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险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6063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洪救险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洪救险船,属船舶设计与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洪灾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的灾难,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十分严重的。从整个洪灾的过程看,决堤造成的因素就占相当的比例。一处决堤能毁掉几座城市、上千顷土地、几十个亿乃至上百个亿的资产。为堵一个决堤,有时需调动千军万马,耗资数以万计。如当年8月7日12时九江段决堤,“广大军民和许多专家奋力抢救,花了五天半的时间,若不是采用沉船这最后一着险棋获得成功。九江40万人民就会遭难。”(98年8月17日《报刊文摘》报)。对水势猛面积大的决口,人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现有技术中,缺乏能够稳妥地堵住堤坝决口的专用装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专用于堵住决口的抗洪救险船。
为做到快速、安全、稳妥地堵住决口,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决口处水的冲力非常大,必须充分减小船体所受的水的冲力,同时船体上必须拥有定位装置,使船体在决口前能定位住,保证船体不被洪水冲跑;2、确保船体的整体强度和抗冲击能力,保证船体不解体,保证船体不被洪水冲坏;3、必须设计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分步挡水方案并有相应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路如下抗洪救险船在堵决口的初期,使船体在决口前能定位住,同时船体中部开口,让大部分洪水从开口处流走,保证船体所受的水的冲力足够小;然后,使用挡水齿柱逐渐阻挡洪水,逐渐降低水速;最后降低水速至一个很低水平并通过抛投石料等措施完全堵住决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抗洪救险船,包括船体、安装于船体上的上层建筑、动力装置、推进装置、铁锚、缆绳及其他设备,所述船体由甲板、由舷顶列板、舷侧板、舭列板、船底板、平板龙骨组成的船体外板、由肋板、内龙骨、或底纵桁、内外底纵骨组成的船底骨架、由肋骨、强肋骨或横梁、肘板、舷侧纵桁组成的舷侧骨架、甲板骨架、支柱、舱壁、首尾端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船体两边的中部的舷侧板均为可开合结构,即中部的舷侧板由可向两侧移动的左舷门、右舷门组成,当左舷门、右舷门均向两侧打开时,船体中部形成一个120-300米的通道,当左舷门、右舷门闭合时,左舷门、右舷门与外侧的舷侧板形成一个完全闭合的整体,它还包括,船体中部位于上述洪水通道的上方安装有升降装置、升降导轨(槽)及多排挡水齿柱,各挡水齿柱排均由升降装置分别牵引并可沿升降导轨上下升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各排挡水齿柱中,挡水齿柱交错排列,且各排间挡水齿柱由疏至密依次分布。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船首和船尾两侧分别安装有可伸向岸边的两块边挡栏。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船的首尾部和船的两侧都配有几只大锚和特别粗的钢丝绳及多根铁桩,同时,船体上分布有多个穿船而过打向江底的铁桩孔,上述铁桩可沿铁桩孔穿船而过打向江底。
又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抗洪救险船的舷板,为双层或多层结构并采用纵骨架结构,所述抗洪救险船的甲板和底板,为多层的结构形式并采用纵骨架结构。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船舷中部挡水齿柱外侧分布有由数根钢材连接成的可自然滑动的升降帘。
上述升降帘中,各根钢材等厚度并通过两侧开有的连接槽相互配合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1、当出现决口时,将抗洪救险船驶向决口,在离决堤上游1000-500米处,便将船首(上流)的几只铁锚同时抛下,并用卷扬机放收绳索调节,使船体的舷板开口处与决口处平行,再把船外侧(决口侧的另一边)的铁锚同时抛下江心,慢慢地放铁索,防止船靠拢决口时冲力大(也可减轻放下船中挡水齿的时候,洪水冲击挡齿,船体冲击围堤的力量),有四条铁缆拖住,船体就不会撞击到岸堤。
2、将船体两边中部的舷侧板向两侧打开,使船体中部形成一个120-300米的洪水通道,然后启动推进器把船推向江堤决口处。同时,用排、进水系统迅速调节储水仓中的水,确保船体的沉浮标准。把船靠到决口的最佳位置。
3、当船靠岸后,立即打下船上的铁桩固定船身。打桩的目的,既可以防止船体前后滑行,也可抵挡洪水冲击船体的移动,减轻船体对围堤的震动。
4、伸出船侧伸向岸边的两块边挡栏(船首和船尾各一块),挡住船体与堤岸之间的水。
5、然后,逐渐放下挡水齿柱,逐渐阻挡洪水,逐渐降低水速;6、此时,江(湖)底岸边与船舷中挡板底边(靠决堤的一边)间会因洪水冲击而产生较深的水冲塘,这时可放下船舷挡板中间的由数根钢材连接成的升降帘,挡住船底与堤岸之间及深塘的来水。
7、当水速最后降低至一个很低水平时,抛投石料完全堵住决口。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能方便地实现发明目的。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挡水齿柱排的挡水齿柱的分布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中各序号分别为1、船体2、上层建筑;3、动力装置;4、推进装置;5、甲板;6、船体外板;7、左舷门;8、右舷门;9、通道;10、升降装置;11、升降导轨;12、挡水齿柱排;13、边挡栏;14、铁桩;15、升降帘;16、连接槽;17、锚链舱;18、储水仓;19、铁桩孔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抗洪救险船,包括船体1、安装于船体上的上层建筑2、动力装置3、推进装置4、铁锚、缆绳及其他设备,所述船体1由甲板5、由舷顶列板、舷侧板、舭列板、船底板、平板龙骨组成的船体外板6、由肋板、内龙骨、或底纵桁、内外底纵骨组成的船底骨架、由肋骨、强肋骨或横梁、肘板、舷侧纵桁组成的舷侧骨架、甲板骨架、支柱、舱壁、首尾端结构组成,所述船体两边的舷侧板的中部均为可开合结构,它由可向两侧移动的左舷门7、右舷门8组成,左舷门7、右舷门8各80米,当船体两边中部的左舷门7、右舷门8向两侧完全打开时,船体中部形成一个120米的洪水通道9,船体中部位于上述洪水通道9的上方安装有升降装置10、升降导轨11及多排由升降装置10分别牵引的可沿升降导轨11上下升降的挡水齿柱12,各排挡水齿柱中挡水齿柱交错排列,且由疏至密依次分布,当升降装置10放下挡水齿柱排12时,各挡水齿柱排12位于通道9中,上述挡水齿柱排12与船体两边中部的舷侧板间还安装有可升降的升降帘15,该升降帘由数根钢材通过钢材上的连接槽16连接而成,各根钢材间为滑动配合。该升降帘的各根钢材间的间隙远小于最密的挡水齿柱排的齿柱间间隙。船体及甲板5上还分布有多个铁桩孔19,并有多根铁桩14沿上述铁桩孔19穿船而过打向江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船的首尾部和船的两侧都配有几只大锚和特别粗的钢丝绳(图中未标示),船首和船尾两侧安装有可伸向岸边的两块边挡栏13。
为了保证船体的强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舷板为多层结构并采用纵骨架结构,甲板和底板为多层结构形式并采用纵骨架结构。
为了进一步保证船体的总纵强度和抗冲击能力,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甲板和底部的纵衍布置密,尺寸大,这是因为船体上最大的总纵弯曲正应力通常出现在此处,其甲板、底板、舱内肋骨、横梁、竖柱质量好、层数多、尺寸大、连接牢固。船的主体部分设多层贯通全船的连续甲板,在舱壁开孔让甲板纵衍穿过。在过渡处用尺寸较大的延伸肘板加以连接。局部地方采取用纵骨架式板架和横骨架式板架的组合形式。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本实用新型有多种实施形式,如,上述升降装置可为电动辘轳,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本说明书后毋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再现出,在此就不详述了。
权利要求1.一种抗洪救险船,包括船体、安装于船体上的上层建筑、动力装置、推进装置、铁锚、缆绳,所述船体由甲板、由舷顶列板、舷侧板、舭列板、船底板、平板龙骨组成的船体外板、由肋板、内龙骨、或底纵桁、内外底纵骨组成的船底骨架、由肋骨、强肋骨或横梁、肘板、舷侧纵桁组成的舷侧骨架、甲板骨架、支柱、舱壁、首尾端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船体两边的中部的舷侧板均为可开合结构,由可向两侧移动的左舷门、右舷门组成,当左舷门、右舷门均向两侧打开时,船体中部形成一个120-300米的通道,它还包括,船体中部位于上述洪水通道的上方安装有升降装置、升降导轨及多排挡水齿柱,各挡水齿柱排均由升降装置分别牵引并可沿升降导轨上下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洪救险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排挡水齿柱中,挡水齿柱交错排列,且各排间挡水齿柱由疏至密依次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抗洪救险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首和船尾两侧分别安装有可伸向岸边的两块边挡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抗洪救险船,其特征在于船的首尾部和船的两侧都配有几只大锚和钢丝绳及多根铁桩,同时,船体上分布有多个穿船而过打向江底的铁桩孔,上述铁桩可沿铁桩孔穿船而过打向江底。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抗洪救险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洪救险船的舷板,为双层或多层结构并采用纵骨架结构,所述抗洪救险船的甲板和底板,为多层结构形式并采用纵骨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洪救险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舷中部挡水齿柱外侧分布有由数根钢材连接成的可自然滑动的升降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洪救险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帘中,各根钢材等厚度并通过两侧开有的连接槽相互配合为一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洪救险船,包括船体、安装于船体上的上层建筑、动力装置、推进装置等,其特征在于船体两边的舷侧板的中部均为可开合结构,当舷侧板均向两侧打开时,船体中部形成一个120-300米的洪水通道,位于该通道的上方的船体上还安装有可升降的多排挡水齿柱。这些挡水齿柱交错排列,且由疏至密依次分布。本实用新型在堵决口的初期,通过多根铁桩及大锚使船体在决口前定位住,同时舷侧板均向两侧打开,使船体中部开口,让大部分洪水从开口处流走,保证船体所受的水的冲力足够小;然后,使用挡水齿柱逐渐阻挡洪水,逐渐降低水速;最后降低水速至一个很低水平时抛投石料完全堵住决口。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能方便地实现设计目的。
文档编号E02B7/00GK2900348SQ20062007202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31日
发明者张理顺 申请人:张理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