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07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它包括有坡梯(5)及梯间休息平台(1),该梯间休息平台(1)中间设有连接上、下坡梯(5)的过道(3),过道(3)两边开掘有储水塘(2),储水塘(2)底面装有通入路边绿化带的泄水小孔(4)。过道(3)标高高于储水塘(2)水面的标高。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能蓄纳滞留初期降雨径流实现城市降雨径流的错峰,又能减轻降雨过程中进入城市排水管网的降雨径流量,缓解因降雨所带来的城市雨洪及内涝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洪控制【技术领域】,具结构涉及一种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不透水地表,使得城市降雨所形成的径流量远大于过去。由于城市排水管道在设计上存在着规划滞后,设计标准偏低的问题,导致很多城市现有的排水结构制无法适应快速排水的要求,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城市内涝问题也日益严重。
[0003]坡梯作为地势起伏较大地区的一种主要道路铺设形式,在山地城市中尤为常见。坡梯休息平台与台阶相间分布,其作用仅为供人们行走和改变行进方向,但如果充分开发利用坡梯休息平台在降雨过程中对雨水的蓄纳滞留方面的潜力,就能减少城市道路径流量,降低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山地城市广泛存在的道路坡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它能依靠坡梯间休息平台蓄纳滞留降雨径流,减少降雨过程中形成的城市道路径流量。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坡梯及梯间休息平台,该梯间休息平台中间设有连接上、下坡梯的过道,过道两边开掘有储水塘,储水塘底面装有通入路边绿化带的泄水小孔。
[0006]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在降雨过程中,降落于道路坡梯及休息平台上的雨水在高差及重力作用下汇流于储水塘中并暂时储存于此,然后经泄流小孔的导流,慢慢泄流至路边绿化带中。从而实现了降雨径流的蓄纳滞留及转移。
[0007]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既能蓄纳滞留初期降雨径流实现城市降雨径流的错峰,又能减轻降雨过程中进入城市排水管网的降雨径流量,缓解因降雨所带来的城市雨洪及内涝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如下: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中:1.坡梯休息平台;2.储水塘;3.过道;4.泄水小孔;5.坡梯。
[0011]具结构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坡梯5及梯间休息平台1,该梯间休息平台1中间设有连接上、下坡梯5的过道3,过道3两边开掘有储水塘2,储水塘2底面装有通入路边绿化带的泄水小孔4。
[0014]上述过道3标高高于储水塘2水面的标高,使满水状态下储水塘2内雨水标高低于过道3。
[0015]降雨过程中,储水塘2满水水深约为8-15cm,泄水小孔4直径为3_4cm。
[0016]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降雨后,由于坡梯间坡度的关系,降落于坡梯5及休息平台I上的雨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汇流蓄存至位于休息平台I上的储水塘2中,过道3贯穿储水塘2中间,连接休息平台I的上、下两个坡梯5,保证在储水塘2满水的状态下通行无碍。
[0017]泄水小孔4位于储水塘底部,将储水塘2中汇集的雨水导流至绿化带中,扩大了储水塘2的蓄水容积。
【权利要求】
1.一种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有坡梯(5)及梯间休息平台(1),该梯间休息平台(1)中间设有连接上、下坡梯(5)的过道(3),过道(3)两边开掘有储水塘(2 ),储水塘(2 )底面装有通入路边绿化带的泄水小孔(4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过道(3)标闻闻于储水塘(2 )水面的标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山地城市坡梯间的雨水滞留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储水塘(2)深度为8-15cm,泄水小孔(4)直径为3-4cm。
【文档编号】E03F5/00GK203498987SQ201320606235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9日
【发明者】古励, 何强, 郭显强, 孙通, 丁昌龙, 艾海男 申请人:重庆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