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873阅读:1644来源:国知局
旋流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分离机械,涉及一种具有从雨水中分离沉积物和漂浮物功能的旋流井,包括井筒(1)、外筒(2)、旋流器(3)和支撑筋板(10)。所述井筒上在同一水平面上预埋进水管(4)和出水管(13)。所述外筒(2)置于井筒(1)内。所述旋流器依靠支撑筋板(10)同轴固定在外筒(2)里面。旋流器的入口(5)伸出外筒(2)并套在井筒上预埋的进水管(4)上。本发明既能分离沉渣又能分离浮渣,操作弹性大,且不易堵塞、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清渣容易。
【专利说明】旋流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有沉渣和浮渣去除功能的旋流井。

【背景技术】
[0002]下雨时,特别是大雨或暴雨时,雨水冲刷地面,将泥沙等杂物冲入下水道。当这些杂物在下水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下水道的过水能力就会减少而发生水涝、水灾等。国内外已有相关专利,其方案是将旋流井置于下水道检查井内,雨水通过时,不同程度地将沉渣和浮渣截留。
[0003]旋流井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既要分离沉渣又要分离浮渣、在较宽的水量范围内保证分离效率、本身不能堵塞、结构简单成本低、装拆方便、清渣容易等。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下水道检查井内的空间安置旋流井,并利用下水道内水流自身的流动能量驱动旋流井工作,从下水道雨水中分离出泥沙和漂浮物,避免因淤泥或漂浮物沉积、堵塞下水道。
[0005]本发明包括井筒(I)、外筒(2)、旋流器(3)和支撑筋板(10)。井筒上在同一水平面上预埋进水管(4)和出水管(13)。外筒置于井筒内。外筒(2)呈柱锥筒形,上部为圆柱筒(6),下部主要为圆锥筒(14)。所述圆锥筒下面与一个排沙管(22)相连。所述圆柱筒的下部开设多个过水孔(15)。排沙管(22)的下端通过底盖铰链(20)以铰支方式按一个外筒的底盖(19),该底盖可通过底盖扣子(21)扣住以关闭排沙管(22)。外筒(2)搁在井筒
(I)的底面上。旋流器(3)依靠支撑筋板(12)同轴固定在外筒(2)里面。旋流器的入口
[5]伸出外筒(2)。旋流器的入口(5)与井筒上预埋进水管(4)平齐对准,并套在井筒上预埋的进水管(4)上。旋流器上有向上的溢流口(8),下有向下的底流口(13)。旋流器溢流和底流都排入外筒(2)。
[000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基于超重力分离技术——旋流三相分离技术,本发明既能分离出沉渣又能分离出浮渣,而且由于旋流式超重力分离的操作弹性比较大,所以可在在较宽的水量范围内保证分离效率,另外,在沉浮渣收贮容量范围内,该发明自身不会堵塞,结构简单成本低、装拆方便、清渣容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发明的旋流井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0009]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0010]图中:1.井筒,2.外筒,3.旋流器,4.井筒上预埋的进水管,5.旋流井的入口管,6.外筒的圆柱筒,7.旋流器的溢流管,8.旋流器的溢流口,9.旋流器的溢流管的加强筋板,10.旋流器的溢流盖,11.旋流器的大圆筒,12.筋板,13.井筒上预埋的出水管,14.旋流器的圆锥筒,15.外筒上的过水孔,16.旋流器的底流管,17.旋流器的底流口,18.外筒的锥筒,19.外筒的底盖,20.底盖铰链,21.底盖扣子,22.外筒的排沙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2]以100mm井筒为例,旋流井的外筒内径800臟,旋流器大圆筒内经550mm。井筒
(1)上在同一水平面上预埋进水管(4)和出水管(13)。外筒(2)置于井筒(I)内。所述外筒(2)呈柱锥筒形,上部为圆柱筒¢),下部主要为圆锥筒(14)。所述圆锥筒(14)下面与一个排沙管(22)相连。所述圆柱筒¢)的下部开设多个过水孔(15)。所述排沙管(22)的下端通过底盖铰链(20)以铰支方式按一个外筒的底盖(19),所述底盖(19)可通过底盖扣子(21)扣住以关闭排沙管(22)。所述外筒(2)搁在井筒(I)的底面上。所述旋流器(3)依靠支撑筋板(12)同轴固定在外筒(2)里面。所述旋流器(3)的入口(5)伸出外筒(2)。所述旋流器的入口(5)与井筒(I)上预埋进水管(4)平齐对准,并套在井筒上预埋的进水管(4)上。所述旋流器上有向上的溢流口(8),下有向下的底流口 (17)。旋流器的溢流和底流都排入外筒(2)。
[0013]将旋流井放入下水道检查井或所述的井筒(I)中,将旋流井的入口管(5)对准并套在井筒上预埋的进水管(4)上,然后固定。当雨水夹带着泥沙或漂浮物进入旋流井,雨水混合物切线方向进入旋流器(3)后产生旋转流,在旋流场的离心力作用下,泥沙离心沉降到旋流器的壁面,并流向底流口(17),最后经旋流器的底流口(17)随同小部分水排入外筒
(2)的下部。泥沙沉积在外筒锥底,水从外筒上的过水孔(15)流出外筒(2),进入外筒(2)和井筒(I)之间的空间。漂浮物及大部分水经溢流口(8)排入外筒(2)的上部空间,然后,水经外筒⑵和旋流器⑶之间的环形通道往下流到过水孔(15)后流出外筒(2),同样进入外筒(2)和井筒(I)之间的空间。最后,去除了泥沙和漂浮物的水从井筒上预埋的出水管(13)排出井筒(I),漂浮物不会随水流出而留在外筒(2)的上部空间。
[0014]检查时,首先将旋流井的入口管脱离井筒上预埋的进水管(4),然后将旋流井整体取出,打开外筒的底盖(19),清除泥沙,或将旋流井倒置,清除泥沙和浮渣。
[001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旋流井,包括井筒(I)、外筒(2)、旋流器(3)和支撑筋板(10)。所述井筒上预埋进水管(4)和出水管(13)。外筒(2)置于井筒(I)内,与所述井筒可以同轴也可以偏置。所述外筒⑵底部搁在井筒⑴的底面上。旋流器溢流口⑶朝上、底流口(16)朝下。所述旋流器(3)依靠支撑筋板(12)同轴固定在外筒(2)里面。旋流器的入口(5)伸出外筒(2),并套在井筒上预埋的进水管(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井,其特征在于外筒(2)呈柱锥筒形,上部为圆柱筒(6),下部主要为圆锥筒(18)。所述圆锥筒下面与一个排沙管(22)相连。所述排沙管(22)的内径与所述外筒的圆柱筒(6)的内径之比为1/3。所述圆锥筒(18)的锥角为60-1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筒(2),其特征在于圆柱筒(6)的下部沿圆周方向均匀开设多个过水孔(15)。所述过水孔(15)为矩形,但不仅限于矩形。所述矩形的长宽比为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筒(2),其特征在于排沙管(22)的下端通过底盖铰链(20)以铰支方式按一个外筒的底盖(19)。所述底盖可通过底盖扣子(21)扣住以关闭排沙管(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井,其特征在于旋流器(3)呈柱锥筒形,上部为大圆筒(11),下部主要为圆锥筒(14)。所述圆锥筒(14)下面与旋流器的底流管(16)相连。所述大圆筒(11)上端有旋流器溢流盖(10)。所述大圆筒(11)的高径比为0.6-1.0。所述圆锥筒(14)的高度与旋流器的大圆柱筒(11)的内径之比为1.0-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井,其特征在于旋流器(3)具有一个进水口(5),一个溢流口⑶和一个底流口 (17)。相应的进水管(5)与旋流器大圆筒(11)内切,溢流管(7)和底流管(16)都与旋流器(3)同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进水管(5)为圆管形或方接圆形,即进水管(5)与旋流器大圆筒(11)对接处为矩形,与井筒上预埋进水管(4)对接处为圆形。矩形截面的长宽比为1.5-2.5。所述矩形截面的宽度与旋流器的大圆柱筒(11)的内径之比为0.18-0.2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溢流管(J)的内径与旋流器的大圆筒(11)的内径之比为0.35-0.45,插入溢流盖(10)的深度与旋流器的大圆筒(11)的内径之比为 0.6-1.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溢流管(7)与溢流盖(10)固联并用筋板加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流器,其特征在于底流管(16)的内径与旋流器的大圆筒(11)的内径之比为0.25-0.35。
【文档编号】E03F5/14GK104278737SQ201410476363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8日
【发明者】袁惠新, 袁淼, 李松琳, 严沁萍 申请人:常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