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5137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水工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工建筑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坡面施工情况,例如河堤护坡、围堰护坡、尾水反坡等,有的坡面长度较长,常规坡面施工时所需的施工材料就位大多采用如下施工方案:1)汽车吊臂可以覆盖范围内采用汽车吊直接将施工材料吊运至施工部位;2)汽车吊臂覆盖不到的部位采用人工二次周转搬运,大大增加了施工人员的作业强度,工作效率又不高,而且坡面搬运容易滑倒,易出现安全事故;3)有时候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作一个定型有轨三角滑动平台转运,该三角滑动平台是相对固定装置,只能在相同坡面坡比时周转使用,周转使用效率不高,多数情况为一次使用后就废弃,而且每次使用前均需先布设滑动轨道,即浪费工时现场使用又不灵活,施工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可重复利用、能适应在不同坡度的坡面施工的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包括物料转运载体,所述物料转运载体包括顶部承托平台、底部平衡支撑架和N个活动可调支架,所述活动可调支架的下端与底部平衡支撑架的一端铰接,所述活动可调支架的上端支撑于顶部承托平台的一端,N≥2,所述顶部承托平台的另一端与底部平衡支撑架的另一端铰接,底部平衡支撑架安装有轮胎。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活动可调支架包括中部钢管和端部钢管,所述中部钢管外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端部钢管内设有内螺纹,所述中部钢管与端部钢管螺纹连接。

所述活动可调支架的上端设有凹形槽,所述顶部承托平台包括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置于凹形槽内。

所述凹形槽焊接于活动可调支架的上端。

所述中部钢管连接于端部钢管的下端,所述中部钢管的下端与底部平衡支撑架的一端铰接,所述端部钢管的上端支撑于顶部承托平台的一端。

所述端部钢管的上端设有凹形槽。

所述端部钢管的中部设有用于旋转端部钢管的旋转把手。

所述中部钢管的上、下两方均布置有端部钢管,所述中部钢管下方的端部钢管与底部平衡支撑架的一端铰接,所述中部钢管上方的端部钢管支撑于顶部承托平台的一端。

所述中部钢管上方的端部钢管的上端设有凹形槽。

所述中部钢管的中部设有用于旋转中部钢管的旋转把手。

所述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还包括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包括钢丝绳,所述牵引装置通过钢丝绳与物料转运载体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包括物料转运载体,物料转运载体包括顶部承托平台、底部平衡支撑架和N个可调节长度的活动可调支架,活动可调支架的下端与底部平衡支撑架的一端铰接,活动可调支架的上端支撑于顶部承托平台的一端,N≥2,顶部承托平台的另一端与底部平衡支撑架的另一端铰接,底部平衡支撑架安装有轮胎。调节活动可调支架的长度来调整顶部承托平台与底部平衡支撑架的铰接夹角,保证顶部承托平台保持水平,然后采用吊车或人工分批次将对应坡面施工所需的模板、钢筋等施工材料装到物料转运载体上,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人员作业强度,保证施工安全,并且可重复利用,能适应在不同坡度的坡面施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顶部承托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底部平衡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活动可调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活动可调支架与顶部承托平台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物料转运载体;2、顶部承托平台;21、第一横梁;22、第二横梁;3、底部平衡支撑架;4、活动可调支架;41、中部钢管;42、端部钢管;43、旋转把手;44、凹形槽;5、活动铰链;6、轮胎;7、牵引装置;71、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包括物料转运载体1,物料转运载体1包括顶部承托平台2、底部平衡支撑架3和N个活动可调支架4,活动可调支架4的下端与底部平衡支撑架3的一端铰接,活动可调支架4的上端支撑于顶部承托平台2的一端,N≥2;顶部承托平台2的另一端与底部平衡支撑架3的另一端铰接;底部平衡支撑架3安装有轮胎6。本实施例中,N值为2。当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在不同坡度的坡面周转使用时,通过调整活动可调支架4长度来调整顶部承托平台2与底部平衡支撑架3的铰接夹角α,以确保顶部承托平台2保持水平,然后采用吊车或人工分批次将对应坡面施工所需的模板、钢筋等施工材料装到物料转运载体上,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人员作业强度,保证施工安全,并且可重复利用,能适应在不同坡度的坡面施工并能稳定转运物料。

本实施例中,顶部承托平台2的另一端与底部平衡支撑架3的另一端采用M个的活动铰链5铰接,形成活动铰接端,M≥2,本实施例中M值为2,在本实用新型的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的主视图中,活动铰接端的铰接夹角α呈V形。

本实施例中,底部平衡支撑架3两侧面对称设置有4个轮胎6,轮胎6为胶皮轮胎,可避免轨道式滑移对运行的限制,及反复进行轨道安拆的工作量,坡面适应力更强,坡面转运更为灵活。

如图4所示,活动可调支架4包括中部钢管41和端部钢管42,中部钢管41的两端设有外螺纹,端部钢管42内设有内螺纹,中部钢管41与端部钢管42螺纹连接,中部钢管41与端部钢管42组合后可以自由旋进旋出以调整活动可调支架4的长度。本实施例中,中部钢管41的上、下两方均布置有端部钢管42,中部钢管41外壁车外螺纹,端部钢管42内壁车内螺纹。

如图5所示,中部钢管41上方的端部钢管42设有凹形槽44,顶部承托平台2包括第一横梁21和第二横梁22,第二横梁22对称设置于第一横梁21的两端,第一横梁21置于凹形槽44内。本实施例中,活动可调支架4的端部钢管42的上端采用钢板焊接形成凹形槽44,顶部承托平台2的第一横梁21自由落入凹形槽44的槽口内,形成活动顶撑。

中部钢管41的中部设有用于旋转中部钢管41的旋转把手43。本实施例中,旋转把手43焊接固定于中部钢管41的中部。

中部钢管41下方的端部钢管42与底部平衡支撑架3铰接。

本实施例中,中部钢管41采用D73×7的无缝钢管制作而成,端部钢管42采用D76×6.5的无缝钢管制作而成,旋转把手43采用φ20钢筋旋转把手制作而成,用于活动旋转使用。

本实施例中,物料转运载体1采用型钢加工制作而成,优选地,顶部承托平台2和底部平衡支撑架3均采用工字钢加工制作而成,优选地,第一横梁21采用10#工字钢制作而成,底部平衡支撑架3采用20#工字钢制作而成。在其他实施例中,顶部承托平台2和底部平衡支撑架3也可采用钢管加工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还包括牵引装置7,牵引装置7包括钢丝绳71,牵引装置7通过钢丝绳71与物料转运载体1连接。本实施例中,在坡顶固定一台牵引装置7,牵引装置7为卷扬机,卷扬机的钢丝绳71与物料转运载体1的活动铰接端的底部平衡支撑架3连接,通过控制牵引装置7收放钢丝绳71来控制物料转运载体1在坡面上、下移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坡面施工物料转运装置与实施例1中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活动可调支架4仅包括一个中部钢管41和一个端部钢管42,中部钢管41连接于端部钢管42的下方,中部钢管41的下端直接与底部平衡支撑架3的一端铰接,端部钢管42的中部设有用于旋转端部钢管42的旋转把手43。调节活动可调支架4的长度时,可先使用尼龙线或标尺确定活动可调支架4上端应达到的预定水平面,将顶部承托平台2的第一横梁抬离凹形槽44,旋转旋转把手43,待活动可调支架4上端达到的预定水平面时,将顶部承托平台2的第一横梁置于凹形槽44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活动可调支架4的中部钢管41和端部钢管42的具体数量取决于坡度,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具体数量。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