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37337发布日期:2020-09-08 13:34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取水设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



背景技术:

深井泵浸入地下水井中进行抽吸和输送水的一种泵,被广泛应用于农田排灌、工矿企业、城市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等。在天气寒冷的地区,如果直接将出水管路置于地表,出水管路很容易被冻住,因此必须将出水管路埋在冻土层以下,但目前的出水管路结构复杂,维修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的出水管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盖、接头座和接头,所述井盖将井口封闭,所述井盖上设有排气孔以及供电线穿过的出线孔,所述接头座穿过井管的侧壁并且包括矩形的插接部和圆形的连接部,所述接头座内设有将插接部和连接部横向贯穿的过水孔,所述连接部的内端面与出水管螺纹连接,所述插接部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插槽,所述接头的侧壁上设有与插槽配合的插板,所述插板的上端设有向接头座方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插板上设有能够与过水孔连通的出水口以及将接头与接头座密封的o形圈,所述接头的下端设有与泵管固连的进水口,所述接头的上端通过钢丝绳与深井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接头座和接头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拆装较为方便,同时维修深井泵时,无需将接头和接头座取出,只需要通过通用工装将深井泵从井口拉出即可,维修方便。

在上述的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中,所述插接部位于井管的内侧并且插接部与井管的内壁之间设有内密封圈,所述连接部上套设有外密封圈和将外密封圈向内挤压的螺帽,所述螺帽与连接部的外侧面螺纹连接。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的设计能够使接头座与井管的连接更为紧密,避免虫子通过接头座和井管的接口进入井管内。

在上述的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中,所述外密封圈呈“l”字型,所述外密封圈和螺帽之间设有压紧圈,所述压紧圈面向密封圈的一侧成型有凸沿,所述凸沿位于密封圈的外侧。压紧圈的设计能够将外密封圈更好的压紧,避免因为外密封圈受挤压后变型导致密封效果降低,有利于提高密封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中,所述插板面向接头座的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出水口同轴设置,所述o形圈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在上述的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中,所述井盖上设有与井口配合的台阶,所述井盖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下端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内侧向上弯折形成与井管外壁配合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与井口抵靠的抵靠部,所述排气孔和出线孔均设于所述盖板上。上述井盖将排气孔和出线孔设于井盖的下侧面,能够避免外界的灰尘和雨水通过井盖进入井管内。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接头座和接头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拆装较为方便,同时维修深井泵时,无需将接头和接头座取出,只需要通过通用工装将深井泵从井口拉出即可,维修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接头和接头座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接头和接头座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井盖;11、台阶;12、凸出部;13、盖板;131、排气孔;132、出线孔;134、弯折部;135、抵靠部;2、接头座;21、插接部;211、插槽;22、连接部;23、过水孔;24、内密封圈;25、外密封圈;26、压紧圈;261、凸沿;27、螺帽;3、接头;31、插板;311、限位部;312、环形凹槽;32、出水口;33、进水口;34、o形圈;4、井管;5、泵管;6、出水管;7、钢丝绳;8、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5:

本埋入式的出水管6路结构包括井盖1、接头座2和接头3,井盖1将井口封闭,井盖1上设有排气孔131以及供电线8穿过的出线孔132,接头座2穿过井管4的侧壁并且包括矩形的插接部21和圆形的连接部22,接头座2内设有将插接部21和连接部22横向贯穿的过水孔23,连接部22的内端面与出水管6螺纹连接,插接部21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插槽211,接头3的侧壁上设有与插槽211配合的插板31,插板31的上端设有向接头座2方向延伸的限位部311,插板31上设有能够与过水孔23连通的出水口32以及将接头3与接头座2密封的o形圈34,接头3的下端设有与泵管5固连的进水口33,接头3的上端通过钢丝绳7与深井泵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接头座2和接头3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拆装较为方便,同时维修深井泵时,无需将接头3和接头座2取出,只需要通过通用工装将深井泵从井口拉出即可,维修方便。

如图1和图3所示,插接部21位于井管4的内侧并且插接部21与井管4的内壁之间设有内密封圈24,连接部22上套设有外密封圈25和将外密封圈25向内挤压的螺帽27,螺帽27与连接部22的外侧面螺纹连接;外密封圈25呈“l”字型,外密封圈25和螺帽27之间设有压紧圈26,压紧圈26面向密封圈的一侧成型有凸沿261,凸沿261位于密封圈的外侧;插板31面向接头座2的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312,环形凹槽312与出水口32同轴设置,o形圈34设于环形凹槽312内。内密封圈24和外密封圈25的设计能够使接头座2与井管4的连接更为紧密,避免虫子通过接头座2和井管4的接口进入井管4内,压紧圈26的设计能够将外密封圈25更好的压紧,避免因为外密封圈25受挤压后变型导致密封效果降低,有利于提高密封的稳定性。

如图4和图5所示,井盖1上设有与井口配合的台阶11,井盖1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12,凸出部12的下端设有盖板13,盖板13的内侧向上弯折形成与井管4外壁配合的弯折部134,弯折部134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与井口抵靠的抵靠部135,排气孔131和出线孔132均设于盖板13上。上述井盖1将排气孔131和出线孔132设于井盖1的下侧面,能够避免外界的灰尘和雨水通过井盖1进入井管4内。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盖、接头座和接头,所述井盖将井口封闭,所述井盖上设有排气孔以及供电线穿过的出线孔,所述接头座穿过井管的侧壁并且包括矩形的插接部和圆形的连接部,所述接头座内设有将插接部和连接部横向贯穿的过水孔,所述连接部的内端面与出水管螺纹连接,所述插接部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插槽,所述接头的侧壁上设有与插槽配合的插板,所述插板的上端设有向接头座方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插板上设有能够与过水孔连通的出水口以及将接头与接头座密封的o形圈,所述接头的下端设有与泵管固连的进水口,所述接头的上端通过钢丝绳与深井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位于井管的内侧并且插接部与井管的内壁之间设有内密封圈,所述连接部上套设有外密封圈和将外密封圈向内挤压的螺帽,所述螺帽与连接部的外侧面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圈呈“l”字型,所述外密封圈和螺帽之间设有压紧圈,所述压紧圈面向密封圈的一侧成型有凸沿,所述凸沿位于密封圈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面向接头座的侧面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出水口同轴设置,所述o形圈设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上设有与井口配合的台阶,所述井盖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下端设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内侧向上弯折形成与井管外壁配合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的上端向内延伸形成与井口抵靠的抵靠部,所述排气孔和出线孔均设于所述盖板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属于取水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出水管路结构复杂,维修繁琐等技术问题。本埋入式的出水管路结构包括井盖、接头座和接头,接头座穿过井管的侧壁并且包括插接部和连接部,连接部的内端面与出水管连接,插接部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插槽,接头上设有与插槽配合的插板,插板的上端设有向接头座方向延伸的限位部,插板上设有出水口和O形圈,接头的下端设有与泵管固连的进水口,接头的上端通过钢丝绳与深井泵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接头座和接头拆装较为方便,同时维修深井泵时,无需将接头和接头座取出,只需要通过通用工装将深井泵从井口拉出即可,维修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颜君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颜君华
技术研发日:2019.09.09
技术公布日:2020.09.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