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包括装配式涵洞节段、胶粘橡胶外垫圈、胶粘橡胶内垫圈,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上周向设置若干通孔,通孔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上构成的形状为通孔层,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的通孔层外侧设置胶粘橡胶外垫圈,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的通孔层外侧设置胶粘橡胶内垫圈。本实用新型能够使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密实,防水效果好,且操作简单、施工方便。
【专利说明】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地下涵洞防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用于地下涵洞连接面防水。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一般预制涵洞节段之间采用平口对头拼接,其接缝通常先在内侧用MlO水泥砂浆勾缝,中间用砂浆填满,外侧用热浙青浸透过的麻絮填塞,外贴涂满热浙青的油毛毡裹两层,以实现节段之间的防水效果,涵洞节段连接不密实,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施工不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解决涵洞节段连接不密实,防水效果差的问题,保护涵洞的一体性。
[0004]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包括装配式涵洞节段、胶粘橡胶外垫圈、胶粘橡胶内垫圈,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上周向设置若干通孔,通孔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上构成的形状为通孔层,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的通孔层外侧设置胶粘橡胶外垫圈,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的通孔层外侧设置胶粘橡胶内垫圈。
[000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装配式涵洞节段之间连接密实,防水性好,且操作简单、施工方便,能够较好地保护装配式涵洞的一体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现场组装侧面图。
[000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A-A剖面图。
[000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地下涵洞防水构造的B部张拉前大样图。
[000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地下涵洞防水构造的B部张拉后大样图。
[0010]【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2]结合图1至图4,一种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包括装配式涵洞节段3、胶粘橡胶外垫圈2、胶粘橡胶内垫圈6,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上周向设置若干通孔7,通孔7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上构成的形状为通孔层,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通孔层外侧设置胶粘橡胶外垫圈2,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通孔层外侧设置胶粘橡胶内垫圈6,在胶粘橡胶外垫圈2和胶粘橡胶内垫圈6连接相邻的两个装配式涵洞节段3的面上分别涂覆环氧树脂粘性涂层5。
[0013]胶粘橡胶外垫圈2垂直于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侧面为空心。
[0014]胶粘橡胶内垫圈6的垂直于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侧面为空心。
[0015]在装配式涵洞节段3两端的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上均设置胶粘橡胶外垫圈2和胶粘橡胶内垫圈6。
[0016]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之间采用市场购置的胶粘橡胶外垫圈2和胶粘橡胶内垫圈6,在胶粘橡胶外垫圈2和胶粘橡胶内垫圈6的两面均涂覆环氧树脂涂层5,在装配式涵洞节段3组装过程中,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上周向设置若干通孔7,通孔7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上构成的形状为通孔层,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通孔层外侧黏贴胶粘橡胶外垫圈2,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通孔层内侧黏贴胶粘橡胶内垫圈6,再插入预应力钢棒I进行张拉,张拉过程中橡胶垫圈受到挤压,挤压后的高弹性胶凝橡胶垫圈7其端部鼓起,鼓起部位受到的挤压力大于中间部位,能有效的紧贴涵洞节段连接面4,从而达到防水效果。这样通过钢棒张拉过的节段连接面紧密接触,形成涵洞的一体性,操作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涵洞节段(3)、胶粘橡胶外垫圈(2)、胶粘橡胶内垫圈(6),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上周向设置若干通孔(7),通孔(7)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上构成的形状为通孔层,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通孔层外侧设置胶粘橡胶外垫圈(2),在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通孔层内侧设置胶粘橡胶内垫圈(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胶粘橡胶外垫圈(2)垂直于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侧面为空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胶粘橡胶内垫圈(6)的垂直于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的侧面为空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涵洞的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装配式涵洞节段(3)两端的装配式涵洞节段连接面(4)上均设置胶粘橡胶外垫圈(2)和胶粘橡胶内垫圈(6)。
【文档编号】E02B3/16GK203393679SQ201320452830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9日
【发明者】张建东, 刘朵, 许 鹏, 张帆 申请人: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