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降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1707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在建筑基坑中的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属于一种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会设置很多施工井,比如,设置在基坑内的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因为基坑内的水需要及时排出以保证施工质量,所以需要在基坑内设置建筑施工降水结构,用于将积水排出,在工程完成后需要将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封上,在现有技术中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封闭一般是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方式进行封闭,施工周期比较长,一般最少需要20天才能封闭,同时,封闭效果差,在有较高水压的情况下,不能快速封闭,很难完全阻断渗水路径,容易导致封闭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降水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建筑施工降水结构不能快速封闭,很难完全阻断渗水路径,容易导致封闭失败的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包括井体,井体内设置有筒体,筒体的内孔壁上环设有固定环,筒体的外周滑动套设有滑动套,滑动套的下端在周向上均匀铰接有条形承压板,条形承压板的另一端铰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筒体的外壁上,滑动套、条形承压板以及支撑杆组成曲柄滑块机构,筒体的外周面上密封固定有与滑动套的上端顶压配合的环形的隔水板,筒体的侧壁上于隔水板的上方开设有通过孔,井体内设置有潜水泵,潜水泵的出水管与电线由固定环以及通过孔中通过。

所述的固定环一体设置在筒体上。

所述的筒体的内孔壁上环设有2-5个固定环,各个固定环间隔设置,各个固定环上分别设置有将对应固定环的内孔封上并且直径大于固定环内孔直径的封板。

所述的滑动套与筒体间隙配合,滑动套与筒体之间设置有导向条和导向槽,导向条与导向槽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导向条一体凸设在筒体上,所述导向槽设置在滑动套上。

所述的条形承压板、支撑杆与筒体之间的空间以及滑动套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内设置有防水结构。

在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开挖完成后,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插入建筑施工降水结构中,然后向下挤压滑动套,让滑动套相对于筒体下移,这时候,条形承压板在滑动套与支撑杆的共同作用下挤压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壁向水平方向转动,卡在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壁上,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安装,焊接好隔水板完成滑动套的定位并实现外侧防水,在建筑施工降水结构内设置潜水泵,潜水泵的出水管以及电线由通过孔穿过。当施工完成,将潜水泵取出,然后将封板固定在固定环上,在筒体内孔处在固定环以上部分以及基坑中浇筑上混凝土即可封闭建筑施工降水结构,方便快捷,可以快速封闭建筑施工降水结构,提高建筑施工降水结构的成功封闭率,同时,通过封板与隔水板防止渗水,简单有效。

另外,条形承压板与支撑杆挤压施工井井壁形成一个空间,可以通过滑动套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向该空腔内注入防水材料,在较深的位置形成防水隔层,更进一步防止渗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建筑施工降水结构的实施例,在图1中,其井体内设置有筒体,其筒体1的内孔壁上环设有两个固定环2,两固定环2均是与筒体1一体设置的,两固定环2间隔设置,筒体1的外周滑动套设有滑动套4,滑动套4可以相对于筒体1上下滑动,在滑动套4的下端在周向上均匀铰接有条形承压板5,条形承压板5的一端与滑动套4铰接,条形承压板5的另一端铰接有支撑杆6,支撑杆6的一端与条形承压板5铰接,支撑杆6的另一端铰接在筒体1的外壁上,滑动套4、条形承压板5以及支撑杆6组成曲柄滑块机构,在滑动套4下移后,条形承压板5与支撑杆6不处于一条直线上,两者形成一个夹角,这时,在筒体1的外周面上密封焊接一个隔水板7,隔水板7与滑动套4的上端顶压配合。

筒体1的侧壁上开设有通过孔,通过孔处于隔水板的上方。

在井体内设置有潜水泵3,潜水泵3的出水管与电线由固定环以及通过孔中通过。

井体内处在筒体1以上的部分填设有卵石,潜水泵处在卵石堆里。

滑动套4与筒体1是间隙配合的,在筒体1的外周面上一体凸设有导向条,在滑动套4的内孔壁上开设有导向槽,导向条与导向槽滑动导向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筒体的内孔壁上环设有2个固定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2、3、4、5中选择。

在施工完成后,将潜水泵取出,在固定环上焊接固定一个封板,封板的直径大于固定环的内孔直径,封板将固定环的内孔封上,在筒体1内孔处在两固定环之间的部分和上面的固定环以上部分以及基坑中浇筑上混凝土10即可封闭建筑施工降水结构,方便快捷,可以快速封闭建筑施工降水结构,提高建筑施工降水结构的成功封闭率。

同时,条形承压板与支撑杆挤压施工井井壁形成一个空间,可以通过滑动套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向该空腔内注入防水材料,这样条形承压板、支撑杆与筒体之间的空间以及滑动套与筒体之间的间隙内就形成了防水结构8,条形承压板为均布的多个,会将土层破坏,在高压注入防水材料时就会在较深的位置形成防水隔层,更进一步防止渗水。这里的防水材料可以现有技术中的原始状态为液态,经过一段时间会变成固态的防水材料,比如:液态的沥青类防水材料,防水材料凝固后就形成了防水结构。

上述实施例是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限定,任何对本实用新型简单变换后得到的方案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