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多功能接收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5597阅读:814来源:国知局
雨水多功能接收井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雨水回收利用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雨水多功能接收井。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

生物滞留带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一种应用广泛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生物滞留带一般收纳市政道路雨水,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渗滤,减少雨水外排流量,净化雨水水质。当有地块雨水接入时,一般要求雨水排水口位于生物滞留带下沉表面以上,雨水重力自流进入生物滞留带。现有技术的缺点:由于雨水管下穿道路覆土要求及坡降,使得雨水管排水口无法满足重力流入生物滞留带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水多功能接收井,以达到高地的地块雨水可以排入生物滞留带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雨水多功能接收井,设置在生物滞留带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包括:筒形本体,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筒形本体的侧壁和底壁上均设置有渗水孔;地块雨水收集管,一端与待收集地块的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筒形本体连接,沿待收集地块的管路朝向筒形本体方向,地块雨水收集管逐渐向下倾斜;拦污组件,能拆卸地设置在筒形本体内;格栅篦子,设置在筒形本体的上端。

进一步地,筒形本体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拦污组件包括拦污筐,拦污筐为镂空状结构,拦污筐设置在筒形本体内部,拦污筐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卡接部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接部。

进一步地,该第一卡接部为设置在筒形本体内壁上的卡接凹槽,该第二卡接部为设置在拦污筐外侧的卡接凸起。

进一步地,筒形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雨水入口,地块雨水收集管的另一端与该雨水入口连接,拦污筐的上端位于该雨水入口下方。

进一步地,拦污筐内设置有透水土工布。

进一步地,拦污筐上设置有提手。

进一步地,筒形本体的侧壁和底壁开上设置渗水孔的开孔率为1%至3%。

进一步地,筒形本体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为0.5m至1m。

进一步地,筒形本体的上端为锥形状结构,并且沿竖直方向朝下,该筒形本体上端的内径逐渐减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筒形本体的侧壁和底壁均开渗水孔,使筒形本体具有渗透功能,最大程度减少雨后积水,防止滋生蚊蝇。同时可以有效转输无法重力自流进入生物滞留带的地块雨水(市政道路路侧的地块雨水井处的雨水),能够增大生物滞留带的收水面积,减少外排雨水量。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实施例与地块雨水井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10、筒形本体;11、渗水孔;20、地块雨水收集管;30、拦污组件;31、拦污筐;32、提手;33、透水土工布;40、格栅篦子;50、生物滞留带;60、市政道路;70、地块雨水井。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雨水多功能接收井,设置在生物滞留带50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包括筒形本体10、地块雨水收集管20、拦污组件30和格栅篦子40。筒形本体10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筒形本体10的侧壁和底壁上均设置有渗水孔11。筒形本体10设置在生物滞留带50的地层内。地块雨水收集管20一端与待收集地块的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筒形本体10连接,沿待收集地块的管路管底标高(井70处管底所在平面高度)应高于生物滞留带顶面高度(生物滞留带上表面所在高度),以保证雨水能够以一定压力流入筒形本体10,并朝向筒形本体10方向,地块雨水收集管20逐渐向下倾斜,坡度为0.002~0.003。拦污组件30能拆卸地设置在筒形本体10内。格栅篦子40设置在筒形本体10的上端。其中,待收集地块的管路为市政道路60路侧的地块雨水井70。

在筒形本体10的侧壁和底壁均开渗水孔11,使筒形本体10具有渗透功能,最大程度减少雨后积水,防止滋生蚊蝇。同时可以有效转输无法重力自流进入生物滞留带50的地块雨水(市政道路60路侧的地块雨水井70处的雨水),能够增大生物滞留带50的收水面积,减少外排雨水量。

需要说明的是,筒形本体10的侧壁和底壁开上设置渗水孔11的开孔率(开孔率规定为筛板上筛孔的总面积与开孔区面积的比值)为1%至3%。

本发明实施例中,筒形本体10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未图示),拦污组件30包括拦污筐31,拦污筐31为镂空状结构,拦污筐31设置在筒形本体10内部,拦污筐31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卡接部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接部(未图示)。设置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可以使拦污筐31进行有效卡接定位,防止拦污筐31发生位置移动而影响渗水效率。在该实施例中,上述该第一卡接部为设置在筒形本体10内壁上的卡接凹槽,该第二卡接部为设置在拦污筐31外侧的卡接凸起。优选地,为了防止筒形本体10底壁上的渗水孔11堵塞,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拦污筐31的底部设置有透水土工布33,该透水土工布33能够有效防止渗水孔11堵塞。设置拦污筐31和透水土工布33可以有效拦截雨水中的大粒径颗粒物,维护方便,改善雨水水质。本发明实施例中,透水土工布33设置在拦污筐31的底部并与筒形本体10的底壁抵靠。

进一步地,筒形本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雨水入口,地块雨水收集管20的另一端与该雨水入口连接,拦污筐31的上端位于该雨水入口下方。将拦污筐31设置在雨水入口下方,可以使地块雨水收集管20引流进入筒形本体10的雨水直接由拦污筐31的上端开口进入到拦污筐31内,该拦污筐31可以对雨水进行有效过滤,并使过滤残渣保留在拦污筐31内,便于清洁维护。

优选地,在拦污筐31上设置有提手32。该提手32可以便于清洁人员将拦污筐31由筒形本体10的上端提出并进行清理。该提手可以铰接在拦污筐31的上端也可以采用固定方式固定在拦污筐31的上端。具体安装方式根据不同环境需要进行选取。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提手32为设置在拦污筐31外周上的杆状结构,该杆状结构的下端与拦污筐31的上端铰接连接,该杆状结构的上端朝向筒形本体10的上端壁弯曲并与筒形本体10的上端卡接。该杆状结构的上端位于格栅篦子40的下方。

需要说明的是,筒形本体1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为0.5m至1m,以减少积水深度。地块雨水井70的井底标高应高于生物滞留带50的顶面高度,保证地块雨水井70排入生物滞留带50的压力水头(压力水头为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与流体单位体积重量的比值)。

进一步地,筒形本体10的上端为锥形段,并且沿竖直方向朝下,该锥形段的内径逐渐减小。即筒形本体10的上端为由下向上为扩口状,雨水经锥形段及格栅篦子40的作用流速减缓,能够减轻对生物滞留带50内植物的冲刷。

本发明实施例的实际应用如下:降雨期间,地块雨水井70经地块雨水收集管20进入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内。当雨量较小时,雨水通过筒形本体10的渗水孔11渗入周围土壤(图2中下部箭头所示)。当雨量增强并且降雨量超出雨水多功能接收井的渗透能力时,雨水经格栅篦子40排入生物滞留带50内(图2中上部箭头所示)。雨水流经筒形本体10上端的锥形段时,雨水的过水断面积增大,流速放缓,同时由下向上方向渐扩的锥形段和格栅篦子40的局部阻力损失可以消除雨水部分能量,减轻雨水对生物滞留带50的冲刷。并且,雨水携带的部分悬浮物质被截留在筒形本体10,该悬浮物质沉积在拦污筐31底部的透水土工布33上。

雨停后,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内积存的雨水透过筒形本体10侧壁和底壁上的渗水孔11迅速渗透入周围土壤,最大程度减少雨后积水,防止滋生蚊蝇。维护人员在雨后打开格栅篦子40,通过提手32取下拦污筐31并清理沉积物,更换拦污筐31内的透水土工布33以备下次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筒形本体10的底壁和侧壁外侧依次铺设透水土工布、碎石层、透水土工布、粗砂层,以防止渗水孔11被井外入渗雨水中的杂质阻塞。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在筒形本体10的侧壁和底壁均开渗水孔11,使筒形本体10具有渗透功能,最大程度减少雨后积水,防止滋生蚊蝇。同时可以有效转输无法重力自流进入生物滞留带50的地块雨水(市政道路60的地块雨水井70处的雨水),能够增大生物滞留带50的收水面积,减少外排雨水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发明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发明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