述(9)~(12)的作业直到需要的层数。
这样,能够进行护墙Y的直线施工,能够通过防滑片2进行阶梯式叠装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定位,并且能够对下层的块主体1施加滑动阻力Fr,能够防止阶梯式叠装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滑动。
因此,不用说阶梯式叠装的块主体1不满足滑动安全率Fs的情况,即使在满足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防滑片2的定位功能,提高块主体1的阶梯式叠装作业效率。
(曲线施工的情况)以下,对于将护墙Y在左右方向曲线施工的情况,参照图15(护墙Y的前面侧为凸状的曲线施工)以及图16(护墙Y的前面侧为凹状的曲线施工)进行说明。
(1)在将护墙Y在左右方向铺设,并且使其弯曲以使护墙Y的前面侧成为凸状(护墙Y的前面侧为凹状)而进行曲线施工的情况下,如图15(图16)所示,根据地形等的条件沿着假想弯曲线铺设基础块B的块主体20。
(2)将砂石等背塞材料D填充到块主体20中,通过碾压装置(未图示)碾压该填充后的背塞材料D。
(3)将防滑片2、2的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20的块上载面上的插入孔11、11中,使各防滑片2、2形成从块主体20的块上载面向上方突出状。
(4)在块主体20上,将块主体1沿假想弯曲线铺设以使前面侧成为凸状(前面侧成为凹状),将各块主体1定位在所需的位置上,形成第1层的块列L1。
此时,在左右方向上邻接铺设的块主体20的列、和以阶梯式叠装状态在左右方向邻接而铺设在其上的块主体1的第1层的块列L1中,由于各层的列的曲率半径不同,所以上层的列相对于下层的列在左右方向上稍稍位置偏移,列变长,随之,有发生上层的块主体1的左右侧部的下部前面没有载置在下层的块主体20的左、右侧壁的顶端面的两个部位上的不良状况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阶梯式叠装的块主体1不满足滑动安全率Fs的情况下,预先计算位置偏移的状况,设定下层的块主体20的配置,以使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面下部3b一定抵接在设于下层的块主体20上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2、2的面接触抵接片2b、2b上,能够对下层的块主体20施加滑动阻力Fr。
此外,在阶梯式叠装的块主体1满足滑动安全率Fs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对下层的块主体20施加滑动阻力Fr,所以也可以不一定使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面下部3b抵接在设于下层的块主体20上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2、2的面接触抵接片2b、2b上。
因此,在此情况下,能够将至少一个适当的防滑片2正确地作为定位片使用。
(5)在各块主体1中填入砂石等的背塞材料D还有背填材料U直到后壁4的高度。
(6)通过碾压装置(未图示)碾压背塞材料D及背填材料U。
(7)在各块主体1的未填充空间内填充背塞材料D还有背填材料U。
(8)将防滑片2、2的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1的左右侧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上的插入孔11、11中,将各防滑片2、2形成为从块主体1的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向上方突出状。
(9)在块主体1上,将另一个块主体1沿假想弯曲线铺设以使前面侧成为凸状(前面侧成为凹状),将各块主体1定位在所需的位置上,形成第2层的块列L2。
此时,在左右方向上邻接铺设的块主体1的块列L1和以阶梯式叠装状态在左右方向邻接而铺设在其上的块主体1的第2层的块列L2中,由于各层的列的曲率半径不同,所以上层的列相对于下层的列在左右方向上稍稍位置偏移,列变长,随之,有发生上层的块主体1的左右侧部的下面没有载置在下层的块主体1的左、右侧壁的顶端面的两个部位上的不良状况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阶梯式叠装的块主体1不满足滑动安全率Fs的情况下,预先计算位置偏移的状况,设定下层的块主体1的配置,以使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面下部3b一定抵接在设于下层的块主体1上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2、2的面接触抵接片2b、2b 上,能够对下层的块主体1施加滑动阻力Fr。
此外,在阶梯式叠装的块主体1满足滑动安全率Fs的情况下,不需要对下层的块主体1施加滑动阻力Fr,所以也可以不一定使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面下部3b抵接在设于下层的块主体1上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2、2的面接触抵接片2b、2b上。
因此,在此情况下,能够将至少一个适当的防滑片2正确地作为定位片使用。
例如,如图17及图18所示,通过使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面下部3b抵接在设于左右邻接的下层的块主体1、1上的防滑片2、2上,能够容易地进行上层的块主体1的定位。
此时,各防滑片2、2的面接触抵接片2b、2b由于绕棒状支撑片2a、2a的轴线转动自如,所以即使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面与下层的块主体1、1的前面不为平行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上层块主体1的前面下部3b上,能够良好地确保定位功能。
此外,根据情况,通过使适当的上层的块主体1的前面下部3b抵接在设于正下层的块主体1或左右邻接的下层的块主体1、1上的至少一个防滑片2上,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上层的块主体1的定位。
(10)在各块主体1中填入砂石等的背塞材料D还有背填材料U直到后壁4的高度。
(11)通过碾压装置(未图示)碾压背塞材料D及背填材料U。
(12)在各块主体1的未填充空间中填充背塞材料D还有背填材料U。
(13)将防滑片2、2的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1的左右侧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上的插入孔11、11中,将各防滑片2、2形成为从块主体1的各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向上方突出状。
(14)重复进行上述(9)~(12)的作业直到需要的层数。
这样,能够进行护墙Y的曲线施工以使前面侧成为凸状(前面侧成为凹状),能够通过防滑片2进行阶梯式叠装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定位,并且能够对下层的块主体20、1施加滑动阻力Fr,能够防止阶梯式叠装在上层的块主体1的滑动。
因此,不用说阶梯式叠装的块主体1不满足滑动安全率Fs的情况,在满足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利用防滑片2的定位功能,提高块主体1的阶梯式叠装作业效率。
接下来,参照图19及图20说明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
(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如图19及图20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基本的构造相同,但在以下的方面不同在前部下表面上形成防滑片抵接用凹部25、26,在左、右侧壁5、6的后部形成带台阶的凹部5e、6e,还有在后壁4上一体地突设有承受来自背填材料U的铅直负荷的铅直负荷承受片12。
即,防滑片抵接用凹部25、26遍及位于前壁3的正后方的左、右侧壁5、6的下表面和左右侧的接合部9、10的下表面,而在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使下方与左右侧方开口而形成,使形成在正上方阶梯式叠装的块主体1上的各防滑片抵接用凹部25、26与安装在下层的块主体1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2、2的上部嵌合,并且使各防滑片抵接用凹部25、26的后侧内表面25a、26a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各防滑片2、2的面接触抵接片2b、2b上。
这样,通过防滑片2、2的上部防止阶梯式叠装在块主体1的正上方的块主体1的向前方的滑动,并且能够使该块主体1的向左右方向的运动成为自由运动。
此外,铅直负荷承受片12从块主体1的后壁4的后面下部向后方突出,并且在上表面上形成有铅直负荷承受面12a,并且将该铅直负荷承受面12a的后方伸出的宽度w形成为铅直负荷承受片12的上下宽度h的约2.0被或比其窄。
并且,铅直负荷承受片12将后表面12b形成为大体沿着护墙构筑现场的山体J的挖土面Jk的倾斜面。
这样,铅直负荷承受片12上的背填材料U也可以编入到滑动安全率的式中计算(计数),能够有效地提高该块主体1的滑动安全率。
接着,参照图21对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进行说明。
(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如图21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的基本构造相同,但在以下的方面不同使作为左右间隔保持片的接合部9、10在前壁3的左、右侧端面的位置向外侧隆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将左、右侧端面5、6的前部顶端面5b、6b与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形成在与前壁3的顶端面3a大致同一个面上,在这些顶端面5b、6b、9d、10d上形成有块上载面13、14。
这里,也可以将与前壁3的顶端面3a大致同一个面的块上载面13、14整面或部分地形成在左、右侧端面5、6的前部顶端面5b、6b与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中的至少一个上。
在图21及图22中,P是将上层的护墙用块A上载时的前壁3的前面的上载位置,将在该上载位置P与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的后端部之间形成的宽度设为块上载面的前后宽度Wa。W1是接合部9、10的前后宽度,W2是块主体1的前后宽度,W3是后壁4的前后宽度,H1是前壁3的高度,H2是后壁4的高度。
并且,使从前壁3的顶端面3a的前端到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的后端的前后宽度Wx满足W2-W1≥Wx≥H1×N×0.1+WaN斜率比(分)的关系。
这样,由于使从前壁3的顶端面3a的前端到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的后端的前后宽度Wx形成为所需最小限度,在前部顶端面5b、6b和后部顶端面5c、6c之间形成有段差,所以能够使护墙用块A自身轻量化,并且能够确保块上载面13、14的前后宽度,能够以可靠且稳定状态支撑载置在该块上载面13、14上的上层的护墙用块A。
并且,由于在前壁3的左、右侧端面的位置上,接合部9、10向外侧方隆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所以能够将经由两接合部9、10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护墙用块A、A的侧壁彼此的间隔确保为一定,并且,在进行曲线施工时,也能够使在左右方向邻接的护墙用块A、A彼此到侧壁的后端部抵接的位置为止有角度地配置,对于曲率半径较小的曲线施工也能够充分地适应。
进而,在左右任一个的接合部9的外侧端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合用凹条部9a,并且在另一个接合部10的外侧端上也可以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嵌合连接在上述接合用凹条部9a上的接合用凸条部10a。
此外,使后壁4的高度H2满足H1×0.25≤H2≤H1×0.9的关系。
这样,能够有效且可靠地进行填充到块主体1内的背塞材料D的碾压,能够提高作业性。
并且,后壁4的高度H2在制品临时堆放及卡车输送方面可以优选地设定为H2=H1×0.5。
此外,图20所示的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或图21所示的块反转用支点贯通孔23位于形成在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和后部顶端面5c、6c之间的倾斜面5d、6d的前方位置上。W4是块反转用支点贯通孔23与倾斜面5d的后端部的前后宽度。
这样,能够顺利地进行以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或块反转用支点贯通孔23为支点的块主体1的反转,并且能够以稳定的姿势进行利用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或块反转用支点贯通孔23的块主体1的吊起。
接着,参照图22对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进行说明。
(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
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如图22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的护墙用块A基本构造相同,但在以下的方面不同使作为左右间隔保持片的接合部9、10在横跨前壁3的左、右侧端面和左、右侧壁5、6的前部外侧面的位置上向外侧方隆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使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和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形成在与前壁3的顶端面3a大致同一个面上,在这些顶端面5d、6d、9d、10d上形成块上载面13、14。
这里,也可以使与前壁3的顶端面3a大致同一个面的块上载面13、14整面或部分地形成在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和接合部9、10的顶端面9d、10d中的任一个上。
并且,使从前壁3的顶端面3a的前端到左、右侧壁5、6的前部顶端面5b、6b的后端的前后宽度Wx满足W2-W1≥Wx≥H1×N×0.1+WaN斜率比(分)的关系。
这样,由于使从前壁3的顶端面3a的前端到左、右侧端面5、6的前部顶端面5b、6b的后端的前后宽度Wx形成为所需最小限度,在前部顶端面5b、6b和后部顶端面5c、6c之间形成有段差,所以能够使护墙用块A自身轻量化,并且能够确保块上载面13、14的前后宽度Wa,能够以可靠且稳定状态支撑载置在该块上载面13、14上的上层的护墙用块A。
并且,由于在横跨前壁3的左、右侧端面和左、右侧壁5、6的前部外侧面的位置上,使接合部9、10向外侧方隆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所以能够将经由两接合部9、10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护墙用块A的侧壁彼此的间隔确保为一定,并且,在进行曲线施工时,也能够使在左右方向邻接的护墙用块A、A彼此到侧壁的后端部抵接的位置为止有角度地配置,对于曲率半径较小的曲线施工也能够充分地适应。
进而,由于在横跨前壁3的左、右侧端面和左、右侧壁5、6的前部外侧面的位置上,使接合部9、10向外侧方隆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所以能够容易地在左右任一个的接合部9的外侧端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接合用凹条部9a,并且在另一个接合部10的外侧端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嵌合连接在上述接合用凹条部9a上的接合用凸条部10a。
并且,滑动安全率Fs不满足下述的“式1”的关系的层级的护墙用块A通过采用具备上述防滑片2的护墙用块,使其满足下述的“式2”的关系。
式1Fs≥Σv·μΣH=1.5]]>Fs滑动安全率V铅直负荷(kN)H水平负荷(kN)μ摩擦系数式2Fs≥Σv·μ+FrΣH=1.5]]>这里,Fr=As·τs/10As防滑片的截面积(cm2)τs容许剪切应力度(N/mm2)即,通过设定滑动阻力Fr以使滑动安全率Fs例如与1.5相等或比其大,能够尽量抑制护墙用块的前后宽度(形成为窄幅),并且能够正确地确保滑动安全率Fs。
另外,滑动安全率Fs一般为1.5,但在因现场的各种条件等而变动的情况下,以该值为基准。此外,摩擦系数μ例如可以作为0.600计算。
此外,通过将吊起用连结片24、24的下部插入在形成于块主体1的左右侧前部的顶端面上的插入孔11、11中,使该吊起用连结片24、24从顶端面向上方突出,将该吊起用连结片24、24经由吊起用金属线等连结在吊起作业机上,能够通过该吊起作业机容易地将护墙用块A吊起。
另外,在以上那样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将块主体1由前、后壁3、4和左、右侧壁5、6形成为上、下面开口的筒状,但该块主体1也可以具备前壁3和左、右侧壁5、6,至少上面开口而形成。
接着,参照图23对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基础块B进行说明。
(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基础块)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基础块B如图23所示,与作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基础块B基本构造相同,将块主体20由前、后壁27、28和左、右侧壁29、30形成为上、下面开口的筒状,在左、右侧壁29、30的前部外侧面上,使作为左右间隔保持片的接合部31、32向外侧方隆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这里,图23(a)是俯视图,图23(b)是后视图,图23(c)是左侧视图,图23(d)是右侧视图,图23(e)是剖面侧视图。
并且,在左侧的接合部31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半圆弧状的接合用凹条部31a,而在右侧的接合部32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截面为半圆弧状的接合用凸条部32a。
此外,在块主体20的前后左右侧的四个角部上,分别形成有向内侧隆出的隆出部33、33、34、34,在左右侧前部与左侧后部的隆出部33、33、34的附近的顶端面上形成有在大致垂直的下方向上延伸的插入孔11、11、11,在左侧前部的插入孔11中能够插入防滑片2(参照图9)的下部,并且在右侧前部的插入孔11中能够有选择地插入防滑片2和吊起用连结片24(参照图11)的任一个的下部,此外,在左侧后部的插入孔11中能够插入吊起用连结片24的下部。
进而,在基础块B的前后重心位置Gx和上下重心位置Gy交叉的左、右侧壁29、30上的交叉部或其附近,形成有在左右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
这样,在将基础块B的块主体20脱模时,将模框(未图示)的上面部拆下,并且使左右侧面部向外侧方转动而形成倾斜姿势,在该状态下,通过将反转用支撑轴(未图示)分别插通到左右侧的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中,经由两个反转用支撑轴,通过吊起装置(未图示)将块主体20吊起,能够容易地将块主体20从模框中取出。
并且,能够使在模框内以上下倒置状态成形的块主体20在脱模时,在吊起的状态下,以左右的反转用支撑轴为中心在人力的作用下反转,然后通过吊起装置载置到预定的载置场所。
此时,由于块反转用支点凹部17、18在块主体20的前后重心位置Gx和上下重心位置Gy交叉的左、右侧壁29、30上的交叉部上在左右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而形成,所以能够平滑地进行将该块主体20通过吊起装置的吊起作业,并且能够通过人力轻松且平滑地进行上下反转的作业。
工业实用性(1)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中,装备有块主体,具备前壁和左、右侧壁,至少在上面开口而形成;防滑片,以向上方突出状安装在该块主体上;并且,该防滑片将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的顶端面上的插入孔中,使上部从该块主体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通过该防滑片的上部防止阶梯式叠装在块主体的正上方的块主体的向前方的滑动,并且使该块主体的向左右方向的运动成为自由运动。
这样,通过由防滑片防止阶梯式叠装在上层的块主体的滑动,能够对下层的块主体施加滑动阻力Fr。
即,滑动安全率的算式如下。
式2Fs≥Σv·μ+FrΣH=1.5]]>这里,Fr=As·τs/10As防滑片的截面积(cm2)τs容许剪切应力度(N/mm2)所以,通过设定滑动阻力Fr以使滑动安全率Fs例如与1.5相等或比其大,能够尽量抑制护墙用块的前后宽度(形成为窄幅),并且能够正确地确保滑动安全率Fs。
另外,滑动安全率Fs一般为1.5,但在因现场的各种条件等而变动的情况下,以该值为基准。
此外,由于使块主体的向左右方向的运动成为自由运动,所以在将块主体阶梯式叠装而曲线施工护墙时,即使在相对于下层的块主体的列、阶梯式叠装于其上的块主体的列在左右方向上位置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调节左右位置。
(2)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中,在插入孔中能够有选择地插入防滑片和吊起用连结片的任一个的下部。
这样,通过将防滑片的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的顶端面上的插入孔中,使该防滑片从顶端面向上方突出,如上述(1)那样,能够通过该防滑片的上部防止阶梯式叠装在块主体的正上方的块主体的向前方的移动。
此外,通过将吊起用连结片的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的顶端面上的插入孔中而与块主体连结,并且使该吊起用连结片比顶端面向上方突出,将该吊起用连结片经由吊起用金属线等连结在吊起作业机上,能够通过该吊起作业机容易地将块主体吊起。
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通过将块主体吊起阶梯式叠装来构筑的护墙构筑作业。
(3)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中,防滑片具备棒状支撑片,可插入到插入孔中而形成;面接触抵接片,形成在该棒状支撑片的上部,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阶梯式叠装于正上方的块主体上。
这样,通过形成于防滑片的上部的面接触抵接片将与块主体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经由该面接触抵接片使块主体内部中产生的应力分散,能够防止该块主体的破损等。
(4)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中,面接触抵接片绕棒状支撑片的轴线转动自如。
这样,由于使面接触抵接片绕棒状支撑片的轴线转动自如,所以在使上层的块主体横跨而阶梯式叠装在左右邻接的下层的块主体上的情况下,能够使上层的块主体可靠地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设于左右邻接的下层的块主体上的防滑片的面接触抵接片上。
因此,能够经由面接触抵接片使在块主体的内部中产生的应力分散,能够防止该块主体的破损。
(5)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中,将多个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地铺设,在这些护墙用块上,将上述(1)~(4)的任一项所述的多个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并以阶梯式叠装状态铺设;在该状态下,通过分别使上部从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左右侧部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进行阶梯式叠装在正上方的各护墙用块的定位并防止各护墙用块的向前方的滑动。
因此,在将护墙用块阶梯式叠装而构筑护墙时,可以通过铺设下层的护墙用块的列、将上层的护墙用块的列以阶梯式叠装状态铺设在其上,来构筑护墙。
此时,通过使上层的护墙用块从后方抵接在从下层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左右侧部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的两者的上部,能够容易地将上层的护墙用块定位,能够提高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作业效率。
并且,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左右一对的防滑片对下层的护墙用块施加滑动阻力,能够可靠地防止阶梯式叠装在上层的护墙用块的滑动。因此,能够正确地确保建造的护墙的滑动安全率。
(6)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多个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地铺设,在这些护墙用块上,将上述(1)~(4)的任一项所述的多个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而以阶梯式叠装状态铺设;在该状态下,在满足滑动安全率的情况下,通过使上部从正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以及/或邻接的各护墙用块的正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的防滑片,进行阶梯式叠装在正上方的各护墙用块的定位。
这样,在将护墙用块阶梯式叠装而构筑护墙时,使上层的护墙用块从后方抵接在从正下层的护墙用块以及/或下层的邻接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的防滑片的上部上来定位,所以能够将防滑片单作为定位片使用,能够提高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作业效率。
特别是,在需要进行曲线施工的护墙中,在左右方向上邻接铺设的块主体的列、和以阶梯式叠装状态在左右方向上邻接并铺设在其上层的块主体的列中,各层的曲率半径不同,但通过使阶梯式叠装在正上方的护墙用块抵接在从正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以及/或邻接的各护墙用块的正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的防滑片上,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定位。
并且,与该定位后的护墙用块邻接,其他的护墙用块也同样,通过抵接在从下层的护墙用块突出的至少一个防滑片上,能够可靠且容易地定位,并且能够连续地铺设。
因此,能够高效地建造各层的曲率半径不同的曲线施工的护墙,并且能够正确地确保建造的护墙的滑动安全率。
权利要求
1.一种护墙用块,其特征在于,设有块主体,具备前壁和左、右侧壁,至少上面开口而形成;防滑片,以向上方突出状安装在该块主体上;并且,该防滑片将下部插入至形成于块主体的顶端面上的插入孔中,使上部从该块主体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通过该防滑片的上部防止阶梯式叠装在块主体的正上方的块主体的向前方的滑动,并且使该块主体的向左右方向的运动成为自由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墙用块,其特征在于,在插入孔中能够有选择地插入防滑片和吊起用连结片的任意一个的下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墙用块,其特征在于,防滑片具备棒状支撑片,可插入至插入孔中而形成;面接触抵接片,形成在该棒状支撑片的上部,以面接触状态抵接在阶梯式叠装于正上方的块主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墙用块,其特征在于,面接触抵接片绕棒状支撑片的轴线转动自如。
5.一种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多个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地铺设,在这些护墙用块上,使多个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而以阶梯式叠装状态铺设;在该状态下,通过分别使上部从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左右侧部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防滑片,进行阶梯式叠装在正上方的各护墙用块的定位并防止各护墙用块的向前方的滑动。
6.一种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多个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地铺设,在这些护墙用块上,使多个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护墙用块在左右方向邻接而以阶梯式叠装状态铺设;在该状态下,在满足滑动安全率的情况下,通过使上部从正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以及/或邻接的各护墙用块的正下层的各护墙用块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的防滑片,进行阶梯式叠装在正上方的各护墙用块的定位。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护墙用块及该护墙用块的阶梯式叠装施工方法,其课题是对下层的块主体施加滑动阻力。所以,装备有块主体,具备前壁和左、右侧壁,至少上面开口而形成;防滑片,以向上方突出状安装在该块主体上;并且,该防滑片将下部插入到形成于块主体的顶端面上的插入孔中,使上部从该块主体的顶端面向上方突出,通过该防滑片的上部防止阶梯式叠装在块主体的正上方的块主体的向前方的滑动,并且使该块主体的向左右方向的运动成自由运动。
文档编号E02B3/14GK1938483SQ20048004279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0日
发明者末松吉生, 小松利光, 鞠承淇 申请人:东荣商兴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