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底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36745发布日期:2020-09-08 13:3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底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地下室底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口越来越多,地上空间越来越紧迫,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向地下空间发展。随着地下室建筑向地下不断的深入,抗浮问题逐渐凸显。在地下室的施工阶段,传统的做法是在地下室地板上设置长条状的后浇带,后浇带通常在非封闭可活动的底板结构上使用;然后在后续施工中,地下室上部的建筑重量或其它有效抗浮措施达到设计要求后,再将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封闭,从而使地下室达到抗浮要求。但是,有一种情况当地下室的基坑支护结构为地下连续墙,且连续墙亦作为地下室外墙使用时,整个地下室在施工阶段就如同一个封闭的盆体,盆体在地下水压的作用下会浮起来,而针对此类结构的地下室底板却无法使用后浇带,在施工阶段的泄水抗浮问题就显得尤为严峻,由此也阻碍了此类地下室结构的发展。

经过检索发现,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4343342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带有泄水孔的地下室底板结构,从下至上依次包括c15素混凝土垫层、第一防水层、及钢筋混凝土基板,还包括基板上开设的泄水孔、及设于泄水孔内侧面的快易收口网,所述泄水孔底端穿过第一防水层,所述泄水孔为上大下小的多级阶梯孔,所述阶梯孔下侧的阶梯平面上开设有凹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的多级阶梯孔状的泄水孔虽然能够实现泄水效果,但是不可避免的在长时间使用后泄水孔内积攒较多的杂质等,当杂质等越来越多则会一定程度上堵塞泄水孔,影响了泄水孔的泄水效果,还是使地下室底板受到地下水的上浮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地下室底板在长时间使用后泄水孔内积攒较多的杂质等,当杂质等越来越多则会一定程度上堵塞泄水孔,影响了泄水孔的泄水效果,还是使地下室底板受到地下水的上浮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地下室底板结构包括:

在地下室底板施工前间隔设置的泄洪坑;

设置在泄洪坑内的排水管;

浇注设置在地下室底板内的槽体;

横向设置在槽体内的滤网;

与槽体的内部上侧接通且位于滤网上部的出水管;

安装在出水管上的第一阀门;

与槽体的内部下侧接通且位于滤网下部的排杂管;

安装在排杂管上的第二阀门;

用于接通槽体的内部下侧与排水管的导流管。

所述泄洪坑内设置有初过滤结构,所述排水管延伸至初过滤结构内。

所述初过滤结构包括泄洪坑内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粗砂过滤层、细砂过滤层和鹅卵石层。

所述泄洪坑内设置有泄洪坑支撑件。

所述泄洪坑支撑件包括至少两个固定竖杆以及至少两个用于连接固定竖杆的固定横杆。

所述槽体的内壁设置有防水层。

所述排水管为镀锌钢管。

所述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为电控阀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地下水水位上升后,地下水进入到泄洪坑内,持续上升的地下水通过排水管进入到导流管内,使地下水进入到槽体内,此时打开第一阀门而关闭第二阀门,持续涌入的地下水经过滤网后最终通过出水管排出,有效的对地下室底板进行泄压,而且由于滤网的作用,使地下水中的杂质等被滤网截留,避免杂质等堵塞出水管而影响地下室底板泄压效果,并且当一段时间使用后,被滤网截留在槽体内部下侧的杂质等较多时,则此时关闭第一阀门而打开第二阀门,地下水冲击位于槽体内部下侧的杂质等并通过排杂管排出,从而实现自动排渣,避免堆积过多的杂质等而影响泄洪效果,从而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泄洪效果,并且也能够使本实用新型长时间良好运行,不会造成杂质等对管路的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是地下室底板结构的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2是地下室底板结构的实施例2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地下室底板结构,包括在地下室底板1施工前间隔设置的泄洪坑2;设置在泄洪坑2内的排水管3优选的,所述排水管3为镀锌钢管;浇注设置在地下室底板1内的槽体5;横向设置在槽体5内的滤网6;与槽体5的内部上侧接通且位于滤网6上部的出水管8;安装在出水管8上的第一阀门9;与槽体5的内部下侧接通且位于滤网6下部的排杂管7;安装在排杂管7上的第二阀门10;用于接通槽体5的内部下侧与排水管3的导流管4。

当地下水水位上升后,地下水进入到泄洪坑2内,持续上升的地下水通过排水管3进入到导流管4内,使地下水进入到槽体5内,此时打开第一阀门9而关闭第二阀门10,持续涌入的地下水经过滤网6后最终通过出水管8排出,有效的对地下室底板1进行泄压,而且由于滤网6的作用,使地下水中的杂质等被滤网6截留,避免杂质等堵塞出水管8而影响地下室底板泄压效果,并且当一段时间使用后,被滤网6截留在槽体5内部下侧的杂质等较多时,则此时关闭第一阀门9而打开第二阀门10,地下水冲击位于槽体5内部下侧的杂质等并通过排杂管7排出,从而实现自动排渣,避免堆积过多的杂质等而影响泄洪效果,从而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泄洪效果,并且也能够使本实用新型长时间良好运行,不会造成杂质等对管路的堵塞。

进一步的,所述槽体5的内壁设置有防水层,避免位于槽体5内的地下水渗透到地下室底板1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均为电控阀门,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所述泄洪坑2内设置有初过滤结构,所述排水管3延伸至初过滤结构内,所述初过滤结构包括泄洪坑2内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粗砂过滤层11、细砂过滤层12和鹅卵石层13,通过设置的粗砂过滤层11、细砂过滤层12和鹅卵石层13可以初步的过滤地下水中的杂质。

进一步的,所述泄洪坑2内设置有泄洪坑支撑件,所述泄洪坑支撑件包括至少两个固定竖杆14以及至少两个用于连接固定竖杆14的固定横杆15;通过设置的泄洪坑支撑件能够有效的保证泄洪坑的建筑强度,提高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室底板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在地下室底板(1)施工前间隔设置的泄洪坑(2);

设置在泄洪坑(2)内的排水管(3);

浇注设置在地下室底板(1)内的槽体(5);

横向设置在槽体(5)内的滤网(6);

与槽体(5)的内部上侧接通且位于滤网(6)上部的出水管(8);

安装在出水管(8)上的第一阀门(9);

与槽体(5)的内部下侧接通且位于滤网(6)下部的排杂管(7);

安装在排杂管(7)上的第二阀门(10);

用于接通槽体(5)的内部下侧与排水管(3)的导流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底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泄洪坑(2)内设置有初过滤结构,所述排水管(3)延伸至初过滤结构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室底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初过滤结构包括泄洪坑(2)内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粗砂过滤层(11)、细砂过滤层(12)和鹅卵石层(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底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泄洪坑(2)内设置有泄洪坑支撑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室底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泄洪坑支撑件包括至少两个固定竖杆(14)以及至少两个用于连接固定竖杆(14)的固定横杆(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底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槽体(5)的内壁设置有防水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底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排水管(3)为镀锌钢管。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地下室底板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阀门(9)和第二阀门(10)均为电控阀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结构,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该地下室底板结构包括在地下室底板施工前间隔设置的泄洪坑;设置在泄洪坑内的排水管;浇注设置在地下室底板内的槽体;横向设置在槽体内的滤网;与槽体的内部上侧接通且位于滤网上部的出水管;安装在出水管上的第一阀门;当一段时间使用后,被滤网截留在槽体内部下侧的杂质等较多时,则此时关闭第一阀门而打开第二阀门,地下水冲击位于槽体内部下侧的杂质等并通过排杂管排出,从而实现自动排渣,避免堆积过多的杂质等而影响泄洪效果,从而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泄洪效果,并且也能够使本实用新型长时间良好运行,不会造成杂质等对管路的堵塞。

技术研发人员:高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思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30
技术公布日:2020.09.0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