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313847发布日期:2019-12-03 23:4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串珠状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主要靠边界体在溶洞中横向拓展混凝土提供的摩擦力作为桩基的承载力,边界体在溶洞中的拓展深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深度将直接影响桩基承载力的发挥程度及桩基安全性,故需要对桩基边界体的拓展程度进行检测。

因溶洞主要分布于桩基四周,故对边界体延展程度的检测,主要为横向检测。目前常见的串珠状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中无检测装置的容置空间,导致无法横向检测出边界体的拓展深度,从而无法衡量出桩基的成桩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通过合理布置检测孔道在边界体内的位置,确保浇筑灌注桩时检测孔道始终处于中空状态,该检测孔道既能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散热通道,减少裂缝的产生;还能为质量检测装置提供运行通道,便于检测出整桩的质量。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对灌注桩进行横向质量检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灌注桩的钢筋笼的中心位置预留竖向的检测孔道,在所述检测孔道内置放可升降并旋转的质量检测装置,使其沿所述检测孔道运动,以对所述灌注桩的成桩质量进行横向检测;所述检测孔道在检测完成后,通过灌注加强体封闭。

所述检测孔道是通过在所述钢筋笼的中心位置预留中空区域实现的。

在所述钢筋笼的中心位置设置中心孔模板,所述中心孔模板四周及底部封闭,所述中心孔模板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所述检测孔道。

所述检测孔道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散热通道。

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浇筑灌注桩时检测孔道始终处于中空状态,该检测孔道既能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散热通道,减少裂缝的产生;还能为质量检测装置提供运行通道,便于检测出边界体在溶洞内的延展度,从而判断出灌注桩的成桩质量;质量检测装置位于灌注桩内的深度可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将本发明应用于岩溶区的施工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2所示,图中标记1-12分别表示为:边界体1、钢筋笼2、检测孔道3、预留槽4、混凝土5、岩溶区桩基孔6、底板7、侧板8、溶洞9、牵引升降装置10、质量检测装置11、加强体12。

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通过合理布置检测孔道3的位置,当浇筑灌注桩时,检测孔道3始终处于中空状态,即混凝土无法流入检测孔道3内,检测孔道3既能作为散热通道,减少裂缝的产生;当灌注桩浇筑完毕后,检测孔道3还能用来容置质量检测装置11,通过质量检测装置11检测边界体1在溶洞9内的延展度,从而评判边界体1的延展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进而判断灌注桩的成桩质量。

结合图1及图2中(d)至(f)所示,该质量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孔道3,如图2中(g)所示,检测孔道3内设有质量检测装置11。

其中,如图2中(b)所示,为避免浇筑灌注桩时混凝土直接向溶洞9内扩散,在岩溶区桩基孔6内放置边界体1,初始状态下,边界体1覆盖住与岩溶区桩基孔6相连通的溶洞9,利用边界体1的弹性性能,在外力作用下令边界体1向溶洞9内延展,混凝土将随之填充至溶洞9内,从而提高灌注桩的承载力。如图2中(c)所示,钢筋笼2从边界体1的顶部放入边界体1内,提高灌注桩的承载力。

如图2中(d)所示,沿钢筋笼2的顶面向下留设有预留槽4,预留槽4位于钢筋笼2的中心,用来容置检测孔道3。检测孔道3由底板7及围合在底板7四周的侧板8构成,且检测孔道3的顶面平行于边界体1的顶面,即检测孔道3的顶面高出预留槽4的顶面。后期向边界体1与检测孔道3的外壁之间灌注混凝土时,检测孔道3始终处于中空状态,即混凝土无法流入检测孔道3内,检测孔道3既能作为散热通道,减少灌注桩中裂缝的产生;当浇筑完毕后,如图2中(g)所示,检测孔道3用来容置质量检测装置11,通过检测装置11可检测出各边界体1在溶洞9内的延展度,以此计算出灌注桩的承载力,便于设计人员把控结构设计能力,维护工程运营安全。质量检测装置11的顶部连接有牵引升降装置10,通过牵引升降装置10改变质量检测装置11位于检测孔道3内的深度,从而改变质量检测装置11位于灌注桩内的深度,从而测出不同深度范围内边界体1向溶洞9内的延展度,从而判断出整桩的成桩质量。

如图2中(i)所示,检测完毕后,将质量检测装置11取出,向检测孔道3内注入加强体12,进一步提高灌注桩的承载力。

本实施例的操作步骤:

1)如图2中(a)所示,在原始地貌上进行桩基成孔,岩溶区桩基孔6经过若干个溶洞9。

2)如图2中(b)所示,在岩溶区桩基孔6内放置边界体1,边界体1覆盖住所有与岩溶区桩基孔6相通的溶洞9。

3)如图2中(c)所示,边界体1沉放完毕后,在其内部根据设计资料,放入绑扎完毕的钢筋笼2,并保证钢筋笼2的底面低于岩溶区桩基孔6的顶面;

4)如图2中(d)所示,在钢筋笼2的预留槽4内放置检测孔道3,并使得检测孔道3的顶面与边界体1的顶面平齐。

5)如图2中(e)所示,向边界体1内充气,使得边界体1延展至溶洞9内。

6)如图2中(f)所示,朝边界体1与检测孔道3的外壁之间灌注混凝土,由于检测孔道3的顶面与边界体1的顶面平齐,检测孔道3始终处于空心状态;

7)如图2中(g)所示,待灌注桩浇筑完毕后,将质量检测装置11放置在检测孔道3内,并通过牵引升降装置10改变质量检测装置11在检测孔道3内的深度,从而改变质量检测装置11在灌注桩内的深度,进而可得出整桩的成桩质量;该牵引升降装置10可以采用常规现有技术中的设备实现,例如卷扬机等。同时,质量检测装置11还可连接旋转装置来实现其在检测孔道3内的旋转,从而实现同一平面内不同位置的成桩质量检测;旋转装置可以配合牵引升降装置10来使用,例如现有技术中带有水平旋转功能的吊机等。

8)如图2中(h)所示,质量检测完毕后,通过牵引升降装置10将质量检测装置11从检测孔道3内取出;如图2中(i)所示,向检测孔道3内灌注加强体12。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

质量检测装置11采用检测波,例如超声波、振动波等进行检测。

侧板8采用具备一定刚度和强度且厚度较薄复合材料制作,以不影响检测波穿越为准。加强体12材料不做限制,可采用与混凝土相同材料,也可采用具备一定弹塑性的其它高强度材料制作,以满足设计对灌注桩的特殊功能需求为准。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对灌注桩进行横向质量检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灌注桩的钢筋笼的中心位置预留竖向的检测孔道,在所述检测孔道内置放可升降并旋转的质量检测装置,使其沿所述检测孔道运动,以对所述灌注桩的成桩质量进行横向检测;所述检测孔道在检测完成后,通过灌注加强体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道是通过在所述钢筋笼的中心位置预留中空区域实现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筋笼的中心位置设置中心孔模板,所述中心孔模板四周及底部封闭,所述中心孔模板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所述检测孔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道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散热通道。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岩溶区摩擦型灌注桩成桩质量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灌注桩的钢筋笼的中心位置预留竖向的检测孔道,在所述检测孔道内置放可升降并旋转的质量检测装置,使其沿所述检测孔道运动,以对所述灌注桩的成桩质量进行横向检测;所述检测孔道在检测完成后,通过灌注加强体封闭。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浇筑灌注桩时检测孔道始终处于中空状态,该检测孔道既能作为浇筑混凝土时的散热通道,减少裂缝的产生;还能为质量检测装置提供运行通道,便于检测出边界体在溶洞内的延展度,从而判断出灌注桩的成桩质量;质量检测装置位于灌注桩内的深度可调。

技术研发人员:雷文;王其合;郑晓慧;王文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0
技术公布日:2019.12.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