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防洪装置及其应用路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7054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集水防洪装置及其应用路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集水防洪装置及其应用路段。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立交桥、桥梁、隧道被修建并投入使用,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然而由于施工建设过程中排水措施不完善,每到汛期,降雨量大而急,城市排水管网不堪重负,来不及排涝,往往会出现严重积水内涝,从而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需要调动警力进行交通疏导,甚至出现市民被困车辆中丧生的现象,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目前,针对城市积水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案措施。一种是增设地下排水管线,该方案工程量大,尤其对于设有较多房舍的区域,从而难以实施。另一种是在特定位置(如河岸边等)修筑堤坝,通常的防洪堤坝由泥土堆成、石块砌成或者钢筋混凝土浇筑构成,建造成本高,且适用性差,并不适用于城市积水排涝的情形。另外,由于堤坝不可移动,无论是否在使用,其均以建筑物的形式矗立在固定位置。这样,当堤坝修筑高度过高时会影响河流两岸的风景,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交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集水防洪装置及其应用路段,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积水问题甚至洪涝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集水防洪装置,包括柱状的集水袋,设置在所述集水袋内部的气垫和至少一抽水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集水袋内部或外部的至少一组折叠架。所述抽水装置包括水泵和与所述水泵连接的水管,所述集水袋设有供所述水管穿设的通孔,所述水管一端伸出所述集水袋。所述气垫朝向所述水泵一侧设有一通水孔;每组所述折叠架包括多个并行排列的立柱,相邻所述立柱由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袋包括顶部、底部、至少一侧部和/或至少一端部,所述集水袋的底部设有一底盘,所述底盘包括固定组件和多个收放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固定所述集水防洪装置。所述收放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集水袋的侧部或端部,用于控制打开或收起所述集水防洪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气垫包括按照所述集水袋形状排列后连接为一体的多个子气垫。任一所述子气垫与至少一相邻子气垫的连接处设有延展孔,使得任一所述子气垫与至少一相邻子气垫导通;所述延展孔靠近所述集水袋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防洪装置还包括积水检测单元、广播单元、处理器和/或充气装置,所述立柱底部设有滚动组件。所述积水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集水防洪装置附近的当前水位。所述处理器,用于比较所述当前水位和存储的警戒水位,当所述当前水位达到所述警戒水位时,控制所述广播单元播放存储的避让提示信息,及控制所述水泵抽送积水至所述气垫内,和/或控制所述充气装置往集水袋内充气,所述滚动组件在所述气垫充水作用和所述充气装置充气作用下沿所述集水袋延展部方向滚动。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防洪装置还包括获取单元和处理器,所述连接件可控伸缩。所述获取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控制端的装置打开/收回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响应所述装置打开/收回指令,控制所述连接件伸长或缩短,从而带动相邻所述立柱靠近或远离。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袋的顶部设有一排水口,所述集水袋在排水口处设有阀门和/或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所述集水防洪装置包括柱状的集水袋、设置在所述集水袋内部的气垫和至少一抽水装置、及设置在所述集水袋外部的一组或多组折叠架。所述抽水装置包括水泵和与所述水泵连接的水管。所述集水袋包括固定部和至少一延展部,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集水袋的固定部,所述集水袋设有供所述水管穿设的通孔,所述水管一端伸出所述集水袋。所述气垫朝向所述水泵一侧设有一通水孔;所述折叠架包括多个并行排列的立柱,相邻所述立柱由连接件连接。所述应用路段包括设置在地面上与所述集水防洪装置相匹配的一组或多组固定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应用路段还包括设置在路面上与所述集水防洪装置相匹配的至少一凹陷。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固定装置用于固定一组所述折叠架,每组所述固定装置为设置在路面与所述立柱相匹配的多个固定孔或固定柱。相邻所述固定孔或所述固定柱的间距与所述集水防洪装置完全打开时相邻所述立柱之间的间距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为设置在路面与所述立柱相匹配的多个固定孔。所述立柱底部设有滚动组件,所述滚动组件包括滚轮和滚轮控制组件,所述立柱内部设有距离传感器,所述立柱可伸缩;所述集水防洪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相邻所述立柱之间的当前距离。所述处理器,用于比较所述当前距离和存储的滚轮收起距离,当所述当前距离达到所述滚轮收起距离时,控制所述滚轮控制组件收起所述滚轮,及控制所述立柱朝所述集水袋底部方向伸长,使得所述立柱插入所述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及其应用路段,通过拉动折叠架打开或收回该集水防洪装置,在固定好折叠架上的立柱后,水泵抽送积水至集水袋内的气垫内,从而及时的进行集水防洪,减少积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及洪涝给人们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同时,减少了现有地下管线排水负担,在无需增设地下管线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成本很好的解决了城市积水及洪涝问题,节约人力物力。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图1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集水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B示出了图1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集水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2C示出了图1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集水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2D示出了图1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集水袋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2E示出了图1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集水袋的第五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气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A示出了图4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的第一模块示意图;

图5B示出了图4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的第二模块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A示出了图6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立柱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7B示出了图6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立柱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7C示出了图6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立柱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7D示出了图6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立柱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6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6所示的集水防洪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的的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集水防洪装置;200-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10-集水袋;11-通孔;12-支撑件;13-立式水袋;14-连接水袋;15、18-排水口;16、19-阀门;17-排水管;20-抽水装置;21-水泵;22-水管;30-气垫;31-子气垫;311-通水孔;312-延展孔;313-充气装置;40-折叠架;41-立柱;411-套管;412-电动推杆;413-滚动组件;4131-滚轮;4132-滚轮控制组件;414-太阳能收集装置;415-距离传感器;42-连接件;421-子连接件;4211-主控轴;4212-连接臂;50-自动化控制系统;51-处理器;52-积水检测单元;53-报警单元;531-生成模块;532-广播模块;533-无线通信模块;54-广播单元;55-获取单元;60-固定装置;61-固定孔;62-固定柱;70-凹陷;80-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集水防洪装置及其应用路段进行更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给出了集水防洪装置及其应用路段的优选实施例。集水防洪装置及其应用路段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100,包括集水袋10,设置在集水袋10内部的气垫30和至少一抽水装置20,以及设置在集水袋10外部的一组或多组折叠架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100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环境,例如城市道路旁、屋顶或堤坝建设路段等环境。

集水袋10由可折叠的柔性材料制成,优选地,具有很好的耐摩擦、耐晒等抗疲劳特性。集水袋10的体积,即长度、高度和宽度可以根据集水防洪装置100应用路段通常的积水状况自由设置。本实施例中,集水袋10的宽度等于积水水位高度,高度等于集水防洪装置100应用路段宽度,从而集水袋10的容积与路面积水体积相适应。优选地,为了提高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定性,可以适当增加其宽度,降低其高度。

本实施例中,集水袋10包括顶部、底部、至少一侧部和/或至少一端部,为了方便描述,这里根据集水袋10的形状进一步将“侧部”区分为第一侧部、第二侧部等,将“端部”进一步区分为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等。

集水袋10的形状设置包括多种实施方式,可以是柱状、拱门形状或梳状等。进一步地,柱状可以区分为立方体形状、圆柱状、多个立方体拼接形成的柱状,如“T”字形状等。下面分别对每种形状的集水袋10进行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2A所示,集水袋10为立方体形状,此时,集水袋10包括顶部、底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本实施例中,对集水防洪装置100的固定包括两种实施方式。一种实施方式为固定集水袋10第一端部,朝集水袋10第二端部方向延展,此时,所述第一端部为“固定部”,所述第二端部为“延展部”。另一种实施方式为固定集水袋10中间位置,即固定集水袋10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对称的一段部位,朝集水袋10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延展开来,此时,集水袋10中间位置为“固定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为“延展部”。

请一并参阅图2B所示,集水袋10为“T”字形状,可以理解,这种结构适用于城市十字路口路段。此时,集水袋10包括顶部、底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三端部、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对集水防洪装置100的固定方式为固定集水袋10中心位置,即固定集水袋10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交叉交汇的位置,朝集水袋10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分别延展开来。此时,集水袋10中心位置为“固定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三端部均为“延展部”。

请一并参阅图2C所示,集水袋10为塔状,可以是截面为任意形状的柱体,如圆柱体、圆锥体或前述项目的任意组合。此时,集水袋10包括顶部、底部和侧部。这种结构的集水防洪装置100在使用时,占地面积较大,从而稳定性好。优选地,另一实施例中,这种结构的集水袋10的底部设有一底盘(图中未示),所述底盘用于固定集水防洪装置100,和/或收放集水防洪装置100。底盘包括固定组件和多个收放组件。固定组件用于固定集水防洪装置100。收放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和集水袋10的侧部,用于控制打开或收起集水防洪装置100。优选地,固定组件可以设置在集水袋10底部的中心位置,多个收放组件均匀分布的连接在固定组件上。从而,通过集水袋10底部的底盘对集水防洪装置100的中心进行固定,朝集水袋10侧部方向延展,此时,集水袋10底部为“固定部”,集水袋10侧部为“延展部”。

请一并参阅图2D所示,集水袋10为拱门形状,具有连通的中空腔体。优选地,另一实施例中,集水袋10设有至少一支撑件12,用于减少集水袋10的承重负担。支撑件12可以是连接在集水袋10上的一组折叠架40,当然,支撑件12还可以是其他实施方式,这里不做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2E所示,集水袋10为梳状,具有连通的中空腔体。为了描述方便,可以认为集水袋10包括多个并行排列的立式水袋13,以及设置在立式水袋13顶部的至少一连接水袋14。可以理解,当集水袋10为拱门形状时,立式水袋13设有两个,支撑件12位于两个立式水袋13之间。当集水袋10为梳状时,立式水袋13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立式水袋13和连接水袋14的数量及体积可以根据集水防洪装置100应用路段通常的积水状况自由设置。

本实施例中,立式水袋13为立方体形状,包括顶部、底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连接水袋14可以是弧状结构,也可以是平面结构。当拱门形状或梳状的集水袋10完全展开时,其形状类似“空中巴士”,相邻立式水袋13之间,或支撑件12与立式水袋13之间形成通道,车辆可以在该通道正常行驶。此外,当立式水袋13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时,中间的立式水袋13不仅增加集水防洪装置100集水能力,同时对连接水袋14具有支撑的作用,增强了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定性。

对集水防洪装置100的固定包括两种实施方式。一种实施方式为固定立式水袋13第一端部,朝立式水袋13第二端部方向延展,此时,所述立式水袋13第一端部为集水袋10的“固定部”,立式水袋13第二端部为集水袋10的“延展部”。另一种实施方式为固定立式水袋13中间位置,即固定立式水袋13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对称的一段部位,朝立式水袋13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延展开来,此时,立式水袋13中间位置为集水袋10的“固定部”,立式水袋13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为集水袋10的“延展部”。

当集水袋10为拱门形状或梳状时,可以增加集水容量,同时减少了集水防洪装置100的占地面积,从而避免使用该集水防洪装置100进行集水防洪时对正常交通的影响。应当理解的是,以上仅示例性的给出了集水袋10的几种形状结构,当然,集水袋10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十”字形状,这里不作限制。

折叠架40用于支撑集水袋10,及通过推拉的方式带动集水袋10打开或收回。当集水袋10的形状为立方体形状时,两组折叠架40对称设置在集水袋10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当集水袋10的形状为“T”字形状时,集水袋10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分别设有一组折叠架40。当集水袋10的形状为塔状时,一组折叠架40首尾连接设置在集水袋10侧部。当集水袋10为拱门形状或梳状时,每一立式水袋13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分别对称设有一组折叠架40。

本实施例中,折叠架40设置在集水袋10外部,包括多个并行排列的立柱41,相邻立柱41由连接件42连接。当然,为了提高集水防洪装置100美观性及外部平整性,折叠架40也可以设置在集水袋10内部,仅立柱41端部从集水袋10底部伸出,不过此时应十分注意集水袋10伸出立柱41处的密封性。

立柱41可以由金属材料等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立柱41的粗细,即截面直径可以根据立柱41的高度相应调节。本实施例中,立柱41整体固定在集水袋10外表面。某些实施例中,立柱41可朝集水袋10顶部方向伸缩,当使用集水防洪装置100时,伸长立柱41,从而带动集水袋10朝顶部方向打开;当集水防洪装置100使用完毕,缩短立柱41,从而减小集水防洪装置100体积,便于对装置进行管理。

另一实施例中,立柱41表面设有太阳能收集装置414,如太阳能电池板,从而为集水防洪装置100提供电能。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2为多条交叉的绷带、钢性件和/或缆绳等,具有较强韧性。连接件42不仅用于连接相邻的立柱41,当集水防洪装置100应用于积水较多或水势较急的环境时,还可以对集水袋10形成一定的卸力作用,减少立柱41的支撑负担,不至于使得集水袋10或气垫30不堪重负而变形,或因立柱41不堪重负使得集水防洪装置100不稳定。

当积水严重或发生洪涝时,相关人员打开并固定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100,即拉动立柱41,使得相邻立柱41之间的距离增大,并对立柱41进行固定,从而进行集水防洪。

抽水装置20用于抽送集水防洪装置100附近的积水至集水袋10内部。抽水装置20设置集水袋10固定部,其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设置。优选地,当集水袋10的形状为拱门形状或梳状时,每一立式水袋13设有一抽水装置20。本实施例中,抽水装置20包括物理连接的水泵21和水管22。

水泵21设置在集水袋10内部。优选地,水泵21设置在集水袋10或立式水袋13靠近顶部位置,可以有效避免水泵21浸水。当然,为了保证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定性,水泵21也可以设置在集水袋10或立式水袋13靠近底部位置,此时需要注意对水泵21采取防水措施。进一步地,水泵21设置在靠近集水袋10固定部的一立柱41上,从而当使用集水防洪装置100时,水泵21并不随着集水袋10的展开而移动,减少集水袋10的负重,进一步保证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定性。水管22从集水袋10或立式水袋13内部伸出。集水袋10或立式水袋13设有供水管22穿设的通孔11。

气垫30用于盛装水泵21抽送的积水。气垫30由可折叠的柔性材料制成,如帆布、气囊等。气垫30的形状、大小等与集水袋10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整个气垫30通过粘接等方式连接在集水袋10内壁上。

请一并参阅图2A所示,某些实施例中,集水袋10顶部及气垫30相应位置均设有一排水口15。气垫30上的排水口15与集水袋10上的排水口15相匹配。集水袋10在排水口15处设有一阀门16和/或排水管17。排水管17可拆卸连接在集水袋10上。排水管17用于连接另一集水防洪装置100。当集水袋10内装满积水时,阀门16打开,气垫30内的积水通过排水管17流向另一集水防洪装置100,当然,最终连通的集水防洪装置100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优选地,最后连接的集水防洪装置100位于河边等可以排水的位置,如此,积水及时排放到河中,减少集水防洪装置100集水防洪负担,可以有效避免持续降雨导致积水严重时集水防洪装置100不够用的情况。

另一实施例中,气垫30靠近水泵21一端通过粘接等方式连接在集水袋10内壁上。请一并参阅图3所示,气垫30包括按照集水袋10形状排列后连接为一体的多个子气垫31。子气垫31为柱状结构,彼此紧靠连接,形成多个格区。子气垫31的轴向垂直于集水袋10底部所在平面。图3仅示例性的给出了集水袋10为立方体形状时可以使用的一种3*6个方形的子气垫31排列及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当然,子气垫31的数目、形状及排列可以根据需求自由设置,如1个立方体形状的子气垫31、1*8个矩形的子气垫31或4*7个三角形的子气垫31排列及连接,这里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靠近水泵21的一子气垫31在朝向水泵21一侧设有一通水孔311。任一子气垫31与至少一相邻的子气垫31的连接处设有延展孔312,任一子气垫31与至少一相邻的子气垫31导通,从而水泵21抽送的积水可以从靠近集水袋10固定部沿着子气垫31的导通路径不断向集水袋10延展部流动,换句话说,当一子气垫31充满水时,靠近集水袋10延展部一侧的相邻及导通的子气垫31开始注水,从而集水袋10在气垫30充水作用下不断打开。

当使用完成后,集水防洪装置100可以完全搬移至其他位置,不仅便于装置的维护及保管,也避免了对正常交通造成影响。此外,集水防洪装置100内的积水可以用于灌溉或冲洗赃物等。例如,抽送集水防洪装置100内的积水至洒水车内,从而利用积水喷洒马路或浇灌植物等。

实施例2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同实施例1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100,包括集水袋10,设置在集水袋10内部的气垫30和至少一抽水装置20,以及设置在集水袋10内部或外部的一组或多组折叠架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100还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50。

自动化控制系统50用于根据检测的集水防洪装置100附近积水状况生成报警信息,以提示相关人员打开并固定集水防洪装置100。自动化控制系统50设置在集水袋10内部。自动化控制系统50的设置应注意密封防水,优选地设置在集水袋10和气垫30形成的缝隙中。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式,当使用集水防洪装置100集水时,已经完全打开集水袋10,并对所有立柱41进行固定;当集水防洪装置100使用完成时,集水防洪装置100可以完全从其应用路段脱离,便于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维护及保管,同时避免了对正常交通造成影响。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5A和图5B所示,自动化控制系统50包括处理器51、积水检测单元52和报警单元53。积水检测单元52和报警单元53均与处理器51电性连接。

积水检测单元52用于检测集水防洪装置100附近的当前水位,可以是水位传感器等。具体地,处理器51控制积水检测单元52周期性检测集水防洪装置100附近的当前水位。

报警单元53用于生成报警信号。具体地,处理器51比较检测的当前水位和存储的警戒水位,当所述检测的当前水位达到所述警戒水位时,控制报警单元53生成报警信号。这里,报警单元53包括两种实施方式。如图5A所示,一种实施方式报警单元53包括生成模块531和广播模块532,处理器51控制生成模块531生成报警信号,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报警信号为存储的用于提示相关人员打开集水防洪装置100的语音信息,处理器51控制广播模块532广播该报警信号。如图5B所示,另一种实施方式报警单元53包括生成模块531和无线通信模块533,处理器51控制生成模块531生成报警信号,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报警信号为存储的提示相关人员打开集水防洪装置100的文本、语音或图片等信息,处理器51控制无线通信模块533发送该报警信号至控制端,从而提示相关人员打开集水防洪装置100进行集水防洪,即拉动立柱41,使得相邻立柱41之间的距离,并对立柱41并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当所述检测的当前水位达到所述警戒水位时,处理器51控制水泵21抽送积水至气垫30内。此时靠近水泵21的一子气垫31在注水过程中不断膨胀,当该子气垫31充满水时,与该子气垫31导通的子气垫31开始注水,如此重复,气垫30充水作用下气垫30慢慢展开,从而带动集水袋10慢慢打开。最终气垫30的展开程度与积水状况正相关。

实施例3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同实施例1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100,包括集水袋10,设置在集水袋10内部的气垫30和至少一抽水装置20,以及设置在集水袋10外部的一组或多组折叠架40。

本实施例中,气垫30内部设有一充气装置313(图中未示)。充气装置313用于给气垫30充气,从而使得气垫30膨胀,增强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定性,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美观性。

本实施例中,集水袋10底部及气垫30相应位置均设有一排水口18(图中未示)。气垫30上的排水口18与集水袋10上的排水口18相匹配。集水袋10在排水口18处设有一阀门19(图中未示)。

本实施例中,立柱41可朝集水袋10底部方向伸缩。请一并参阅图7A、图7B、图7C和图7D所示,立柱41包括两节套管411和设置在内层的套管411内部的电动推杆412。内层的套管411连接在电动推杆412移动端。两节套管411套接在一起,电动推杆412带动套管411移动,从而带动立柱41伸缩。

本实施例中,立柱41端部设有滚动组件413。优选地,滚动组件413位于集水袋10底部所在平面下方,从而减少使用过程中对集水袋10的摩擦。滚动组件413包括滚轮4131和滚轮控制组件4132。滚轮控制组件4132用于连接立柱41和滚轮4131。

本实施例中,滚动组件413的设置位置包括两种实施方式。一种实施方式为滚动组件413可收起/落下,具体地,如图7A所示,当使用集水防洪装置100时,滚动组件413位于立柱41延长线上,这种方式立柱41可以更好的支撑集水袋10,从而增加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定性。对应地,如图7B所示,滚轮控制组件4132还用于控制收起或放下滚轮4131,从而避免影响对立柱41的伸缩。所述“收起”是指滚轮4131朝集水袋10方向上翻,从而降低集水袋10的水平高度;所述“放下”是指滚轮4131下落至立柱41延长线上,从而支撑集水袋10脱离地面及带动集水袋10滑动。另一种实施方式为滚动组件413平行设置在立柱41靠近集水袋10一侧,如图7C和图7D所示,滚动组件413相对立柱41延长线更加靠近集水袋10,从而避免影响立柱41的伸缩。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立柱41内部设有距离传感器415。距离传感器415用于检测该立柱41与靠近集水袋10延展部一侧的相邻立柱41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2可控伸缩。请一并参阅图8所示,连接件42包括多个子连接件421,子连接件421包括主控轴4211和连接在主控轴4211上的四个连接臂4212。主控轴4211控制调节连接至同一立柱41的两连接臂4212之间的夹角,从而调节相邻立柱41之间的间距。当然,连接件42还可以为其他实施方式,这里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100还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50。

自动化控制系统50用于根据附近积水状况自动打开或收回集水防洪装置100,并进行集水防洪。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式,集水防洪装置100即使在未使用状态下,也固定在应用路段,即靠近集水袋10固定部的两立柱41固定在地面,从而可以更加及时的采取集水防洪措施。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9所示,自动化控制系统50包括处理器51、积水检测单元52和广播单元54。积水检测单元52和广播单元54均与处理器51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水泵21、充气装置313、电动推杆412、主控轴4211及距离传感器415也均和处理器51电性连接。

积水检测单元52用于检测集水防洪装置100附近的当前水位,可以是水位传感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100在附近的当前水位达到警戒水位时,集水防洪装置100打开并开始抽水;在附近的当前水位低于警戒水位时,集水防洪装置100开始排水。

具体地,当积水检测单元52检测到的当前水位达到存储的警戒水位时,处理器51控制广播单元54播放存储的避让提示信息。所述避让提示信息为用于提示集水防洪装置100附近的行人及形式车辆及时避让的语音信息。同时,处理器51控制每一子连接件42上的主控轴4211减小相邻连接臂4212之间的夹角,增大相邻立柱41之间的距离,和/或控制充气装置313往子气垫31内部充气,从而推动滚动组件413朝集水袋10延展部方向滚动,从而逐渐打开集水袋10。可以理解,当集水袋10的形状为立方体形状、拱门形状或梳状时,任一组折叠架40朝延展部方向直线展开;当集水袋10的形状为“T”字形状时,设置在集水袋10第二侧部和第三侧部的折叠架40沿直角或锐角平滑展开;当集水袋10的形状为塔状时,折叠架40带动集水袋10类似“雨伞”扩散式展开。这种方式,集水防洪装置100自动打开,可以根据附近积水状况更加及时的利用该装置进行集水防洪,同时减少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

距离传感器415用于检测该立柱41与相邻立柱41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处理器51控制距离传感器415检测该立柱41与相邻立柱41之间的距离。处理器51比较每一距离传感器415检测的距离和存储的延展距离,当检测的距离均达到所述延展距离时,控制水泵21抽送积水至气垫30内。换句话说,只有当集水防洪装置100完全打开及固定时,才开始抽送积水,避免积水的冲击力对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固性造成影响。

当积水检测单元52检测到的当前水位低于存储的警戒水位时,处理器51控制阀门19打开,从而将积水从排水口18排出,避免未来时间有更多的积水时集水防洪装置100不堪重负。

优选地,另一实施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50还包括获取单元55。

获取单元55用于接收来自控制端的装置打开/收回指令或排水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实施方式中,控制端可以根据天气预报判断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降雨情况,从而发出不同的控制指令。

具体地,当控制端根据天气预报发现未来将有大雨时,处理器51控制获取单元55接收来自控制端的装置打开指令。处理器51响应装置打开指令,控制每一子连接件421上的主控轴4211减小相邻连接臂4212之间的夹角,从而增大相邻立柱41之间的距离,和/或控制充气装置313往气垫30内充气,滚动组件413在连接件42的伸长作用和/或充气装置313的充气作用下朝集水袋10延展部滚动,从而逐渐打开集水袋10,做好集水防洪的准备。

进一步地,当集水防洪装置100使用过程中,控制端根据天气预报发现未来雨势减弱时,处理器51控制获取单元55接收来自控制端的排水指令。处理器51响应排水指令,控制阀门19打开,从而积水从排水口18排出,及时将内部积水转移,腾出集水袋10更多的盛水空间,保证集水防洪装置100可以持续集水防洪。

进一步地,当集水防洪装置100使用完成后,处理器51控制获取单元55接收来自控制端的装置收回指令。处理器51响应装置收回指令,控制每一子连接件42上的主控轴4211增大相邻连接臂4212之间的夹角,从而减小相邻立柱41之间的距离,带动滚动组件413朝集水袋10固定部滚动,从而逐渐收回集水袋10。

实施例4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200,包括设置在路面的与集水防洪装置100匹配的一组或多组固定装置60。固定装置60的数量与折叠架40的数量相同,也就是说,一组固定装置60用于固定一组折叠架40。

其中,集水防洪装置100如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中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固定装置60用于当集水防洪装置100打开时,固定集水防洪装置10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每组固定装置60为设置在地面的与立柱41相匹配的多个固定孔61。可以理解,一组折叠架40中的每一立柱41对应一固定孔61,且固定孔61的孔径、形状、排列等与折叠架40中立柱41的截面直径、形状、排列相适应。固定孔61可以是设置在地面的凹坑,孔洞等。具体地,相邻固定孔61之间的间距与集水防洪装置100完全打开时相邻立柱41之间的间距相匹配。这种方式适用于城市环境,设置的固定孔61只有在需要时使用,而平时并不会影响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200的正常交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1所示,另一实施例中,每组固定装置60为设置在地面的与立柱41相匹配的多个固定柱62。可以理解,一组折叠架40中的每一立柱41对应一固定柱62,且固定柱62的排列与折叠架40中立柱41的排列相适应。固定柱62可以是凸出地面的铁柱等,优选地,固定柱62可伸缩,只有在需要时才伸出地面,从而避免对正常交通的影响。

另一实施例中,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200还包括设置在地面与集水防洪装置100相匹配的至少一凹陷70。

凹陷70用于限定集水防洪装置100打开轨迹,从而提高集水防洪装置100稳定性。当集水袋10的形状为立方体形状、“T”字形状或塔状时,凹陷70设有一个;当集水袋10为拱门形状或梳状时,凹陷70的数目及排列与立式水袋13的数量及排列相适应。

进一步地,凹陷70为凹陷于地面的槽道,凹陷70的形状、宽度和长度分别与集水防洪装置100底部的形状、宽度和长度相匹配,从而在保证集水防洪装置100稳定性的同时,避免因为占据大面积路段而影响正常交通。进一步地,凹陷70的深度可以根据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200通常的积水状况自由设定,可以理解,当集水防洪装置应用路段200地势较低,通常积水严重,则可以适当增加凹陷70的深度,从而增加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定性。

再一实施例中,每一凹陷70边缘设有供滚动组件413滚动的两条并行滑道80。滑道80的设置进一步限定了滚动组件413的滚动轨迹,从而进一步增加集水防洪装置100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集水防洪装置,通过拉动折叠架打开或收回该集水防洪装置,在固定好折叠架上的立柱后,水泵抽送积水至集水袋内的气垫内,从而及时的进行集水防洪,减少积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及洪涝给人们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同时,减少了现有地下管线排水负担,在无需增设地下管线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成本很好的解决了城市积水及洪涝问题,节约人力物力。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