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型生态造滩工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4092发布日期:2019-05-24 20:2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型生态造滩工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造滩工程,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型生态造滩工程。



背景技术:

根据滩体与河岸的相互关系,可将滩体归纳为三种类型:边滩、心滩和洲头低滩。边滩为依附一岸、与水流基本同向或交角不大的滩体。边滩的基本特征为:滩体通常位于缓流区,分布在顺直放宽河道内。滩体与河岸连接有的紧密,有的半分离(留有串沟)。心滩为相对独立的水下淤积体。心滩的基本特征为:一般位于放宽河道内,有的比较稳定,有的不稳定。稳定心滩一般位于非主流区,低矮平缓,较完整;不稳定心滩一般位于洪枯水变化较大的主流线变动区。洲头低滩为江心洲洲头的水下延伸部分。洲头低滩的基本特征为:位于分流扩散区,头部坡度较缓,尾部较陡,呈前低后高状。滩体与洲体连接有的紧密,有的半分离(串沟),洲头低滩形态与两汊的演变相关,一般来讲,洲头低滩头部偏向哪一汊,哪一汊就趋衰退。造滩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滩体周围泥沙淤积,进而塑造良好的滩体形态。

泥沙促淤是指通过改变水流的边界条件、动力条件等使以推移质和悬移质形式运动的泥沙转换为在床面静止不动的床沙质。从工程角度而言,促淤防冲是指通过修筑丁坝、顺坝等实体建筑物,或建设桩柱、架设铁丝网、抛投柔性浮帘等透水结构,以及在滩面上种植水生植物,来改变水流、泥沙运动的动力条件,使水流的流速减缓或形成回流,使泥沙在底床落淤以淤高床面,以保护滩面和各种水工结构物的基础免受水流冲刷。

内河中促淤防冲技术方法按结构物的型式主要分为3大类:实体不透水型、生态型和其他新颖的结构型式。实体不透水型促淤防冲技术主要有堤坝(包括丁坝、顺坝、坝群、围堰)和薄板,这类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较早且非常广泛,且施工经验成熟,促淤防冲效果明显。生态型促淤防冲技术是指在岸滩或浅水底部种植水生植物,以其发达的根茎阻挡水流和泥沙,该技术利用生态组织功能,使水流自然减速,泥沙落淤稳定、持久。近几年来,尽管在生态促淤造滩中有所研究,但能够推广应用的技术还是非常有限,随着国家对内河生态环保需求越来越多,急需开发研制新型且快速有效地应用于内河航道的生态造滩工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应用于内河航道的混合型生态造滩工程。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合型生态造滩工程,该工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设置在心滩滩头的护滩工程,另一部分为位于所述护滩工程上游的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所述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包括多个散抛块石堆体和多个木桩列,所述木桩列和所述散抛块石堆体沿水流方向交错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木桩列设有多个木桩,每个所述木桩列中的多个所述木桩沿垂直水流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护滩工程采用阶梯层叠结构,是采用生态鱼巢砖码筑而成的,所述生态鱼巢砖设有朝向水体的人工鱼巢。

所述木桩的直径为50cm~100cm,高度为100cm~200cm。

所述鱼巢砖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所述鱼巢砖的外形采用长方体结构,所述鱼巢砖外形的长×宽×高为100~150cm×100~150cm×100~150cm,所述人工鱼巢采用长方体型空腔,所述人工鱼巢的长×宽×高为60~80cm×50~60cm×50~60cm,所述鱼巢砖的上下壁厚分别为25~30cm和20~30cm,左右壁厚均为25~30cm,后壁厚度为40~50cm。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一)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采用间断性分布布置,既可以过流,也可以减缓水流流速,有利于滩体周围泥沙的淤积,具有良好的造滩效果。二)采用木桩、散抛块石以及鱼巢砖,使得滩体周边的流速场变得丰富多样,为滩体周围的水生植物、水生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栖息、产卵、索饵的适宜空间,在造滩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进一步地丰富滩体周围的水生生态环境。因此本发明可以快速有效地应用于内河航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生态鱼巢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中:1、木桩;2、散抛块石堆体;3、护滩工程;3-1、鱼巢砖;3-2、人工鱼巢;4、心滩。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4,一种混合型生态造滩工程,该工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设置在心滩4滩头的护滩工程3,另一部分为位于所述护滩工程3上游的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

所述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包括多个散抛块石堆体2和多个木桩列,所述木桩列和所述散抛块石堆体2沿水流方向交错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木桩列设有多个木桩1,每个所述木桩列中的多个所述木桩1沿垂直水流方向间隔布置。

每个木桩列中的木桩1个数应依据河流具体宽度以及木桩1所在区域的水流特性分析计算确定。形成散抛块石堆体2的散抛块石的尺寸依据心滩滩头的尺寸、河流具体宽度以及散抛块石所在区域的水流特性分析计算确定。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中的木桩列和散抛块石堆体2之间的间隔距离依据心滩滩体尺寸、河流具体宽度以及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所在区域的水流特性分析计算确定。

所述护滩工程3采用阶梯层叠结构,是采用生态鱼巢砖3-1码筑而成的,所述生态鱼巢砖3-1设有朝向水体的人工鱼巢3-2。

在本实施例中,推荐所述木桩1的直径为50cm~100cm,高度为100cm~200cm。推荐所述鱼巢砖3-1采用c30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所述鱼巢砖3-1的外形采用长方体结构,所述鱼巢砖3-1外形的长×宽×高为100~150cm×100~150cm×100~150cm,所述人工鱼巢3-2采用长方体型空腔,所述人工鱼巢3-2的长×宽×高为60~80cm×50~60cm×50~60cm,所述鱼巢砖3-1的上下壁厚分别为25~30cm和20~30cm,左右壁厚均为25~30cm,后壁厚度为40~50cm。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型生态造滩工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心滩滩头护滩工程,另一部分为位于护滩工程上游的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前端生态造滩引导工程包括多个散抛块石堆体和多个木桩列,木桩列和散抛块石堆体沿水流方向交错间隔布置,每个木桩列设有多个木桩,每个木桩列中的多个木桩沿垂直水流方向间隔布置;护滩工程采用阶梯层叠结构,是采用生态鱼巢砖码筑而成的,生态鱼巢砖设有朝向水体的人工鱼巢。本发明既可以过流,也可以减缓水流流速,有利于滩体周围泥沙的淤积,具有良好的造滩效果。能够使滩体周边的流速场变得丰富多样,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在造滩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进一步地丰富滩体周围的水生生态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刘万利;刘晓菲;张明进;李华国;杨阳;张华庆;杨云平;刘鹏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04.03
技术公布日:2019.05.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