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沟道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879013发布日期:2021-04-30 12:56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沟道治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沟道治理,尤其是一种沟道治理方法,属于水利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沟道治理的作用在于防止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口冲积堆不造成灾害。

传统的沟道治理方法满足了人们对沟道安全、稳定方面的要求,但较少从生态、景观的方面来考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沟道治理方法,可以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同时具有就近取材、施工简单、经济合理、生态环保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沟道治理方法,在需治理的沟道沟底前后各密植2排柳桩,2排柳桩呈“品”字形分布,用柳梢将柳桩横向编织成篱,在前后2道柳桩中填入卵石,再用铅丝将前后排柳桩联结绑牢。

柳桩桩径10~20cm,桩长150~200cm,打入地中75~100cm,露出地面75~150cm,排距25cm,桩距30cm。

所述前后2道柳桩的距离为200~300cm,卵石的尺寸为20~30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密植柳桩中填入卵石的沟道治理机构可以缩短施工时间,加快施工进度特点;既可以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同时具有就近取材、施工简单、经济合理、生态环保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沟道治理方法的施工平面图。

图中:1、卵石;2、柳梢;3、编篱;4、柳桩;5、铅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沟道治理方法,在需治理的沟道沟底前后各密植2排柳桩,2排柳桩呈“品”字形分布,用柳梢将柳桩横向编织成篱,在前后2道柳桩中填入卵石,再用铅丝将前后排柳桩联结绑牢。

柳桩桩径10~20cm,桩长150~200cm,打入地中75~100cm,露出地面75~150cm,排距25cm,桩距30cm。

所述前后2道柳桩的距离为200~300cm,卵石的尺寸为20~30cm。

本发明密植柳桩4代替传统的干砌石或浆砌石沟道治理,柳梢2将柳桩横向编织成篱3,提高机构的加固效果和景观效果。所述前后排柳桩中填入卵石1,提高机构的加固效果。铅丝5将前后排柳桩4联结绑牢,使之成为整体,加强抗冲能力,提高机构的加固效果。

下面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根据以下步骤进行施工:按照设计要求的桩径和桩长,选生长能力强的活立木,按照设计要求的埋深,在需加固的堤防两侧沟底各密植2排柳桩,呈“品”字形分布,注意桩身与地面垂直,打桩时勿伤柳桩外皮,牙眼向上;以柳桩为径,用柳梢将柳桩横向编织成篱;在前后排柳桩中填入卵石4;再用铅丝将前后2排柳桩联结绑牢,使之成为整体;整个施工完成。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即凡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沟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需治理的沟道沟底前后各密植2排柳桩,2排柳桩呈“品”字形分布,用柳梢将柳桩横向编织成篱,在前后2道柳桩中填入卵石,再用铅丝将前后排柳桩联结绑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沟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柳桩桩径10~20cm,桩长150~200cm,打入地中75~100cm,露出地面75~150cm,排距25cm,桩距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沟道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2道柳桩的距离为200~300cm,卵石的尺寸为20~30cm。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沟道治理方法,在需治理的沟道沟底前后各密植2排柳桩,2排柳桩呈“品”字形分布,用柳梢将柳桩横向编织成篱,在前后2道柳桩中填入卵石,再用铅丝将前后排柳桩联结绑牢。本发明方法可以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同时具有就近取材、施工简单、经济合理、生态环保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军;马士龙;李加水;谢艾楠;孙贝贝;李云霞;卢志明;冯晏辉;李瑞鸿;罗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28
技术公布日:2021.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